1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临床试验单中心、双周期、随机、盲法、自身交叉对照评价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与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单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单次给药后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与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商品名:海之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0-t、AUC0-∞的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单次给药后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与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商品名:海之元®)的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及药效动力学的相似性及用药的安全性。
100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3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获悉:2025年1月11日,圣湘生物公告称拟以8.075亿元现金收购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或简称“中山海济”)100%股权。
中山海济一直从事基因重组产品及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为人生长激素(短效粉针、短效水针)。中山海济2023年、2024年1月—5月营收分别约为3.5亿元、2.0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约为4826万元、3957万元人民币。
根据协议,在支付完毕第一、二期股权转让款合计7亿元后,如目标公司(即中山海济)2024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原则确定)达到或超过1亿元,圣湘生物则在相应时间支付第三期股权转让款合计1.075亿元;如相应净利润未超过7000万元,圣湘生物无需支付第三期股权转让款;如相应净利润超过7000万元但未达到1亿元,圣湘生物有权扣减第三期股权转让款。
本次并购交易采用了动态调整模式,与经营业绩相挂钩。
股权出让方承诺中山海济2025年度、2026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原则确定)分别不低于1.4亿元、1.8亿元。
根据协议,如目标公司2025年度完成承诺净利润100%的,则目标公司本次交易整体估值增加1.725亿元;如目标公司2026年度完成承诺净利润100%的,则目标公司本次交易整体估值增加2.2亿元。
截至评估基准日 2024 年 5 月 31 日,中山海济股东全部权益账面值为25,918.11 万元,评估值为 81,029.51 万元,增值 55,111.41 万 元,增值率为 212.64%。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原名:中山海济医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企业,2015年通过企业重组,成为未名集团下属制药企业,经营范围:研发、生产、销售基因重组产品(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以及研究生物制品,属于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为国家二类新药,应用于因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造成的儿童生长缓慢等多个治疗领域。海济强调专注创新以求发展,自成立至今,获得国家一类新药“基因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发明专利:国家二类新药“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新药证书、药品GM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证书,2005年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2006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2009年获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获批组建“中山市生物制药(海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药融云数据,www.pharnexcloud.com;改名后为摩熵医药数据
(公司最早可以溯源到1995年,上海张江的海济生物)
圣湘生物称:基于此次收购,公司战略布局精准医疗,通过现有在儿科感染领域的优势,深化儿科诊疗一体化发展,打造“儿童矮小症”专病品牌效应,致力于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从筛查、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诊疗服务。
2025年1月12日晚,圣湘生物发布关于收购的补充公告:更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海济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3.5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约为4826.38万元;2024年1—5月,中山海济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2.08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约为3957.82万元;2024年1—11月,中山海济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4.08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约为1.05亿元。对于收购方而言,这个利润看起来是很可观的。虽然目前产品是相对竞争充分的。
2024年前3季度,圣湘生物归属净利润出现下滑。报告期内,圣湘生物营收约为10.33亿元,同比增长63.2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95亿元,同比下降34.8%。
参考:
NMPA/CDE;
药融云数据,www.pharnexcloud.com;改名后为摩熵医药数据;
FDA/EMA/PMDA;
相关公司公开披露;
http://biohygene.com/;
https://www.sansure.com.cn/;
https://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688289/AN202501101641891335.html;
https://data.eastmoney.com/notices/detail/688289/AN202501121641896425.html;等等。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作任何用药推荐。更多药企信息交流可后台留下名片。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1月11日,圣湘生物发布公告称,拟以8.075亿元收购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中山海济)100%股权。公告显示,中山海济一直从事基因重组产品及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为人生长激素(短效粉针、短效水针)。
近年来,以疾病精准诊断、精准医疗为核心的“诊疗一体”模式逐渐成为生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在专病诊疗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变得更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度融合。
此次并购,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深度布局“诊疗一体化”战略,进一步强化圣湘生物在体外诊断及治疗领域的综合实力,助力圣湘生物构建“诊断+治疗”闭环生态。
财务数据显示,中山海济2023年、2024年1月—5月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5亿元、2.0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约为4826万元、3957万元。在本次并购中,中山海济的8.075亿元估值将与业绩挂钩,进行动态调整。
近年来,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逐渐成为医院高质量建设的新趋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在专病诊疗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变得更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度融合。圣湘生物表示,基于此,公司战略布局精准医疗,通过现有在儿科感染领域的优势,深化儿科诊疗一体化发展,打造“儿童矮小症”专病品牌效应,致力于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从筛查、诊断到治疗的全方位诊疗服务。中山海济专注于开发不同剂型的生长激素产品,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山海济业务将与公司现有的业务相结合,有助于实现“诊疗一体”的综合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需要帮助的患儿及其家庭。
往
期
推
荐
1
复星医药:能否踏上复兴征途?
2
CNS新药即将迎来大爆发时代
_
3
越来越多Biotech发起“独立宣言”
_
*声明:本稿件仅用于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
投稿请添加小助手:bioclub666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2023年,经历了新一轮的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两轮集采,多项新政的发布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4年,在医保、医疗、医药这三个领域,政策还将持续推进并创新。医保目录调整和带量采购将继续进行,数量、范围都将扩大,规则逐步修正,支付标准也将进一步完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在2024年迎来决胜一年。医保谈判 2023年国谈结果已于12月13日公布,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了谈判,其中,有121个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84.6%,平均降价61.7%,最高降幅92%。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统计,2023年医保目录收入的药物治疗类别TOP 5分别是抗肿瘤药(占比19%)、中药(占比16%)、抗感染药(占比13%)、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占比8%)、和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用药(占比6%)。可见目前我国医保目录的准入工作还是以抗肿瘤药和中药为主。图1: 2023年医保目录收入的药物治疗类别TOP5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国家医保目录已历经8次重要调整,从2017年开始,医保谈判成为目录调整的重要方式,2020年起开始采用动态调整机制,近两年对谈判及续约的规则做出了优化,由遴选制变更为申报制,整体周期缩短。今年又新提出了,在目录达到8 年的谈判药可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同时细化了重新谈判的纳入范围。近年来,医保目录调整新增药品数量逐年增多,准入形式更为丰富,成功率逐年提高,降价幅度趋于稳定。图2: 医保目录调整常规+谈判新增调入品种数量信息来源:国家医保局图3: 医保谈判价格降幅分析信息来源:国家医保局2023年3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并提出“指导上海、江苏、河南、广东牵头开展联盟接续采购”、“重点指导湖北牵头扩大中成药省际联盟采购品种和区域范围,江西牵头开展干扰素省际联盟采购,广东牵头开展易短缺和急抢救药省际联盟采购”,2023年地方集采工作均照此全面展开。2023年3月29日和11月6日分别进行了第八、第九两批国家带量采购,降幅分别为56%和58%,节约药费分别为260亿元和182亿元。早在2021年9月29日,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00个以上”。自2018年4+7起,国家带量采购已经完成了九批,规则逐渐完善,“以价博量”效果显著。对于化学药而言,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已完成八批次,其中中选品种共计317个、企业中选率70%以上、平均降幅超50%、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于中成药而言,自2021年起已由湖北牵头启动第二批全国中成药联盟,中成药集采常态化开展,各地完成四批次中成药集采,2023年全国中成药联盟地区范围扩大。截止目前已有29省开展联盟集采,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也已由山东省分别牵头14省和15省集采。于生物药而言,生物药的胰岛素也已由国家第六批专项集采、干扰素已由江西牵头28省集采。到目前为止,除生物类似物外,生物制品集采已涵盖胰岛素、利妥昔单抗、千扰素、人生长激素、血液制品等品种均已被国采或小国采。但生物类似物因不能做一致性评价,结构、生产工艺和流通存储等都较复杂,以及替代性弱、与原研药差价不太大等特点和难点,除偶由地方集采外,生物类似物一直未被大范围集采。一致性评价 一致性评价是化药参加国采的资格证,决定着国家化药集采的进度。化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启动于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2023年9月25日,CDE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受理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自第一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三年后不再受理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相同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截止2023年12月,共有1252家企业的2099个品规的药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涉及1061个通用名+品规。近年来,无论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品种还是企业,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全年,共有801家企业的1163个品规的药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涉及688个通用名+品规,创历史新高。图4: 历年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企业数量数据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门诊统筹 为推进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医保局于2023年2月1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医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自愿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多地已积极响应,从目前各个省(市、区)的政策执行层面来看,门诊统筹药店在准入门槛、支付标准、报销额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通知》明确指出,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可执行与本统筹地区定点基层医疗机构相同的医保待遇政策。随着药店门诊统筹的不断推进,各地支付标准、报销额度的设置也在逐步调整。表1: 部分地区门诊统筹报销额度整理自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约16万家定点零售药店接入了门诊统筹管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是医保支付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参保人员就医购药的便利性、可及性。DRG/DIP 为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国家医保局于2019~2021年,启动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2021年9月29日发布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明确要持续优化医保支付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首次提及要积极探索将DRG付费纳入智能监控体系。在前期三年试点基础上,国家医保局于2021年11月19日印发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2022~2024年三年进度安排,下图是这三年DRG/DIP改革的具体安排,可以看到,到2024年底,DRG/DIP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原则上要达到70%,DRG/DIP付费医疗机构病种入组率原则上要达到90%,统筹地区以及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100%。2022年3月,《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规则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加强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规则库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的新型监管要求,同年5月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建成,DRG/DIP支付方式模块正式纳入平台子系统。当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已步入快车道,据国家医保局1月2日消息,目前已有282个统筹地区实现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际付费,占统筹地区总数的71%,其中北京、河北等12个省份下辖的所有统筹地区已经全部启动DRG/DIP付费。图1: DRG/DIP支付方式覆盖进度计划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医共体建设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有山西、浙江、新疆3个省份被确定为试点省,以及其他省份551个县(区、市)共828个县被确定为试点县。各地积极探索,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县域医共体建设认识程度逐步统一,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强。2023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12月30日,国家卫健委联合10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引导资源向乡村下沉”。并规定了时间进度,即“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具体来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加强上下联动和医防协同。包括城乡联动、以县带乡、以乡带村等。二是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其中包含鼓励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中心药房,建立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用药问题。统筹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等服务,以及提升重大疫情应对和医疗应急能力、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等内容。三是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和加强医疗保障政策协同。《指导意见》明确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医疗费用增长率、医保报销比例、基层就诊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方面的考核,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县域医共体业务收入,健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对适宜基层开展的部分病种,逐步探索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同病同付。继续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同时强调各地实施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要统筹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落实一般诊疗费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调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对于换药、注射、输液、采血等均质化程度高的医疗服务项目,可以明确具体范围,逐步实施县域同城同价。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三医”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由“九龙治水”、到“三医”联动、再到“三医”协同,新医改正向高阶迈进。我们前面提到的无论是医保目录还是一致性评价还是医共体建设,其实也都是围绕三医协同理念在不断改进的。有关三医协同的具体工作,2023年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在福建三明调研医改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医改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提高人民健康福祉。具体来看,他将未来三医协同的工作重点分为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三医”改革统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健全薪酬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合规待遇。二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治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管理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医联体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措并举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总结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医改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医改与健康中国建设紧密结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推进卫生健康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未来,在强化医疗布局、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方面都将进一步优化,实现医药服务优质高效供给和医保的可持续发展。(来源:医药地理 作者:小秋秋) 药闻康策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00 项与 人生长激素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