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申请批准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SSGJ-707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I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估SSGJ-707不同给药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受试者中的有效性
评估SSGJ-707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的开放、多中心、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Ⅰ期临床研究
Part 1:评估SSGJ-707在标准治疗无效/复发/无标准治疗/受试者拒绝标准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肿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确定其RP2D;
Part 2:初步评估SSGJ-707在特定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受试者中的抗肿瘤疗效;
100 项与 丹生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丹生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三生国健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24.9%;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6.7%;扣非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50.81%。
这是三生国健自2019年以来,首次重回巅峰,并创下历史半年最高营收纪录。
自2022年决定剥离肿瘤管线开始,三生国健全力梭哈自免赛道,到如今轻装上阵,多款创新管线步入收获期,有望在即将爆发的中国自免赛道取得先机。
无惧竞争,三大核心产品持续放量
三生国健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中信集团和兰生国健共同投资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2016年,三生制药通过多次收购获得其97.78%的股份,并更名为三生国健。
作为中国第一批专注于抗体药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三生国健拥有研、产、销一体化成熟平台,专注于单抗、双抗、多抗及多功能重组蛋白等新技术研究。
2019年,三生国健创下了11.77亿元的营收峰值,并于2020年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超过300亿元。
然而受疫情影响,上市后的三生国健业绩一蹶不振,2020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6.55亿元、9.29亿元、8.26亿元,其中2020年净利润甚至大幅亏损2.18亿元。
情况在2023年出现转机,当年实现了营收10.14亿元,同比增长22.84%;净利润2.95亿元,同比增长497.63%。业绩回暖的态势延续到了2024年,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5.97亿元的营收创下了历史半年最高营收纪录,1.3亿元的净利润也是上市以来最高盈利水平。
三生国健2018年以来营收情况
图片来源:同花顺
推动业绩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大核心产品益赛普、赛普汀和健尼哌销量的增长。
益赛普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是辉瑞原研药“依那西普”的生物类似药。2005年上市的益赛普比原研药获批时间早了5年,从而始终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随着“3+N”集采政策的落地执行,近两年益赛普集采扩面执行范围逐步扩大。面对挑战,三生国健一方面主动下调价格拥抱集采,通过集采提高市场渗透率,惠及更多患者;另一方面推出预充针剂型,带动患者依从性和接受度提升。2024年上半年,益赛普实现3.3亿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4%。
赛普汀(伊尼妥单抗)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HER-2单抗,属于曲妥珠单抗的me-too产品。上市以来,赛普汀已被纳入包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OSO)乳腺癌诊疗指南》在内的多项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不断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2024年上半年,赛普汀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48.9%。
此外,赛普汀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晚期一线治疗及HER2阳性肺癌、胃癌等泛HER2领域的应用均取得积极的研究进展,多项研究入选2024 ASCO年会。
健尼哌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人源化抗CD25单抗产品,可用于预防肾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可与常规免疫抑制方案联用,能显著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47.8%的收入增长。
三生国健的三款产品虽然已上市多年,还在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市场面临大量竞争,但依旧在上半年实现了强劲增长,其市场推广销售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但不可否认,其核心产品正在面临集采风险,主动降价也导致了整体毛利率下降。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73.33%,同比下降2.31%。因此,为实现业绩持续增长,三生国健必须尽快找到新的业绩点。
剥离肿瘤管线,梭哈千亿自免赛道
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之下,国内医药领域投融资下滑,资本震荡传递到产业链上,让创新药企不得不重新考虑创新效率是否足够,回报是否充足,在研发管线布局上也变得更加聚焦,以追求更高的效率。
同时,国内创新药行业研发同质化、热门靶点管线内卷、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国内创新药在研管线高度集中在以EGFR、VEGF、HER2和PD-1为主的肿瘤靶向药物。以PD-1为例,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PD-1/L1单抗已达到了15款,同时还有数十款在研管线。
继续内卷已严重威胁到了中国创新药的生存。因此,在2022年初,三生国健提出聚焦自免领域战略,并决定剥离抗肿瘤管线。
与肿瘤相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虽然较低只有5-8%,但其病程长,无法被根治,一旦确诊就将伴随患者终生,是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外第三大慢性病。
根据美国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协会统计,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但是大多数自免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存在极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近年来自免领域创新药不断取得突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达到1323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疾病市场。
但在国内,自免创新药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止2020年,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仅30亿美元。随着国内自免药物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国内自免市场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在聚焦自免领域的战略下,三生国健通过对外授权,将非自免领域管线转让:
2023年4月,以首付款4.2亿元及后续权利金,将抗肿瘤项目602、609、705、眼科601A项目及丹生医药707项目独家授予给沈阳三生;同时还将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304R项目)所产出的所有化合物及其成为药物后的其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切权力转让给沈阳三生,技术转让费9930万元。
2024年6月,三生国健再次发布公告,拟与沈阳三生签署《排他性许可协议》,拟将公司706、709、HBT-2002、QY-F10、QY-F11、QY-F07、QY-F02项目独家授予给沈阳三生。
在不断剥离管线的过程中,三生国健的研发投入也相应减少,2022年及2023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3亿元及3.14亿元,较2021年的4.73亿元大幅收缩。但在2024年上半年,三生国健研发投入又恢复到2.09亿元,同比26.5%,其原因就是主要在研产品进入到了关键的临床后期阶段。
发力自免,4款在研管线步入收获期
半年报显示,三生国健研发管线中共开展14个自免项目,其中包括4款产品5个临床III期项目,5个临床II期项目,2个临床I期项目,2个处于IND获批阶段项目。
临床阶段产品主要开发的适应症和研发进展
图片来源:三生国健半年报
608(IL-17A)
IL-17A单抗针对斑块状银屑病,尚无国产品类获批,与诺华制药的司库奇尤单抗及礼来的Ixekizumab为相同靶点的同类药物,市场空间广阔。目前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关键注册性III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即将递交上市申请。相较于同靶点已上市产品,其诱导治疗(12周)和维持治疗(52周)疗效数据均具有有力的竞争优势。
610(IL-5)
IL-5单抗针对18岁及以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维持治疗的附加治疗,具有全新的抗体可变区序列,目前尚无相同靶点抗体药物在国内上市。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疗效优于同靶点产品美泊利珠单抗和Reslizumab,上市后有望快速抢占市场。
611(IL-4R)
IL-4R单抗能够通过特异性的结合IL-4Rα,阻断IL-4和IL-13的信号传导达到缓解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作用。全球范围IL-4Rα靶点上市药物仅有普利尤单抗,同等剂量下611疗效有高于普利尤单抗的趋势,目前同靶点药物611进度领先,预计2026年申报上市。
613(IL-1β)
IL-1β单抗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基数大,市场竞争格局良好。目前国内尚无自主针对IL-1β的单抗上市,存在极大未满足需求,与同类靶点药物相比,613临床研究进度处于第一梯队,有望在2025年申报上市。
这四款自免领域创新药均有望在未来三年步入收获期,靶点对应的市场潜力大,竞争格局良好,目前要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早一步上市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
除此以外,三生国健还布局了具有临床需求和创新性的新靶点和新分子,并将通过 License in、投资并购等多种模式,打造有差异化、梯次合理的自免管线研发体系。2024年8月,早研项目抗BDCA2单抗626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皮肤型红斑狼疮(CLE)适应症IND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这也是国内首款申报临床的BDCA2抗体。
结语
在国内创新药整体浮躁、内卷的当下,三生国健在找准定位后,果断舍弃在肿瘤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专攻自免领域,其研发战略值得国内创新药企借鉴。未来能否在自免领域取得先机,值得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三生国健半年报、公告
2.《自身免疫疾病|千亿赛道风口再起,本土企业崛起在即》,猎药人俱乐部,2024年04月13日
3. 《三生国健:聚焦自免赛道,产品+管线并举构筑自免矩阵》,华福医药,2024年06月26日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tablet is intricately designed to time the dosage release precisely. Credi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in the UK has announce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thod enabling the creation of 3D-printed personalised pills.
The innovative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by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its Schools of Pharmacy and Life Sciences.
The technique utilises multi-material inkjet 3D printing to produce tablets with personalised drug release profiles, which can release drugs at a controlled rate.
It leverages a unique ink formulation based on molecules sensitive to ultraviolet light. Upon printing, these molecules form a water-soluble structure.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tablet is intricately designed to time the dosage release precisely.
See Also:
SSGJ-707 by Da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for 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ikelihood of Approval
SSGJ-707 by Da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ikelihood of Approval
Assistant Professor Dr Yinfeng He of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s Faculty of Engineering’s Centre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tated: “This is an exciting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sed medication.
“This breakthrough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3D printing in revolutionising drug delivery but also opens up new aven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personalised medicines.”
The advancement is significant as it prints multiple drugs into a single tablet, streamlining complex medication regimens into one dose.
This approach c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developing medications that require timed drug release – critical for treating certain diseases.
The potential for scalability of the approach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ability to print 56 pills in a single batch.
Professor Felicity Rose of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s School of Pharmacy stated: “The future of prescribed medication lies in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We know that up to 50% of people in the UK alone don’t take their medicines correctly and this has an impact on poorer health outcomes with conditions not being controlled or properly treated.
“A single pill approach would simplify taking multiple medication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is research is an exciting step towards that.”
近日,三生国健发布最新年报,2023年,其总营收10.14亿元,同比增长22.84%;净利润2.95亿元,暴涨497.63%。在经历了三年的战略调整后,三生国健的发展终于又回到了正轨,不论是总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回到了调整前的高度。此次王者归来,三生国健进行了战略收缩,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自免管线上。轻装简行下,三生国健显得更加稳健,布局也更加合理,兼顾了短中长期的发展平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前进。机遇与挑战并存对营收和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三生国健在年报中进行了剖析。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核心产品益赛普加快了市场渗透,带来了销量的增长;在医生和患者认同度的提升以及药品可及性改善等多重因素促进下,赛普汀持续快速放量增长;取得与沈阳三生制药合作的抗体肿瘤及眼科管线授权收入部分款项。利润的大幅增长则是持续的工艺优化、内部精细化管理以及对部分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等几大方面的原因共同促进。2023年,三生国健研发投入资本化3188.58万元,虽然同比增长了95.05%,但相对于总利润来说占比很小,因此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来源于药品的销售增长。分行业情况看,2023年全年,三生国健的医药制造收入8.42亿元,增长17.27%;CDMO业务增长6397.91万元,下降32.97%;授权许可收入9928.68万元。三生国健2023年营收组成来源:年报营收的主力依然是三款已上市的药品:益赛普(TNF-α抑制剂)、健尼哌(CD25单抗)、赛普汀(HER-2单抗)。益赛普是是中国风湿病领域第一个上市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上市的全人源抗体类药物。就是因为益赛普的存在,“药王”修美乐(阿达木单抗)在中国才会被长期压制,遗憾折戟。益赛普在2023年度实现国内销售收入5.7亿元,增长10.50%。但是益赛普在过去两年也遇到了集采的挑战,在广东牵头的区域联盟集采中,益赛普降价约60%中标。不过益赛普预充针剂型于2023年3月获批上市,成为国产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产品中的首个预充式剂型,为三生国健这一支柱产品拉回了部分业绩。赛普汀(伊尼妥单抗)虽然被赋予一个新名称,但实际上仍旧是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作为国产首款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赛普汀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不过随着赛普汀被列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作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全程抗HER2治疗的基础药物之后,医生和患者认可度不断提高,2023年销售收入实现41.8%增长。健尼哌(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人源化抗CD25单抗,在国内已上市产品中主要的竞争产品为诺华的舒莱。就产品特性而言,健尼哌作为人源化抗CD25单抗,免疫原性更低且安全性更高,2023年度健尼哌实现了59.38%收入增长。这三款目前已商业化的产品,在前景上都有各自的短板。在国内,TNF-α抑制剂和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已经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拥挤,而且均已达到集采的条件,虽然目前生物药的国家集采还未最终定型,但始终是垂悬在三生国健头上的达克摩斯之剑;而健尼哌的市场规模不大,注定无法成为支柱。在激烈的竞争和极大的焦虑之下,三生国健毅然决然地剥离了抗肿瘤管线,一心专攻自免这个即将爆发的赛道。国内自免第一梯队2023年4月,三生国健发布公告宣布,为了进一步聚焦核心优势资产,优化产品管线,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临床开发风险,将其抗肿瘤项目602、609、705、眼科601A项目及丹生医药707项目独家授予给沈阳三生制药;将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304R)项目所产生的所有化合物及其成为药物后的其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沈阳三生制药,技术转让费为9930万元。剥离抗肿瘤管线之后,三生国健的研发管线中共开展14个自免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8个临床新项目),其中包括4个临床III期项目,6个临床II期项目,2个临床I期项目,2个临床项目处于IND获批阶段。三生国健研发管线来源:2023年年报608(IL-17A单抗)608是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的IL-17A靶点药物,针对斑块状银屑病。在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开展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已经达到主要终点和关键的次要终点,其他各项次要疗效终点均显著优效于安慰剂组。目前针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适应症已提交上市申请;强直性脊柱炎II期临床已入组。根据药渡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临床阶段的IL-17靶向药物共有18款,三生国健的608与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UCB的比吉利珠单抗、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同处第一梯队。国内临床阶段的IL-17靶向药物来源:华创证券研报611(IL-4Rα单抗)611是三生国健自主研发设计、筛选并人源化的IL-4Rα单抗,具有全新的氨基酸序列。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患者II期临床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接受611 600mg+300mg Q2W和600mg+300mgQ4W给药后,EASI较基线改善75%和IGA 0/1且下降≥2分的疗效应答确切,起效迅速,疗效持续;611两个给药剂量组,在EASI-75和IGA0/1下降≥2分应答上均明显优于安慰剂,且有统计学意义。目前611已完成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III期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入组;完成COPD适应症II期的部分受试者入组。赛诺菲/再生元公司的度普利尤单抗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上市的IL-4Rα单抗,2023年销售额达到107.15亿欧元(115.7亿美元),已经具备挑战自免“药王”的实力。根据药渡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临床阶段的IL-4Rα单抗共有11款,康诺亚的IL-4R单抗Stapokebart(CM310)目前已有多项适应症处于临床III期,包括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康乃德的Rademikibart(CBP-201)、三生国健的SSGJ-611、智翔金泰的GR1802、康方生物的曼多奇单抗、麦济生物的Comekibart、荃信生物的QX005N、恒瑞医药的SHR-1819、正大天晴的TQH2722等IL-4R单抗也先后进入临床II期。国内临床阶段的IL-4Rα单抗研发管线来源:华创证券研报610(IL-5单抗)610是抗IL-5人源化单抗,针对18岁及以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维持治疗的附加治疗,具有全新的抗体可变区序列,目前尚无相同靶点抗体药物在国内上市。在已完成的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患者中II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610两个剂量组给药(100mg Q4W及300mg Q4W)在肺功能改善方面,均显示明显的优于安慰剂组。目前610已启动在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的III期临床研究入组。根据药渡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临床阶段的靶向IL-5药物共有6款,三生国健的610有望在国产第一梯队上市。国内临床阶段的IL-5靶向药物来源:华创证券研报613(IL-1β抗体)613是一个全新的抗IL-1β抗体,目前国内尚无自主针对IL-1β的单抗上市。在已完成的在中国急性痛风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SGJ-613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缓解和预防复发方面疗效确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613已完成在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的II期临床研究入组;已完成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III期所有受试者入组。根据药渡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临床阶段的IL-1β单抗仅有3款,诺华的卡那奴单抗,金赛药业的金纳单抗与613均已处于临床III期。2023年,三生国健共取得7个临床批件,包括608的治疗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炎和强制性脊柱炎、611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OPD、621的中国和美国COPD的临床批件。在自免药物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加之此前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的市场落差的局面下,自免赛道正值爆发的前夕。自免市场有多大,在中国的前景如何,可详见不久前药渡关于荃信生物的分析《今日,荃信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加链接,斜体,标蓝色)。结语从三生国健的在研管线中我们看到,布局的靶点与智翔金泰、荃信生物等专注自免的Biotech高度相似。这也就意味着,时间成为竞争的关键。但与这些新兴Biotech不同的是,三生国健已通过一些成熟产品实现正向循环。虽然躺在蜜罐里太久,初遇挑战时有些茫然无措,但三年调整期已过,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紧实的三生国健。在即将爆发的自免赛道上,三生国健必将占有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后续发展如何,药渡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三生国健年报、官网、公告等国泰君安、华创证券研报《三生国健:年内涨幅67%、全力押注自免赛道能否焕发第二春?》,药渡Daily,2023-10-172024FDA新药风云榜,获批拒绝结果汇总非阿片化长效改良来袭,镇痛新时代!MNC巨资追逐核药创新,国内企业加速抢滩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吧!
100 项与 丹生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丹生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