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n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to Assess the Pharmacodynamic (PD) Effects of Dexpramipexole in Participants with Eosinophilic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his is an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assessing the PD of dexpramipexole 150 mg twice daily (BID) in participants with eosinophilic COPD. This study will help characterize the profile and duration of reductions of blood 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s (AEC).
An Open-Label Long-Term Phase III Extension Study to Assess the Long-Term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Dexpramipexole in Participants With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The goal of this clinical trial] is to evaluate the long term safety of dexpramipexole treatment in participants with severe asthma, aged ≥12 years, on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21 [GINA, 2021] Step 4 or 5 therapy and who completed either of the Phase III studies EXHALE-2 or EXHALE-3.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study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dexpramipexole administered orally for 24 weeks in participants with eosinophilic asthma (EXHALE-4) - AR-DEX-22-03
100 项与 Areteia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reteia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以及公开资料,本周(9月16日~9月22日),有15款1类创新药首次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药物类型包括了小分子药物、单抗、双抗、多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放射性药物等。这些产品拟用于治疗各类实体肿瘤、白血病、渐冻症、哮喘、终末期肾病等。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对这些产品进行介绍。
图片来源:123RF
恒瑞医药:注射用HRS-2183;HRS-2129片
作用机制:化药1类新药
适应症: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急性疼痛
恒瑞医药两款1类新药首次获批临床,其中注射用HRS-2183拟开发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治疗选择有限或无治疗选择的严重感染(包括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HRS-2129片拟开发用于急性疼痛。目前尚未从公开渠道查询到这两款产品的作用机制,从受理号可知两款产品均为化药。
挚盟医药:CB03-154片
作用机制:KCNQ2/3选择性开放剂
适应症:成人ALS
挚盟医药1类新药CB03-154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成人肌萎缩侧索硬化(又称“渐冻症”,ALS)。公开资料显示,这是挚盟医药研发管线中的一款针对中枢神经的创新药,为一款KCNQ2/3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它具有较好的离子通道选择性、化学和代谢稳定性、抗神经过度兴奋等活性。该产品此前治疗ALS适应症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
CSL Behring:CSL300(clazakizumab)
作用机制:靶向IL-6配体的单克隆抗体
适应症: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
CSL Behring公司申报的clazakizumab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降低接受维持性透析的成人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他们有系统性炎症证据并且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公开资料显示,clazakizumab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6(IL-6)配体的单克隆抗体,拟开发适应症包括治疗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AMR是肾移植受者长期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处于3期临床阶段;以及用于终末期肾病(ESKD)透析患者,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处于2期临床阶段。
普方生物:注射用PRO1286
作用机制:EGFR与cMET靶向双特异性ADC
适应症:实体瘤
普方生物(已被Genmab公司收购)1类新药注射用PRO1286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根据普方生物公开资料,这是一款在研的EGFR与cMET靶向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它由一种对EGFR和cMET具有微调亲和力的双特异性人IgG1抗体和专有的基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的连接药物sesutecan组成。Sesutecan是普方生物研发的新型亲水性载荷连接子,它极其亲水稳定并可裂解的,有望改善了小分子载荷的疏水性,并优化了ADC的整体理化性质。
信诺维: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福诺巴坦
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复方制剂
适应症: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
信诺维医药申报的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福诺巴坦获批临床,拟用于18岁及以上的患者,治疗由对本品敏感的革兰阴性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以下感染: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HABP/VABP)。公开资料显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均为抗生素产品,福诺巴坦(XNW4107)是信诺维正在研发的新一代β-内酰胺酶类广谱抗耐药菌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
强生:Bleximenib胶囊
作用机制:Menin-KMT2A相互作用抑制剂
适应症:急性髓系白血病
强生(Johnson & Johnson)1类新药bleximenib胶囊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携带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2A重排(KMT2Ar)或核磷蛋白1基因突变(NPM1m)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人患者。公开资料显示,bleximenib是一款Menin-KMT2A相互作用抑制剂,正在国际范围内开展1/2期临床研究。目前,Menin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有前景的新疗法,尤其是对那些携带KMT2A基因重排或NPM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
希格生科:SIGX1094R片
作用机制:靶向FAK的创新药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希格生科1类新药SIGX1094R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根据希格生科新闻稿介绍,这是该公司整合类器官疾病模型与AI研发出的针对FAK的创新靶向药物,拟用于治疗弥漫性胃癌及其他晚期实体瘤。该产品在弥漫性胃癌以及晚期腹水的临床前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潜力,并在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转移性癌症的治疗中展现出优异效果。目前该药物已获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IND批件,即将在中美开展临床试验。
Areteia Therapeutics:dexpramipexole片
作用机制:小分子嗜酸性粒细胞成熟抑制剂
适应症: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
Areteia公司申报的dexpramipexole片获批临床,拟用于成人和≥12岁青少年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新型(非甾体类)口服附加维持治疗。公开资料显示,dexpramipexole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研究人员在临床开发过程中验证该产品具有嗜酸性粒细胞靶向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骨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和释放,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该产品目前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嗜酸性粒细胞成熟抑制剂。
蓝纳成生物:18F-LNC1007注射液
作用机制:双靶点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
适应症:诊断FAP和αvβ3阳性的成人实体瘤
蓝纳成生物1类新药18F-LNC1007注射液获批临床。这是一种新型双靶点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同时靶向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和整合素αvβ3(αvβ3),拟用于诊断FAP和αvβ3阳性的成人实体瘤。根据蓝纳成新闻稿介绍,18F-LNC1007可以进一步提高肿瘤的诊断效率,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中,该产品能够显著延长肿瘤摄取时间、提升肿瘤靶向效率,并具有良好的肿瘤成像质量,有希望在未来成为一种非侵入性示踪剂用于FAP和/或αvβ3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诊断。
正大天晴:TQB2253注射液
作用机制:生物制品1类新药
适应症:晚期恶性肿瘤
正大天晴1类新药TQB2253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目前尚未从公开渠道查询到该产品的作用机制,从受理号可知这是一款生物制品新药。
汇宇海玥医药:注射用HY07121
作用机制:靶向PD-1/TIGIT/IL-15的三靶点抗体融合蛋白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根据汇宇制药公告,注射用HY07121(项目研发代号为HY-0007)为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汇宇海玥自主研发的抗PD-1、抗TIGIT、IL-15/IL-15Rα双抗融合蛋白。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该产品通过特殊设计获得的多抗分子在等摩尔数情况下,刺激人免疫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比三个靶点联合用药表现出更优的潜力。该产品具备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克服免疫耐药的作用机制,本次获批临床的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
康方生物:AK137注射液
作用机制:CD73/LAG-3双抗
适应症:晚期恶性肿瘤
康方生物1类创新药AK137注射液获批临床,适应症为晚期恶性肿瘤。公开信息显示,AK137注射液是一款CD73/LAG-3双特异性抗体。根据公开渠道查询,目前全球以CD73或以LAG-3为靶点的在研新药已经处于后期临床研究阶段,但尚无同时靶向CD73及LAG-3的双抗新药获批临床。
百利药业:GNC-077多特异性抗体注射液
作用机制:多特异性抗体
适应症:实体瘤
百利药业申报的GNC-077多特异性抗体注射液获批临床,拟用于包括但不限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头颈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根据百利天恒早前公布的招股书资料,这是百利天恒基于多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GNC平台)开发的创新多特异性抗体分子。其分子结构中有靶向T细胞CD3及靶向T细胞免疫检查点的抗体结构域,以及靶向肿瘤抗原的抗体结构域。GNC-077可有效诱导naïve T细胞的激活、分化、增殖,可引导激活的T细胞靶向杀伤肿瘤抗原阳性的肿瘤细胞。
百济神州:注射用BGB-C354
作用机制:靶向B7-H3的ADC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百济神州1类新药注射用BGB-C354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公开资料显示,BGB-C354是一款靶向B7-H3的ADC,是百济神州在实体瘤领域布局的一款新分子实体。百济神州此前已经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启动一项1期临床研究,评估BGB-C354单独或与抗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Retrieved Sep 21,2024,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
[2]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月一笔30亿,3月又一笔30亿,2024年迄今为止最高的两笔生物医药领域早期融资,竟不在肿瘤领域。撰文| Erin Qsher编辑| 彡氜 润屿继2月底,Areteia Therapeutics仅凭一款哮喘口服药物拿下4.25亿美元(约30.57亿元)的A轮融资后,另一家Biotech公司Mirador Therapeutics在本周再次创下纪录:无任何临床在研产品,但A轮融资超4亿美元。有意思的是,Mirador公司身上简直“泡沫”标签拉满,刚成立不久、无产品进临床、靠平台技术支持、打造“精准医学”概念、创始人团队为连续创业者……如果说仅有一款产品的Areteia公司还暗含投资人对这一产品前景的信心,无临床产品的Mirador超高金额A轮融资直接将非肿瘤赛道的风口摆在了市场眼前。从安进拿下Horizon,到默沙东百亿美金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再到武田豪掷40亿美金仅为一款TYK2抑制剂,非肿瘤赛道,尤其是自身免疫领域,似乎引线已经烧到尾部。非肿瘤赛道的“火”几乎同时在一二级市场被点燃。2024年至今,一级市场上,心血管/代谢、自免领域的融资已经与抗肿瘤分庭抗礼;在二级市场和并购市场上,非肿瘤赛道也被MNC们纷纷押注。A轮融超30亿,凭什么?其实很难明确地分析出Mirador公司到底是什么特质能吸引到超4亿美元的A轮融资,反而,这家公司身上的标签加起来几乎接近此前“PPT融资”的典型。在搜索引擎输入“Mirador”,铺天盖地的消息几乎都集中在3月21日发布,不过也能从其中的某一条中看到,该公司的创始人Mark McKenna似乎在2023年11月注册了这一商标,3月21日是他携这家公司的首次公开露面。而这家公司官网公开披露的消息,除了创始团队介绍、投资者名录、融资信息等,也只有这家公司将凭借其Mirador360技术,开发新型免疫疾病的精准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开的新闻稿中,Mirador公司还透露,预计到2025年才有首款IND申报。也就是说,Mirador公司能在A轮就拿到超4亿美金的融资,背后的支撑,似乎只有两个因素,一是团队,二是Mirador360技术,除此之外,连临床产品都未见踪影。“4亿美金A轮融资+未见临床产品”的标签,虽然在这家公司身上看似离奇,却道出了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新趋势。其实在2023年,非肿瘤赛道的自免、代谢/心血管、神经科学等领域就已经分散掉过往投资人们对肿瘤赛道的注意力。从Stifel Healthcare的分析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代谢/心血管和自免在2022年火爆趋势初现苗头,到了2023年,在全球投融资市场上,两大赛道的增势与肿瘤赛道的减势几乎并行。一切似乎也有迹可循。回溯2023年,GLP-1概念几度点燃礼来、诺和诺德两家公司的股价。替尔泊肽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970%,司美格鲁肽超210亿美金的年度销售额,这两则消息再将他们的股价推上新高峰。值得一提的是,一向在抗体领域大展拳脚的罗氏,在2023年也未禁住GLP-1的“诱惑”,在12月份斥资约31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Carmot Therapeutics,这家公司的三款核心产品全是GLP-1类药物。而进入2024年,代谢/心血管更是多点开花。BI、诺华两大顶级跨国药企开年先后扫货中国小核酸心血管产品,重新助燃小核酸赛道;3月14日,由Madrigal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40年来全球首款NASH新药Resmetirom获FDA批准上市,该公司盘前大涨24%,Resmetirom的获批不仅再次让NASH领域新药研发重燃希望,THR-β激动剂也因此被带火。在GLP-1类产品研发掀起超高热度、诸多划时代意义的心血管/代谢及自免产品获批,大药企纷纷进驻等诸多因素的加持下,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一级市场发生的172起融资中,心血管/代谢、自免两个领域的融资项目数量、金额已经可以与抗肿瘤分庭抗礼。尤其是在2024年1月,全球有36家生物医药公司完成一级市场融资,其中仅有10家公司是在抗肿瘤领域,这其中还涵盖了细胞疗法、核药等新型疗法的公司,传统抗肿瘤领域融资仅有3家企业。Stifel Healthcare预测,在新产品与投融资趋势的带动下,心衰、高血压、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慢阻肺、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将会是2024年最热门的领域。不过,Stifel Healthcare仍然在报告中提示,NASH领域的THR-β激动剂和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FGF21类似物有可能被市场高估。毕竟类似于GLP-1的靶点仍然可遇而不可求。 推荐阅读 * 60倍溢价“赎回”GLP-1尊严,罗氏、辉瑞、AZ们的“司马昭之心”* A轮狂揽30亿!仅一产品拿下全球融资TOP10,Biotech寒冬自救启示录并购游戏规则或将改变?不仅是一级市场对疾病关注领域重心有所转移,这一趋势也继而体现在了二级市场的并购方向转变上,甚至部分游戏规则或将发生改变,对投资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仍以前述Mirador公司举例,该公司创始团队是一群连续创业者,先前所拥有的另一家公司Prometheus在2023年被默沙东以108亿美元的价格溢价收购。它成立时间并不算长,于2016年创立,同样专注于非肿瘤领域,率先采用精准医学方法发现、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治疗免疫介导疾病的新型治疗和辅助诊断产品,主要候选药物PRA023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类配体1A(TL1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mAb),与肠道炎症和纤维化有关。随着披露的临床数据表现较好,Prometheus在2021年上市后市值一度翻倍。随后,Prometheus公司以108亿美元被默沙东收购,也为Mirador公司开局便如此受欢迎打下了良好基础,连Mirador的大部分投资者也与Prometheus之前投资者重合,足以体现对该领域的关注。该案例仅呈现了去年收购热潮中的一角。毫无疑问,并购仍将成为跨国药企们的关键转型工具,以及Biotech们现阶段获得资金或者“重生”的重要方式。回望2023年,默沙东、辉瑞、BMS、艾伯维、渤健、罗氏、安斯泰来等不少跨国企业都贡献了并购火力。另根据Stifel Healthcare在《2024年生物制药行业展望》统计,2023年生物制药并购金额高达1780亿美元,22笔交易金额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超越2014年所创纪录,这意味着2023年是生物制药历史上10亿美元及以上并购交易最活跃的一年。细看这些收购标的涉及到的疾病领域,除了抗肿瘤药,免疫疗法、神经领域、罕见病、基因编辑疗法等均成为了布局重点方向。此外,收购标的所处阶段也有所转变,2023年64%的并购交易是针对拥有临床阶段资产的Biotech。相较而言,平台类和临床前资产的交易比例有所下降,已有产品上市的Biotech并购交易比例也有所下降。一些大型制药企业身影频现,就过去三年收购耗费金额而言,最活跃的交易撮合者是辉瑞、阿斯利康和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基于2023年的情况,2024年资本市场将如何发展?Stifel Healthcare给出了两大结论。一是,2024年将是融资和并购大年,更是投资者退出的好时机。如果仔细梳理2021年至2023年中期的并购活动,就会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收购了已经拥有良好数据或产品的公司,如Cerevel被艾伯维以87亿美元收购,以强化神经科学领域布局;Chinook以35亿美元被诺华收购,以加强肾脏领域布局;核药公司Rayze被BMS以41亿美元收购。从这些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免疫、心血管、神经科学领域已经逐渐分散掉对肿瘤领域的关注。二是,Stifel Healthcare认为,2024年投融资并购火热的疾病领域,或仍将集中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免疫学、肿瘤学、遗传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上。尤其是买家对具有长期独家潜力的差异化后期资产有着强烈的偏好,主要会呈现以下几点趋势:第一,靶向肿瘤学领域仍存大量并购可能,尤其是ADC、核药两类公司。第二,对免疫学新型疗法公司的并购仍将不减,尤其是对B细胞、FcRn、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系统等关注将会持续加大。第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新疗法的并购仍将热门。自2023年以来,不少跨国药企在该领域表现出了并购兴趣,最受青睐的押注领域集中在肥胖、心力衰竭、肝病、胰岛素抵抗等领域,其次对小分子、口服、抗体、核酸疗法也较有兴趣;另在肝脏疾病中,关注重点主要是超越脂质控制的疾病修饰疗法。第四,预计遗传病、精神病学和神经系统疾病新疗法的并购量中等,主要将集中在基因治疗、RNAi、mRNA、蛋白质等新型疗法上。值得肯定的是,针对真实医疗需求的差异化、疗效突出的后期资产将始终供不应求。总而言之,投资者需要更具“进攻性”,将更为主动寻求大量优质的生物制药公司,许多资金充足的基金将停止此前相对保守的立场。注:文中部分观点来自于Stifel Healthcare《Biopharmaceutical Sector Outlook for 2024》回复“CXO”,了解电子期刊详情精彩推荐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对单个新药项目成立子公司,并以license-out寻求合作或出售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公司所复制。撰文| 石若萧编辑| 芳 晨这是【锐·公司】系列的第3期,如想了解更多,请滑到文章底部!去年,发生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并购一浪高过一浪。在2023年TOP10并购案中,神经领域的收购占据了三席,分别是BMS收购Karuna,艾伯维收购Cerevel和渤健收购Reata Pharmaceuticals,交易额度分别为140亿美元、87亿美元和73亿美元。其中,BMS收购Karuna一案无疑最令人瞩目,金额不光在神经领域中排第一,几乎是后两位之和,并且在年度TOP10中还位列第二,仅次于辉瑞对Seagen的430亿美元超大额收购。神经领域的兴旺发达,本质上是医药科技日新月异的体现。MNC和Biotech都不满足于只在传统的肿瘤、自免靶点上内卷,而是纷纷选择进入病理机制更加不明确的领域,既是为了广大患者的福祉考虑,也是为了抢先一步,在蓝海中先行占据身位。但创新药研发从来不光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背后的经济支持也同样重要。自诞生之日起,Karuna这家公司就带着浓厚的金融创新气质,不断稀释风险、出售权益,在保证新药研发进度的同时,也让团队能够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一路鼓胀风帆,直至驶进崭新的海域。而它采取的模式,如今亦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借鉴并仿效着。变废为宝的“捡漏者”截至发稿,Karuna Therapeutics在股价超过了300美元,市值则在120亿美元以上。这是什么水平?用国内药企来对标的话,已经超过了国产“创新二哥”信达生物,和“创新一哥”百济神州的差距也并不远了。当下的寒冬中,Karuna如此受资本青睐,并购价和股价都能一直处于高位,背后离不开产品和团队的强力加持。先看产品。根据官网信息,Karuna的管线池中一共有6款产品,其中4款信息都处于“未披露”状态,剩下的两款,其中之一是针对焦虑症的KAR-2618,目前正处于临床一期;另一款就是大名鼎鼎的KarXT,用于治疗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已向FDA递交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NDA申请,PDUFA日期为2024年9月26日,如成功获批,KarXT将成为数十年来第一个具有新的药理机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除精神分裂症外,Karuna还在开展KarXT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精神病的3期研究。由于市场前景巨大,KarXT入选了Evaluate最具价值的10款在研新药榜单,2028年预期销售额高达28亿美元。KarXT的关键创新由两款药组成:呫诺美林(xanomeline)和曲司氯铵(trospium)。前者最初由诺和诺德研发,后授权给礼来,但副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开发。2012年,Karuna与礼来公司签订了独家许可协议,根据协议,礼来公司将与呫诺美林相关材料的所有权利转让给了Karuna。拿到授权后,Karuna将呫诺美林与曲司氯铵结合制成复方制剂,大大减少了副作用。这一研发路径,足以窥见公司的理念:专门“捡漏”大公司不要的在研药物分子加以开发,然后“变废为宝”。捡MNC的漏,无疑需要相当精准的眼光,以及完善的金融支持,而这正是Karuna及其背后团队最为擅长的技巧。Karuna成立于2009年,2019年纳斯达克上市,公开发行价为每股16美元。背后的“孵化者”是PureTech Health。后者战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管线自己内部开发,另一部分管线则专门成立新的子公司来推进,方便独立融资和IPO。而母公司则在研发过程中不断稀释股份,出售权益,提前锁定收益,最大限度规避了新药研发的风险。和生命科学产业内多数科学家创业的情况不同,PureTech Health的创始人Daphne Zohar女士是一名连续创业者,16岁就开始创业,涉足过手表、橄榄油等多个领域,但受到医院研究员父亲的影响,最终将方向锁定在了生命科学产业。拉拢Moderna联合创始人、“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之父”Robert S. Langer一起,于2004年创办了PureTech Health。五年后,诞生了专攻精神治疗领域的Karuna。Karuna无疑是PureTech Health的代表作,其孵化路径,正是后者理念和“捡漏”、“组局”能力的最佳体现。人事履历上,Karuna的创始人兼研发总裁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博士曾在PureTech Health担任过副总裁、风险合伙人等多个重要职位,是KarXT平台的首席发明者;前任首席科学官史蒂夫·保罗(Steve Paul)曾在礼来任职17年,曾领导了呫诺美林的开发工作;现任总裁兼CEO比尔·默里(Bill Meury)则是金融出身,曾在 Hildred Capital Management(一家专注于医疗保健行业的私募股权公司)担任合伙人,拥有超过25年的行业经验。拿到了药,组好了局,随着研发进程推进,PureTech Health开始了不断稀释风险的过程,一边引入新融资,推进IPO;一边多次出售Karuna的股权获得现金流。迄今为止,PureTech通过出售其普通股及相关许可,已获得7.8亿美元的现金,目前PureTech对Karuna的持股比例已经不足3%。其中两次知名度较大的交易分别是,2021年,Karuna与再鼎医药宣布在大中华区就KarXT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再鼎医药获得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开发和商业化KarXT的独家权利,Karuna将获得3500万美元的现金预付款,最高可达1.52亿美元潜在近期至长期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和其他付款,以及百分之十几至百分之二十之间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另一次是在2023年,PureTech Health与Royalty Pharma宣布签订高达5亿美元的KarXT特许权使用费协议。根据协议,Royalty Pharma将向PureTech支付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换取该药3%的特许权使用费。PureTech将保留其在Karuna的股权和获得其他款项的权利。Royalty Pharma将获得PureTech对KarXT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的3%特许权使用费的权利,以及超过20亿美元销售门槛部分的33%特许权使用费。从财报可知,Karuna的研发投入并不低,2022年研发投入2.24亿美元,2023年这一数字达到3.64亿美元;2022年净亏损2.76亿美元,2023年达到4.34亿美元。提前出售股权和相关权益,能将母公司支出控制在最小,但总收益却又并不低:据业内人士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Karuna Therapeutics已为PureTech Health带来了约46倍的投资回报率。 推荐阅读 * 股价大涨1300%!从无名小卒到杀进CRO全球TOP10,Medpace凭啥?*10年股价大涨1400%,从濒临退市到小核酸专利王者,Arrowhead为何能两次“重生”?“稳赚不赔”的新模式PureTech Health孵化Karuna的模式被称为Hub-and-spoke,指母公司对单个新药项目成立子公司,并积极抓住机会将子公司新药license-out合作或出售的模式,如今正被业内越来越多的公司所复制。这一模式有相当多的好处,子公司可以专注于管线研发,吸纳研发专才,保持内部的创业者文化;而母公司则能够在背后提供财务、法律、管理、技术、融资、拓展适应证等全方位的支持,甚至协助参与公司治理;不同的子公司之间如果存在业务交叉,也能产生协同效应。大大增加了运营效率。但最大的优势,还是在方便融资、降低风险上。Hub-And-Spoke模式下,由于子公司不受母公司融资策略的约束,能进行包括私募股权、公开募资、债权融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相应的,投资者的选择也更丰富,可以选择投资母公司,由母公司将资金进行分配,也可只投资子公司,直接聚焦自己认为有前景的管线。即便某个子公司管线失败,由于母公司持股比例并不高,损失往往也只在一定范围内。而将视角拉开,由于同时持有多个子公司,总体也增加了母公司成功的可能性。除了PureTech Health之外,业内采取该模式最著名的案例有Roivant、BridgeBio、Centessa等。除了模式一致,Roivant和PureTech Health还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创始人都并非来自科学界,而是投资人兼连续创业者。同样喜欢接盘捡漏,看上的第一款药Intepirdine正是GSK放弃不要的管线,适应证领域为各大药企久攻不克的阿尔茨海默症。买下这款药的Axovant公司随后迅速完成上市,成功融资逾3亿美元。2017年,interpirdine在临床三期试验中失败,导致Axovant股价大幅下跌,在2018年进行了一系列重组,更名为Sio Gene Therapies Inc。不过依旧回天乏术,最终于2022年宣布清盘退市。但子公司的研发失败并未对母公司造成多大影响,目前,Roivant有多个子公司,被称为“vant帝国”(子公司名字均以“vant”结尾),Immunovant专注于自免领域;Genevant专注于脂质纳米颗粒、核酸递送平台的研发;Dermavant则一家专注于皮肤领域的公司,拥有多个处于临床阶段的管线资产;Lokavant则专注实现临床试验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及风险监测。BridgeBio Pharma则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其初衷为发展治疗孟德尔遗传病的转化医学。与Roivant类似,2021年,其也遭遇了主要管线acoramidis临床三期的失败,但由于该管线归属于子公司Eidos,因此对母公司BridgeBio整体影响有限。成立于2020年的Centessa Pharmaceuticals在自身拥有多样化管线的同时,子公司都专注于某个具体领域,例如:Apcintex专注于血友病;Capalla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克隆疗法;Janpix专注于小分子蛋白质降解技术。而在如今的资本寒冬逼迫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有意或无意地采用类似的战术。例如前段时间凭借旗下右旋普拉克索完成4.5亿美元巨额A轮融资的Areteia,也来自于孵化方Knopp Biosciences精心运营的结果。为了实现右旋普拉克索的最大价值,Knopp Biosciences于2022年与资本联合创建了Areteia,将该药资产装入公司,进行单独融资,并将自身平台资产打包“卖身”给了Biohaven,实现了寒冬中的自救。这一系列操作,跟早年行业年景好的时候恰好相反,早年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热衷于打造能够持续输出创新产品、构建产品组合优势的平台型公司,寒冬中,泡沫被刺破,Biotech进化成Biopharma的野心也随之梦碎,与之相反,那些更关注临床硬资产而非平台技术,提前稀释风险,将现金拿到手里的玩家们却都活了下来,迎来了行业复苏的曙光。目前,PureTech Health已经成功开发出了27种疗法,除了已向FDA递交上市申请的KarXT,其纤维素水凝胶胶囊Plenity和多动症数字疗法EndeavorRx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和欧洲上市许可。看来,只要眼光精准,执行力得当,收益都是自己的,风险都是别人的,天下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吗?关于【锐·公司】【自2023年,医药行业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在当前的资本调整期,生物医药产业的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接连出现。资本下行周期的迷雾中,融资不顺、上市受阻、IPO破发,引发系列连锁反应,裁员、关厂、砍管线,昔日匆忙赶路Biotech们的未来被蒙上一层灰尘。进入2024年,产业依然在等寒冬过去,等春暖花开。如果纵观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曾经历过5次周期震荡,“幸存者”们或在资金、产品、商业化、团队管理上有所专长。纵然身处前路不明的迷雾中,但却不能踌躇不前。E药经理人推出“锐·公司”专题,希望通过洞察那些或跑赢行业、或曾穿越周期的锐不可挡的biotech公司们屹立不倒的特性与共性,寻找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穿越周期的答案。欢迎后台留言自荐!】回复“2024”,了解电子期刊详情精彩推荐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Areteia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reteia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