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试验TQB2825注射液联合免疫化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Ib/II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
评估TQB2825联合免疫化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和II期推荐剂量(RP2D)
次要目的:
通过评估ORR、CR率、PFS、DOR和OS等评估TQB2825联合免疫化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初步有效性
评价TQB2825联合免疫化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探索性目的:
评价基因突变和ctDNA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TQB2825注射液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II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评估TQB2825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初步有效性。次要目的:通过评估ORR、PFS、DOR、TTR和OS等评估TQB2825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的初步有效性。探索性目的:评价TQB2825联合化疗时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中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生物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
LM-101注射液单药或联合用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初步疗效的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
I 期
主要目的
评估 LM-101 单药或联合用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或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或最佳生物学剂量(OBD)和探索 II 期推荐剂量(RP2D) Ⅱ期
主要目的
评估 LM-101 联合给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
100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专利(医药)
50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新闻(医药)5月6日,一份名为《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广为流传。“优化药品集采政策”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的。今年,第十一批药品、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以及多个大规模联盟集采都会启动,这份网传意见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3月,这份文件的第一版就已经在业内引起热议,如医疗机构报量可选择药品品牌;调整最低价1.8倍的价格熔断机制;优化执行集采执行,不搞“一刀切”几点都受到了很高关注。这次流传的是所谓“第二版”,比第一版又有了很多调整,比如将原则上不纳入集采的药品作了明确:即竞争不充分、市场规模小,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协议期内药品,以及生物药首个同通用名药品上市后,一定期限内均不参与集采。另外,医疗机构报量方面,新版删除了之前不超过2个具体药品品牌的限制,明确“报量可细化到具体药品品牌”。这就给老百姓意见比较集中的“买不到原研药”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防止供应垄断,新版直接明确:同一药品耗材品种下,任何一家企业获得的约定采购量不得超过全国医疗机构报量的50%,以此保证多方中选,供应稳定。“首个生物类似药不进集采”今年,生物类似药集采备受关注,也在这份文件里面有所体现。网传的集采新规显示:首个同通用名的生物药上市,一定期限内不纳入集采。这一方面是对首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进行保护,让首家研发企业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回收成本;另一方面也释放出一个重大信号:生物类似药的集采势在必行,并且很大可能会常态化开展。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这几十年里,生物类似药因为能够快速跟进上市,比普通化药有较强的盈利潜力,而被很多国内药企看好。2019年,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获批,我国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上了市。自那之后,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市场高速发展,也越来越内卷。2024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生物类似药上市申请就有28条,涵盖11个品种。据统计,国内目前至少有17个生物类似药品种获批上市。其中,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三款,获批的生物类似药都在5家以上。贝伐珠单抗堪称最卷品种,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复宏汉霖、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12家企业的生物类似药都已上市。如果再内卷下去,生物类似药大概率会步化药一个品种有几十个批文的后尘。集采的出现,或许是避免国内生物类似药过度内卷的解法。这些年,因为仿制药集采充分,利润大幅收缩,倒逼传统药企们转型创新药不在少数。意见稿中只给首个获批的生物类似药给予一定保护,能有效引导企业避免内卷,转而开发更具临床价值、利润空间的药品。监控低价企业迄今为止,国家集采政策开展七年,共执行了十批药品集采。期间,集采规则一直在做优化。第八批国采增加了第二备供企业,丰富药品供应;第十批集采则在规则上对B证及相关企业作出名额限制,防止企业串标、围标的出现。这次业内流传文件,可能会给第十一批药品集采规则提供重要参考。去年第十批集采创下竞争激烈之最,阿司匹林3分钱一片的价格在社会各界都引发了强烈反响。此次征集意见稿,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低价抢标、恶性竞争的防范。网传的征集意见稿中同步启动了“强竞争”预警的机制。过评企业数量超过12家的,会被视作“强竞争品种”,联采办将对这些品种定期对外公布,提示企业科学立项,避免扎堆申报过评。集采投标前,对过评企业超20家的品种,联采办将作出“超强竞争”提醒,先从源头引导企业理性报价。在报价方面,按照一贯国家集采规则,企业想要获得拟中选资格,要么报价降幅在50%以上,要么保证自己报价在同品种最低报价的1.8倍以内。第十批集采从规则上取消了降幅50%的门槛,将报价交给了市场,这直接导致了第十批集采竞争过于激烈,以至于出现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网传的征集意见稿对这点进行了规范。此前的第一版征求意见稿,将最低报价1.8倍改成了以次低价为标准,并引入低价保护机制,规定口服制剂报价不高于每片1毛,小容量、大容量注射剂分别低于1元和2元时,不受1.8倍熔断规则限制。在“第二版”中,这一项被删除,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措辞和做法,只说明:入围企业报价与最低报价相比,价差不超过一定幅度。原先针对各规格的明确限价也被取消,只采取“当入围企业报价低于一定水平时,不受价差限制规则控制”的说法。根据网传征集意见稿,集采落地后,药监部门将特别对低价中选药品、委托生产的持有人开展有针对的检查和抽检,重点确认首个中选周期内,原辅料或生产工艺等未发生变更,避免部分企业低价中标,以次充好,降低药品生产质量。国采协议期满后,省份接续采购也需要实行多家中选,促进价差公允合理。这样成系统的规则制定,将会很大程度上遏制低价抢标的现象。整体而言,这份意见稿向行业释放出了非常良好的示意。如果日后实现,将会深度影响企业在集采投标申报时对产品的取舍和报价的策略。撰稿丨杨曦霞编辑丨江芸 贾亭运营|晨曦插图|视觉中国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独家:信达生物重磅药品降价25%,确认参加医保谈判药店巨头计划套现4亿元新事丨2025年Q1,新的全球“药王”诞生
精彩内容
近日,CDE官网显示,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南京顺欣制药申报的1类新药TQB2210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统计范围详见本文末)抗肿瘤药(化药+生物药)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
TQB2210注射液是正大天晴药业开发的一款生物药1类新药,其临床申请于2025年2月获得CDE承办受理,并于近日顺利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据悉,TQB2210注射液是一款靶向FGFR2Ⅲb受体的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它通过精准阻断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信号通路,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被视作治疗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FGFR2b过表达肿瘤患者的潜力药物。
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抗肿瘤药(化药+生物药)销售额均达千亿规模,2023年超过1400亿元,同比增长约5%,2024年上半年以约11%的增速继续增长至超700亿元。
从细分终端销售看,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县级公立)为抗肿瘤药销售主渠道,但零售药店(城市实体药店+网上药店)总体增速亮眼,占比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近年来中国零售药店终端抗肿瘤药(化药+生物药)销售情况(单位:万元)来源:米内网格局数据库
在抗肿瘤药领域,正大天晴药业已有多款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包括枸橼酸依奉阿克胶囊、格索雷塞片、富马酸安奈克替尼胶囊、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等化药1类新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等生物药1类新药,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帕妥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类似药。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大天晴药业还有5款抗肿瘤1类新药在国内处于III期临床及以上阶段,上市可期,涵盖乳腺癌、胆道癌、甲状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细分病种。
正大天晴药业处于III期临床及以上阶段的抗肿瘤1类新药来源:米内网综合数据库
库莫西利胶囊提交NDA在审,适应症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这是一款新型CDK2/4/6抑制剂,研究结果指出,与阿贝西利相比,库莫西利对CDK2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升,有望克服目前CDK4/6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米内网数据显示,阿贝西利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过53亿美元。
正大天晴药业是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旗下企业。3月20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营收达288.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创新产品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21.9%,占总收入比重41.8%;经调整归母净利润达34.6亿元,同比增长33.5%。
中国生物制药透露,未来三年,公司将进入创新成果收获的爆发期,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上市,涵盖双抗、ADC等前沿疗法。预计到2027年,公司创新产品数量将突破30个,将实现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实现业绩稳健、高质量增长。
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注:米内网《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数据统计截至3月20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文章或引用数据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温馨提示●
因为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最近很多读者反映没有及时看到推文。
把米内网设为“星标”,就能每天与我们不见不散啦,具体操作如下: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3月20日,中国生物制药(HK.01177)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交出了两个“双位数增长”的亮眼成绩单:2024年全年营收达288.7亿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归母净利润达34.6亿元,同比增长33.5%。作为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标杆,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创新产品收入达120.6亿元,增长21.9%,创新产品占总收入比例达到41.8%。公司以创新产品密集放量、全链条运营优化为支撑,跑出了远超行业的“龙头速度”,凸显稳健的长周期价值。
未来三年,公司将进入创新成果收获的爆发期,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上市,涵盖双抗、ADC等前沿疗法。预计到2027年,公司创新产品数量将突破30个,将实现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实现业绩稳健、高质量增长。
力争今年底明年初创新产品收入占比过半
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表示,作为一家龙头药企,中国生物制药始终积极响应国家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公司对医药创新多年坚持不懈地投入已经进入收获期,随着创新产品密集上市,公司力争在今年底明年初实现创新产品收入过半,使得创新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
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生物制药已连续多年位居国内药企前列。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费用达到50.9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达17.6%,其中约78%投入到创新药研发中。
随着公司全面步入创新收获期,由此带来的业绩回报也加速兑现。2024年,公司创新产品收入迈过百亿元大关,达到120.6亿元,增长21.9%;创新产品占总收入比例也达到41.8%,创新龙头实力进一步凸显。2024年,公司共有6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包括4个1类创新药,位居国内药企第一。截至2024年末,公司创新产品已达到17个,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22个。
公司业绩超预期增长,主要得益于前两年获批的创新产品持续放量,销售实现高速增长。2023年获批的1类创新药亿立舒当年纳入国家医保后,在2024年加速放量;四款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八因子)也在去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张。
预计2025年业绩持续双位数增长
首席执行长谢承润预计,2025年,公司业绩有望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他表示,在政策全链条支持创新、公司创新产品进入收获期以及集采风险出清这三重利好叠加之下,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全面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用“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
一方面,2024年获批上市的6款创新产品各有亮点,为公司2025年的收入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安得卫(贝莫苏拜单抗)上市首年便成功获批小细胞肺癌和子宫内膜癌两大适应症;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化疗的治疗方案,作为一线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创新疗法,6.9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19.3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均创注册研究历史新高;安方宁(格索雷塞)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优于此前获FDA批准上市的同靶点药物,在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有望迅速放量。
此外,这两年BD方面也接连斩获重磅产品,包括首款用于雾化治疗儿童RSV感染的1类创新药CPX102,以及长效术后镇痛2类新药QP001。后者为国内首款一日一次的长效镇痛NSAID注射液,已中美双报上市。这款有望为广大术后疼痛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且无成瘾性镇痛方案的创新产品或将很快获批上市,并在短时间内贡献2025年公司业绩增长。
另一方面,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也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得益于集团化采购推进、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以及率先部署万升级生物药产线带来的规模效应,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同时,销售管理费用率继续下降0.1个百分点,过去五年间下降了超过7个百分点,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彰显公司在数字化、组织整合等战略管理上的卓越成效。
“自研+BD”壮大创新产品矩阵 全方位布局人工智能
得益于“自研+BD”的双轮驱动,公司未来三年内预计多个重磅产品有望上市,加速贡献业绩。其中,罗伐昔替尼是全球首个兼具JAK和ROCK双重抑制机制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已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并在美国获批II期临床,具备全球FIC潜力;针对慢阻肺等适应症的PDE3/4抑制剂TQC3721,目前研发进度全球第二;公司与勃林格殷格翰合作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Zongertinib今年1月已在中国申报上市,已被CDE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乳腺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种,公司在这一领域加速布局。乳腺癌有望成为继肺癌之后,公司收入增长的又一大动力。除了目前已上市的依维莫司、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多个产品,CDK2/4/6抑制剂库莫西利(TQB3616)去年已申报上市;HER2双抗ADC药物TQB2102也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有望于2027年上市。
当前,“AI+”应用成为各行业关注焦点。公司通过战略合作、投资、本地化应用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布局人工智能,不仅参与了两大AI制药科技企业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的战略投资,还一起合作探索在新药开发领域的应用。同时,公司还在内部全面接入Deepseek、ChatGPT等AI助手,助力更多业务场景的落地。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深层次拓展AI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职能管理等各个板块的应用,充分释放AI优势,加速企业发展,引领行业创新升级。
此外,业绩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制药财务状况持续向好。截至去年末,公司资金储备达24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融资成本总额下降40%。核心子公司正大天晴的10亿元股权激励已完成回购,2024集团全年股票购买金额超13.5亿港币,为公司上市后新高,充分彰显未来发展信心。
声明:
本文的著作权由原作者或本公司享有,未经授权,不得以转载、复制、摄制、改编、汇编等方式使用。文中出现的人物肖像,其肖像权归本人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前瞻性声明:
除已发生的事实陈述外,本新闻稿中包含若干前瞻性陈述。“预期”、“相信”、“继续”、“可能”、“估计”、“期望”、“有望”、“打算”、“计划”、“潜在”、“预测”、“预计”、“应该”、“将”、“拟”、“会”和类似表达旨在识别前瞻性陈述,但并非所有前瞻性陈述都包含这些识别词。这些前瞻性陈述为公司管理层基于当前的信念和期望及当前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公司发展所做的预测,并非对未来业绩的承诺,并将受到政策、研发、市场、监管等不确定因素或风险的影响。请现有或潜在的投资者审慎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不可完全依赖本新闻稿中的前瞻性陈述,该等陈述包含信息仅及于本新闻稿发布当日。除非法律要求,本公司无义务因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他情况而对本新闻稿中任何前瞻性陈述进行更新或修改。
内容来源: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于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官网
● 一图读懂|中国生物制药2024全年业绩亮点发布
● 设计界奥斯卡!正大天晴产品包装荣获2025MUSE银奖
● “头对头”试验!艾贝格司亭α长效升白再添新证
● 大公报 | 谢承润:强化“香港智造” 实现弯道超车
100 项与 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正大天晴)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