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ADC)研究进展

2024-07-11
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结果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以其高度特异性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的抗原,这些抗体能够改变信号通路或激发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边界。ADC结合了抗体的靶向性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性,通过精准递送药物至肿瘤细胞,显著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ADC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自2000年FDA首次批准Mylotarg用于治疗白血病以来,已有15种ADC药物获得批准,覆盖多种恶性肿瘤。当前,超过100种ADC候选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示着ADC技术在未来可能替代传统化疗。 本文总结了抗体偶联设计优化策略,并对ADC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示着ADC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 抗原靶点和抗体 1.抗原靶点 在ADC(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中,抗原靶点扮演着识别目标肿瘤位点的核心角色。抗原靶点的选择对于ADC的适用范围、靶向的精确性以及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化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ADC的研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抗原靶点成为了首要考量。理想的抗原靶点应展现出高度的肿瘤特异性,即在肿瘤部位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或细胞中几乎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例如,HER2受体在HER2阳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与健康细胞相比,几乎高出百倍。 在选择抗原靶点时,我们还需要确保其非分泌性,以避免循环中的游离抗原与单抗结合,从而影响ADC的靶向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ADC,如内吞型ADC,我们应选择那些具有适当内吞速率和合适内吞转运途径的抗原靶点,以确保ADC与靶点结合后能有效内化。过去,大多数已获批的ADC主要针对的是肿瘤表面的抗原。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抗原靶点的选择范围已经逐步扩大至整个肿瘤微环境,如新生的血管、肿瘤基质等。例如,TM4SF1就是这样一种抗原靶点,它既能表达在肿瘤细胞上,也能在肿瘤脉管系统中被发现,为ADC的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2.抗体的选择及优化 抗体在ADC(抗体偶联药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选择性地结合靶抗原来启动治疗过程。理想的抗体特性包括适宜的亲和力、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和长半衰期。目前,IgG1是ADC中最常用的抗体亚型,其长半衰期和诱导的免疫反应增强了ADC的效能。然而,抗体的大小和免疫原性等因素对ADC的渗透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ADC的性能,研究者们探索了新型的小分子量抗体片段,如单链抗体(scFv)和抗原结合片段(Fab),它们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扩散能力,能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此外,优化ADC抗体的设计方向包括提高靶向特异性、促进内吞和增加渗透,这可以通过使用多肽、单域抗体片段等更小的结合形式或双特异性抗体来实现。例如,基于双特异性抗体的ADC可以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上多个高表达的抗原,从而展现出更优异的抗肿瘤效果。这些创新的设计策略不仅提升了ADC的安全性和疗效,也为未来ADC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3.偶联技术 在ADC(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制备中,偶联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ADC的药物-抗体比率(DAR)和均一性,进而决定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目前,偶联技术主要分为非定点偶联和定点偶联两大类。非定点偶联技术,如赖氨酸偶联和半胱氨酸偶联,依赖抗体分子上的自然残基作为反应位点。尽管这种技术已被FDA批准的ADC药物广泛采用,但由于抗体上可偶联位点的多样性,导致DAR分布广泛,异质性高,可能影响ADC的稳定性和疗效。另一个相关的技术是定点偶联技术,这种技术通过修饰或工程化改造抗体,引入特定的活性基团用于细胞毒药物的偶联。定点偶联技术显著提高了ADC的均一性,减少了异质性和脱靶毒性,扩大了治疗窗口,对第三代ADC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定点偶联技术将在ADC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 ADC药物以其独特的构成,融合了抗体的靶向性和细胞毒药物的高效杀伤能力,为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经过三代技术的迭代更新,ADC在药代动力学、稳定性、均一性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尽管FDA已批准多种ADC药物上市,且众多潜力ADC产品正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积极结果,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实体肿瘤渗透性、脱靶安全性及耐药性等挑战。展望未来,ADC的突破将依赖于新靶点的发现、抗体修饰技术的创新、高效细胞毒药物的筛选、新型连接子的设计和偶联技术的优化。同时,联合治疗策略有望成为增强ADC疗效、减少耐药性的有效途径。此外,ADC的适应症范围有可能会更加广阔,在肿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DeVita V T, Jr., Chu E. A history of cancer chemotherapy [J]. Cancer Research, 2008, 68(21): 8643-8653. 2、Lutz R, Michael C, Herman W. Reshaping human antibodies for therapy [J]. Nature, 1988, 332(6162): 323-327. 3、Chau C H, Steeg P S, Figg W D.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or cancer [J]. Lancet, 2019, 394(10200): 793-804. END 【智药研习社抗体系列直播预告】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