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01-01-01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70-03-30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痰热清口服液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评价痰热清口服液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咳嗽消失率为主要疗效指标,评价痰热清口服液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的Ⅲ临床试验
评价痰热清口服液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特点,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痰热清口服液联合双黄连对照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验证痰热清口服液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风热袭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0 项与 河南中康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河南中康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消费药品市场越来越卷,明星企业也愁
文 | 辛颖
编 | 王小
图/视觉中国
2025年8月27日,东阿阿胶发布公告称,董事长程杰已担任华润医药的执行董事、总裁等职务。
对东阿阿胶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意味着它在华润医药体系内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8月22日,东阿阿胶发布的中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
相应的分红方案也相当慷慨,东阿阿胶将拿出总额为8.17亿元的现金,用于分红。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东阿阿胶分红股息率达到4.96%,比在银行存款划算。
作为中药企业,东阿阿胶却是满满的消费属性,在时下大环境企业还能稳住业绩,保持适当增长,难能可贵。
市场担心的是东阿阿胶增速下降和产品单一。上半年营收11%的增速,是东阿阿胶近三年内同期最低的。更重要的是,新产品的着力点还没有看到,这在越来越卷的消费药品赛道,才是危险的。
No.1
阿胶还能涨多久?
营收增速慢下来了,是当下投资机构最担心的。
东阿阿胶主打OTC药品的滋补赛道,旗下有阿胶、复方阿胶浆、阿胶糕、阿胶速溶粉等主要产品。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东阿阿胶的阿胶销售额超27亿元。40家生产阿胶的企业,年总销售额超55亿元,东阿阿胶一家占了近半。
然而,这样的拳头产品开始下滑了。根据米内网数据,2024年一季度,东阿阿胶的阿胶销售超7亿元,复方阿胶浆超4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为4亿多元、 3亿多元。
在医保目录中的复方阿胶浆,还得承受来自医保控费影响。
2024年,国家医保局通过药品追溯码分析,发现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在售卖复方阿胶浆时,存在药品追溯码重复情况,重复情况大于等于3次的共涉及11个省份的46家医药机构。同年,重庆市云阳县医保局对地方诊所超范围医保报销复方阿胶浆进行了处罚。
2025年一季度,东阿阿胶罕见出现经营现金流为负,净流出3.04亿元,东阿阿胶公告解释,原因之一是下游经销商授信额度集中使用所致。有业内分析指出,授信集中可能是促销手段,通过提前让经销商拿货但延后支付的方式来推动销量。
《财经》就是否压货推销、二季度如何扭转现金流等问题采访东阿阿胶,截至发稿尚未回复。
摄影|孙爱民
No.2
拿到大红包,为何还离去?
东阿阿胶公告显示,公司将于9月3日分红派息,每10股派12.70元现金(含税)。
大手笔分红,受益最多的一直“华润系”。2025年上半年,两大股东,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与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持股占公司总股本33.70%,在分红中收获了2.75亿元。
出手豪阔,是东阿阿胶一贯的作风,在A股不常见。近三年,东阿阿胶累计现金分红(派现+回购)35.35亿元,累计归母净利润35.387亿元,利润几乎全都分出去了。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275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分红预案(含股东提议分红),东阿阿胶位列分红总金额第20位,在医药生物企业中排名第2,仅次于药明康德。
手握大量现金,是东阿阿胶高分红的底气,“它投资和研发比较稳健,不乱花钱。”一位二级市场医药分析师说。
然而,截至6月30日,有52家机构持仓东阿阿胶,数据仍在统计更新中。这比起2024年底,东阿阿胶的持仓机构数590家少了很多。
上述二级市场医药分析师称,一部分原因是炒“红利股”的人少了,他们在行情不好时,投向分红高的企业,在2025年的牛市中,换去了盈利弹性更高的股票。
No.3
华润还能否再推一把?
8月27日,程杰履历上新增华润医药的执行董事、总裁等职务,这距他正式担任东阿阿胶董事长,不过10个月。
程杰被视为营销奇才,曾担任华润三九的OTC终端代表、处方药管理专员、产品助理、产品专员等职,澳诺(中国)制药的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三九赛诺菲(深圳)健康产业的董事、总经理等职。
东阿阿胶自2005年加入华润集团,归华润医药直接管理,从一家山东地方国企,转变为央企控股。随着“华润系”逐步接手,东阿阿胶四度换帅,只有一位是内部提拔,其余三位均具有华润集团工作背景。
程杰接替的白晓松,也来自“华润系”。2024年10月,在东阿阿胶,董事、总裁、副总裁等10余位核心成员“大换血”。
外界一直寄希望于“华润系”的改革能带动东阿阿胶提振业绩。然而,上述二级市场医药分析师说,中药板块存在不少国企改革兑现度比较弱的问题。
华润医药真正进入东阿阿胶的管理层是2019年,这一年东阿阿胶首次亏损。
以往,东阿阿胶业绩高增长一直依赖于“涨价”。2006至2018年,产品先后涨价18次,将东阿阿胶的营收由11亿元带到73亿元,净利润由1.5亿元增至21亿元,其股价也一路高涨,一度被誉为“药中茅台”。
2019年突然急转直下,营收同比骤减近六成,亏损约4.5亿元。这也是公司自1996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全年亏损,业绩承压明显。
产品涨价、渠道囤货的发展模式也陷入困局。“从业务层面看,当时的亏损主要源于渠道库存积压、战略调整等因素。但业务危机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腐败问题积累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华润集团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
2022年初,东阿阿胶原党委书记、总裁秦玉峰,原党委委员、高级副总裁吴怀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审查调查。东阿阿胶另有32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
东阿阿胶的战略,也转换为清理渠道库存。其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800.53天,降至2024年的213.69天。
最终在华润的渠道优势加持下,东阿阿胶在2020年扭亏为盈,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15.57亿元。不过,相比其2018年巅峰期的20.85亿元仍有差距。
如今,在渠道库存出清后,东阿阿胶增速减缓,如何恢复增长动力,才是更大的考验。
摄影|孙爱民
No.4
转向男性消费或许更卷
东阿阿胶2025年半年报中提到,发展男士滋补健康领域第二增长曲线。
此前,东阿阿胶的增长目标,其实是女性市场。桃花姬阿胶糕是东阿阿胶目前的第三大产品,主打宣传口号“吃出来的美丽”,陆续还推出过聚焦高端女性市场的阿胶糕。
从2008年就推出的桃花姬,一直不温不火。2024年10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 2024年1月-9月,桃花姬同比增速20%左右,收入占比约10%。增速明显落后于阿胶块、复方阿胶浆和阿胶粉。
作为核心支柱产业,2025上半年,东阿阿胶的阿胶及系列产品实现营收28.45亿元,占总营收的93.24%。其他药品及保健品的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82%,降至4.64%。
除了阿胶及系列产品,东阿阿胶还没有另外拿得出手的大单品。
近两年,东阿阿胶把目标转向男性滋补市场,重点品种包含健脑补肾口服液、龟鹿二仙口服液、海龙胶口服液等独家产品。
2025年8月22日,东阿阿胶公告,收购东丰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马记药业70%股权、阿拉善盟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苁蓉集团80%股权,并向苁蓉集团增资。上述交易完成后,马记药业和苁蓉集团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两家被收购企业的产品,为男性滋补保健品的上游供应链产业。其中,马记药业原为东阿阿胶的合作方。
新品距离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路还很远。2024年3月,中康控股开思系统公开的数据显示,东阿阿胶的龟鹿二仙口服液的销售额,2021年2万元、2022年3万元,到2023年仅1万元。另一款海龙胶口服液的年销售额也不理想。
整体男性消费类药品市场也难撑住了。近日,同为中药巨头的白云山的2025半年报显示,归母净利润25.16亿元,同比下滑1.31%,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78%,盈利能力出现疲态。
原因是拳头品种“伟哥”金戈自2024年开始的下滑,2024年营收10.34亿元,同比下降19.81%,且库存量激增49.78%。
因消费市场疲弱,医保控费、集采等因素,消费药品市场越来越卷。这对以一个产品打天下的企业而言,注定是艰难时刻。
“原来一些知名的消费型药品,现在增长都出现压力了。”上述医药市场二级分析师说。
东阿阿胶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赛道,推出过诸多快消品,即食型阿胶果冻、阿胶蛋白棒、阿胶奶茶等,希望打破依赖提价的旧模式。同时规划海外业务拓展,重点推进东南亚出口业务。
东阿阿胶能否在新赛道闯出成绩,仍需时间来验证。
往期 · 推荐
别错过优质内容,记得设置星标或在看哟
作者 | 颜色
编辑 | 郑瑶
邬建军因职务调整辞去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董事长职务。
01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
董事长辞职
8月5日,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公告董事长职务变动,邬建军因职务调整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
几天之前,家电企业康佳发布董事局换届选举公告,其提名的第十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中包含邬建军(已被任命为康佳集团党委书记)。
邬建军曾任职于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经委、北京市国资委等单位,后进入华润系,历任华润医药(北京)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监,华润医药集团生产制造部高级总监、办公室总经理、助理总裁、副总裁,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
在此次人事调整之前,中国华润已入主康佳集团。在康佳集团发布的第十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中,4个人拥有深厚的华润背景。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同时宣布,由其总经理郭霆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郭霆是华润系的老将,其任职经历涵盖华润旗下多家企业,曾历任北京双鹤药业财务总监、副总裁;华润北贸副总经理、总经理;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助理总裁、副总裁。
除了代履董事长一职外,郭霆还任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昆药集团董事,代行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董事长、财务负责人职责,兼任中国中药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作为华润集团医药商业业务板块的发展平台,华润医药商业主营业务为医药批发与零售业务,同时从事第三方物流等其他医药相关业务。2024年,华润医药商业营收较上一年度增长5.29%,不过,医药纯销、医药零售的毛利率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具体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医药商业经营规模位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前三位,旗下子公司数量众多。截至2024年末,华润医药商业在全国拥有470余家分子公司。
02
医药流通行业整合提速
华润医药商业下一步布局?
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多元所有制并存、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但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市场仍呈现竞争激烈、企业固定资产占比低、投资周期短及资本流动性强等特征。
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 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培育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药品流通企业。未来药品流通行业龙头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
外延并购是华润医药的核心发展策略,旗下华润医药商业也在积极践行这一路径。今年上半年,华润医药商业完成对震元医药的收购(现名为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区域市场的布局。
浙江震元前身为百年老字号 “震元堂”,是国内中药行业首家上市的科工贸综合性医药企业,现为全国医药商业百强、浙江省十强。其业务涵盖医药工业与商业,浙江震元在通过一系列操作后,搭建了商批板块完整的业务合作平台,而后华润系完成了对华润震元医药(浙江)控股。
这一收购契合华润医药商业的战略规划,其此前明确将加大国家战略区域深耕,抓住市场与政策机遇,重点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开展资本运作以完善布局。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3年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药品销售规模达到5015亿元,同比增长3.3%。2023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达18865亿元,同比增长5.2%。
日前,郭霆在华润医药商业2025年上半年工作会上强调,下半年要重视运营质量及业务风险问题等。在行业整合持续推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华润医药商业后续发展走向备受关注。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特约作者 | 张自然博士编辑 | 晓琳我国创新药发展迅速,创新药在哪里能买到呢?一般认为,因创新药多是治疗重大疾病的药,当然只能在大医院销售,实则不然。本文引用中康CMH数据对此做一分析。01渠道近年来,创新药市场规模增长很快,由2019年的不足千亿(731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近2000亿元(1948亿元),增长了1217亿元,4年增长了1.7倍,远超医药终端整体增速。其中,在院外药店的销售贡献了超过1/5,创新药在药店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150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457亿元,增加了307亿元,4年增长了2.1倍,远超同期在医院的增速。创新药在药店的销售额占比由2019年的21%增长到了2023年的23%,其中,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占比最高(24%),疫情导致医院间歇停诊,但重症患者用药不能停,只能去药店购买。这有别于人们对创新药只在医院卖以及药店很少卖针剂的传统认知,近年批准上市的创新药多是注射剂型,尤其新上市的生物药。当然,医院仍是创新药的主要销售渠道,创新药在医院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581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491亿元,增加了910亿元,4年增长了1.6倍。创新药在医院的销售额占比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79%下降到了2023年的77%,主要由药店弥补了。但本文所言药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药店,而是指DTP药房。所谓DTP药房(DirecttoPatient,直接面向病人),即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患者在医院开取处方后,药房根据处方以患者或家属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送药上门,并且关心和追踪患者的用药进展,提供用药咨询等专业服务。尽管首诊必须去医院开处方,但创新药是在DTP药房销售的。(详见下图)02案例再以我国创新药的先行者PD-1/PD-L1(下文简称“PD-(L)1”)为例,看DTP药房在创新药销售中的重要性。一、进医保前以国内医药市场在售的15个PD-(L)1为例,并非所有PD-(L)1都能进入医保,而且即使进了医保,从获批上市到开始医保谈判、再到执行谈判结果前的很长时间内仍处于自费状态。没进入医保的创新药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呢,实际上不主要在医院而是主要在医院之外的DTP药房销售的,因“进得了医保,(都)进不了医院”,进不了医保的进医院就更难了。2019年,尚未进入医保的PD-(L)1在DTP药房的销售额占比高达85%,是在医院(占15%)的5倍多,2021年这一差距明显收窄,药店:医院为57%:43%。2021年后,DTP药房占比又开始提高,2023年,PD-(L)1在药店的销售占比上升到67%,是在医院(占比33%)的2倍多。总之,进医保前,PD-(L)1主要在DTP药房销售,在医院销售的要少得多。(详见下图)二、进医保后进入医保后,PD-(L)1的销售渠道格局出现反转。随着“不得以医保总额限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为由影响药品进院”等鼓励进院政策的出台,国谈创新药进入医院的瓶颈逐渐被打开。进入医保后的PD-(L)1在医院的销售额占比不断提高,并于2022年超过在DTP药房的占比。尽管如此,2023年,已进医保的PD-(L)1在DTP药房的销售仍占28%。如百济神州的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于2019年底获批上市,2021年进入医保。在进医保前的2020年,其在DTP药房销售5亿元,是同期在医院销售(0.5亿元)的10倍。进入医保后,医院反超DTP药房,2023年,进入医保后的百泽安在医院卖了34.2亿元,是同期在DTP药房销售额(8.8亿元)的近4倍。(详见下图)我国DTP药房数量和销售额由2019年的3936家、344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7132家、872亿元,5年分别增长了81%、1.5倍。DTP药房对创新药的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只能“保基本”的医保基金对高价创新药支付的承受能力有限,创新药上市数量又不断增多,很多创新药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自费状态,DTP药房对自费药创新药的销售尤其重要。END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100 项与 河南中康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河南中康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