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BGC515胶囊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有效性的I期临床研究
剂量递增研究:
主要目的:
评估BGC515胶囊在恶性间皮瘤(MM)、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或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探索剂量限制性毒性和最大耐受剂量。
次要目的:
评价BGC515胶囊在MM、EHE或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
初步评价BGC515胶囊在MM、EHE或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
探索性目的:
探索性生物标志物研究。
剂量扩展研究:
主要目的:
进一步评价BGC515胶囊在MM、EHE、胶质母细胞瘤或其他具有NF1/2缺陷、YAP/TAZ融合、LATS1/2突变、MST1/2突变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II期推荐剂量。
评价BGC515胶囊在MM、EHE、胶质母细胞瘤或其他具有NF1/2缺陷、YAP/TAZ融合、LATS1/2突变、MST1/2突变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初步有效性。
次要目的:
评价BGC515胶囊在MM、EHE、胶质母细胞瘤或其他具有NF1/2缺陷、YAP/TAZ融合、LATS1/2突变、MST1/2突变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PK。
探索性目的:
探索性生物标志物研究。
100 项与 Suzhou Qiaoj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uzhou Qiaoj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共价药物,通过与靶蛋白形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形成共价键,抑制其生物学功能,并赋予其额外的亲和力。额外的亲和力使共价药物与靶蛋白长期靶向结合,形成独特的药效学特征和高生化效率,药效显著增强,相比普通小分子药物显示出更长的抑制作用。
回看现代医学的百年药物发展史,阿司匹林、青霉素或是应用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两类。不过,许多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共价药物,都诞生于常规性筛选或偶然发现,在后续研究中才逐步发现其作用机制。
偶然性发现的背后,是人类对于药物发现、分子设计、化合物筛选等“必然性”的理解不足。近年来,共价药物理性开发策略迎来多项突破,诞生多款肿瘤适应症的重磅药物。代表性的例子包括多款靶向KRAS G12C的小分子共价抑制剂,已获批上市的安进Sotorasib、Mirati Adagrasib。
时至今日,随着蛋白质致病机制研究发展,高通量蛋白质组学、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与底层逻辑创新不断推进,以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前沿药物开发方法为共价药物带来了全新的理性开发策略。
Matchpoint Therapeutics即为一家应用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创新共价小分子药物的创新企业。值得关注的是,Matchpoint当前共价药物研发管线正聚焦于尚有巨大潜力的免疫学领域。此前,Matchpoint获评医疗媒体BioSpace2024年度生物新锐公司,充分展示化学蛋白质组学这一创新药物开发策略的关键性。
为什么是
化学蛋白质组学+共价药物?
共价药物的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反应活性基团(共价弹头,warhead),与靶蛋白形成共价键;以及“引导系统”,引导抑制剂的靶向作用。一旦结合,共价药物与目标蛋白质靶标之间将形成不可逆键,形成独特的药理学益处。
我们可以将目标蛋白质靶标想象成一个港口,共价药物比作高亲和力的船只,而普通小分子药物则是低亲和力的船只。船只进入港口将阻断交通,并调控港口的信号传导,即控制靶标相关疾病。低亲和力船只在某些状态下进入港口,但难以长期驻扎。高亲和力船只则能够在靶标港口“抛锚”停泊,发挥更长效、更强的调控作用。
关键在于,高亲和力共价药物拥有的“船锚”(共价键),可以使其与一些难以停泊、没有固定港口形态的蛋白质靶标建立紧密、持久的连接,即药物研发中常常提到的“难以成药”靶点。这样一来,共价分子大大增加了可用于治疗的致病蛋白质靶标的数量。
药效方面,共价分子通过单个反应性氨基酸与蛋白质形成不可逆键。当该氨基酸仅存在于致病蛋白中时,它允许精确靶向其他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同一家族的成员和野生型形式的突变体),进而实现高度的靶标选择性。此外,共价分子特有的延长生效时间使药代动力学 与药效学分离,形成PK-PD解耦。在实验中观察到代谢清除后的持续疗效,以及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无法达到的优异指标。
2021年,Matchpoint的创始人曾联合发文指出,化学蛋白质组学策略已经揭示了数千种可以被反应性小分子共价修饰的蛋白质,而基于共价片段的配体发现已为药物发现提供了大量有效且可合成的共价片段,为目标蛋白设计共价弹头已成为可能。迄今为止,许多可被共价药物锁定的蛋白质组仍未被标准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发现。
推出先进共价探索平台,挖掘共价药物在免疫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基于这一思路,创始人们在Matchpoint推出了先进共价探索(Advance Covalent Exploration,ACE)平台,从化学蛋白质组学、机器学习、共价化合物文库三点突破,发现与致病蛋白结合的创新共价结合子。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化学和系统生物学教授Nathaniel Gray曾表示,ACE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检测“活性位点、变构位点和靶点隐蔽位点的新型共价靶标”,如多个难以用小分子药物靶向的靶点。
● 化学蛋白质组学
Matchpoint以一种自研创新的标记技术,以高通量的方式深入探测蛋白质组,筛选发现致病蛋白的新结合位点。ACE平台能针对丰度很低的靶点,在自然细胞环境中进行筛选。
具体而言,ACE平台采用高通量细胞筛选方法,以两种互补的方式寻找选择性结合剂:首先,通过广泛的不可知化学组学筛选,确定最大数量的可成药蛋白质关键靶标(hits);其次,通过靶向化学组学重点筛选,确定可成药靶标中的高优先级目标。
● 机器学习
Matchpoint通过机器学习广泛的数据集(专有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筛选数据、公开可用的数据及蛋白质构象、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最先进的预测因子),并设计出专有算法。该专有算法可发现共价药物发现的原则,并指导靶点优先级和预测化合物骨架,支持药物化学和化合物库设计。
● 持续建设的共价化合物文库
Matchpoint正在构建一个专有的共价化合物文库,并基于预测算法不断优化和扩展。其中既包括能最大限度地识别致病蛋白隐蔽口袋的探针片段,还有能够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源推进临床的候选化合物、类药性化合物。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人员已经可以使用不同的探针系统地寻找变构的、瞬时的和隐藏的结合位点,避免传统方法造成的遗漏。
其总裁兼CEO Andre Turenn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小分子疗法在免疫学领域的应用不足。Matchpoint当前将通过“针对几个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靶点提供高度特异性的共价药物”,管线适应症还包括癌症在内的广泛疾病。
Matchpoint目前的研发重点将是半胱氨酸共价药物,“它简直是共价的最佳氨基酸”,Turenne指出,尽管是目前理解最深刻的靶标,但半胱氨酸作为靶向亲核试剂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尚有巨大的研发空间期待着探索。此领域已经诞生多款重磅药物,如强生首款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安进首款KRAS G12C抑制剂sotorasib、阿斯利康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等。
ACE平台也完全适用于其他亲核试剂方向,为未来多样化探索打下基础。
出自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联合创始团队,赛诺菲风投重押1亿美元
Matchpoint的多位联合创始人都曾任职或正任职于哈佛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曾在研究所任职十余年的Nathanael Gray博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教授。他还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多次创业者,参与搭建C4 Therapeutics、Syros、Allorion、Lighthorse、B2S、Inception等生物技术公司。在共价药物领域,Gray实验室曾开发了靶向EGFR T790M突变的激酶抑制剂、靶向Pin1的共价抑制剂等等。
同样任职于斯坦福、Gray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Tinghu Zhang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赴美,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共价模式和蛋白质降解。他在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领导了CDK7、CDK12/13、JNK、PIP4K、 MKK4、Src和TEAD靶点的共价抑制剂开发。
Edward Chouchani教授任职哈佛医学院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其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破译驱动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利用这些信息开发靶向治疗策略。Jianwei Che教授为哈佛医学院计算化学方向的核心负责人,是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与药物发现领域的专家,可以提供分子建模、化学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领域的支持。
2022年10月,Matchpoint宣布获得1亿美元融资,并走出隐匿模式。该笔资金将为公司提供直到2025年的现金支持,用于推进专有平台及其新型共价分子管线。种子轮及A轮融资方包括Sanofi Ventures、Vertex Ventures HC、Atlas Venture、Access Biotechnology、Digitalis Ventures、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等。
作为赛诺菲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切入点,Sanofi Ventures聚焦于顶级生物技术和数字健康领域的公司投资。关键是,在赛诺菲的公司合作或收购还为时过早时,战略性地投资于早期转型科学和技术。
在赛诺菲近期动向中,也可以窥见其对于蛋白质组学的重磅押注。今年6月,赛诺菲与非共价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公司Belharra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基于诺菲指定的未公开免疫学靶点,共同推动新型小分子疗法药物的研发。
从更广泛的视角而言,“AI+蛋白质”赛道已默默成为近3年MNC与投融资的重要前沿领域。今年4月,聚焦蛋白质组学、AI重塑药物研发方向的Xaira Therapeutics一举拿下超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据动脉橙数据库,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的两年半间,该赛道已发生不下100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超60亿美元。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在药物发现与研发这一细分场景下,蛋白质组学正逐步扩展探索方向,向共价蛋白降解剂(Covalent PROTAC)等新一代小分子药物延伸。2024年,BridGene Biosciences(桥济生物)与Galapagos NV达成总金额近9亿美元,运用IMTAC™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针对特定靶点发现新型小分子药物候选物,并合作开发高度选择性的口服SMARCA2小分子蛋白质降解化合物(PROTAC)。
作为前沿性、高创新度的药物研发方法,蛋白质组学及平台技术在短短5年内获得了高关注度和资本市场青睐。同时,多研发方向、药物研发场景的平台性质为这一赛道的初创型企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活水以及靶点、管线等高价合作。回归底层逻辑,大额BD背后是颠覆性技术带来的“蝴蝶效应”——是面对“难以成药”“不可成药”靶标突破的渴望,也是让技术落地研发场景、实现应用转化的切实需求。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t5OOgi7K29mW-1l1IhV4sQ
https://www.vbdata.cn/1518977222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2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32亿元,同比增长48.67%。在这份史上最好半年报中,行业讨论最多的是恒瑞确认了一笔海外BD收入:上半年,恒瑞就PARP1抑制剂HRS-1167收到了默克支付的1.6亿欧元首付款。
这只是其中一角。2023年,恒瑞医药共拿下5笔海外许可交易,除PARP1抑制剂HRS-1167之外,还包括EZH2抑制剂SHR2554、TSLP单抗SHR-1905、HER1/HER2/HER4靶向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和Claudin-18.2 ADC SHR-A1904,总交易金额超40亿美元。而从半年报来看,BD收入显然已成为推动恒瑞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事实上,靠BD收入成功“翻身”的并非只有恒瑞,亚盛医药、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均在上半年靠BD吃到了业绩甜头。以亚盛医药为例,2024年上半年,亚盛医药实现营收8.24亿元,同比增长477%,净利润达1.63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这离不开一笔巨额收入:6月14日,亚盛医药将奥雷巴替尼大中华区之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武田,亚盛随即收到1亿美元首付款。另外还有百利天恒,上半年营收大涨17倍也主要是因为收到BMS基于BL-B01D1合作协议的8亿美元的首付款。
而当一笔又一笔巨额收入写进半年报,一个客观事实正摆在行业面前:在越来越难变现的当下,创新药似乎都在靠BD“续命”。
BD:一座井喷的黄金矿山
据悉,在一项BD交易里总金额一般会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首付款、里程碑款、商业里程碑款、销售分成等,药企明确能拿到的只有首付款,其他款项则要根据后续研发及市场情况来看。不过即便是首付款,对于药企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图1.2020-2023年中国创新药IPO及BD首付款变化(数据来源:医药魔方)
据医药魔方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67.64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两倍。这无疑是一个疯狂的数字,要知道在2020年,中国创新药BD首付款还只有57.81亿元,短短三年间暴涨近四倍。进入2024年,这一数据仍在快速上涨,据沙利文不完全统计,2024年H1中国创新药领域共发生34起License-out事件,TOP10事件的首付款金额达7.2亿美元,已接近前两年全年水平。
这得益于不断井喷的大额BD。事实上,2024开年前四天就发生了四笔重磅交易,分别是阿斯利康引进安锐生物EGFR L858R抑制剂、宜联生物就YL211项目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Galapagos与桥济生物就特定肿瘤靶点签订合作协议以及Avenzo获得安锐生物CDK2抑制剂ARTS-021全球(除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据悉,四笔BD交易总额超35亿美元,首付款近2亿美元。
在这之后,BD开始大爆发,交易额当然也水涨船高。比如前文提到的亚盛与武田的合作,根据协议,亚盛将收到“1亿美元选择权付款+最高约12亿美元潜在选择权&里程碑付款+双位数比例特许权使用费”,这创下了国产小分子肿瘤药对外BD最高纪录。另外在近日,默沙东宣布与同润生物就新型双特异性抗体CN201全球权利达成最终协议,交易总额预计达13亿美元,其中首付款7亿美元,这是继百利天恒之后,中国创新药第二高的首付款。
据不完全统计,前十大MNC目前已经给中国创新药支付了72亿美元首付款,总交易金额达450亿美元。虽然就现阶段而言,药企拿到的仍然以首付款为主,但从今年来看,后续款项正逐步到账,以亚盛为例,8月中旬,亚盛医药已收到武田7.2亿元的选择权付款和5.4亿元的股权投资款项。另外,包括科伦药业、和铂医药、百奥泰等,均在今年收到数千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而这只是开始,未来由BD产生的收入还将继续扩大。以奥雷巴替尼为例,作为潜在10亿美元分子,奥雷巴替尼销售峰值估计10~15亿美元,按分成比例中位数15%计算,亚盛在不投入销售队伍情况下,每年可分得净收入1.5亿~2.25亿美元,预计在药物生命周期内累计销售分成20多亿美元。
另外还有HRS-1167,其属于第二代PARP抑制剂,基于高选择性和高活性,HRS-1167极有潜力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治疗更多患者,包括此前无法应用PARP抑制剂的肿瘤患者。目前,国内外暂无同类产品获批上市,市场空间巨大,而根据协议,恒瑞后续将收到默克高至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每年多达数亿欧元。
所以从当前来看,BD收入不仅已经成为药企实现扭亏为盈、解决资金匮乏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会是药企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在推动力。
BD背后的真相:寒冬下的“报复性交易”
BD作为一种交易,一定会涉及到买卖双方,从当前市场来看,买方主要是指MNC,卖方则是以国内创新药企业为主。那么,站在不同视角,我们到底能看到医药行业怎样的细微变化呢?
先从买方,也就是MNC的角度来看。对此,某专业人士谈道,“MNC近几年开始紧盯中国创新药,并成为最大买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制于专利悬崖逼近而带来的业绩增长压力,而通过BD中国创新药,不仅能为其带来业绩增长,同时也能维持市场地位。”透过此,我们能明显感知到的一点是:中国创新药正受到MNC广泛认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以亚盛与武田这笔现象级BD为例。据悉,武田拥有全球首个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普纳替尼,但因为存在安全性风险,商业化表现一直不佳,并且专利也将于2026年左右到期,这使其与诺华阿思尼布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于是,武田将目光迅速投向了奥雷巴替尼,这不仅是因为预计2026年在美上市的奥雷巴替尼能够无缝衔接专利到期的普纳替尼,更重要的是在于其针对一代和二代BCR-ABL抑制剂有明显的代际优势,并且对阿思尼布等耐药或者无效的CML患者依然有效,另外安全性也大幅提升。因此在完成BD后,武田有了与诺华直面竞争的底气,同时也能巩固CML的统治地位。
图2.2023年我国创新药各领域交易总额情况(数据来源:《2023中国药企BD报告》)
第二点趋势则聚焦在领域方面,从交易数量来看,双抗管线当前大有接替ADC成为MNC最关注前沿资产的势头。2023年12月,百利天恒研发的ADC药物BL-B01D1,以高达83亿美元的总交易额license out给百时美施贵宝,这不仅创下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的首付款纪录,也一举刷新了全球ADC单药交易总价的纪录。事实上,在整个2023年,国产ADC license out交易就一直层出不穷,这也在数据上也得到了验证,2023年国产ADC交易总额高达246.7亿美元,占全年交易总额近一半。
图3.2024年中国双抗管线BD一览(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但进入2024年,风向似乎发生了变化。今年以来,国内已有7家药企完成了双抗药物授权交易,尤其是在自进入下半年以来,国产双抗出海更是呈现出了爆发趋势,近期,包括康诺亚、宜明昂科、嘉和生物以及同润生物在内的公司均实现了密集出海,这与前两年MNC扫货中国ADC如出一辙。
对此,某专业人士谈道,“BD方向的变化其实和投资没什么两样,永远是什么技术领先,什么更赚钱就投什么,前两年疯狂押注ADC,也是因为其在治疗多种癌症类型上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市场前景广阔。那么今年开始更多关注双抗药物,也主要是因为双抗被证实除了能够在癌症治疗领域表现出色之外,在非癌领域同样具有商业化潜力。”
那么,站在卖方,也就是从国内创新药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首先一点是研发思路上的改变,不再一味追求“完整的成功”,反而更关注现金流。对此,某药企创始人谈道,“在市场寒冬下,把药物研发做到上市并自己搭建销售团队,然后再放入市场进行竞争,最后再成功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所以在研发与收入越来越难以平衡的当下,行业也开始逐渐认同‘研发——License——M&A(兼并和收购)’的路线,毕竟握住现金流,才有可能先活下去。”于是在近一两年,药企都在大量招募BD,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尽快转化现金流。
图4.2022-2024恒瑞创新药收入及其占比(数据来源:恒瑞年报)
其次要谈到的是药企转型,随着BD收入开始成为药企增长引擎,创新药转型阵痛正逐渐愈合。以恒瑞医药为例,2024年上半年,恒瑞创新药收入达66.12亿元,如果加上已确认为收入的默克1.6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恒瑞来自创新药的收入比重已超过50%,这意味着,恒瑞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转型的步伐逐步加快。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受仿制药集采影响,恒瑞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连年下滑,市值更是直接蒸发近千亿,不过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恒瑞收入和利润都已回到巅峰水平,并逐渐走出了创新药转型的阵痛期。
当然,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成功的案例并非只有恒瑞,百利天恒、科伦博泰和正大天晴也同样如此。不过,与恒瑞all in创新药不同,百利天恒采取了“以仿养创”的模式,科伦博泰则专门成立子公司来做创新药,正大天晴而是通过购买资产来加码创新药,虽然方式不同,但从当前结果来看,其转型进程都在逐步加速,并正进入收获期。
最后要提到的是全球化,随着BD愈发火热,国内药企出海已找到新思路。近几年,“出海”成为了整个医药领域的关键词,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市场层面的考虑,毕竟出海面向的是更大的盈利空间。但对于国内药企来说,如何出海又是一大难题,一方面是对全球市场普遍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业绩不确定性的担忧。
而从眼下来看,BD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出海选择。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依靠于BD,国内药企不仅可以借助MNC的市场渠道快速获取利润,同时也可以加速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挖掘更多潜在机会。如果再往长远一点看,在创新药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BD无疑是将来与biopharma贴身肉搏的必然准备”。
以传奇生物为例。2017年12月,传奇生物就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与强生签订了独家全球许可和合作协议,之后借助强生强大的研发和销售能力,西达基奥仑赛很快就获FDA批准上市,并在上市当年拿下了1.33亿美元的销售额。进入2023年,西达基奥仑赛业绩快速飙升至5亿美元,2024年更是有望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依托于这笔交易,传奇生物不仅创造了千亿市值的神话,同时也在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于202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BD当前对于整个医药市场都非常重要,是超越周期的存在,一方面,MNC可以借此开拓新的业务,找到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国内药企也可以获得现金流,并加速创新药转型。而当买卖双方需求增大,交易当然也就更为火爆。
支持BD,但不能只有BD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BD当然也是如此,虽然在过去一两年,BD成为了资本寒冬中支撑中国创新药继续向前发展的补充力量,但仍需理性看待。
图5.2023年生物制药领域各阶段“里程碑”事件达成情况统计(图片来源:SRS ACQUIOM)
比如在最关键的里程碑兑现上,当前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据氨基观察统计,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并购交易中里程碑的实现率仅为22%,至于实现里程碑所触发的金额则更少,能够拿到的里程碑金额仅为总金额的3%。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被“退货”因素,这些巨额BD也很容易成为一张空头支票,这对于药企来说是巨大损失。
其次是创新药流失问题。随着BD逐渐火爆,市场层面也开始出现一种担忧,即好药苗子都被买走了,中国创新药还能做大做强吗?事实上,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一方面的确是有很多不错的苗子被买走,并且很多最终都没有被转化出来;另一方面是很多药企对BD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当前不仅卖出药物权益,甚至直接“卖身”。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创新药的流失。
最后要谈到的是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表示,“对于一部分国内药企来说,BD其实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融资手段,因为IPO通道逐渐收窄,想要生存就不得不抓住BD这股现金流。所以很多时候,它并不属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常规BD模式”。这一点其实早在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就得到了验证,虽然行业整体上形成了一级市场融资、IPO和BD交易“三轮驱动”的融资模式,但从实际发展来看,IPO及后续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才是支撑biotech持续发展,甚至长成Biopharma的必选项。
所以整合来看,当下的BD热潮,的确是缓解了药企的资金压力,但急迫的“过热”,或许也会很容易产生泡沫,甚至是出现资源错配的无奈。因此,中国创新药BD应该尽快回归正轨,真正变成市场环境中一种成熟的资产配置行为,让该BD的BD,让该研发的继续研发。
*参考资料:
1.《不出海就出局?上半年创新药出海BD数占比约八成》——财联社;
2.《中国创新药好苗子被买走了 》——经济观察报;
3.《创新药全民BD时代:年薪二三百万,猎头老板下场抢人,CEO亲自带队》——深蓝观。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以及公开资料,本周(8月19日~8月25日),有10款1类创新药首次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通过梳理,这些产品中包括了两款“合成致死”靶点创新药,即PARG抑制剂、Polθ抑制剂,此外还包括了小分子共价抑制剂、小分子变构抑制剂,以及ADC、三特异性抗体等多种药物类型。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介绍这些产品的相关信息。
图片来源:123RF
桥济生物:BGC515胶囊
作用机制:共价TEAD抑制剂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桥济生物(BridGene Biosciences)申报的BGC515胶囊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这是桥济生物内部开发的一种口服共价TEAD抑制剂。TEAD蛋白是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成分,后者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所有癌症类型中,约10%的患者的Hippo通路中发生了基因改变。
致根医药:ZG-002片
作用机制:TYK2变构抑制剂
适应症: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华纳大药厂控股子公司上海致根医药申报的ZG-002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根据华纳大药厂新闻稿,ZG-002为强效、高选择性的TYK2变构抑制剂,在体外药理学研究中表现出较优的TYK2抑制活性以及较高的选择性。
丹擎医药:DAT-2645片
作用机制:PARG抑制剂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DAT-2645片是丹擎医药开发的一款全新结构的、高选择性的口服小分子PARG抑制剂,它通过合成致死的机制特异性地杀伤携带特定DNA损伤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本次获批临床的适应症为: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功能缺失突变和/或脱氧核糖核酸损伤修复(DDR)通路中其他缺陷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患者。据丹擎医药新闻稿介绍,该产品有望拓展PARP抑制剂无效的适应症和解决PARP抑制剂耐药的痛点,具有潜在的“广谱治疗性”的临床应用前景。
先声药业:SIM0508片
作用机制:Polθ小分子抑制剂
适应症:实体瘤
根据先声药业公开资料,SIM0508为一款DNA聚合酶θ(Polθ)小分子抑制剂,被先声药业认为是“具有高潜力”的创新在研产品。Polθ是潜在的“合成致死”疗法新靶点,这是一种DNA聚合酶,其介导MMEJ修复通路是DNA双链断裂修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治疗HR缺陷(HRD)肿瘤的潜在DNA损伤修复靶点。SIM0508本次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实体瘤成人患者。
Pliant Therapeutics:bexotegrast片
作用机制:小分子αvβ6与αvβ1整合素双重抑制剂
适应症:特发性肺纤维化
Pliant公司申请的bexotegrast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种口服小分子αvβ6与αvβ1整合素双重抑制剂,它通过抑制TGF-β信号通路来降低多种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今年5月,Pliant公司宣布了bexotegrast的一项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2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接受bexotegrast治疗的患者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显示,肺部总胶原蛋白水平降低,而安慰剂组中患者肺部总胶原蛋白水平增加,这表明bexotegrast有可能逆转纤维化。
弘烨医药、和正医药:HZ-L105片
作用机制:新型Bcl-2抑制剂
适应症: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
HZ-L105是由和正医药与弘烨医药共同开发的全新一代Bcl-2抑制剂。根据发表于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该产品其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同时能克服维奈克拉长期用药后出现的Bcl-2突变耐药的特点。此外,HZ-L105具有优异的口服药代动力学性质、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这为临床上Bcl-2依赖的血液肿瘤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该产品本次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
宝船生物:BC011抗体注射液
作用机制:TNFR2非阻断型全人抗体药物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根据宝船生物公开资料,BC011是一款新型TNFR2非阻断治疗抗体,它能够促进CD8+ T细胞增殖,增加肿瘤微环境中效应T细胞的比例。研究表明,BC011单药及与抗PD-1/L1抗体联用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均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该药本次获批临床的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
首药控股:SY-7166片
作用机制:化药
适应症:多发性骨髓瘤
首药控股申报的SY-7166片获批临床, 拟开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从受理号(CXHL2400586)可知,这是一款化药新药。根据首药控股官网介绍,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自主研发并独立开展临床及商业化的项目。
普众发现:注射用AMT-676
作用机制:靶向CDH17的ADC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普众发现申报的注射用AMT-676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根据普众发现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抗CDH17抗体偶联药物(ADC),也是一款泛胃肠道肿瘤在研药物。钙黏蛋白17(CDH17,又称CA17)是近年来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新兴靶点。研究表明其在多种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普众发现此前已经在澳大利亚启动了AMT-676的一项首次人体1期临床研究。
神州细胞:SCTB41注射液
作用机制:三抗产品
适应症:晚期恶性实体瘤
根据神州细胞公告介绍,SCTB41为该公司以差异化优势为目标自主研发的针对多种实体瘤免疫治疗三特异性抗体注射液。本次获批临床,拟用于单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Retrieved Aug 24,2024,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
[2]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00 项与 Suzhou Qiaoj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uzhou Qiaoj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