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99-01-01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聚乙二醇新型集成干扰素突变体注射液多次给药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评价聚乙二醇新型集成干扰素突变体注射液多次给药在健康成年受试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特征,为后续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聚乙二醇新型集成干扰素突变体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中单次给药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评价聚乙二醇新型集成干扰素突变体注射液单次给药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特征,为后续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3期 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
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0 项与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北交所总市值刚突破9000亿,不少人觉得“这是炒出来的”——但扒完数据就知道,这9000亿是“硬科技公司+政策红利+资金进场”堆出来的,不是“虚胖”。
一、先看“9000亿的成色”:硬科技占了7成
北交所这9000亿市值,不是“小作坊公司凑的”:
- 行业分布:70%是硬科技(半导体、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比如凯华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硅烷科技(电子级硅烷),这些公司的专利数平均超50项;
- 业绩支撑:2025年前三季度,北交所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平均涨24%,比创业板(18%)、科创板(20%)都高;其中硬科技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超30%,凯德石英的净利润甚至涨了52%;
- 估值水平:北交所的平均PE是28倍,比科创板(45倍)低38%——这是“便宜+赚钱”的组合,不是“高估值炒概念”。
二、市值破9000亿的核心:政策和资金都在“使劲”
1. 政策给的“便利门”
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专精特新”,最近政策又放大招:
- 11月刚出的“北交所直联机制”,把企业上市辅导期从6个月缩到3个月,现在排队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超80家,全是硬科技;
- 社保、公募基金的“北交所投资比例限制”放宽了——现在公募基金投北交所的比例能到20%,社保基金的持仓占比已经从5%升到8%。
这些政策不是“画饼”:2025年1-10月,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32家,全是“专精特新”,募资超150亿,全砸研发和扩产能。
2. 资金抢的“硬科技票”
北交所的资金不是“散户瞎买”,是机构在“捡便宜”:
- 2025年11月前两周,北交所的机构成交额占比超40%,比9月高12个百分点;
- 重点买的是“国产替代标的”:比如做半导体光刻胶的容大感光(北交所子公司),机构持仓占比从10%升到18%;做高端轴承的新轴研,机构调研次数超20次。
资金是“用脚投票”——北交所的硬科技公司,是“A股里找不到的细分龙头”,比如做MEMS传感器的汉威科技,北交所的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做车规级MEMS的企业。
三、这3个方向,是北交所里的“真肉”
别光看“市值破9000亿”就冲,北交所的机会藏在3个细分:
1. 半导体材料/设备
北交所里的半导体公司,是“国产替代的补短板选手”:
- 比如凯华材料的半导体封装用环氧塑封料,国内市占率超25%,打破了日企垄断;
- 硅烷科技的电子级硅烷,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订单排到明年4月。
2. 高端制造核心部件
北交所的高端制造公司,是“卡脖子领域的小巨人”:
- 比如新轴研的精密轴承,用在航天发动机上,国内只有它能做;
- 科威尔的功率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占率超15%,已经打进华为供应链。
3. 生物医药细分龙头
北交所的生物医药公司,是“创新药的细分选手”:
- 比如诺思兰德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国内首个获批的罕见病基因药;
- 三元基因的干扰素,市占率超30%,是新冠感染后的核心用药之一。
四、深层逻辑:北交所不是“小市场”,是“硬科技的主场”
很多人觉得北交所是“小盘子市场”,这是误解——北交所的定位是“专精特新的主阵地”,而“专精特新”是国产替代的核心:
- 国内“卡脖子”的35项技术里,28项的细分龙头在北交所;
- 北交所的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平均超8%,比创业板高3个百分点——这是“真砸钱搞技术”,不是“炒概念”。
市值破9000亿,只是北交所的“起点”——未来3年,随着更多“专精特新”上市,北交所的市值大概率能破1.5万亿,核心是“硬科技的国产替代”。
北交所市值破9000亿,不是“炒作的泡沫”,是“硬科技公司成长+政策红利+资金进场”的必然结果。普通投资者要做的,是“盯着硬科技细分龙头”,别碰“蹭概念的小票”——北交所的机会,是“赚国产替代的钱”,不是“赚短期炒作的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近期,功夫巨星李连杰一组“状态回春”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
图片来源:网络
——从数年前需要人搀扶、面容憔悴,到如今身手矫健、神采飞扬,俨然一副“精神大叔”的模样——李连杰这一显著变化,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不少人猜测他是否接受了“心脏移植”或“干细胞疗法”等治疗。不过,李连杰本人已迅速回应,明确否认与上述传言有关。
心脏处无疤痕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11月上旬,李连杰在社交平台发布游泳视频:62岁的他身着泳裤,胸前、腋下等关键部位无任何手术疤痕,纵身入水动作流畅,直接击碎“心脏移植”传言;随后好友向太在直播中进一步揭秘:其“回春”实为“染黑头发、改善形象”,此前接受的仅为“颈部良性肿块切除手术”(医学分级20级,属常规小手术),还调侃“打麻将时听牌手抖”的生活化细节,印证其身体状态良好。
一张照片引发的资本盛宴
11月12日,A股市场见证了一场精彩的资本狂欢。在李连杰"返老还童"照的催化下,干细胞概念股集体爆发:
个股表现亮眼:济民健康、南京新百、开能健康、中源协和等多只核心标的先后强势涨停,三元基因盘中涨幅超20%,利德曼、冠昊生物等跟涨超10%;
板块整体走强:生物板块单日涨幅达4.67%,创下2025年下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资金大幅流入: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规模突破9.2亿元,其中中源协和、南京新百单只个股获资金净流入超1.5亿元,资金抢筹迹象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有趣的是,这场“硬核辟谣”并未冷却公众对“抗衰技术”的好奇——反而因“明星健康管理”话题的高传播度,让“干细胞疗法”从专业医疗领域走进大众视野。叠加洪金宝等资深艺人“状态回春”照片的同步传播,市场对干细胞技术的关注度指数级攀升,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情绪催化剂。
热度背后的"硬核支撑":2025年,中国干细胞产业迎来"商业化元年"
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绝非简单的概念炒作。
2025年堪称中国干细胞产业的"商业化元年",多重利好正在集中释放:
产品突破: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
研究进展:国内首项脐血单个核细胞抗衰临床研究启动,旨在通过静脉输注评估其对50岁以上人群的效果,预计2027年完成。
政策破冰:国务院818条例出台,为干细胞技术发展铺平道路
人民日报、CCTV等权威媒体近日聚焦细胞疗法领域,称2025年将成为干细胞技术的黄金时代。作为前沿医疗的核心方向之一,细胞疗法凭借其创新潜力获得权威背书,不仅为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与产业发展注入信心,更将为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升级增添强大动力,推动健康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市场“扩容”:从“15亿到55亿”,需求爆发推动产业规模化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约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近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 需求端持续放量:提供干细胞治疗的医疗机构数量从2016年的351家激增至2021年的1480家(增长4倍),人口老龄化(癌症、代谢病高发)、健康意识提升(抗衰需求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
• 产业链协同完善:上游“细胞存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成区域垄断优势,中游“细胞制备”技术壁垒持续提升,下游“疾病治疗+抗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全产业链从“分散”走向“协同”,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伴随医保动态谈判和多层次保障体系的推进,细胞治疗产品的可及性正逐步提升,未来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资本将持续加持异体通用化、肿瘤微环境调控等前沿技术平台,引领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权威发声:人民日报为细胞疗法正名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细胞疗法推动疑难重症治疗进入新阶段》一文。文章深入分析了全球生物细胞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明确指出现代医学正在经历从传统治疗模式向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要转变。
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以《让“生命的种子”开出希望之花》为题,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干细胞技术及细胞疗法的“国之重器”定位,为其医学价值与未来潜力权威“正名”。
作为人体内所有功能细胞的源泉,干细胞兼具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的独特属性,其核心优势在于以“再生”替代传统“抑制”疗法,为糖尿病、骨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传统医学难题提供全新解题思路。
此次权威发声不仅为干细胞行业发展注入强劲信心,更清晰勾勒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规范化路径,推动前沿医疗技术向高质量、标准化方向稳步迈进。
技术突破:从血液肿瘤到实体瘤的跨越
行业正聚焦突破实体瘤治疗等临床难题,TCR-T、CAR-NK等创新技术路径成为研发热点。降本增效是未来竞争核心,通用型细胞疗法及自动化工艺的开发将加速推进。
推动治疗从“天价”走向可及。AI辅助的靶点发现和智能化生产也有望重塑行业研发范式,提升创新效率和治疗精准度。
在临床应用中,以骨关节炎为例,传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对关节的现有损伤作用有限。
而干细胞强大的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可替代受损软骨细胞,利用干细胞的归巢属性,在体内微环境作用下主动迁移至软骨缺血或受损部位进行修复重建。
普惠可及:从"高价小众"迈向"普惠化"
在5年以前,中国的干细胞还一直饱受争议,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势支持,药物申报、临床试验、上市等通路的完成,中国的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已完全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同时由于中国的干细胞价格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相差数十倍),中国无愧于“全球细胞治疗的首选地”。
当中国首款干细胞药品在三甲医院定价公布之前,或许很多人会说“绝对不会有高质量的干细胞低于五万一次,即使成本都不够”,但实际上,当中国首款干细胞药品在三甲医院定价为19800元/次时。
正式证实了中国干细胞行业利润时代结束,开始走向平价时代!让老百姓也用得上高质量的干细胞,并非不可能。
前沿探索: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
2025年3月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规划建设周期4.5年,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
该设施将绘制人类生命过程中的细胞动态演化图谱,构建数字细胞人工智能大模型,催生生物医药研究新范式。
未来,细胞谱系设施有望用患者细胞信息打造一个“数字患者”,预演不同治疗手段在体内的治疗效果,实现 “量体裁衣” 式的精准治疗。
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细胞治疗不再只是高端医疗的代名词,而将逐渐成为普惠大众的常规医疗选择。
免责声明: 账号旨在分享科普知识,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官方立场,也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谢谢。
日前,在北京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元基因崭新的智能化厂区里,一条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生产线正在平稳运行。透过参观走廊的玻璃幕墙,记者看到,数字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个生产环节。“这座新厂区已于今年正式投产,它标志着我们完成了从工业1.0到4.0的跨越。”三元基因董事长程永庆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
时值北交所开市四周年,作为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上市企业之一,三元基因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原创药企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落地,再到资本市场赋能的一个缩影。
从规范治理到资源赋能
“三元基因选择在北交所上市,是基于医药行业属性、企业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定位三方面的综合考量。”在公司的会议室里,程永庆向记者娓娓道来。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身上,这位从事生物医药行业33年的企业家,言语中透着沉稳与笃定。
他坦言,对创新药企而言,创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走向资本市场是必然选择。三元基因从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到精选层,最终登陆北交所。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公司治理结构和水平得到了循序渐进的提升。
程永庆特别强调了规范化治理的重要性。“作为公众公司,交易所的规范要求对企业治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按照公司章程和上市公司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执行。”他感慨道,“规范的治理是我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点我们感触颇深,也受益匪浅。”
谈起资本市场带来的实质助力,程永庆的眼神中闪现出光彩。“IPO募集资金为我们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同时,上市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患者和医生了解并信任我们的产品。”他补充道,“在人才聚集方面,我们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让核心高管和年轻骨干成为公司股东,实现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重要布局。”
从产品创新到智能升级
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了三元基因的核心产品——运德素(人干扰素α1b)系列制剂。从注射剂到喷雾剂,从滴眼液到雾化吸入剂,多种剂型展现了企业持续创新的成果。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销量增长超10倍。”程永庆的话语中带着自豪,“这个成绩得益于国家集采政策的推进,运德素产品在江西省牵头的29省省际联盟集采中成功中选,目前已进入6000多家等级医院。”
程永庆向记者阐述了企业的市场理念:“过去我们评价一个好药,主要看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现在,我们还要注重可及性与依从性。以我们的喷雾剂为例,它使用方法简便,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在儿童用药领域,三元基因的表现尤为亮眼。“在病毒高发季节,儿童医院里相当比例患病孩子中,都会用到我们的药。”程永庆表示,“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不仅要对症治疗,更要对因治疗,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走进三元基因正在试运行的新厂区,数字化、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程永庆向记者介绍,这座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新厂区,被列为“2022年北京市100项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重点工程”,被评为“2025年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
“回想1992年,我们在侯云德院士领导的病毒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地下室,建立了第一个单机作业的中试车间,那是工业1.0时代。”程永庆回忆道,“1998年,我们在大兴建立了中国第一条通过GMP认证的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线,进入2.0时代。2013年,我们改造了数字化生产线,迈入3.0时代。如今,我们终于建成了工业4.0标准的智能化工厂。”
程永庆介绍,这套数智化生产质控系统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还使产能得到了系统性提升。最重要的是,现在所有的装备、设备、仪器都是国产的,“这让我们倍感自豪”。
瞄准世界级难题的雄心
在智能化工厂的硬实力支撑下,三元基因的研发创新步伐更加坚定。程永庆向记者透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4.52%,主要投向两个重磅项目:新型PEG集成干扰素和γδT细胞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
“我们把乙肝治疗分为三个标准:控制病情是铜牌,改善病症是银牌,临床治愈才是金牌。”程永庆用形象的比喻向记者解释,“我们正在开发的全能干扰素,目标就是要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谈到肿瘤治疗领域,程永庆表示:“我们正在研发γδT细胞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难治肿瘤领域。我们正在探索通用型细胞产品的开发方向,这有望在未来实现数智化生产。”
程永庆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园区内来往的年轻研发人员,深有感触地说:“33年前,我们创立三元基因的初心,就是要做百姓消费得起的好药。当时干扰素完全依赖进口,一支药要300元,一个疗程花费数万元,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
“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中国已经实现100%国产化,一支药价格降到30元左右,质量反而大幅提升。”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侯云德院士常说:‘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
展望未来,程永庆表示,三元基因将继续坚持“研发引领,医学驱动,学术推广,专业营销”的发展战略,从细胞因子药物向细胞治疗药物跨越,通过持续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00 项与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