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2025年11月,一批国产创新药已迈入全球研发中后期(Ⅱ/Ⅲ期临床或注册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创结合”向“全球新”进阶的实证,更折射出国内药企在全球创新赛道的布局逻辑。从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到双抗、小分子,从跨国合作到自主临床,这些管线的进展既体现了国产创新的技术突破,也暴露了全球化竞争中的挑战。本文将从靶点赛道、合作模式、临床布局、挑战趋势四个维度,系统拆解当前国产创新药的全球研发格局。
表格内容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一、点赛道:ADC成绝 对主力,双抗/小分子构建差异化壁垒
此次盘点的30余项管线中,靶点布局呈现“热门赛道集中突破+差异化领域精准卡位”的特征,其中ADC以12项占比超37%,成为全球研发的核心赛道,双抗、靶向小分子则形成互补布局。
1. ADC:热门靶点扎堆,癌种细分破局同质化
ADC赛道覆盖TROP2、CLDN18.2、HER2、B7H3等全球焦点靶点,国内药企通过“靶点+癌种细分”规避同质化竞争:
TROP2 ADC:科伦博泰sac-TIMT(合作默沙东)已启动15项全球Ⅱ/Ⅲ期临床,覆盖GC(胃癌)、PDAC(胰腺癌)、GG(胃食管结合部癌)等癌种;恒瑞SHR-A1921推进晚期实体瘤全球Ⅱ期,二者分别依托“License-out+全球多癌种布局”和“自主研发+泛实体瘤覆盖”抢占赛道,体现不同企业的战略差异;
CLDN18.2 ADC:信达IBI1343(合作武田)聚焦CLDN18.2阳性GC/PDAC,康诺亚CMG901(合作阿斯利康)推进CLDN18.2阳性胃癌Ⅱ期+,头部药企借助跨国合作快速切入全球高发癌种,同时通过“阳性人群筛选”提升临床获益率;
HER2/B7H3 ADC:百利天恒izabren(HER2 ADC)单药获UC(尿路上皮癌)Ⅲ期准备资格,映恩DB-1311(B7H3 ADC)即将启动前列腺癌注册临床,翰森HS-20093(B7H3 ADC)布局小细胞肺癌,实现同一靶点下的癌种差异化覆盖。
ADC赛道虽因技术成熟度高成为“红海”,但国内药企通过“癌种细分”“阳性人群精准定位”构建了差异化壁垒。不过,靶点同质化仍需警惕——当前TROP2、CLDN18.2 ADC已有4-5款管线进入全球中后期,下一代ADC(如新型载荷、可裂解连接子、双靶点ADC)的布局将决定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2. 双抗/小分子:瞄准耐药与未满足临床需求
双抗、靶向小分子聚焦免疫调控、激酶抑制等领域,覆盖单药耐药、罕见靶点等未满足需求:
双抗:信达IBI1363(PD-1/IL-2)布局IO耐药sqNSCLC(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君实tifcemalimab(BTLA)推进ES-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三生SSGJ-707(PD-1/VEGF)覆盖晚期NSCLC——双靶点设计旨在克服单药耐药,其中PD-1/IL-2双抗更是通过“免疫激活+靶向抑制”的协同机制,解决PD-1单抗的耐药难题;
靶向小分子:和黄赛沃替尼(MET抑制剂)推进EGFR TKI耐药NSCLCⅢ期,再鼎BBG-16673(BTK PROTAC)布局3项全球Ⅲ期临床,普米斯Pumitamig(PD-1/VEGF)覆盖TNBC(三阴性乳腺癌),迪哲DZD8586(BTK/LYN)即将启动CLL/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Ⅲ期——这些管线均瞄准全球高发且现有治疗手段有限的癌种,临床价值明确。
二、合作模式:License-out常态化,全球化能力呈现分层特征
超40%的管线采用“国内研发+跨国药企合作”模式,合作方包括武田、默沙东、BioNTech、阿斯利康等MNC(跨国药企),折射出国产创新药的全球化路径已形成明显分层。
1. 头部药企:License-out+联合开发,实现管线价值最大化
头部药企通过License-out将早期研发成果转化为全球价值,同时借助MNC补全全球临床与商业化能力:
信达与武田合作的IBI1363(PD-1/IL-2)、IBI1343(CLDN18.2 ADC),均由信达完成临床前与Ⅰ期验证,武田负责全球Ⅱ/Ⅲ期临床推进与商业化——此类合作的核心是“国内做早期风险验证,MNC承担全球临床与商业化成本”,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快速验证了管线的全球市场价值;
科伦博泰sac-TIMT(TROP2 ADC)与默沙东合作后,默沙东在全球启动15项Ⅱ/Ⅲ期试验,覆盖不同癌种与联合疗法组合——这一合作不仅体现了MNC对国产ADC技术的认可,也暴露了国内药企在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多区域患者招募、联合疗法探索上的短板。
2. 中小药企:自主推进+区域合作,平衡权益与全球化成本
部分中小药企选择“自主推进国内临床+区域合作拓展海外”的模式,既保留核心权益,又降低全球研发成本:
荣昌泰它西普(BLyS/APRIL)与Vor Bio合作推进gMG(重症肌无力)全球Ⅲ期,同时自主布局pSS(干燥综合征)国内Ⅲ期——此类合作的核心是“借助合作方的区域资源进入欧美市场,自主掌控国内核心权益”,避免了License-out模式下的权益流失;
映恩与BioNTech合作HER2、B7H3 ADC,依托后者的mRNA技术平台探索ADC与mRNA疫苗的联合疗法——这一“技术互补型合作”不仅降低了联合疗法的研发成本,也提升了管线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国产创新药的全球化能力已呈现分层特征——头部药企通过License-out实现管线价值变现,中小药企通过“技术互补合作”降低全球研发门槛。但需注意:过度依赖MNC可能导致核心管线的商业化权益流失,而自主构建国际多中心临床能力、区域商业化网络,仍是企业长期全球化竞争力的关键。
三、临床布局:聚焦高发癌种,耐药/罕见病成差异化突围点
全球中后期国产创新药的临床布局以“匹配全球市场需求”为核心,呈现“高发癌种为主,耐药/罕见病精准补位”的特征,既保障市场规模,又提升管线稀缺性。
1. 高发癌种:NSCLC、胃癌成主战场,覆盖全病程需求
肺癌(NSCLC/SCLC)、胃癌、乳腺癌等全球高发癌种占比超60%,是国产创新药全球化的核心市场:
NSCLC:信达IBI1363(IO耐药)、和黄赛沃替尼(MET耐药)、君实tifcemalimab(SCLC)、三生SSGJ-707(晚期NSCLC)均布局,覆盖初治、耐药、晚期等全病程——NSCLC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是国产创新药全球化的“基本盘”;
胃癌/胰腺癌:信达IBI1343(CLDN18.2 ADC)、康诺亚CMG901(CLDN18.2 ADC)、百利天恒izabren(HER2 ADC)均瞄准这些亚洲高发癌种,同时通过跨国合作进入欧美市场——此类布局实现了“区域高发癌种+全球市场覆盖”的双重目标,既依托国内患者资源加速临床进展,又保障了全球市场规模。
2. 差异化适应症:耐药、罕见病提升管线稀缺性
部分管线通过“耐药适应症”“罕见病”实现差异化竞争,降低临床失败风险,提升管线价值:
耐药领域:百利天恒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推进肝癌二线Ⅲ期(一线已完成),迪哲DZD8586(BTK/LYN)即将启动CLL/SLLⅢ期,和黄赛沃替尼推进EGFR TKI耐药NSCLCⅢ期——这些管线均瞄准已上市药物的耐药人群,临床需求明确且竞争较小;
罕见病:亚盛奥雷巴替尼(BCR-ABL)推进CML-CP(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Ph+ ALL(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注册临床,和誉匹米替尼(CSF-1R)完成TGCT(腱鞘巨细胞瘤)Ⅲ期并拟申报美国上市,荣昌泰它西普推进gMG(重症肌无力)全球Ⅲ期——罕见病因“审评加速、市场竞争小、定价空间大”成为国产创新药全球化的快速通道,其中TGCT作为罕见肿瘤,全球患者约10万人,但定价可达每年数十万美元。
临床布局的核心逻辑是“需求导向”——高发癌种保障市场规模,耐药/罕见病提升管线稀缺性。国内药企需避免“同靶点同适应症扎堆”,通过“病程细分”“癌种差异化”“罕见病精准卡位”提升临床成功率与管线价值。
四、挑战与趋势:国产创新药全球化的进阶方向
当前国产创新药的全球研发虽成果显著,但仍面临临床数据认可度、自主商业化能力、技术迭代等核心挑战,未来需在技术、临床、商业化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1. 核心挑战:三大短板制约全球化进阶
临床数据的全球认可度不足:部分管线依赖“中国数据外推”申请欧美上市,但国际药监机构对数据的“种族代表性”“临床终点合理性”要求日益严格——例如某国产PD-1单抗因中国数据外推不充分,曾被FDA要求补充国际多中心试验;
自主商业化能力缺失:多数药企缺乏全球销售团队与渠道,过度依赖MNC可能导致利润分成受限(通常License-out的利润分成比例为10%-15%);
技术迭代压力大:ADC、双抗等赛道的技术迭代加快,当前国内管线多为“第一代技术”,而MNC已布局新型载荷、双靶点ADC等下一代技术,技术代差可能导致管线在全球市场缺乏竞争力。
2. 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临床自主化、领域拓展
技术融合成新方向:ADC与mRNA、双抗与小分子的联合疗法将成为趋势——例如映恩与BioNTech合作探索ADC与mRNA疫苗的联合,通过“靶向杀伤+免疫激活”提升疗效;
全球临床自主化能力建设:头部药企将加大国际多中心临床的投入,提升自主推进全球试验的能力——例如恒瑞已在欧美建立临床团队,自主推进SHR-A1921的全球Ⅱ期试验;
向慢病/罕见病领域拓展:除肿瘤外,荣昌泰它西普(gMG/pSS)、恒瑞艾玛昔替尼(溃疡性结肠炎)等管线,体现国产创新药向慢病/罕见病领域的拓展,这些领域市场稳定、竞争较小,是全球化的重要补充。
结语
2025年国产创新药的全球研发中后期全景,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缩影:ADC等技术已获全球认可,License-out模式常态化,临床布局瞄准全球需求。但全球化不是终点,而是“研发-临床-商业化”全链条能力的考验——未来,能在“靶点差异化”“全球临床自主化”“技术迭代”中实现平衡的药企,将真正跻身全球创新第一梯队。这批管线的后续进展,不仅是国产创新药的“成绩单”,更是中国医药产业向全球创新中心迈进的关键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 医药魔方. 中国ADC药物全球交易与临床进展报告[R]. 2025.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管理办法[Z]. 2023.
3. 弗若斯特沙利文. 全球肿瘤创新药市场研究报告[R]. 2024.
4. 各企业2025年三季度管线进展公告[Z]. 2025.
5. 药明康德. 下一代ADC技术全球研发趋势报告[R]. 2025.
END
智药研习社近期活动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