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终止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终止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终止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3, Randomized,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to Compare T-Guard to Ruxoli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rade III or IV Steroid-Refractory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SR-aGVHD)
This is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3, multicenter trial, which has been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Guard to ruxolitinib in patients with Grade III or IV Steroid-Refractory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SR-aGVHD). The primary hypothesis is that T-Guard treatment will improve the Day 28 complete response (CR) rate in patients with Grades III and IV SR-aGVHD compared to ruxolitinib.
An Open-Label, Single-Arm, Multicenter Study, of Combination Anti-CD3/CD7 Immunotoxin (T-Guard) for Steroid-Refractory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e study is designed as an open-label, single arm Phase III, multicenter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Guar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teroid-Refractory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SR-aGVHD).
A Phase I/II Multicentric Study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Combination of Anti-CD3 & Anti-CD7 Ricin A Immunotoxins (T-Gu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resistant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In this study, a combination of two antibodies both conjugated to a cell-killing toxin (so-called immunotoxins) will be evaluated. The antibodies are directed against T-cell antigens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 antigen' (CD3) and CD7. Previous in vitro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particular immunotoxin-combination, named T-Guard, acts synergistically in eliminating T cells with a preference for killing activated T-cells. In a subsequent clinical pilot-study, T-Guard has generated encouraging results when applied as third-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orm steroid-resistant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Extensiv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ponses could be noted in the absence of severe acute toxicities. Building on these result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Guard for treating steroid-resistant GVHD when administered in an earlier phase of the disease process, i.e. as second-line instead of as third-line therapy.
100 项与 Xenikos BV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Xenikos BV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免疫治疗在近三十年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众多成果。发现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打通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探索细胞因子和抗体,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手段。CAR-T细胞疗法和PD-1抑制剂等新型免疫治疗方法问世,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的惊艳效果,使其成为目前全球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最为火热的研究领域。但是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上,CAR-T的表现始终不够理想。首先,CAR结构设计对于CAR-T细胞在体内的激活非常关键,在实体瘤中对CAR结构的设计要求更高,这是对团队在技术和经验上的双重考验。在技术原理上,实体瘤的空间结构对CAR-T细胞浸润有一定阻碍作用,使得实体瘤内部无法接触到CAR-T细胞,且内部还存在对CAR-T细胞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和分子,肿瘤细胞依旧在疯狂生长。另一方面,在杀伤实体瘤时,CAR-T细胞耗竭严重,在体内的扩增能力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也就大打折扣。01“重启”免疫系统,分化抗肿瘤T细胞针对免疫治疗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迄今为止,被广泛应用的一些免疫疗法主要是通过外力来实现免疫功能的改善,并没有实现通过对内部免疫系统的改造,进而实现免疫功能的自主且长期的转变。如果能够“重启”体内免疫细胞的功能,使机体自发地抵御肿瘤细胞的侵蚀,或可为目前最理想的免疫疗法思路。将“筋疲力尽”或已经免疫逃逸的现有免疫细胞(主要针对T细胞)进行彻底清除,迫使人体免疫系统能够产生不携带免疫记忆的全新T细胞,完成免疫功能的“重启”。该类T细胞将分化成抗肿瘤能力更强的T细胞,逆转免疫系统耗竭,使人体恢复到一个健康的状态。根据这一开发思路,CAMPATH®(抗CD52单抗)、Thymoglobuline®(兔抗腺细胞球蛋白)T Guard(ADC药物)等“先行者”已经进行了相关探索。图1 免疫重启疗法相关药物介绍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2001年5月7日,美国初次批准CAMPATH®上市,后又在欧洲、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上市,被批准作为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的注射治疗药物。2008年8月27日,赛诺菲安万特研发的Thymoglobuline®获批上市,目前已批准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治疗,以及预防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药智数据库统计,2023年Thymoglobuline®在中国地区共销售25.99万剂,销售额近6.2亿元人民币。T-Guard是Xenikos自Henogen处引进的一款ADC混合制剂,在2023年3月因安全性问题被迫终止在GvHD的III期临床研究。虽然上述药物均能够发挥清除T细胞的功能,但清除方式均不具有特异性,且CAMPATH®和Thymoglobuline®清除效果不完全,T-Guard更是存在安全性问题。02多项适应症齐开临床试验,VG712或为最理想免疫疗法由此可见,重启免疫细胞的功能并非简单地杀死T细胞就能够实现,真正“重启”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应该具备特异性高、亲和力强、清除彻底、作用短暂且安全性高等特点。图2 免疫细胞功能重启药物的条件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整理1994年,David Neville博士、HUAIZHONG HU(胡怀忠)博士开始针对CD3靶点的双价毒素蛋白分子构建和机理进行验证,打通并简化相关生产工艺,开创了免疫毒素领域的研究先河。2008年,David Neville博士、Yuan-Yi Liu博士和Jung-Hee Woo博士联合创立了Angimmune公司,团队联合哈佛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将该项研究推进到适应症及安全性探索阶段,相继完成了有关器官移植、皮肤T细胞淋巴瘤、PD-1实体瘤联合疗法等方向的临床前/临床I期研究,并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2014年取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2016年因其临床显著疗效取得FDA快速审评资格。2023年2月,NIH批准成都维瑾柏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瑾生物)下属美国子公司、香港子公司获得该管线的全球独家商业开发权,现管线名为VG712。VG712是一种针对T细胞CD3位点的抗体结合域片段,与经过改造的白喉毒素进行融合的二价融合蛋白,可以通过与T细胞特异性结合后进行内吞,在胞内释放毒素杀死T细胞。发展至今,VG712已成为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免疫细胞功能重启的药物。相关现有研究表示,VG712可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人体内的T细胞,从而促使细胞免疫系统进行重启,产生大量新T细胞,从此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该方法能够提高T细胞长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诱导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耐受,提高器官的功能和生存期;特异性清除淋巴系统中的T细胞,最大程度地提高CAR-T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改善癌症患者的结果;降低T细胞对自身器官的攻击,改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以及清除艾滋病患者体内的T细胞潜伏病毒库,逆转耐药病人的病情等。根据公开临床研究结果,美国开展的CTCL临床I期研究已经证实VG712能在4天内快速有效清除病人体内T细胞,14天内T细胞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且专门抗肿瘤的CD8记忆性T细胞比治疗前增长20倍。并且,多例晚期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人已经实现临床治愈,让VG712在机理和疗效上获得了双重认可。动物试验表明,VG712与已经上市的T细胞清除药物相比,不仅可以有效清除循环系统里面的T细胞,还可以有效清除器官里面的T细胞。根据维瑾生物对VG712的发展规划,2024年将开展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在美国的确证性临床研究,同时,也将准备启动肾器官移植后免疫耐受诱导的I期临床研究、激素耐药后GvHD的I期临床研究、CAR-T治疗前的清淋处理的I期临床研究。在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也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推进。03销售额预计超700亿美金,免疫治疗迎来新希望VG712带来细胞免疫功能重启的新希望,开拓了免疫治疗领域的新方向,将在抗肿瘤、诱导免疫耐受、器官移植、CAR-T治疗前的清淋处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据药智咨询评估,目前进展最快的适应症CTCL有望在上市后5年(2029年-2033年)在全球市场(美国、欧洲、中国、东南亚市场)累积实现5.39亿美元的销售。销售额预计在2038年达峰,年销售峰值2.68亿美元,上市10年(2029年-2038年)可在全球市场累积创造16.79亿美元的销售。综合现有临床适应症,根据rNPV估值法,VG712在计划上市十年内(2028年-2038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约为739.33亿美元。在CAR-T治疗前的清淋处理、器官移植后免疫耐受诱导、激素耐药后GvHD、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等领域,临床需求明显,且现有上市产品痛点较多,结合VG712创新的治疗原理和优秀的临床表现,该管线均有望在上市当年便实现超过3亿美元的市场销售额。一种真正自主、长期发挥作用的免疫疗法,VG712或将开辟肿瘤治疗的第三条路线,成为免疫治疗领域未来二三十年中必不可少的药物。前有“司美格鲁肽”这样的千亿级大单品,VG712是否会是下一个?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责任编辑 | 金银花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如需定制医药咨询服务,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对于生物技术行业来说,2023年是经济不确定的一年,这导致资金短缺,创下了Biotech破产的纪录。根据美国SEC的数据,2022年曾被称为10年来破产率最高的一年,有8家Biotech申请了破产保护,而2023年则以高达41家Biotech宣布破产抢走了这一名头。在《2024年生命科学交易趋势与展望》报告中,Ropes & Gray律师事务所指出,去年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破产案例,部分原因是2021年的债务融资激增,以应对当年的利率下降。虽然2022年开始,利率回升,债务融资率回落,可前一年埋下的风险最终还是爆发了。值得注意的是,Biotech破产的信号延续到2024年。1月,Humanigen、Athersys等Biotech纷纷进入关停阶段,国内行业同样不乏坏消息。尽管今年开局并不乐观,但生物制药行业接下来能否变得乐观?如果可以,那些活下去的Biotech又需要做对什么?激增的裁员与破产低利率时期企业通常会选择债务融资,近年来,该工具也在生命科学领域流行起来。随着利率下降,Biotech纷纷向银行寻求资金,但2022年利率上升,使得该行业又重新收紧债务融资的缰绳。这种融资的高比率导致2023年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例如整个行业的裁员浪潮。许多Biotech大刀阔斧进行裁员,甚至连MNC同样不例外:血液制品巨头Grifols裁员2300人,武田裁员1500多人,渤健、基因泰克和赛默飞的裁员规模也达到1000多人。尽管不幸,如此局面也属意料之中。当投资者为生物技术领域提供资金的意愿降低时,该行业的大多数公司,无论是大型制药公司还是初创企业,都借助裁员来应对通货膨胀,保住资本。像已有近20年历史的Infinity Pharmaceuticals,在与MEI Pharma的合并提案被后者否决后,裁减了78%的员工。卖身本是这家英国公司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MEI将提供1亿美元资金,可以支持它持续运营到2025年,开发其3种癌症候选药物。但由于未能获得股东批准,MEI取消了该计划。裁员之后,Infinity于去年9月申请破产。2023年申请破产的明星Biotech之一,是Sorrento Therapeutics。一些人业内人士认为,这家Biotech的策略颇为冒进。在艾森医药核心产品第三代EGFR-TKI上市迟迟未果的情况下,2021年4月,Sorrento宣布以4.88亿美元的对价将其收购。可后来,豪森药业、艾力斯等产品上市,Sorrento却始终等不到获批。此外,受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影响,Sorrento本不富裕的资金储备变得更加捉襟见肘。遇上资本寒冬,运营更显艰难。有意思的是,2020年1月,行情尚且较好时,Sorrento曾拒绝了一项最高可达9.33亿美元的收购邀约。整体来说,成立时间较长,并不意味着能免受倒闭危机困扰。不过,去年关停的Biotech中,很多都起步于2010年之后,有的甚至仅有2到3年的历史,包括开发眼科基因疗法的Vedere ll、研究微生物组的Federation Bio,以及专注开发靶向细胞凋亡抗肿瘤产品的BAKX Therapeutics等。缘何落入经营困境?想要回答这股浪潮还会持续多久,就需要厘清导致不幸案例的原因。纵观Biotech的关停声明,大部分将此举归咎为经济环境的惨淡,使得既往的融资市场难以维持。这也是Sarah Stevens的看法,她是Azzur Labs和Azzur Cleanroomson Demand的总裁,Azzur集团主要向制药企业提供从discovery到delivery的服务。Stevens表示,宏观上,后COVID时代的全球经济状况不稳定、供应链逆风和通货膨胀,都导致融资环境更具挑战性。而从科学角度说,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创新障碍,制约了Biotech跟上CGT等赛道的机遇。例如,细胞疗法公司Athenex在去年5月宣告结束。FDA在其I期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试验中发现一名患者死亡后,对其候选药物实施了临床搁置。此前,Athenex还遭遇过一些挫折,口服化疗药物被FDA拒绝批准,公司进行裁员。作为创新驱动的公司,项目的进展往往与Biotech一荣俱荣。而临床失败,也是影响Biotech式微的一大原因。类似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2023年1月申请破产清算的Tricida,3个月前曾宣布,其核心管线veverimer的III期临床错过主要终点;同样在1月,Xenikos也透露旗下抗体组合疗法的III期临床终止,原因是达到协议规定的60天死亡率停止边界,随后该公司计划关停。押注热门领域,比方说减重,亦需要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尤其是在诺和诺德、礼来等巨头抢先一步的时候。9 Meters原打算在去年下半年对一种候选肥胖药物NM-136进行人体测试,该药通过靶向GLP发挥作用。不过很快,它就申请破产保护。这一定程度与项目运营策略、效率有关。实际上,2022年,9 Meters在一项针对乳糜泻患者的III期试验失败。该公司虽然做了方向转型,瞄准几种与COVID病毒相关的疾病,包括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和长期COVID,进展却都不及预期。细胞疗法领域,Athersys去年在测试其干细胞平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期试验折戟,因为其300名患者的样本量不足以达到主要终点。而后,该Biotech申请破产,并将其资产出售给日本同行Healios。新药研发受挫并不罕见。经济和科学上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界限。Stevens说,即使行业近来在生物制药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要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靶点疗法,仍然具有挑战性。Biotech续命“三板斧”01.采用其他融资方法一些Biotech,正尝试将特许权使用费融资作为逃离破产结局的一种方式。与债务和股权融资不同,特许权使用费融资允许寻求资金的Biotech不受外部干预。换句话说,掌控权还在创始团队手中,他们不受立即还款的约束,甚至不受短期期限的约束。因此,Biotech无需稀释所有权,就能继续开展研发项目。生物制药领域,Royalty Pharma、Blackstone和Healthcare Royalty Partners等投资者,在特许权使用费融资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占了特许权使用费交易额的71%。但最近,根据研究机构ZS的一份报告,其他参与者已推动近一半的特许权使用费融资市场份额。该报告指出,规模较小的Biotech求助于这类融资,主要是为了推进其后期资产或支持早期商业化。50%以上的特许权使用费融资交易,都是在Biotech候选药物申请获得FDA批准后才完成的。尽管越来越多的Biotech采用这种融资方式来替代传统融资,但它并非没有风险。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偿还投资者,最终欠下的钱可能会超过公司的价值。此外,赠款也是生物制药领域获得资金的方式,它最大好处是无需偿还,但寻找赠款却十分困难。还需要考虑到,大多数赠款往往是一次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也不是很可靠的融资形式。02.寻找合作伙伴Stevens指出,在经济动荡时期,伙伴关系可以帮助Biotech避免破产,加强创新。面对融资更具挑战性的环境,需要更大的创造力。Stevens补充说,伙伴关系和协作的发展,有助于后续的合并或收购。将资产整合,是一种促进发展的方式,否则它们可能会因技术平台和能力而处于废置状态。近期的例子,包括再生元和Intellia关于CRISPR疗法的合作,以及阿斯利康对Cellectis的CGT产品的投资。1月,另一家制药巨头诺华,也在Voyager基因治疗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Voyager与诺华的合作可追溯到2022年3月,当时,诺华向这家AAV载体开发公司支付5400万美元预付款,并设定了高达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一年后,诺华行使选择权,在之前5400万美元预付款的基础上,再额外支付2500万美元预付款,Voyager还有资格获得高达6亿美元的相关潜在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相关产品的特许权使用费。2024年伊始,Voyager又从诺华获得1亿美元预付款,后续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总额高达12亿美元。03.设定合适的估值无论是传统的风险融资,还是其他募资方式,切合实际的估值都至关重要。在BioSpace的一份报告中,Cassel Salpeter董事长James Cassel解释道,企业的估值直接影响到融资条件,最近很多Biotech都犯了高估自身价值的错误。Biotech可能必须考虑采取盈利、里程碑付款和其他类型的结构,因为它们真正需要的是投资方的进入、向前推动财务运转,而有些公司管理者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Cassel提醒,没有Biotech会因为股权稀释而破产,在很多时候,保留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比拥有100%的公司要更好。投资银行Cassel Salpete医疗保健部门董事总经理Ira Leiderman也认为,虽然很难适应,但行业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估Biotech以市场价或略低于市场价出售普通股的传统交易。“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破产。”Leiderman说,“你的钱会花光的。”04.2024年,能否乐观?1月,美国Biotech Humanigen正式提交了破产申请。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一个因为错失风口、回旋余地而成为过去式的代表。Humanigen试图把握COVID-19治疗药物的机会,但2022年就在临床上以失败告终。去年7月,Humanigen表示,预计将无法继续持续经营,并正在探索所有重组方案,其中可能包括启动破产或其他破产程序。最终,当所有选项被拿掉后,Humanigen不得不走上关停之路。但Humanigen的经历并不意味着今年该行业注定要失败。事实上,行业人士相信,美股IPO有望在今年反弹,随着该行业重新站稳脚跟,人们对其持谨慎乐观态度。Stevens认为,2024年剩余时间和2025年的乐观迹象越来越多。“投资界十分活跃,服务供应商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生物制剂和药品生产的特殊需求。”她补充说。为确保生物技术治疗革命的全部潜力得以实现,合作伙伴关系与合作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但回到中国,这个问题似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成立7年的国内Biotech博际生物,1月已正式向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一个月后,联拓生物发布公告,称将在2024年基本完成全面关闭业务,在2027年上半年完全解散。前者以抗体发现和筛选技术、平台闻名,从成立到首个管线获批临床试验仅用2年时间。不过,自2021年3月到申请破产,博际生物再未披露新一轮融资。联拓生物有些不同。这家Biotech所要讲述到license in模式故事,已越发不受欢迎,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科创板等二级市场逐渐加强对Biotech原始创新能力的审查。从去年开始,联拓生物一转作风,频繁出售资产。随后,CEO、CFO接连离任,多少暗示了公司的管理问题。这些本土案例会是生物制药行业“暴雷”开始,还是泡沫出清的结束,想必答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参考文献:1.Biotech bankruptcies: what to expect in 2024 following a record year? ;Labiotech2.Biotech Gets Creative to Avoid Bankruptcy in 2024;BioSpace3.COVID-19 treatment developer Humanigen files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Reuters4.拒绝卖身的“倒爷”Biotech,转眼进入关停倒计时;同写意封面图来源:123rf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联系方式: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430亿美元收购后,辉瑞重塑抗肿瘤版图BCMA ADC复活!退市后「群狼环伺」,归来前「一团乱麻」全球首款端粒酶抑制剂能否获批?为什么这场ODAC会议值得关注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医药研发中的“三十定律”:十年、十亿美元、10%成功率,在46家公司倒下后,有了更真实的显现。据医药魔方Invest统计,2023年国外共有46家医药公司宣布倒闭/破产。这其中不乏已成立30多年的成熟公司,也不缺上市公司,更不少曾受资本追捧的明星公司。2023年宣布关闭/破产的海外医药公司“46”这一数字,相比往年十几家、二十几家倒闭公司数量而言要多出很多,但这已是2023年每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通过合并、被收购等多种“自救”方式苦苦挣扎、努力后的结果,否则直接走向终结的公司会更多。2023年上半年宣告倒闭/破产的公司数量占据总数的70%以上,较早的宣告将走向终结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赢得了更多时间寻求合并或被收购,也节省了更多成本。公司倒闭/破产,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让每一个公司结束在应该结束的时刻,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将资源用在更有可能的地方,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主动选择停止,需要勇气和准确的判断力;被迫终止,则更需要勇气面对。资本寒冬:加速部分公司“死亡”资本寒冬,融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因素。医药魔方MedAlpha数据库显示,医药领域2021年海内外融资总金额超1141亿美元,而在2023年只有511亿美元左右,降幅超55%。这对于储备资金不足以支撑5年以上的公司来说,可能“寒冬”到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宣告了他们的“死亡”。这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还没有遇到明显的挑战,如:源头创新困难、临床试验失败等。他们只是融到一笔启动资金,计划做出一些成绩后继续融资,但当资本寒冬到来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再去融资,现金流快速枯竭,公司不得不停止运行。 “由于外部环境融资困难,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关闭公司。”在46家倒闭/破产公司中有30%以上的公司如是说。如何能快速推进研发,减少损耗,从更为谨慎的投资者手中获得支撑公司运转的投资,可能是不少医药公司决策者近两年不断在思考和努力的事。除了资本环境凛冽外,美联储加息和美国多家银行的暴雷也给包括医药领域在内的多个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2023年3月,硅谷银行的倒闭让国外不少生物技术公司“栽了跟头”。2023年7月,全球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巨头ViewRay宣布提交了自愿破产申请,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巨头突然倒下,令人惊愕。而美国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BTIG曾发布的一份可能被硅谷银行破产所涵盖的医疗公司名单,ViewRay位列其中。财务压力是部分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导致公司最终不得不关张的根本原因却藏于医药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者说,在资本寒冬之下,创新研发、临床试验、商业化......创新产品上市中的任何一环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公司倒闭。成功率本身就低的医药研发公司所拥有的容错空间被急剧压缩,失败公司数量就明显上涨。创新的“献祭”:科学探索道阻且长和大多数因资金不足而倒闭的公司不同,有几家宣布关闭的公司并不缺钱,甚至还有很多资本愿意为其投钱,导致这类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创新技术层面难以推进。Resonance Medicine是基因编辑技术“大牛”David Liu(刘如谦)在2021年4月注册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正在研究蛋白切割酶编辑技术,目标是“彻底改变蛋白质引起的疾病治疗” 。Resonance Medicine备受资本力捧,在Atlas Venture、ARCH Venture Partners、F-Prime Capital、GV 和 Newpath Partners等多家知名资本的支持下融资超5000万美元。而这家不差钱的公司却止步于该技术的萌芽阶段。“这项科学被认为很有希望,但由于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多技术工作需要做,因此选择先对公司进行关闭。”外媒引援有关消息人士称。Summation Bio 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研究非病毒基因转移技术的基因治疗公司,曾获约2500万美元的融资。2023年6月,该公司宣布停止运营,原因是科学上没有成功。“这家公司在‘一开始就结束’,因为科学问题无法克服。尽管已经全力以赴并且执行无差错,但这一次科学仍然难以捉摸。” “接受我们已经尽力而为的事意味着不再为可能发生的事而感到痛苦。接受停止回顾过去,转而展望未来。” Summation Bio高级项目总监Chris Hanff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类公司的关闭或许能让业界更清醒地认识到,医药创新本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不会因为钱给的足够多或一腔热血就一定能解开科学难题。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人才、资金、时间、运气,一个都不能少。临床试验: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局”在46家倒闭/破产的公司中,有50%以上的公司因临床试验受阻或失败最终走向关闭。他们有些是因临床试验安全性问题未得到解决而主动选择停止公司运行,有些是临床试验失败进而导致资金不足最终被迫宣布倒闭/破产。Rubius Therapeutics作为全球首个红细胞疗法公司,在2023年年初走向了结束。Rubius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3年,由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融资超2.45亿美元,并在2018年登陆纳斯达克后公司市值一度超过20亿美元,成为当时最“贵”的上市红细胞疗法公司。Rubius Therapeutics倒下的直接原因是财务上的压力。但实际上,在由这项创新技术研发的早期产品多折戟于I期临床阶段后,Rubius Therapeutics的处境就逐渐艰难了起来,裁员、欲出售或合并等多种自救方式也最终未将这家公司“救活”。此外,由Flagship Pioneering参与孵化的微生物组疗法公司Evelo Biosciences、外泌体制药公司Codiak Biosciences、代谢调节剂生物技术公司Axcella Health皆因多起临床试验受阻或失败后资金不足而倒闭。如果说,以Flagship Pioneering参与孵化的4家倒闭公司是折戟于早期临床试验的公司代表,那么因III期临床试验失败而倒闭的公司更令人警醒。Xenikos是一家致力于研发自身免疫类疾病药物的公司。该公司推出的T-Guard 是一种新型药物,具有治疗移植相关排斥、急性实体器官排斥和几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2022年6月,Xenikos开始了一项全球III期临床研究(NCT04934670 ),评估T-Guard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有III/IV级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中的效果。2023年初,在对正在进行的研究数据进行审查后,数据安全和监测委员会 (DSMB) 建议停止该研究。Xenikos在官网中写道:“尽管我们认为DSMB的结论可能为时过早,但患者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研究已停止,Xenikos也决定停止运营。”成立于2013年的Tricida是一家专注于肾病药物研发和商业化的制药公司。该公司唯一资产Veverimer旨在通过治疗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来减缓慢性肾病的进展。然而,在该药物III期临床试验失败后,该公司股价暴跌94%。裁员、出售Veverimer等“自救”途径最终也未能改变Tricida走向破产的命运。即便后期临床试验能顺利开展,过时或过于“前卫”的药物也未必能在监管部门处获得通过。因核心产品上市失败而最终走向倒闭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虽然在倒闭前他们也曾试图布局其他药物来做支撑,但还是未能扭转局面。商业化:切勿“盲目”扩张对于临床阶段的医药公司而言,能将产品实现商业化就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使命了,但这并不代表公司已经到达“安全位置”。2023年8月,合成生物学鼻祖Amyris宣告破产,并开始出售其消费品品牌来缓解资金压力。成立于2003年的Amyris凭借着利用微生物合成青蒿酸做出成绩后,进而成为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纳斯达克上市第一股。随后又凭借合成化妆品原料之一的角鲨烷成为巴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众多知名化妆品品牌合作商。但看到化妆品的高利润之后,Amyris不甘于只做一家原料供应商,而是也想从消费品市场中“分一杯羹”。于是,Amyris开始创建自己的消费品品牌,做起了To C的生意。但由于缺乏消费品商业化的充足经验,销售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销售额的上涨,在扩张建立了14个不同类的品牌后,Amyris意识到了亏损的严重性。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在Amyris申请破产时,拥有的是5~10亿美元的资产和10~100亿美元的债务。用技术做出上市产品和将产品变成畅销品,需要的是不同的技能。如何让核心团队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属性,或许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医药行业的创新研发本就是在“死亡谷”中寻找生路的过程,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药公司走得更远,但同样稍有不慎依旧可能走向终结。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敢于前进者。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100 项与 Xenikos BV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Xenikos BV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