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在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评价LB1410联合LB4330的Ib/II期、开放、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
主要目的:
1.在晚期实体瘤成人患者中,评估LB1410联合LB4330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确定剂量递增阶段LB1410联合LB4330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II期推荐剂量(RP2D)。
3.评估LB1410联合LB4330的抗肿瘤疗效。
次要目的:
1.评估LB1410联合LB4330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2.评价LB1410联合LB4330的免疫原性(ADA)。
3.评价LB1410联合LB4330的ADA与PK、安全性和疗效间的关系。
4.检测基线期采集的肿瘤组织中PD-L1、TIM3、Claudin18.2(按肿瘤类型细分检测项目)。
探索性目的:
?LB1410联合LB4330药效学或潜在生物预测标记物:淋巴细胞亚群(含CD8+ T细胞、CD4+ T细胞等),细胞因子。
A Phase Ib/II, Open, Dose-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to Evaluate LB1410 in Combination With LB4330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This is a phase Ib/II, open, dose-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of an anti-PD1/TIM3 bispecific antibody,LB1410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nti-Claudin18.2/IL-10 fusion protein, LB4330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A Phase I,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Immunogenicity of LB4330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MEETCD8-001)
This is a Phase I study designed to evaluate if LB4330, an anti-Claudin 18.2 and CD8 T cell activator fusion protein, is safe, tolerable and efficacious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100 项与 健信生物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健信生物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专注于抗体药物研发的南京维立志博生物于今日在港交所敲钟。伴随着中国创新药的火热,二级市场迸发出极高的热情。申购期内,维立志博认购倍数达3029倍,远超今年港股认购148倍的平均值,总冻结资金逼近3400亿港元,成为近三年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认购最火爆的IPO项目,突显出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高涨情绪。企业近三年业绩,图源招股书另一方面,尽管维立志博2012年就已成立,并围绕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进行药物开发,可因为尚无商业化产品,除2023年因协议桥接研究获百济神州890万元款项外,报告期内均无收入。在2022年~2024年期间,维立志博分别亏损2.81亿元、3.62亿和3.01亿元,其中亏损大部分来自研发支出(1.85亿元、2.31亿元和1.86亿元)。一边是市场申购的火热,一边是尚未盈利的现状,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家中国创新药企如何在研发和商业化道路上多元化探索的过程。01两位医学博士的逐梦之路维立志博的成立源自两位创始人职业轨迹的相交。13年前,赖寿鹏和康小强联合创办了维立志博,彼时,创始人之一的赖寿鹏已经67岁,如今,79岁的他即将拥有上市公司创始人这一新的身份。翻开赖寿鹏的职业履历,在取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美国乔治敦大学隆巴迪癌症中心专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抗血管生成研究,随后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Steven Rosenberg博士的实验室深耕肿瘤免疫疗法,并且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GenVec,Inc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AnGes,Inc分别工作过。正是在NCI工作期间,赖寿鹏结识了康小强。康小强在同济医科大学读完硕士后考取了美国北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博士,博士毕业后在Steven Rosenberg实验室从事肿瘤免疫的研究。出于对肿瘤免疫疗法发展前景的看好,两人萌发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志趣相投的两人联合创办了维立志博。公司成立后,有着17年治疗性抗体药研发经验的康小强负责发现有潜力的药物靶点;有着19年的生物医药工业界从业经验的赖寿鹏负责根据靶点开发药物。据招股书披露,维立志博成立至今总共进行了8轮共计约1.5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融资,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位创始人的行业认可度。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2021年,维立志博迎来高速发展期。2019年,企业先后完成A轮和A+两次融资,之后在2020年,又获得7500万元B轮和1.3亿元B+轮融资。2021年再次完成6.07亿元C轮融资。2024年底,企业完成了1.3亿元C+轮融资。截至报告期内,前六大机构股东依次为:恩然创投持股9.39%,正心谷资本持股7.98%,汉康资本持股为7.92%,重山资本持股6.57%,怀格资本持股4.33%,新希望医疗持股为3.62%。怀格资本投资管理合伙人杜江波博士表示:“维立志博团队在抗体工程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其管线设计兼具科学性与临床差异性。尤其是LBL-024在EP-NEC领域的突破,展现了‘全球首创’潜力。”此外,维立志博的TCE平台可在保持强效CD3牵引的同时,精准调节亲和力与空间位阻,显著降低细胞因子风暴风险,达到同类国际领先水平,代表项目如LBL‑034有望为中国原创TCE打开全球血液瘤市场窗口。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能力,维立志博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维立志博作为深耕肿瘤免疫治疗的企业,以较高创新程度的双抗以及新靶点单抗药物的研发布局,并且部分管线进度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从而吸引了投资方的注意。此次IPO,包括腾讯旗下的ImageFrame、易方达资产、正心谷资本、高毅资产等都成了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超募资总额的50%。吸引资本“站台”的背后,是其管线中藏着不少“潜力股”。02差异化癌症免疫疗法构建市场信心当前维立志博拥有14条管线,其中6条已进入临床阶段,包括1款核心产品LBL-024以及3款主要产品LBL-034、LBL-033和LBL-007。企业管线布局,图源招股书从管线分布来看,涵盖了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TCE)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多元化路线。以核心管线LBL-024为例,这是一款靶向PD-L1和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全球首款且仅有的针对肺外神经内分泌癌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靶向4-1BB的免疫疗法。LBL-024有望成为治疗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首款获批药物。该药目前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和美国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ODD)。在2025年ASCO年会上,维立志博发布了LBL-024联合依托泊苷/铂类化疗,治疗初治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EP-NEC)的多中心、1b/2期临床数据。数据显示,LBL-024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都显著优于单化疗的数据。按计划,LBL-024将于2026年Q3递交BLA,预计2027年Q2获得附条件批准。当然,肺外神经内分泌癌只是一个小癌种,患者规模有限,市场天花板不高。因此,维立志博正在进行LBL-024针对其他大癌种适应症的研发,并于2024年9月获得IND批准,可在国内进行LBL-024联合标准疗法治疗一线胆道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肝细胞癌、胃癌及其他实体瘤的临床2期研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基于4-1BB在多个癌种疾病的治疗前景和数量庞大的患者群体,全球4-1BB抗体药物市场将在2026年、2030年及2035年分别达至1320万美元、29亿美元及174亿美元,其中2026年~203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84.9%。正是这样的广谱抗癌潜力,使得LBL-024被认为极具BD潜力。如若LBL-024作为全球首个靶向4-1BB的药物率先跑出,凭借独占性和临床优势将享有更高的定价权和市场渗透率。4-1BB靶点的成药性验证,不仅为维立志博带来市场的关注,也让市场意识到,中国创新药企需要拥有靶点组合创新、临床开发策略和全球化布局的体系化能力,才能构建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同时,市场的偏好也是一大助力。03双抗风口助推中国创新药企双抗药物已占中国创新药BD的半壁江山。肿瘤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因PD-(L)1单抗的出现而产生了巨大变革,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其耐药性、对冷肿瘤疗效不佳、毒性控制等问题日益凸显。而PD-(L)1双抗或将成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2025ASCO年会上,包括维立志博、齐鲁制药、康方生物、信达生物、三生制药、恒瑞、复宏汉霖、健信生物、泽璟制药、正大天晴等多家中国企业发布了约34项双抗药物相关研究结果,占ASCO会议整体双抗研究比例的约49%。中国药企在完成技术积累后,正在双抗这条赛道上全力狂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数十款PD-(L)1双抗进入临床阶段。除了PD-(L)1/VEGF双抗,还有PD-L1/4-1BB双抗、PD-1/CTLA-4双抗、PD-1/IL-2双抗、PD-1/TIGIT双抗、PD-(L)1/TGF-β双抗等在研管线。从商业层面来看,自2024年5月,康方向行业抛出那枚“重磅炸弹”后,中国抗体药物特别是双抗药物赛道的热度便一飞冲天。从2024年底,默沙东以33亿美元总金额收购礼新医药的LM-299;到2025年5月,辉瑞以高达60.5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押注三生制药的SSGJ-707;再到6月份,BMS以潜在最高金额111亿美元从BioNTech接手普米斯的BNT-327。国产双抗成为MNC砸重金追逐的对象。据Oppenheimer《Biopharma M&A and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Insights: 1H'25》报告的数据,自2024年Q3开始,中国抗体药物(主要是双特异性抗体)的交易量直线上升,到2025Q1和Q2,占比达到了46%与50%。近两年中国BD交易药物类型,图源Oppenheimer只是想抓住这波流量却并不容易,据《JAMA》的数据,全球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成功率仅有8%。例如双抗药物的研发要解决链错配的问题,TCE双抗则需要合理控制CD3抗体亲和力,找到最佳的靶向杀伤和细胞因子释放之间的平衡。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打造一个可靠的技术平台。为此,维立志博开发了多个具备一体化、人工智能驱动及多样化抗体工程能力的专有技术平台,包括LeadsBody平台(CD3 T-cell engager平台)、X-body平台(4-1BB engager平台)和Linker-payload(ADC技术平台),以及其他几个双特异性抗体及融合蛋白平台。基于三大核心技术平台,维立志博在ADC、IO和TCE三大领域构建起多条管线“围剿”肿瘤。如前文提过通过多靶点调控来激活抗肿瘤免疫的PD-1/4-1BB双特异性抗体LBL-024。TCE领域的LBL-034/LBL-033双抗以及LBL-051三抗;ADC的LBL-054等。三大技术平台布局,图源招股书通过三大技术平台的协同配合,维立志博的产品管线不仅覆盖了肿瘤微环境调控、细胞免疫杀伤以及精准化疗,还通过差异化设计显著提升了管线的全球竞争力,为今后的商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以LBL-034管线为例,这是一款靶向GPRC5D/CD3的人源化双特异性TCE,主要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GPRC5D是血液性疾病的经典靶点,已有相关单抗药物获批上市。LBL-034是目前全球进度靠前的GPRC5D的CD3 TCE,维立志博通过独特的CD3抗体设计,大幅降低了安全性问题,并为后续CD3多抗药物的开发积累了经验。差异化设计带来安全性优势,图源招股书同样的差异化设计思路也体现在ADC领域,包括使用Linker-payload技术平台构建的LBL-054、LBL-061和LBL-058,其中,LBL-058是全球首个公开亮相的TCE双抗ADC。总的来看,维立志博打造的ADC、IO和TCE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展现出了备受瞩目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只是核心管线和主要管线都还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尽管有着不错的发展潜力,可商业化能力建设尚待观察。04商业化能力决定发展天花板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新时代,企业能力也需要紧跟时代。国内创新药已经从看谁“抄得快”到了比谁“做得好”的阶段,再加上MNC集体进入专利悬崖期,对新管线的渴求程度达到了峰值。同时,伴随着康方生物凭借双抗获得海外市场认可、三生制药创下BD记录大单这些里程碑事件,中国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在规模、金额和合作模式上和过往有了显著不同。优质管线和前沿技术平台通过BD交易,验证了自身创新价值,同时也对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自身管线和技术平台价值得以体现?除了BD外,Newco也是一条路径。就在完成C+轮融资前夕,维立志博宣布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达成合作,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 Bio,专注于基于维立志博全球首创的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抗体LBL-051的研发。根据协议,维立志博有权获得3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在达成开发、监管注册、销售里程碑事件后,还有权获得最高达5.79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款项,以及未来产品的销售分成。LBL-051是维立志博基于其LeadsBody平台开发的一款早期阶段的CD19/BCMA/CD3 三特异性TCE。通过Newco模式,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的资源加速推进管线的开发,同时也证明了自身技术平台在靶点选择、结构设计和临床前阶段开发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初,艾伯维以7亿美元首付款,12.25亿美元里程碑款项的代价购入一款三抗TCE药物。要知道在2025年初,艾伯维就已经以10亿美元的总金额购入先声药业的另一款三抗。此外,包括默沙东、GSK、吉利德等MNC也在三抗领域频繁出手。照此情形,未来LBL-051的交易潜力值得期待。在爆款药品出现之前,如何保证自身的现金流健康并维持研发的运作,是每家创新药企都面临的问题,维立志博也不例外。据招股书信息,维立志博尚无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也没有任何产品销售收入,在报告期内,仅有百济神州一个客户。尽管凭借优异的技术能力和前瞻性的业务布局,企业发展前景备受市场期待,但要想顺利推进研发,还需要更多融资渠道。可以看到除了IPO之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包括Newco在内的各种模式,此番成功赴港上市后,如何加速推进旗下管线的商业化变现进程将成为维立志博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封面图片来源:123rf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2015-2025年,ASCO见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崛起。ASCO是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最高的会议,每年都有诸多最前沿的数据与成果发布。2025年ASCO已于5月30日在芝加哥启幕。10年前,ASCO上仅有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即中山六院汪建平教授主导的FOWARC研究。而备受国际市场关注的Late-Breaking Abstract(最新突破性摘要)项目更是为0。据了解,ASCO的口头报告具有严苛的评审标准,入选研究需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能够在肿瘤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或重要的进展,且研究结果要对临床实践起到指导意义。例如,汪建平教授主导的FOWARC研究是全球首个探索单纯新辅助化疗模式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疗效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基于该研究及后续追踪数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目前已将新辅助化疗后选择性放疗写入指南,使其成为标准治疗选择之一,以此优化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治疗的模式。Late-Breaking Abstract(最新突破性摘要)则是ASCO会议期间最受关注的研究数据发布形式之一,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突破性、前沿性且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特别报告,入选难度极大。与其他研究提前公布数据不同,Late-Breaking Abstract研究的重磅数据主要在ASCO大会现场发布,受到行业广泛关注。10年后的今天,共有73项中国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亮相2025 ASCO,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重磅的Late-Breaking Abstract也有11项中国研究入选。部分入选ASCO的中国研究及相关企业、创新药其中,医药巨头中国生物制药以12项口头报告创下中国药企在ASCO的最高纪录,且其有4项研究被列为“Late-Breaking Abstract”,加上壁报和摘要收录,共有40余项研究亮相。不止是数量上的突破,ASCO还见证了中国研究、中国创新药在质量上的崛起。过去,中国团队在ASCO会议上最多的声音是“我们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但今天,中国药企及临床研究团队在ASCO上的声音变成了全球首次、首次公布。例如,君实医学参与开展的DIAMOND研究“一项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诱导化疗和放疗,同步或不同步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多中心、非劣、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是全球首个证实“在放化疗全程联合PD-1抑制剂的基础上可豁免同期顺铂化疗”的Ⅲ期研究。维立志博旗下LAG-3抗体LBL-007是全球临床进度前三的靶向LAG3的临床阶段单克隆抗体之一(除唯一上市的LAG3靶向药物外),也是同类抗体中首款被证实对鼻咽癌有效的抗体。此次其壁报公开的Ⅱ期数据显示:接受 LBL-007、替雷利珠单抗和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达到83.3%,相较于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提升了近20%。同时,联合LBL-007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5.8个月,相比替雷利珠单抗+化疗提升幅度超70%。如今,中国创新药的突破已经引起美国业界的注意。5月29日,《时代周刊》发文“美国不能输掉与中国的生物技术竞赛”,文中表示:尽管长期处于生物技术领域全球领导者地位,但美国正面临失去这一地位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依靠全球最前沿成果,ASCO会议衍生出了“ASCO效应”,即受ASCO会上发布的各项临床数据的影响,相关医药公司的股票价格在短期内剧烈波动。过去,ASCO效应主要在美股市场上演。但近两年,随着中国创新药逐渐成为ASCO上的重要角色,“ASCO效应”也开始出现在国内股市。例如,2025年ASCO公布入选研究摘要全文后,中国创新药企业,尤其是发布了亮眼临床数据的企业,股价迎来大涨。截至5月30日,中国生物制药、荣昌生物、信达生物等勇闯ASCO的企业,其股价多日来呈持续上涨态势。预计随着late-breaking abstracts重磅数据发布,国内相关药企的股价还将受到催化,进一步上涨。01中国创新药,在哪些领域跑得快?ASCO见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其中,ADC、双抗、细胞治疗等是中国创新药的优势领域,国内相关管线在全球市场中处于领先位置。■ ADC领域:国产ADC管线占据半壁江山从ASCO现场看,国产ADC明显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首先,国产ADC管线数量众多。在ASCO大会上,有184项ADC管线相关研究入选,其中89项来自中国,约占总体ADC相关报告数的48.4%,接近一半。部分入选ASCO 2025的国产ADC另外,放大到全球市场,Insight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显示:国产ADC新药研发项目达519项,占全球ADC管线的40%以上。在HER2、TROP2、CLDN18.2等热门靶点上,国内药企已分别掌握全球63.6%、76.5%、85.7%的在研药物数量。其次,国产ADC药物在研发进展上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例如,荣昌生物旗下的维迪西妥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用于HER2 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ADC药物;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是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5月29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HER2 ADC药物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在HER2(ERBB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此外,乐普生物的维贝柯妥单抗、科伦博泰的博度曲妥珠单抗等ADC产品均已申报上市;国内其他ADC管线的进展也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如映恩生物、迈威生物、复宏汉霖、石药集团等药企布局的ADC管线,进展均处于赛道前列。最后,国产ADC药物的临床数据优异。在ASCO会议上,有多项国产ADC药物相关研究凭借优异的临床数据,入选口头报告。例如,一项研究报告了迈威生物研发的ADC产品9MW2821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初治患者的初步结果:截至2024年12月19日,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87.5%,疾病控制率为92.5%,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率为79.1%,3个月持续缓解率为100%。这表明,不同亚组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初治患者均可从9MW2821和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治疗中获益。基于上述优势,国产ADC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ADC管线。也因此,跨国药企更愿意交易国内ADC管线。据统计,2021年以来,中国ADC领域的对外BD(商业授权)交易总额已超400亿美元;2022-2023年,中国成为了全球ADC交易转让方数量最多的国家。■ 双抗:再破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记录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是一类通过基因工程或化学方法构建的人工抗体,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双抗的核心优势在于“双重靶向”能力。以双抗ADC为例,相较于单抗ADC,双抗ADC基于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可通过结合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在结合两种不同的细胞表位抗原后,可以降低脱靶等引起的副作用;双靶点还能够阻断两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杀伤毒性,克服耐药性。中国创新药在双抗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第一,国内双抗管线占全球双抗管线的近50%。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截至2023年9月,全球双抗/多抗在研管线超1300个,其中46%的双抗/多抗管线由国内公司开发,且有超150个项目处于临床开发或上市阶段。在ASCO会议上,齐鲁制药、康方生物、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维立志博、恒瑞、复宏汉霖、健信生物、泽璟制药、正大天晴等企业将发布双抗药物相关研究,约34项,占ASCO整体双抗研究的比例约49%。部分入选ASCO 2025的国产双抗研究第二,国内双抗管线进展处于全球前列。截至2024年8月,全球共24款双抗产品处于上市申请或Ⅲ期阶段,其中国产药物有7款。第三,国内双抗管线的临床数据表现出色。例如,2025 ASCO会上,三生制药以壁报形式报告了PD1/VEGF双抗SSGJ-707作为晚期NSCLC患者单一疗法的Ⅱ期临床数据:在完成至少一次疗效评估的76名患者中,在5 mg/kg Q3W、10 mg/kg Q3W、20 mg/kg Q3W 和 30 mg/kg Q3W 剂量下,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 29.6% 、85.2% ;61.8%、97.1% ;54.5%、90.9% ;25% 、75% 。或许是受此临床数据影响,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签署协议,向辉瑞独家授予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三生制药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自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5亿美元首付款、礼新医药LM-299的5.88亿美元出海首付款、普米斯生物PM8002的8亿美元预付款以来,此次三生制药SSGJ-707 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再次刷新了国产双抗出海的首付款记录。除了三生制药,康诺亚、同润生物、岸迈生物、诺纳生物、博奥信、礼新医药等药企也实现双抗药物BD出海。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双抗出海数量约14项(不含双抗ADC),涵盖了CD3/CD19、CD3/CD20、PD-(L)1/VEGF、TSLP等靶点,交易总额突破百亿美元,交易首付款突破20亿美元,刷新了历史纪录。2025年,跨国药企仍然追着国内药企BD双抗管线,如荃信生物、三生制药等药企的双抗药物于近两月与MNC完成BD合作。随着国内双抗各项研究在ASCO公布数据,预计国产双抗BD交易将更加火爆。ADC、双抗之外,中国创新药在细胞治疗、溶瘤病毒等领域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如细胞治疗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权威机构于2025年1月联合发布的《免疫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态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登记的细胞治疗类临床试验项目达489项,占全球总量的47%,位居世界第二,与美国(48.3%)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管线分布来看,国内企业主要布局CAR-T疗法。不过,国内创新企业也在加速布局CIK、TCR-T、CAR-NK、TIL疗法等新兴技术。例如,沙砾生物在大会上报告其TIL疗法在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展现初步疗效。总的来看,在ADC、双抗、三抗/多抗、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国内创新药企正依靠人才、技术、临床资源、政策等优势占据全球领先地位。02中国创新药崛起,BD交易新趋势伴随中国创新药崛起,国内创新药的BD交易也日渐火热。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数量已从2018年的17项增长至2024年的94项;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从2018年的约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41亿美元。 2018-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交易数量及首付款(数据来源:医药魔方)2025年,创新药BD交易持续火热。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不过,近期的BD交易与以往的交易形式产生了较大变化。过去,我国创新药License-out主要遵循“高总金额、低首付”的叙事逻辑,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到总交易额的2%-5%。但是,创新药作为高壁垒、高风险的项目,其达成里程碑、拿下后续交易款的成功率并不高。SRS ACQUIOM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阶段越往后,达成率越低。这使得国内药企在传统BD交易中只能拿到首付款,而该款项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同时,国内药企还会遇到“退货”等风险。例如,2025年2月,诺和诺德指控亨利医药涉嫌欺诈,向其索赔8亿美元。2025年3月,三叶草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的书面通知:要单方面终止预购协议,并要求三叶草退还预付款项2.24亿美元。当合作终止或出现“退货”情况,国内药企的后续里程碑款项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毫无疑问,这对于国内药企极不友好,甚至有海外药企依靠国内药企BD交易中的低首付特点赚差价:其以低首付获取管线权益后,以高价出售给跨国药企。随着中国创新药崛起,话语权增强,国内药企的BD交易形式也出现了变化。一方面,BD交易从传统的license-out转向“NewCo”模式。license-out是将管线权益直接出售给跨国药企,NewCo模式则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负责交易后的管线。NewCo模式与License-out模式差异对比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买卖双方更深度的绑定。借助NewCo模式,国内药企与跨国药企实现生态共建,且国内药企保留了话语权,可以将利益最大化、长期化。据统计,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通过NewCo模式达成的交易金额突破600亿元,较2023年增长54%。进入2025年,NewCo模式仍然保持高增长态势,仅在1月就有5家公司通过NewCo模式成立。另一方面, 国内药企BD交易中的首付款比例显著提高。过去,我国创新药BD交易中,首付款比例极低。但目前,在NewCo模式、中国创新药话语权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创新药BD交易中的首付款比例明显提升。例如,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达成的合作,首付款为12.5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首付款记录;5月27日,岸迈生物与TCG Labs Soleil投资组合公司Juri Biosciences达成NewCo合作,首付款为6000万美元,后续还包括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以及部分Vignette股权,首付款比例约9.4%。随着新模式的出现及BD交易增长,预计国内创新药出海将从以往的“卖管线”进入“生态共建”新阶段。03警惕狂欢,仍需补短板ASCO 2025会议期间,中国创新药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入选ASCO报告的数量也能证明这一点。但是,行业也需要另一个声音,让市场降温,回归理性。上文提到,国内药企布局的ADC、双抗等管线占全球相关管线的近50%。数量多、质量优,但一个问题是国内管线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意味着国内创新药企需突破现有已知靶点,在其他新靶点、新领域做出贡献。BD交易也是如此。当前,BD交易极为火热,但BD交易不是“万能钥匙”。BD交易是借助跨国药企的力量实现国产创新药的出海。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内大多数药企在全球其他区域的商业化能力存在短板,自主全球化的经验不足。这需要国内药企在技术、新药突破的同时,构建覆盖全球的商业化团队,以增强其国际化能力,避免依赖MNC的渠道。相信随着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国内药企将逐步补足短板,增强话语权,成为全球医药领域的重要力量。*封面图片来源:123rf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注:本奖项申报将于2025年4月30日截止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在神经发育和神经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表明,许多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基因在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TIM-3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参与免疫和炎症,最近被发现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但其在大脑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4月9日,来自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最新成果。研究使用临床前模型揭示了TIM-3 在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并将其确定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有前途的治疗靶点。来源:NatureTIM-3全称为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于2002年首次被发现,由Havcr2编码。这项新研究调查了TIM-3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TIM-3只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研究证实,在小鼠模型中,TGFβ信号传导诱导了小胶质细胞中TIM-3的表达。反过来,TIM-3通过其羧基末端尾部与SMAD2和TGFBR2相互作用,通过促进TGFBR介导的SMAD2磷酸化来增强TGFβ信号传导,这一过程维持了小胶质细胞的稳态。敲除Havcr2的小胶质细胞具有增强的吞噬能力,且基因表达特征与吞噬性小胶质细胞(phagocytosing microglia)一致。敲除小胶质细胞中的Havcr2基因会导致其吞噬活性增加,且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与神经退行性小胶质细胞表型(MGnD,也称为疾病相关小胶质细胞,DAM)一致。此外,敲除小胶质细胞中的Havcr2基因可改善AD小鼠模型的认知损伤,减轻β-淀粉样蛋白(Aβ)病理。敲除Havcr2的小胶质细胞改善认知功能并减轻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大脑的病理(来源:Nature)单核RNA测序显示,在Havcr2缺失的AD小鼠模型中,MGnD小胶质细胞亚群促吞噬和抗炎基因表达增加,促炎基因表达减少。这些结果揭示了TIM-3通过TGFβ信号介导小胶质细胞稳态,并强调了靶向小胶质细胞TIM-3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力。总结来说,该研究揭示了TIM-3在调节小胶质细胞稳态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方面的一个未知功能,促进了对小胶质细胞中检查点分子的理解,并为阿尔茨海默病干预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可能能够重新利用它们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论文共同通讯作者Vijay Kuchroo博士说道。TIM-3曾是备受瞩目的癌症免疫治疗靶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目前全球有超30个靶向TIM-3的管线同步在研,药物类型包括单抗、双抗、细胞疗法等,当前适应症主要为癌症。国内布局TIM-3靶点的公司有百济神州、正大天晴、健信生物、维立志博等。参考资料:[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52-z[2]https://www.massgeneralbrigham.org/en/about/newsroom/press-releases/potential-alzheimers-target-in-brain-immune-cells[3]Nature:PD-1“神仙伴侣”——TIM3推荐阅读2024年,十大制药巨头看上的AI制药公司Nature:自免药物靶点格局医药魔方Pro洞察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趋势赋能中国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媒体合作:15895423126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100 项与 健信生物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健信生物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