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桥接试验以及食物影响试验:评价KBP-5074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主要目的:评价单次口服给药后,KBP-5074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药代动力学(PK)特征。 次要目的:评价食物对KBP-5074的PK的影响,探索性评价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血浆醛固酮)关系。
100 项与 山东亨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山东亨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中国Biotech在BD交易中存在“重商业、轻法律”倾向,易忽略潜在风险;
• 中国公司参与的BD交易合同多遵循英美法,“商业合理努力”判定是争议焦点;
• 里程碑完成标准是BD交易重要条款,合同中仅泛泛规定容易引发争议;
• 中国Biotech要有从“签合同”到“管合同”的全流程意识。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公司与跨国药企的license交易如火如荼,但背后的法律风险却鲜少被深入讨论。今年上半年,诺和诺德起诉亨利医药索赔60亿元人民币的事件,正在露出其中的冰山一角。这起事件固然涉及商业道德、信息披露机制等,同时也在提示中国创新药公司,在BD交易的过程中,除了首付款、后续联合开发之外,还有更多法律方面的细节需要留意。
风险点隐藏在被忽视的条款中
通过与MNC的授权合作,中国公司渡过资本寒冬,解现金流“燃眉之急”。也正因如此,这些被资本裹挟着前进的企业,在BD交易的过程中,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预付款上。富而德律师事务所资深法律顾问马娅观察到这一现象。
过去几年,她参与了多起中国药企license out的交易,在欣喜地看到中国药企谈判地位大幅提升的同时,发现部分中国药企在交易谈判过程中非常重视预付款,却并不在意后续里程碑款项是否能兑现而可能产生的违约或合同纠纷。她对这种“重商业、轻法律”的做法感到担忧。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资深法律顾问 马娅
“由于急于促成交易,中国Biotech往往忽略了交易文件中的很多法律条款,包括从律师角度来看的一些潜在风险。在一些交易金额较大的BD项目中,仅由BD团队牵头谈判,内部法务及外部律师参与的部分很有限。但其实BD交易中商业条款和法律条款互相勾连,其中的风险点很容易被漏掉。”马娅说。
如何判定“商业合理努力”
据马娅介绍,中国公司参与的BD交易合同文本多遵循英美法,也沿用英美国家惯常使用的合同模板。但很多中国公司并未意识到的是,英美是判例法国家,英美法下的合同模板,其中条款措辞的细微差异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这与中国的法律体系差异很大。
“比如一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把一款临床Ⅱ期产品权益license给MNC。中国公司继续在国内完成Ⅲ期试验并申请上市,MNC在境外开展临床。在这样一个架构中,交易文本中会明确license许可方(即中国公司)要尽商业合理努力继续完成临床试验,申请上市。对于如何判定许可方已经作出了‘商业合理努力’,在交易谈判和合同实施过程中,都是争议的焦点。”
“在美国法下,不同的尽职义务,包括‘最大努力’‘合理努力’‘商业合理努力’的涵义,其实是有很多判例法来支持的。实践中较多采纳‘商业合理努力’的概念。”
“但是,一个BD项目最终未能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项目未能成功或按时完成是因为许可方未能尽到‘合理商业努力’造成的,就需要双方在合同条款里作出详细的约定。比如在协议实施过程中,许可方还有其他的管线产品,他把资源先用在其他管线上,没有放在标的许可产品里,这算不算没有履行尽职义务?配备多少人员、花多少时间是按照Biotech自己的标准,还是MNC的标准,还是行业惯例?按行业惯例判断的话,是中国的行业惯例还是美国行业惯例?这些都需要事先有所约定以避免未来出现分歧。”
里程碑的完成标准也是BD交易里的重要条款。比如,很多合同里只是泛泛地写了“取得中国监管部门的上市许可”作为里程碑付款的条款,但实践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明确。比如上市许可批准的什么适应症,附条件的许可算不算符合条件等,如果不能明确一个非常具体的无争议的标准,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争议。
未来几年法律风险可能浮出水面
今年2月,诺和诺德将昔日的授权合作方亨利医药送上被告席,指控后者及其创始人黄振华涉嫌故意未披露药物试验中的重大不利信息,并索赔8.3亿美元。双方的合作追溯到2023年10月,当时,诺和诺德以总价13亿美元从亨利医药手中买下一款治疗肾病高血压在研产品 Ocedurenone(KBP-5074)。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6月,诺和诺德宣布该产品Ⅲ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研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并停掉该管线的后续研发工作。诺和诺德方面认为,亨利医药隐瞒 Ocedurenone 的Ⅱ期试验结果中期分析数据,给公司带来了超过 8 亿美元的损失。
诺和诺德起诉亨利医药在尽调过程当中,隐瞒了一些对公司不利的临床试验数据。这也是中国公司可能忽略的问题。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加上急于达成交易,中国公司可能会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这可能是未来一个潜在的纠纷点。
这两年,中国Biotech公司与MNC快速达成了大量的交易,而未来2~3 年将是milestone的“临近期”,届时可能会有一些纠纷逐渐出现。企业需要非常冷静的思考一下,从法律的角度会有哪些风险,以及出现这些风险之后怎么去应对。
从“签合同”到“管合同”的全流程意识
从律师的角度来看,马娅观察到,很多中国企业急于签署合同后马上推进后续工作,而具体实施合同的团队并不是合同谈判的团队,加上实施合同的人员对于合同条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合同的执行和合同条款的脱节。
她认为,如果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真正瞄准出海国际化,一定要重视法律文本里面的约定。尽早在合同谈判的过程当中,把一些漏洞堵住,不要等到未来出现纠纷再去解决。在合同签署和执行的过程中,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理解和梳理具体的合同条款和各方的合同义务。公司需要明确理解,这些条款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并且在执行中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
如果产品开发上市过程一切顺利,一个BD交易的合同通常有10~20年的周期,这期间很有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和变化,导致原合同的条款不再适用甚至出现不合规的情况。比如,在合同签署时,双方并不属于竞争对手地位,因此约定不竞争条款的合规风险并不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变成竞争对手了,合同中的不竞争条款可能会有违反反垄断法的风险,这个时候需要及时与对方谈判变更、修订。
编辑 | 毛冬蕾
Mao.Donglei@PharmaDJ.com
总第2548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出口增长、刷新纪录、对簿公堂、花落谁家,为关键词
图/视觉中国
No.1
增长了,
上半年医药出口超545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中国医药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总贸易额达979.5亿美元,同比增长0.23%,其中出口54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80%。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医疗器械出口2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其中医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分别增长5.64%和7.96%;西药类出口额279.33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其中西药原料出口221.46亿美元,增长3.76%。
从出口市场格局来看,各个市场表现显著分化。
美国市场出口额同比下降3.49%,至85.94亿美元,其中医疗器械出口下滑4.44%。
欧盟市场增长至118.99亿美元。 具体来看,中国医药产品出口欧盟排名前五的市场分别为:德国( 25.6 亿美元)、荷兰( 20.2 亿美元)、法国( 13.1 亿美元)、意大利( 12.1 亿美元)、西班牙( 10.5 亿美元)。
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较快增长成为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引擎。其中,南美地区50.4亿美元增长6.33%,尤其是阿根廷、秘鲁,分别增长19.06%、23.87%;对印度出口增长4.84%至43.56亿美元;俄罗斯市场实现18.3%的增长,出口额达16.92亿美元。
No.2
恒瑞医药,一战登顶
近日,恒瑞医药一则公告引发医药圈震动。
恒瑞医药与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一款核心药物和11个早期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给GSK,交易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高达125亿美元(约860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BD)交易新纪录。
消息公布后,恒瑞医药的A股股价直奔涨停,公司总市值一举突破4000亿元大关,创下近四年来新高。恒瑞医药H股股价更是涨超24.5%,总市值突破5600亿港元,总市值单日涨幅超过1100亿港元。
根据双方协议,恒瑞医药将授予GSKPDE3/4抑制剂HRS-9821的全球独家许可权利,其中不 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区别于传统单一产品授权,此次合作采用“核心产品+管线选择权”这种NewCo模式。即除核心药物HRS-9821,GSK还获得11个覆盖肿瘤、自免和炎症等领域的早期项目选择权。
恒瑞将主导这些项目研发至完成含海外受试者的I期临床试验,此后GSK可选择行使全球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利。每个项目设有独立财务结构,若全部成功,恒瑞将获得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梯度销售分成。这种“1+11”的合作范式,标志着中国药企与跨国巨头的合作从单点交易走向体系化生态合作。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与海外成熟(或已上市)的创新药及其体系相比,我国创新药目前发展正处于成长爆发期、新分子开发不断涌现,为了尽早兑现创新分子价值、分担研发的成本风险,国内创新药企更多选择BD方式将分子海外权益授出,而BD本质是IP的交易而非制造端“有形产品”的转移。
在恒瑞之前,中国的BD交易已然是如火如荼。5月,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PD-1/VEGF双抗授权合作,以高达60.5亿美元的总金额和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刷新了国产双抗交易纪录;6月,石药集团和阿斯利康的BD交易,总金额达 53.3亿美元,包括1.1亿美元预付款、最高16.2亿美元研发里程碑、最高36亿美元销售里程碑及提成。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药企披露的BD交易,已达成52项,其中18项总额超10亿美元,披露的总金额超过647亿美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024年BD交易523亿美元的总金额。
No.3
诺和诺德、亨利医药,“分手”不体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BD交易失败转而翻脸的消息也同时传来。
2025年8月12日,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作出“判决保留”。这是自2月,诺和诺德指控亨利医药(KBP Biosciences)涉嫌欺诈案的最新进展。判决保留,是“将判决推迟到另一天”的法律术语,通常是为了完成一些后续程序或等待特定情况的发生。
该案件的起因是一项BD交易。2023年,诺和诺德以最高达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亨利医药的核心资产 —— 小分子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ocedurenone。然而,2025年2月诺和诺德指控亨利医药涉嫌欺诈,在2023年底达成交易前,黄振华隐瞒了ocedurenone的负面临床试验数据。
因此,诺和诺德向新加坡法院申请,对新加坡的KBP Biosciences及其创始人黄振华索赔8.3亿美元,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冻结KBP及其黄振华的资产。
7月,亨利医药和黄振华向法院提出申请,寻求撤销全球冻结令。但8月12日,法官驳回,维持原判。
后续双方启动仲裁程序。根据相关仲裁条款,由国际商会来仲裁。
无独有偶,三叶草生物也同样深陷BD纠纷。3月,三叶草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书面通知,对方声称要单方面终止预购协议,并要求三叶草退还预付款项2.24亿美元。GAVI表示,截至2025年仅收到约1200万剂疫苗,远低于合同约定数量,因此要求退还预付款。但三叶草目前拒绝退款,认为该要求缺乏依据,并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石药与Elevation Oncology、诺诚健华与渤健等,近期也都因为“分手”有一些小摩擦。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货率”当前也已来到20%左右,并且有不少都是在2025年宣布“分手”,比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以及石药集团的ADC项目EO-3021等。
BD的叙事逻辑是“高总金额、低首付”,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总交易额的2%-5%。据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并且阶段越往后,达成率越低。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最后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终止案例数量显著增加,涉及金额达数十亿美元。2025年会怎样?
No.4
谁能再成就一个BD大单?
不在国内市场卷生卷死,又能获得更多资源的照拂?这是企业出海的诉求。
目前BD交易的热门品种,如双抗/多抗、ADC、TCE等,是中国药企相对较强的领域。华源证券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2024年,ADC在总交易占比连续三年超过15%;同时,双抗/多抗在2024年迎来出海高峰,项目占比与ADC平分秋色。
肿瘤药物一直是热门。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正经历以ADC为核心的范式变革,从传统化疗向精准靶向与联合治疗跃迁。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产ADC新药在全球管线中的占比约为40%。随着更多国产ADC候选药挺进III期临床及上市阶段,爆发式增长近在眼前。
8月4日,东海证券发布的一篇医药生物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减肥和降糖药物GLP-1双靶点新药国内处于快速追赶阶段,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国内适应症已获批成人T2DM患者降糖、长期体重管理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从资产偏好来看,一个清晰的趋势是MNC对中国资产的关注重心正向早期研发阶段加速倾斜。据摩熵数据统计,2020年MNC在华交易中处于临床早期(临床前及临床Ⅰ期)的资产占比已突破50%;2024年,这一比例继续攀升至70%以上。
对于MNC来说,面临管线断层和市值危机时,必须寻找能一举弥补营收缺口的管线。而对于早期研发型企业而言,既要引入关键的研发资金,也能借助合作方的外部资源,加快研发进程。
湖北省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冉明东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创新药不仅要体现明确的临床获益,还需评估其在纳入医保后是否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与此同时,药品的价值判断还将受到适应症覆盖范围、潜在受益患者人群规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市场准入前景和医保支付可行性。
往期 · 推荐
别错过优质内容,记得设置星标或在看哟
同写意年度巨献!!7月25-26日,邀您相聚金鸡湖畔,与5000人一起为中国医药创新“同写意”!一款中国原研的双抗药物,在半年内完成惊艳的从价值跃迁,最终撬动最高超百亿美元的交易。6月2日,BMS与BioNTech宣布达成一项总额高达111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靶向PD-L1/VEGF的双抗BNT327。这则消息很快在国内引起波澜,不仅因其规模之大,更在于交易的标的的“身世”充满戏剧性——它正是2024年11月,BioNTech以最高9.5亿美元收购中国普米斯时获得的核心资产PM8002。粗略地看,一前一后的差价超过10倍,这自然彰显了本土创新的巨大潜力,然而,这场资本狂欢中,普米斯似乎坐在了旁观席上,难免不让人反思当初的买卖是否“亏大了”。普米斯并不孤单。去年,同样是授权海外同行的恒瑞医药就先一步被这种讨论围绕:SHR-1905对价仅有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合计2500万美元,不到一年,GSK就以14亿美元总交易金额收购当初获得该管线权益的Aiolos Bio。当BMS将15亿美元首付款汇入BioNTech账户时,中国创新药企的BD定价困境被置于聚光灯下。TONACEA01PD-(L)1/VEGF盛宴BMS与BioNTech此次合作,被业内视为“教科书级交易设计”。根据协议,BMS需支付15亿美元预付款,并在2028年前分期支付20亿美元非或有性付款,后续还有高达76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双方将平摊全球开发和制造成本,并均分最终利润或亏损,形成深度绑定的风险共担模式。BNT327的科学价值支撑了这场豪赌。作为同时靶向PD-L1和VEGF-A的双抗,它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实现协同抗肿瘤效应。超过1000名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已覆盖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SCLC)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等大适应症。此外,一项针对TNBC的全球III期试验计划于2025年底正式启动,有望成为实体瘤治疗的新一代基石药物。事实上,相中PD-(L)1/VEGF双抗赛道的,不只有BMS和BioNTech。5月20日,MNC中的辉瑞就与三生制药宣布授权合作,从后者获得PD-1/VEGF双抗SSGJ-707除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作为对价,三生制药将收获12.5亿美元首付款——国内药企BD中最高——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公开资料显示,自康方生物于2022年12月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Summit后,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款产品同类实现出海。三生制药与康方生物之外,来自普米斯、宜明昂科及礼新医药的PD-(L)1/VEGF双抗,分别授权给BioNTech、Instil Bio和默沙东。其中,康方生物旗下项目BD交易总金额最高为50亿美元,礼新医药的总交易额为32.88亿美元,二者属于PD-(L)1/VEGF双抗赛道BD规模靠前的两笔交易。研究指出,与单一疗法相比,同时使用PD-(L)1抗体和其他药物的联合疗法可获得更佳效果,而具有免疫肿瘤靶点的双抗,可以根据所选靶点和设定结构而取得额外的生物效益。太平洋证券认为,“在海外MNC坚持肿瘤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之际,部分国产双抗凭借优秀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弯道超车,有望成为肿瘤免疫的新主流疗法”。对于此次交易方之一的BMS而言,切入PD-(L)1/VEGF双抗市场也有现实的迫切考量:PD-1单抗Opdivo正面临不断迫近的专利悬崖挑战。BNT327与Opdivo联用,无疑具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直接对冲市场风险的可能性。业内人士分析,国产PD-(L)1/VEGF双抗获得MNC青睐,表明中国创新药在肿瘤创新药领域研发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医药产业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然而,此番评价背后,“青苗贱卖”的讨论也不断发酵。TONACEA02BD迷思:谁亏了?BNT327最初由普米斯开发,BioNTech于2024年11月宣布以8亿美元收购该公司,从而将其包括BNT327在内的多个肿瘤药管线收入囊中。如今,“二道贩子”BioNTech将BNT327转手,就已狂揽15亿美元首付款——简直像是空手套了一个潜力无限的抗体药物资产组合包。考虑到此,也难怪业内泛起有关普米斯“卖亏了”的感叹。“研发做得好,不如卖得好。”一种论调说。可事实果真如此吗?部分从业者认为,现在国外MNC机构看的是“金二银三铜四”,如果管线进度太慢,短期不能获得资金,其实价值也就错失了,这样看普米斯是幸运的。根据一位消息人士的说话,早年作为重大专项评审的参与者,曾看过普米斯的财报,“真为他们捏把汗,没想到以这种方式(被BioNTech并购)绝处逢生”,“也是好的归宿了”。“新药团队就得向他们一样,遇到一个坑,掉下去,然后又能拍拍灰尘,找到下一个目标,精神抖擞继续上路。”该人士评价。其次,另一个论点在于,BD价格主要是看谁来卖,“一样的东西,也是看人下菜碟”,而非“只看分子本身”。两个国家创新药的市场不同,以及买产品的公司不同,都会影响国内创新产品卖出的价格。除此之外,也有专家指出,需要综合整个交易的节点来考量。PD-(L)1/VEGF双抗确实是风口,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众多药企扎堆。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研PD-(L)1/VEGF双抗达35款,中国占据20款。“做得多了,当时能彻底卖掉已经很成功,事后想没有利益最大化没太大意义。哪怕当时没卖,投资人支持管线继续推进,现在这个竞争格局,也未必能卖给BMS。”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现在MNC能买的基本都买了。也就一两家还没买,但是等着卖这个双抗的有一堆。”换言之,货买当时值,货卖也是当时值。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来回应恒瑞医药的BD交易。2023年8月,恒瑞医药与One Bio达成协议,将SHR-1905项目(AIO-001)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出,获得25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潜在的10.25亿美元的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但仅过了5个月,2024年1月,GSK以10亿美元首付款和4亿美元里程碑的价格整体收购Aiolos Bio(One Bio更名),收购时该公司唯一核心管线只有AIO-001。“恒瑞医药并没有卖亏SHR-1905,”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回应说,“首付款的价格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追求。最关键的是要将药物研发出来,成功上市,实现良好的销售,并能够惠及患者,同时获得合理的分成。”面对中国药企BD交易频传,张连山表示,同行应紧紧把握这一机遇。鉴于全球时局的动荡以及行业资本寒冬的持续影响,中小公司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他建议,有合适机会时应尽早出售。TONACEA03出海“新叙事”某程度上,中国创新药BD长期面临“高科学价值、低交易定价”的悖论。康方生物2022年将AK112海外权益授权Summit,首付款仅5亿美元;无独有偶,同润生物将CD3/CD19双抗全球权益卖给默沙东,金额未披露但业内预估不足10亿;同时,亨利医药将慢性肾病药物Ocedurenone授权诺和诺德时未保留中国权益。这种保守源于多重压力。Biotech面临IPO寒冬与融资紧缩,BD成为生存命脉。2024年国内License-out交易超百起,但首付款超过5亿美元的并不多。资本方急于退出,企业被迫“低价换现金”。即便如此,业内仍有“不出海,便出局”的论调和认同。从更深层次来看,BD浪潮的兴起也反映出中国创新药产业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些现状与挑战。医保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一支付方,主要承担保障基本医疗,虽已纳入部分创新药,但难以支撑创新药像在美国那样的 “高回报”。在生物制药的寒冬中,基金对上市IPO难、药品销售不及预期的Biotect也持观望态度,使得“高投入”难以达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试图融入高定价市场逻辑,通过BD为自身发展谋求出路。需要承认,国内药企距离实现从全球赚取高额回报反哺平价中国市场的愿景,还有一段长路要探索。不过,一些尝试也不断发生。中信建投研报指出,中国创新药企在BD合作中的分成比例已从过去的5%-10%提升至15%-20%。就在对外授权SHR-1905之后,2024年5月,恒瑞医药将其GLP-1产品组合授权给Hercules,收取1.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即将到来的里程碑款。恒瑞医药还将获得未来的里程碑款和销售分成,交易总额超过60亿美元。在基础上,Hercules 19.9%的股份也被恒瑞医药收入囊中。这种结合了海内外资源共同开发项目的NewCo模式,让恒瑞医药在未来出海发展中,拥有更大灵活度和话语权。此次试水后,同年下半年开始,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维立志博、和铂医药、科伦博泰、天诺健成、诺诚健华等多家本土药企,也通过NewCo模式成功出海。其实,相比BD本身,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交易背后生态性的变化。在创新药发展的下半场,或许我们将见证licensein/out变得少而精,但它仍将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也可能见证越来越多licensein/out的失败、合作终止。实际上,这也是创新药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当市场不再沉迷金额、速度,真正应该关注、期待的是,BD带来的良性循环,药企自身能力决定了交易走向,而交易后又反过来给药企提供增量价值。在BD这门古老的艺术里,勇气与智慧同等重要。低估自己者终将被低估,而认清价值者,终将重写规则。参考资料:1、BNT 与 BMS 90 亿美元交易:普米斯痛失传奇机遇2、90亿美元! 中国创新药,被中间商疯狂赚差价3、BMS与BioNTech达成111亿美元合作 共启PD - L1/VEGF双抗开发4、三重视角剖析BMS & BioNTech合作5、当 BD 浪潮来袭,中国创新药驶向何方?6、关税战下,中国创新药如何靠“BD模式”逆袭全球?7、400亿“天价”大单!国产PD-1/VEGF双抗有新斩获 创新药出海热潮涌动8、中国药企又被老外狂薅了近650亿元羊毛...9、张连山:SHR-1905恒瑞医药并没有卖亏
100 项与 山东亨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山东亨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