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南京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南京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金斯瑞2025上半年合并收入同比增81.9%,经调净利润增509.6%至1.78亿美元;
• 多技术平台协同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可提升交付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 跨国药企在金斯瑞整体收入构成中的占比在逐步提高;
• 明年,AI智能自动化将会覆盖金斯瑞60%的核心业务;
• 子公司蓬勃生物正在加大对外分子授权业务的研发力度;
• 联营公司传奇生物预计明年将实现盈利,为金斯瑞带来正向投资回报。
创新药行业的回暖正传导至CRO/CDMO领域。这主要得益于多部门发布的一系列“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不断激发研发需求;同时,本土创新药企通过BD出海获得回报后也在加大新药研发的投入,CRO/CDMO公司也有望从中获得分成。
8月17日,金斯瑞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合并收入约5.188亿美元,同比增长81.9%,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净利润飙升509.6%至1.78亿美元。
来源|金斯瑞官网
具体来看,金斯瑞的三个业务板块都实现了增长。生命科学CRO业务增长11.3%⾄约2.48亿美元,子公司蓬勃生物的生物药CDMO业务增长511.1%至2.469亿美元,子公司百斯杰的酶制剂业务增长8.4%⾄2830万美元。
其中,蓬勃生物的增长虽包含与礼新医药合作项目的首付款分成,但剔除该因素后,常规业务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官方公开的消息,下半年蓬勃生物有望继续从礼新和默沙东交易的3亿美元里程碑款项中获得25%的分成。
作为联营公司,金斯瑞将吸收合并传奇生物47%的亏损或收益。金斯瑞集团轮值CEO邵炜慧在中期业绩会上透露,今年年内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CARVYKTI预期实现运营盈亏平衡,明年将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盈利,届时将开始为金斯瑞带来正向投资回报。
技术协同+前瞻布局
能否提早精准捕捉行业趋势并快速响应药企需求,是CRO/CDMO公司竞争的核心。
金斯瑞将基因合成平台与蛋白表达、mRNA技术及细胞基因工程深度融合,形成了远超单一技术平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多平台的协同效应使得我们的交付速度显著提高。”金斯瑞生命科学事业群总裁陈睿表示。
来源|金斯瑞官网
据介绍,其FLASH™基因合成服务从基因序列到质粒,只需4个工作日,再到之后的mRNA体外转录和LNP递送,仅需3周。而TurboCHO™平台从序列到抗体,仅需5个工作日,上半年该平台针对外包客户的交付量同比增长超46%,内部进行蛋白生产的交付量同比增长超40%。
“这种效率优势不仅体现在常规项目中,面对双抗、多抗、ADC等复杂分子的研发需求,金斯瑞从基因到抗体蛋白的全流程方案确保了高难度项目的成功率。我们的目标是使合作方的成本降低超过一半。”陈睿表示。
接下来,AI的深度参与还将进一步提高交付效率和韧性。据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金斯瑞的5个主要生产基地中有4个将升级为全自动化AI工厂,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人工干预降至最低。今年,其美国的分子生产基地通过自动化改造将降低60%的生产成本。明年,AI智能自动化将会覆盖其60%的核心业务。
来源|金斯瑞官网
交付效率不断提升之外,金斯瑞通过在热门领域的前瞻布局,希望可以提早捕捉到药企的研发需求。
细胞基因治疗(CGT)一直是金斯瑞生命科学业务的重点,而在抗体领域BD交易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金斯瑞同步加快了对抗体蛋白药业务的布局。今年上半年,其定制蛋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占生命科学业务收入近30%。
来源|金斯瑞官网
今年,体内CAR-T(in-vivo CAR-T)的开发需求快速增长,蓬勃生物基于自研的CD3和CD7单域抗体,开发了抗体靶向的LVV和LNP技术平台,目前已完成相关验证工作。“我们预期体内CAR-T相关业务,将会在接下来几年对CGT CDMO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蓬勃生物CEO国璋表示。
主动投身BD热潮
除了常规业务收入和通过合作获得间接分成外,蓬勃生物正在加大对外分子授权业务的研发力度,这将是未来蓬勃生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过,CRO/CDMO行业有不竞争条款(Non-Competition Clause),蓬勃生物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完全避免了直接涉足药物开发,而是把一部分早期的分子结构授权出去,让药企到下游去成药,这样既能规避利益冲突,又能让其积累的创新价值在产业中流动。
目前,蓬勃生物已累积了16个对外授权项目,其中已经有4个项目正式进入了临床阶段。此外,还有超过30个预开发项目。据国璋介绍,其中CD3 VHH和CD3 TCE管线具有创新性的分子构型、更好的成药性和更佳的药效和安全性,适应症以肿瘤为主,也可用于自免领域的探索。
据透露,目前蓬勃生物正在与多家跨国药企洽谈CD3 VHH的对外授权,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达成相关合作。
国璋还提到,为适应合作伙伴在研发方向、资金以及研发效率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蓬勃生物会采用灵活的合作模式,包括付费服务、共同开发、资产买断及对外授权等。
全球化的产能建设
在CGT领域,蓬勃生物的产能建设主要聚焦位于美国霍普维尔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生产中心。
今年上半年,该基地已正式推出质粒GMP生产服务,并成功交付多个生产订单;8月,AAV服务上线后迅速获得了首个CMC订单。
当前,CGT领域虽然处于调整和冷静期,但长期来看依然是未来生物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此外,美国市场对病毒载体等敏感物料的跨境运输限制严格,本地化生产能提升同药企合作的便利性。
在国内,受益于行业复苏,蓬勃生物抗体蛋白CDMO业务镇江GMP生产基地正处于“满产”状态,目前正在加速推进扩产,预计明年初投产,主要用于更好地支持海外客户以及临床后期项目需求。
长期价值的确定性来自哪里
从CDMO业务的区域收入结构看,金斯瑞全球产能布局的成效正在释放。今年上半年,蓬勃生物的业务量显著增加,新获得20个抗体蛋白CDMO项目,其中50%来自中国以外地区。
利润相对更高的海外订单,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蓬勃生物缓解国内CRO/CDMO内卷“价格战”的压力。等下半年国内整个行业复苏内需增加后,这部分压力将会进一步缓解。
金斯瑞生命科学业务的构成也正在发生新变化。
前几年该业务板块的主要收入来自海外,而今年上半年本土biotech公司明显活跃起来;此外,其欧洲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金斯瑞希望未来不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尽可能抵消地域政策风险波动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在金斯瑞整体收入构成中的占比在逐步提高,跨国药企发展和业务的稳定性使得金斯瑞的长期价值增长有了相对更好的保障。
近期,受到美国政府发布的《为美国患者提供最惠国药品价格》行政令的影响,跨国药企的预算花费变得相对谨慎。
表面看来,这似乎对CRO/CDMO公司的业务拓展不利,但实际上许多跨国药企出于节省预算的考虑反而会提高外包合作率。此外,之前他们不会外包、自己内部验证的成药性较高的候选分子,会开始考虑选择通过授权引入CRO/CDMO公司的平台方案来做,这就使得CRO/CDMO公司有机会触达一些之前难以拿到的业务。
在金斯瑞的业务板块中,百斯杰的收入占比虽不及生命科学和CDMO业务,但其在酶制剂国产替代与合成生物学上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
据百斯杰总经理白挨玺介绍,百斯杰的5个核心酶制剂产品中,有3个的销售额均在持续增长。在合成生物学的管线推进上,百斯杰的甜蛋白产品已获得FDA GRAS认证,同时百斯杰也在加速产品的优化和升级。今年下半年,占地5000平米的甜蛋白商业化产能将在济南开始建设,预计2026年完工。
百斯杰还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研发费用增长约62%,用以支持酶制剂产品的迭代以及合成生物学产品的创新探索。
在当今技术不断革新、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之下,全球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是金斯瑞持续部署的重点。“我们相信,随着各业务板块的不断发展,将会产生更大的协调共振,不断满足客户需求、重塑产业标准、推动产业进步,进而促进金斯瑞集团迈入发展新阶段。”邵炜慧对金斯瑞给予了积极的业务展望。
金斯瑞当前多元的业务布局、全球化产能网络及其AI驱动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不仅构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医药行业研发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支持。
从BD授权模式的灵活探索到对跨国药企外包需求的及时响应,从本土产能扩建到海外新基地投产,金斯瑞的每一步都与行业趋势深度绑定。随着创新药产业的持续复苏,金斯瑞的业务边界也将继续拓宽,在行业发展之中找到更多机遇。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545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2025中国临床CRO排名TOP20
评估标准:以2024年纯临床业务营收为核心(含CRO、SMO、生物分析等临床环节服务)
1. 泰格医药
2. 昆翎
3. 康龙临床
4. 药明康德(康德弘翼)
5. 普蕊斯
6. 诺思格
7. 斯丹姆医药
8. 博济医药
9. 阳光德美
10. 科林利康
11. 海金格
12. 亦度正康
13. 熙华生物
14. 博纳西亚
15. 万邦医药
16. 都正生物
17.凯普顿医药
18. 宏韧生物
19. 慧泽生物
20. 华普医药
2025中国临床前CRO排名TOP20
评估标准:以2024年临床前业务营收为核心
1. 药明康德
2. 康龙化成
3. 金斯瑞生物科技
4. 保诺-桑迪亚
5. 昭衍新药
6. 方达控股
7. 益诺思
8. 美迪西
9. 睿智医药
10.赛赋医药
11. 百奥赛图
12. 华西海圻
13. 维亚生物
14. 药康生物
15. 泓博医药
16. 成都先导
17. 百英生物
18. 南模生物
19. 澎立生物
20. 晶云药物
2025中国小分子CDMO排名TOP25
评估标准:分子、多肽、核酸等技术通用性业务合并计算营收
1. 药明康德
2. 凯莱英
3. 九洲药业
4. 博腾股份
5. 康龙化成
6. 普洛药业
7. 兆维科技
8. 联化科技
9. 维亚生物
10. 药石科技
11. 皓元医药
12. 昂博制药
13. 暨明医药
14. 诺泰生物
15. 六合宁远
16. 金凯生科
17. 泰德医药(中肽)
18. 海门慧聚药业
19. 奥翔药业
20. 天宇股份
21. 汉江药业
22. 都创医药
23. 华先医药
24. 山东轩德医药
25. 美诺华
2025中国大分子CDMO排名TOP20
评估标准:以大分子CDMO业务营收为核心
1. 药明生物
2. 海普瑞
3. 蓬勃生物
4. 迈百瑞
5. 智享生物
6. 康龙化成
7. 谱新生物
8. 碌格生物
9. 鼎康生物
10. 奥浦迈
11. 昭衍生物
12. 澳斯康生物
13. 皓阳生物
14. 东曜药业
15. 三生制药
16. 凯莱英
17. 康日百奥
18. 宜明生物
19. 佰诺创睿生物
20. 汉腾生物
以上榜单来源:药融圈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TC2025论坛深度聚焦类器官与疾病建模、新药发现/研发、3D细胞培养、类器官培养及质控。OTC2026合作热线:王晨180 1628 8769
2025年5月20日,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的中国外全球权益授权给辉瑞,辉瑞支付12.50亿美元预付款,生物医药似乎迎来了行业的Deepseek时刻。针对PD-(L)1 / VEGF双抗,目前包含三生制药在内的5家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出海BD交易,开源证券分析师指出PD-(L)1/VEGF 双抗有望迭代PD-(L)1单抗市场成为下一代IO基石药物,后续与 ADC/TCE 等联用将持续拓宽市场空间,成为千亿美金市场的基石用药[1]。PD-(L)1 / VEGF 双抗出海BD交易(单位:亿美元)本文梳理了PD-(L)1 / VEGF 双抗产品竞争格局和Format构造,检索并分析相关专利以期能够回溯研发和专利布局构思,为后续双抗开发提供一定借鉴思路。TONACEA01竞争格局PD-1 / VEGF竞争格局根据智慧芽新药情报数据库,截止至2025/07/23日,PD-1/VEGF双抗15个产品中,8个处于临床阶段,其中康方生物AK112已经在国内批准上市,三生制药SSGJ-707处在临床三期。PD-L1 / VEGF竞争格局PD-L1/VEGF 15个产品中,其中6个处于临床阶段,普米斯PM-8002进展最快,处在临床三期。从竞争格局中可以看出,国产创新药企基本主导 了PD-1/VEGF 双抗赛道。TONACEA02部分产品Format单抗看靶点,双抗看平台,本文汇总了专利和官网中公开的部分在研PD-(L)1 / VEGF 双抗的可能的Format。总体来看,PD-(L)1 / VEGF大部分都采取了2+2对称结构的分子设计,但各产品又有区别。PD-1 / VEGF Format康方、礼新和明慧医药VEGF片段均采用IgG1样结构,区别在于Pd-1部分,康方采用ScFv结构连接在VEGF重链的C端,礼新采用2个Pd-1纳米抗体串联在VEGF重链的C端,明慧医药将Pd-1纳米抗体连接在VEGF重链的N端。PD-L1 / VEGF Format普米斯和甫康采用IgG 1样结构的VEGF片段,区别在于PM-8002将Pd-L1纳米抗体连接在VEGF重链的C端,CVL006将Pd-L1纳米抗体连接在VEGF轻链的N端。宜明昂科、华奥泰、尚健生物和APBiosciences Pd-L1 片段均采用IgG样结构,其中IMM2510与HB0025 Format结构基本类似,且VRGF结合片段均采用VEGFR1D2连接在Pd-L1重链的N端;尚健生物和APBiosciences将VRGF结合片段连接在Pd-L1重链的C端。TONACEA03PD-(L)1 / VEGF产品研发构思以原研企业名称为检索要素,结合产品信息进行专利检索,并梳理了部分专利审查过程中引用的部分对比文件,绘制了如下部分产品的专利时间线(以优先权日为准):AP Biosciences和安徽瀚海博兴专利申请日期均早于康方生物;荣昌和君实生物申请时间虽较晚,临床速度推进较快。进一步分析专利中双抗分子片段来源及双抗分子设计筛选思路,统计如下:注:PD-(L)1片段来源或VEGF片段来源是指抗原结合片段序列部分或全部来源于表中产品;因部分产品未公开相关信息,代码和专利不能保证完全对应。01PD-(L)1 / VEGF中PD-(L)1结合片段来源在构建双抗过程中,PD-(L)1抗原结合片段来源于以下四种途径:1)企业前期成药管线:如AK112中采用当时临床在研的Pd-1 penpulimab(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JS207中采用已上市的Toripalimab(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2)第三方上市药物片段或改进:如RC148中采用nivolumab ,IMM2510和SG1408中采用Atezolizumab或其改进片段; 3)单独自研:如SSGJ-707、MHB039A、PM-8002、HB0025、B1962所用PD-(L)1结合片段为单独自研;4)外部授权许可:例如LM-299中PD-1来自于传奇生物,CVL006来自药名生物Pd-L1纳米抗体;南京蓬勃生物基于传奇生物的Pd-1纳米抗体专利从礼新医药LM-299对外授权中获得2.35亿美元提成。02PD-(L)1 / VEGF中VEGF结合片段来源关于VEGF结合片段选择相对单一,大部分采用Bevacizumab、Aflibercept的特定结构域或其突变的片段,也有少部分外部授权许可(如JS207双抗中VEGF VHH片段来源于DOTBIO)或自研(HB0025和RC148中VEGF结合片段)。03双抗分子设计筛选在确定片段分子序列后,专利中大都进行了不同连接方式、位置和linker的探索,构建不同Format结构。仅从专利记载内容分析,除三生进行了大规模序列和连接方式筛选外,其它企业在构建双抗时少有对双抗序列规模化筛选。TONACEA04PD-(L)1 / VEGF专利布局从第三部分可以看出,PD-(L)1 / VEGF靶点至少在2013年硕士论文或2015年安徽瀚海博兴专利中公开,所以后期实际临床药物均无法从靶点上获得专利保护,仅能保护特定的分子。双抗的构建过程中,使用的靶向PD-(L)1和/或VEGF的结合片段序列在双抗专利申请时可能为现有序列;叠加中美欧专利审查标准不同,所以不同情形的专利布局策略也不相同。01PD-(L)1和VEGF片段均为现有技术AK112、SSGJ-707、JS207和LM-299构建双抗时,靶向PD-(L)1和VEGF的结合片段序列均为现有技术,这种组合形成的双抗专利,试验效果数据要求相对较高。目前AK112和SSGJ-707在中美欧专利均已经授权,其中SSGJ-707采取了首先快速拿到双抗全长序列(最小保护范围)的思路,后续通过分案或接续案策略拿到更大保护范围,可能与其配合BD策略有关。AK112在中国CN 109053895 B审查过程中,OA审查意见中指出由于双抗使用的PD-1和VEGF片段CDR序列已经公开;虽然相比于母抗,双抗在三个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技术效果;但指出需要与最接近现有技术(安徽瀚海博兴)公开的双抗相比,具有意料不到技术效果;该部分数据未记载在CN 109053895 B中,但记载在了在后的PCT中,最终陈述认可了其创造性,但限定了Format结构。在欧洲同族专利EP3882275B答复时,虽然未采取安徽瀚海博兴专利作为对比文件,但审查员认可了基于相比于母抗的有益效果可以作为意料不到技术效果、从而支持创造性。JS207和LM-299进行试验设计时,双抗不仅与母抗进行了比对,而且与AK112进行了性能比对,这将为后续专利创造性答复提供依据。02PD-(L)1或VEGF结合片段其中一个为现有技术MHB039A、RC148、PM-8002、IMM2510和HB0025中,PD-(L)1或VEGF结合片段其中一个为现有技术。明慧医药MHB039A在前期自研PD-1未公开前递交了对应双抗,使自研Pd-1片段不构成双抗的现有技术;在专利中与O药和Bevacizumab对照,未与现有双抗进行性能比对,目前专利在审查过程中。普米斯PM-8002在自研PD-L1纳米抗体公开前,递交了双抗,同样仅在双抗专利中体现了与母抗的比对,并未与任何双抗进行比对;目前中美专利均已经授权,欧洲专利在审查过程中。HB0025也是在自研Pd-L1专利公开前,递交了双抗申请,同时在专利中记载了与母抗比对试验,但无双抗比对试验。目前中美专利均已经授权,在欧洲专利审查阶段,进一步补充了双抗与母抗Combo的联合比对试验,证明其创造性并得到了认可。荣昌生物双抗专利则与VEGF VHH在同一专利中,并且进行了大量比对,包括和母抗/母抗Combo/现有双抗;目前专利在审查中,显然这些比对数据,除了药物研发本身探索外,在试验设计时考虑了后期专利审查创造性的答复。03专利无效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创新主体逐渐由之前的无效请求人转变为了创新药专利权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康方生物作为PD-(L)1 / VEGF 赛道的先行者, 第三方在2025年06月18日采取稻草人方式对其欧洲专利EP3882275B提起了异议,异议请求中引用安徽瀚海的专利作为对比文件否定AK112的创造性。同时指出由于AK112 欧洲专利记载的与安徽瀚海双抗的比对数据未在优先权中记载,该部分不享受优先权,且优先权专利在PCT正式前已经公开(优先权专利ZL201811002548.4在中国选择了提前公开),将优先权专利作为对比文件用来否定欧洲专利。康方生物需要针对该异议请求在4个月内做出答复,目前中美欧专利授权范围欧洲最大,不排除未来康方生物对保护范围进行部分限缩。另外,国知局网站显示康方生物在2025年06月18日完成了对安徽瀚海的相关专利(CN201510692484.5和CN201910734971 .1)的受让,笔者认为可能由于相关专利保护分子与AK112分子相似,避免后续竞争。TONACEA05启示01研发角度多特异性抗体(如双抗)开发区别于单抗,分子构建大多类似搭积木的模块化组合,可从多种途径(如前期自身管线、第三方专利过期或即将过期分子、授权许可、单独自研)寻求所需的积木块,采取不同拼接位点和linker快速形成所需多特异性抗体进行功能性测试。02专利角度首先,若针对某一抗原结合片段有单独序列上的改进,通常对该序列寻求单独保护,且在该专利公开前递交相应的双抗序列专利。其次,关于比对试验数据,由于构建多特异性抗体(如双抗)时,往往某一抗原结合片段序列为已知序列,或者所有抗原结合片段序列均为已知序列,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通常需要与母抗进行比对,证实构建的多特异性抗体相比于母抗原有功能有提升;并尽可能多挖掘有利数据,例如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关多特异性抗体和/或母抗Combo相比功能提升的数据,以便后期专利创造性方面的答复, 这在PCT/CN2023/143288有很好的示例。EP3882275B异议中,无效请求人也分别以单抗、单抗Combo和双抗三个角度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期无效该专利。所以如果序列上无改进,仅组合构成双抗,前期数据挖掘将对专利的授权和稳定有较大帮助。再次,对于优先权专利,无论后续是否补充完善数据,建议不选择提前公开;避免优先权的提前公开,成为正式申请的授权障碍。参考文献:【1】开源证券,PD-1/VEGF 双抗有望成为千亿美金市场的基石用药
100 项与 南京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南京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