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恩生物的估值逻辑迎来重塑,既是前沿技术平台的精准抢滩与系统布局,更得益于其在下一代技术范式中构筑的稀缺创新生态。
又一明星药企冲刺“A+H”。
2025年10月17日,映恩生物宣布,公司拟登陆科创板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半年前,这家ADC领域的创新药企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若此次科创板挂牌顺利,将为其快速推进的ADC研发管线注入强劲资金动力。
五天后,映恩的研发日活动再次引起业内高度关注。活动上,映恩系统介绍了其ADC研发从1.0到3.0阶段的演进路径。
成立五年来,映恩已建立13款ADC研发管线,其中9款已进入临床阶段,进展最快、最广为人知的管线是HER2 ADC药物DB-1303。在今年9月公布的头对头试验中,DB-1303击败罗氏的T-DM1,达到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成为HER2 ADC领域又一颗新星。
DB-1303将子宫内膜瘤探索为首发适应症,从首例患者给药,到如今的商业化节点,映恩仅用四年时间。凭借高效率开发和差异化临床策略,从而在大热HER2 ADC赛道中迅速卡位,跻身第一梯队。
映恩的脚步不止于HER2这一成熟靶点,其DITAC平台还储备了多款潜力产品:B7H3 ADC药物DB-1311、TROP2 ADC药物BD1305以及HER3 ADC药物DB-1310。其中,DB-1311即将进入注册临床,DB1303、DB1311和DB1305正在与BioNtech合作推进“IO2.0+ADC”联用方案。
上述来自DITAC平台的单抗ADC,被映恩划分为1.0阶段的产品成果。随着DB-1303临近商业化节点,DB-1311即将进入注册临床,映恩的“快人一步”,早已延伸到了下一代ADC技术范式中。
依托DIBAC、DIMAC和DUPAC三大平台,映恩布局了双抗ADC、自免ADC以及新型有效载荷ADC,这些均属于引领下一代ADC研发的稀缺资产,也是映恩2.0和3.0阶段的产品策略。此外,与BioNtech携手推进的“IO2.0+ADC”,目前已启动4项全球I/II期联合临床试验,为其1.0产品构建竞争壁垒。
在ADC技术沿革的关键时期,映恩从1.0到3.0的阶梯式产品演进,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凭借“IO2.0+ADC”、双抗ADC、自免ADC及新型有效载荷的积极探索,映恩构建了一个难以复制的创新生态,带动其估值迎来关键拐点。
01
IO2.0+ADC领跑全球
双抗ADC具FIC潜力
在以PD-1/L1为代表的肿瘤免疫(IO)疗法驱动下,“IO+化疗”曾是标准方案。自2023年12月FDA批准Padcev与K药的联合疗法以来,“IO+ADC”逐渐成为主流的肿瘤治疗范式。去年8月,BioNtech首次提出“IO2.0+ADC”联合治疗策略,更是将这一范式推向新高度。
“IO2.0”核心是将传统IO疗法的“单靶点激活”升级为“双靶点协同调控”。IO2.0与ADC联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具备优势。去年8月,BioNtech开展了PD-L1/VEGF双抗BNT327与映恩TROP2 ADC药物DB-1305的联合疗法。
通过与BioNtech的深度合作,映恩率先抢滩“IO2.0+ADC”,从早期的前瞻卡位,到快速的临床推进,再到安全性的表现,映恩已建立起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从clinicalresearch登记的临床来看,2024年6月份,双方已展开探索DB-1305联用BNT327用于野生型NSCLC、CC、OC、TNBC等广泛瘤种的可能,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的“IO2.0+第三代ADC”组合。
目前,双方联合用药的临床进展全球领先。映恩三款核心ADC药物B1303、DB1311、DB1305与BioNTech的PD-L1/VEGF双抗BNT327开展了四项全球I/II期联合临床试验。仅今年第二季度,BNT327与DB-1303的I/II期临床试验就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今年7月份,DB1311与BNT327联合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II期试验,同样完成了首位患者给药。
ADC在联合疗法中的关键功夫是“疗效与安全性”。映恩的ADC优化方案,在提升毒素强度的基础上给予安全性足够重视,通过分子层面的精细设计,系统性降低药物的脱靶毒性。
以DB1310为例,其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BC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诱导更高水平的CXCL10/IP-10,显示其毒素改造不仅保留了细胞毒性与旁杀效应,还更强地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并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连接子(linker)的优化,DB1310的游离载荷水平较Enhertu大幅降低。这为前线治疗与联合应用奠定安全基础,也为未来海外市场拓展创造条件。
在“IO2.0+ADC”之外,双抗ADC及其联用治疗正成为ADC技术突破的另一核心方向。今年8月,BioNTech开启“IO2.0+双抗ADC”联合方案的探索,注册了BNT3212+BNT327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BNT3212是一款由普米斯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
相比单抗ADC,双抗ADC具有1+1>2的魔力:双抗ADC将双特异性抗体的精准靶向能力与ADC的高效杀伤特性相结合,通过同时识别两个不同靶点,能够显著提升肿瘤选择性并克服耐药,双抗ADC已成为当下ADC技术最具突破性的方向之一。
依托双抗ADC平台DIBAC,映恩早已布局三款双抗ADC药物,其中包括一款普米斯的同靶点(EGFR/HER3)药物DB-1418,还有一款靶向B7-H3/PD-L1的DB-1419,以及一款未公开靶点的DB-1421。
DB-1418同时与EGFR和HER3结合,与BsADC 中常见的“2+2”设计(2个靶点各有两个结合位点)不同,DB-1418 抗体使用“1+1”的设计,虽然结合位点数量变少,但可以显著增强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选择性,有潜力为肿瘤带来更多载荷。
在临床前研究中,DB-1418在6mg/kg的NCI-H1975模型(EGFR++, HER3+)中实现了99.32%的肿瘤生长抑制(TGI),显著高于HER3靶向ADC 53.88%的TGI,同时高于HER3 ADC与奥希替尼联用。
从商业化布局到临床推进,DB-1418的节奏同样“快人一步”。2025年1月,映恩生物将DB-1418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独家授权给Avenzo。今年5月,DB-1418获得了FDA批准,启动I/II期临床,探索作为单药及联合疗法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临床活性,并在7月完成首位患者给药。
另一款双抗ADC DB-1419则具备FIC潜力。作为在全球范围内临床进展最快的B7-H3/PD-L1 ADC,其在2024年9月启动了I/IIa期全球临床试验。
DB-1419具备双重抗肿瘤作用,不仅可以释放细胞毒素直接杀伤肿瘤,而且具备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B7-H3 ADC和PD-1单抗联合疗法(B7-H3 ADC +帕博利珠单抗)相比,显示出可比的肿瘤缩小效果。
整体来看,映恩既“快人一步”探索“IO2.0+ADC”联合用药,与BioNtech在核心产品上进行大规模、高效率、成体系的联用探索,旨在将ADC推向前线治疗,市场空间巨大,进度在全球范围内领先;又走在双抗ADC技术潮流前沿,其HER3/EGFR双抗ADC已经跻身第一梯队,并在B7-H3/PD-L1这一靶点率先抢跑。
02
自免ADC跨界突破
新型载荷攻克耐药
ADC的想象力不止于肿瘤,映恩也相信这一点。将ADC技术跨界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为其突破技术边界、挖掘ADC增量价值的关键方向。
与用于癌症的ADC不同,自免ADC偶联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激活因子GRM,通过将强效的激素精准地递送到免疫细胞,从而在高效治疗的同时,避免激素全身使用带来的副作用。目前,艾伯维的两款药物公布了临床效果数据,初步验证了这一方向的可行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且以免疫系统失调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大范围炎症及组织损伤,其关键致病特征是异常产生IFN-I。
DB-2304是映恩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自免领域ADC药物,采用其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ITAC)构建。临床前研究显示,DB-2304在抑制IFN-I及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方面表现出具有协同作用的更强效力。该药物靶向BDCA2,设有新型BDCA2靶向抗体,结合专有的GR激动剂有效载荷,DAR值为4,临床前研究显示出卓越的免疫调控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有望为SLE等难治性自免疾病提供新方案。
目前,DB-2304已于2024年10月在澳大利亚启动针对健康成人的I期研究,且已获得FDA及中国药监局IND批准,预计于2026年完成I期全球临床试验,有望抢跑自免ADC的研发风潮。
在拓展治疗领域的同时,映恩生物也直面当前ADC治疗的核心挑战——耐药性。以Dxd(德鲁替康)为代表的第三代ADC(如Enhertu、Dato-DXd)虽疗效卓越,改变了乳腺癌、胃癌等多个癌种的治疗格局,但临床中不可避免的耐药问题,仍限制了其长期价值。
DUPAC是映恩开发的新型有效载荷平台,该平台研发的有效载荷P5142是一种 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在不同实体瘤中展示出广谱活性。在细胞研究中, P5142在多个DXd不敏感癌细胞系中均能观察到显著的有效性。
依托DUPAC平台,映恩生物已布局DB-1316。这款ADC目前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在针对Dxd耐药实体瘤方面具备优势,预计于2026年获得首个IND批准,有望成为攻克ADC耐药的关键产品。
HER2产品是映恩的创新基因与执行效能的有力验证,2026年有望成为其商业化元年。在这一重要节点,映恩正在用全新的战略格局刷新市场认知,“IO2.0+ADC”布局领先、双抗ADC与自免ADC两翼齐飞,新型有效载荷平台蓄势待发,已不再仅以单一管线论价值。
依托其DITAC、DIBAC、DUPAC等四大技术平台,映恩生物正构建起多模态、强协同的ADC创新体系。这一系统化、平台化、全球化的研发布局,不仅为其带来持续的管线输出与临床里程碑,更在资本市场中构筑起稀缺的生态价值,为其未来价值释放,埋下了深刻伏笔。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