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和肾结石称为痛风[1]。
痛风性肾结石属尿酸结石,尿酸代谢异常可引起机体内尿酸盐浓度超饱和而沉积于肾锥体部及肾小管,形成肾结石[2]。
痛风性肾结石患者多伴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3]。痛风患者中肾结石的发生率为22.5%~35.7%,显著高于非痛风患者,痛风是肾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藏医认为,痛风性肾结石的发生发展与三因和五源及饮食、起居、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本病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藏医学对肾脏解剖生理的认知起源甚早,肾病诊疗体系亦彰显了其独特优势,相关理论可溯源于历代医学典籍。
藏医学对痛风性肾结石的病机认识
藏医文献未明确记载“痛风性肾结石”的病名,根据《四部医典》,痛风属于藏医传统理论中“直乃”的范畴,“直乃”为藏语音译,“直”为污垢,“乃”为疾病[4]。“直乃”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代占”,指由未消化的培根、血液疾病、赤巴和隆失调,以及腹内寄生虫、黄水症等诱发逐步形成的结石或石痞块[5]。
本病病因是长期食用性糙、坚等易蓄发三因中“隆”的食物[6],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发病机制主要为三因失衡导致隆与血液功能紊乱[7],同时三胃火失调[8],诱发病血[9]、黄水病[10]。当病理产物沉积于肘关节及跖趾关节时,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等陈旧性血性痛风病的临床症状。
《四部医典》根据三因学说理论及痛风的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隆型、赤巴型、血型和培根型4种[5]。随着病情的发展,本病可演变为陈旧性疾病,即进入慢性阶段,此时,病邪会扩散至全身脉络,可致扩散部位皮肤溃烂及尿酸盐结晶渗出,在泌尿系统内形成尿酸结晶结石,在关节处析出结晶状尿酸盐并使关节变硬,还可能出现肛门骨节断裂感,以及难以忍受的肿胀疼痛;若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会出现行走困难,形成难治之候[5]。
热、湿壅滞脉络日久是血管结构损伤和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11],而血与赤巴属火,具有湿、热的特性[5]。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主要是由 高尿酸血症引起的[12],藏医学三因素发病途径各异,如赤巴位于血液和汗液中,当赤巴紊乱时,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发生紊乱,血瘀于脉管,病血阻滞于肾脏、膀胱及输尿管,形成小石子状的痼疾痞块。
《新编藏医学》提出,长期过食甜、重、凉之品,久处潮湿的环境,导致脾胃培根运化失常,五谷精气不能正常分化为气血津液,未被转化的浊邪滞留于肾脏或膀胱,复受赤巴热邪煎灼,从而形成泌尿系结石[13]。
《四部医典》指出,九脉吸收精华之气血津液使其贯通内外上下,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5]。若九脉功能失常则精华溃散,可导致毒癞、湿疹、水肿、硬核大疮、内脏脓疡、痛风、黄疸、脉道痞、足部象皮病等诸多疾病,当精华循脉蔓延壅塞时会引起木布病,最后潜伏于脾脏[5]。若脾脏所主的供血脉道受损或堵塞不通,则气血失养、痞块壅滞、糟粕蓄积,机体进入病态。
正如《四部医典·生理喻示》所言,脉道通利无损伤,身体方能健康无恙[5]。因此藏医认为,人体健康无病的关键,在于规范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行为,保持三因平衡。
原文献:
张伟财1 ,张扎西嘉措2 ,陈玉平2,张伟奇3,李晓玲4,道吉扎西2,赵永斌2,钱玉华2,曾成存2,刀吉仁欠1,卓玛草1,塔南杰1,拉毛草1. 基于藏医基础理论对痛风性肾结石的认识及治疗[J].中国民间疗法,2025,33(10):46-48,转99.
研究单位:
1.甘肃中医药大学;
2.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医院;
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药研究院;
4.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卫生院。
参考文献:
[1]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共识专家组. 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J]. 中华内科杂志,2017,56(3):235-248.
[2]王天,蔡琪,陈桃,等. 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痛风性肾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分析[J]. 内科,2020,15(5):542-544.
[3]艾剑斌,崔明良,曹政鑫,等. 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术后痛风性肾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复发分析[J]. 吉林医学,2022,43(3):740-742.
[4]切尼项毛. 基于“味性化味”理论-数据挖掘的藏医治疗“直乃”(痛风)用药规律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2.
[5]玉多 · 云登贡布. 四部医典[M]. 拉萨:西 藏人民出版社,1982.
[6]措如才郎. 四部医典大详解(第1卷)[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228-229.
[7]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编委会. 临床札记·札记精粹[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0.
[8]文成当智,余羊羊,杨海玲,等. 从“三胃火”理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探讨藏医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227-1231.
[9]第司·桑杰嘉措. 藏医医诀补遗[M].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35.
[10]张伟奇,加羊加措,拉毛加,等.基于藏医理论的藏医药浴法对黄水性皮肤病的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3):36-39.
[11]李秀尤,格知加,尕藏多杰. 藏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7):3272-3274.
[12]吴琴,张亚男,刘艺璇,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中医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4):31-37.
[13]桑旦. 新编藏医学[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267.
部分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边圣杰;审核:陈文文;总编:牛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