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无进展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1, Open-Label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of PT0253 in Participants With KRAS G12D Mutated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determine the maximally tolerated dose (MTD) and/or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s) (RP2D) of PT0253 in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 G12D mutated advanced solid tumors as monotherapy.
100 项与 PAQ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AQ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者|momo
2024 年蛋白降解领域备受瞩目,交易频繁且发展强劲。自 2019 年起每年都有多笔交易,当年 Arvinas 的两款在研 PROTAC 药物(ARV - 471 和 ARV - 110)启动临床试验,吸引众多跨国药企关注并布局,后续热度持续上升。2022 年 12 月 ARV - 471 的 III 期临床研究启动,推动该技术平台进入关键阶段,提升了行业关注度。2024 年上半年交易热度依旧,共发生 12 笔交易,金额达 67.3 亿美元。VantAI 和 Sibylla Biotech 作为转让方各有 2 笔交易,跨国药企如 BMS、诺和诺德等持续加大布局力度。
图1.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这一系列交易活动背后,AI技术的赋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Demis Hassabis、John Jumper和David Baker三位科学家(图1),他们的成果推动了AI驱动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型蛋白降解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极大地加速了蛋白降解技术的进步。从AI被发现至今为止,AI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披露的交易金额多达110亿美元。
表1. AI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交易汇总
注:表格数据为笔者手动统计,如有错误及纰漏,还请文末留言指正。
本文将结合公开信息,按照交易时间对近年来AI赋能靶向蛋白降解疗法交易事件详细介绍,供读者参阅。
1、英矽智能携手 PAQ Therapeutics,AI 助力自噬小分子化合物研发
2021 年 9 月 9 日,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与专注于利用自噬作用开发疾病治疗和健康改善创新手段的 PAQ Therapeutics 正式宣布开展项目合作,双方将合力针对能够激活或抑制自噬作用的创新靶点进行小分子化合物的开发。
依据合作协议,英矽智能将运用其小分子化合物生成平台 Chemistry42 以及其他先进的人工智能平台,结合 PAQ 独有的自噬体绑定化合物(ATTEC)技术平台(图2),共同探索具有催化和选择性功能的潜在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望介导目标底物在细胞内通过自噬作用实现降解。
图2. Chemistry42和ATTEC技术平台
2、默克与CelerisTx 合作,AI 赋能新药发现
2022年2月9日,CelerisTx宣布与德国默克(Merck KGaA)达成一项研究合作协议,利用CelerisTx基于图形的人工智能(AI)技术平台,发现和设计新型小分子结合剂和双功能蛋白降解药物。
CelerisTx公司开发的Celeris One平台(图3)是一个能预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闭环发现引擎,可生成符合相关降解药物成功标准的新化学实体,并将这一知识扩展到合成和生化验证。这一发现引擎的应用有望简化强效降解药物的发现方式,同时提高上游研发的生产力。
图3. Celeris One平台
3、AI 技术 + 精准医疗” 助力,Blueprint 和 Proteovant达成超6亿美元合作
2022年2月28日,Blueprint Medicines公司和Proteovant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一项战略性合作,以发现并开发新型靶向蛋白降解疗法,旨在针对癌症和血液学疾病领域的未竟医疗需求。靶向蛋白降解利用人体天然的蛋白处理系统,提供了针对之前“难以成药”的蛋白靶标,开发创新靶向药物的潜力。
根据协议条款,这两家公司将发现并推动最多两个新型蛋白质降解剂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并可选择扩展到另外两个项目。Proteovant公司将获得2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6.3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来自Blueprint公司的分阶段使用费。此次合作将结合Proteovant基于AI的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平台(图4),和Blueprint Medicines在精准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发现新型靶向蛋白降解药物。两家公司将共同研究重要靶点,并将最多两种新型蛋白降解药物推进到开发候选药物阶段。
图4. 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平台
4、AI 与生物技术融合:奕拓医药与英矽智能共推肿瘤创新药
2022年5月10日,专注于“不可靶向”药物靶点开发的奕拓医药与端到端AI驱动的英矽智能宣布合作。双方将针对未公开靶点,探寻全新机制药物。合作旨在整合英矽智能的Pharma.AI平台与奕拓医药的蛋白动态结构平台,开发针对选定靶点的小分子药物。
依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技术手段,包括英矽智能的生成式AI平台(图5)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奕拓医药的蛋白动态结构平台和生物筛选体系,共同筛选针对肿瘤靶点的PROTAC小分子候选药物,助力创新药开发与转化。
图5. Pharma.AI平台
5、晶泰科技携手礼来共推创新药研发,新技术平台展现强大潜力
2023 年 5 月31日,晶泰科技与礼来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晶泰科技将凭借其独特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全力投入首创新药的研发工作,旨在满足临床用药方面尚未被填补的需求。依据协议条款,礼来将支付预付款及里程碑费用,其金额最高可达 2.5 亿美元。
晶泰科技在小分子发现平台 ID4Inno 的基础上,针对 PROTAC 技术专门打造了全流程计算平台——X - Degrader™ PROTAC(图6)。这一平台融合了三个关键部分: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属人工智能模型、规模庞大的 PROTAC 连接子库以及高效的连接子筛选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子库已收录多达 6200 余种(且数量持续增长)的连接子,其规模是目前开源数据库的四倍之多。此外,公司的 AI 模型还具备良好的三元复合物构建能力。
图6. 基于X-Degrader™ PROTAC一体化平台的三元复合物的构建和linker的生成
6、 超过20亿美元,Orionis与基因泰克合作开发分子胶药物
2023年9月20日,Orionis Biosciences与基因泰克合作研发分子胶药物。根据协议,Orionis负责特定靶点分子胶的发现和优化,基因泰克负责后续临床前/临床开发、监管申请及商业化。Orionis将获4700万美元预付款,还有望获得超20亿美元里程款及分层版税。
Orionis开发了多个技术平台,此次主要利用ALLO - GLUE™平台(图7)。该平台采用独特方法针对难开发药物的疾病靶标,通过整合化学生物学技术,用于设计和优化可促进或诱导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包括分子胶及调节蛋白功能的小分子。
图7. ALLO - GLUE™平台
7、VantAI 布局合作各大药企,AI 助力蛋白降解药物研发
2024 年 2 月 13 日,VantAI 与百时美施贵宝(BMS)正式宣布达成合作。双方旨在借助生成式 AI 这一前沿技术,加快分子胶的发现速度,为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VantAI 在几何深度学习方面有着扎实的积累,BMS 则在靶向蛋白降解剂开发上经验颇丰,二者优势互补。根据协议,VantAI 有机会从 BMS 那里获取高达 6.74 亿美元的发现、开发、临床、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分层版税,后续也可选择将合作延伸至其他治疗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VantAI 在合作拓展上早有布局,早在 2022 年 4 月,VantAI 就先后与强生旗下的杨森及勃林格殷格翰(BI)达成合作(图8)。与杨森合作聚焦于利用其深度学习平台开发针对重要疾病靶点的新型分子胶及异双功能蛋白降解剂候选分子,且双方将合作发现新的E3泛素连接酶平台。与 BI 的合作重点则是攻克传统上不可成药的靶点。
图8. VantAI 集成发现平台和合作企业
8、Neomorph、诺和诺德达成14.6亿美元重磅协议,助力分子胶降解剂研发与商业化
2024 年 2 月 26 日,Neomorph 和诺和诺德签订了合作与许可协议,旨在共同推进多个分子胶降解剂的相关工作,涵盖从发现、开发到最终商业化的各个环节。此次合作有着明确分工,Neomorph 负责针对特定靶向药物的发现和临床前活动,诺和诺德获得进一步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合作项目的独家权利。
根据协议条款,Neomorph 将获得预付款与近期里程碑付款,还有研发资金。此外,其有望获取临床、商业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合作潜在的总交易价值最高可达 14.6 亿美元,同时还能享有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9、C4T 与默克强强联手,靶向致癌蛋白达成超6亿美元合作
2024年3月4日,C4 Therapeutics(C4T)与默克签订许可和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两种针对关键致癌蛋白的靶向蛋白降解剂。其中,C4T 负责利用其专有的 TORPEDO 平台(图9)来发现针对合作伙伴感兴趣的致癌蛋白的降解剂,德国默克将负责这些候选项目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根据协议条款,C4T 将收到 1600万美元的预付款,德国默克将资助 C4T 的发现研究工作。此外,C4T还有望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获得高达约 7.4 亿美元的发现、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图9. TORPEDO 平台
10、最高12 亿美元,达歌生物与武田共研多靶点分子胶降解剂
2024 年 5 月 23 日,达歌生物宣布与武田达成多靶点合作研发及独家许可协议,共同开发肿瘤学、神经科学和炎症领域多靶点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
根据协议,达歌生物将利用其GlueXplorer平台,针对武田选定的特定疾病靶点发现、验证和优化分子胶降解剂。在达到一定进展阶段后,这些项目将移交给武田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达歌生物将获得首付款和潜在里程碑共计最高可达12亿美元。同时,武田也会对达歌生物进行股权投资。
图10. GlueXplorer平台
11、Monte Rosa 与诺华达成合作,AI推动分子胶降解剂开发
2024 年 10 月 28 日,Monte Rosa Therapeutics 与诺华签订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协议,双方把目标瞄准了推进靶向 VAV1 的分子胶降解剂(MGD)开发,在研疗法 MRT-6160 同样是重点推进对象。根据协议条款,诺华已向 Monte Rosa 支付 1.5 亿美元预付款。自 Ⅱ 期研究阶段开始,Monte Rosa 便有望获得高达 21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美国以外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Monte Rosa 公司的 QuEEN™核心技术平台(图11)结合 AI-guided 化学、多种化学文库、结构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借助该平台可以锁定可降解的蛋白质靶点,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出具备前所未有的选择性的分子胶降解剂。
图11. QuEEN™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次与诺华的合作外,2023 年 10 月 17 日,制药巨头罗氏也与 Monte Rosa 达成了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开发治疗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分子胶药物。根据协议条款,Monte Rosa 可获得 5000 万美元预付款,并且有机会在未来获得超过 20 亿美元的款项。
参考资料
各大公司官网、公告及公开资料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投稿/授权/广告等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作者|momo
2024 年蛋白降解领域备受瞩目,交易频繁且发展强劲。自 2019 年起每年都有多笔交易,当年 Arvinas 的两款在研 PROTAC 药物(ARV - 471 和 ARV - 110)启动临床试验,吸引众多跨国药企关注并布局,后续热度持续上升。2022 年 12 月 ARV - 471 的 III 期临床研究启动,推动该技术平台进入关键阶段,提升了行业关注度。2024 年上半年交易热度依旧,共发生 12 笔交易,金额达 67.3 亿美元。VantAI 和 Sibylla Biotech 作为转让方各有 2 笔交易,跨国药企如 BMS、诺和诺德等持续加大布局力度。
图1.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这一系列交易活动背后,AI技术的赋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Demis Hassabis、John Jumper和David Baker三位科学家(图1),他们的成果推动了AI驱动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型蛋白降解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极大地加速了蛋白降解技术的进步。从AI被发现至今为止,AI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披露的交易金额多达110亿美元。
表1. AI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交易汇总
注:表格数据为笔者手动统计,如有错误及纰漏,还请文末留言指正。
本文将结合公开信息,按照交易时间对近年来AI赋能靶向蛋白降解疗法交易事件详细介绍,供读者参阅。
1、英矽智能携手 PAQ Therapeutics,AI 助力自噬小分子化合物研发
2021 年 9 月 9 日,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与专注于利用自噬作用开发疾病治疗和健康改善创新手段的 PAQ Therapeutics 正式宣布开展项目合作,双方将合力针对能够激活或抑制自噬作用的创新靶点进行小分子化合物的开发。
依据合作协议,英矽智能将运用其小分子化合物生成平台 Chemistry42 以及其他先进的人工智能平台,结合 PAQ 独有的自噬体绑定化合物(ATTEC)技术平台(图2),共同探索具有催化和选择性功能的潜在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望介导目标底物在细胞内通过自噬作用实现降解。
图2. Chemistry42和ATTEC技术平台
2、默克与CelerisTx 合作,AI 赋能新药发现
2022年2月9日,CelerisTx宣布与德国默克(Merck KGaA)达成一项研究合作协议,利用CelerisTx基于图形的人工智能(AI)技术平台,发现和设计新型小分子结合剂和双功能蛋白降解药物。
CelerisTx公司开发的Celeris One平台(图3)是一个能预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闭环发现引擎,可生成符合相关降解药物成功标准的新化学实体,并将这一知识扩展到合成和生化验证。这一发现引擎的应用有望简化强效降解药物的发现方式,同时提高上游研发的生产力。
图3. Celeris One平台
3、AI 技术 + 精准医疗” 助力,Blueprint 和 Proteovant达成超6亿美元合作
2022年2月28日,Blueprint Medicines公司和Proteovant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一项战略性合作,以发现并开发新型靶向蛋白降解疗法,旨在针对癌症和血液学疾病领域的未竟医疗需求。靶向蛋白降解利用人体天然的蛋白处理系统,提供了针对之前“难以成药”的蛋白靶标,开发创新靶向药物的潜力。
根据协议条款,这两家公司将发现并推动最多两个新型蛋白质降解剂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并可选择扩展到另外两个项目。Proteovant公司将获得2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6.3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来自Blueprint公司的分阶段使用费。此次合作将结合Proteovant基于AI的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平台(图4),和Blueprint Medicines在精准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发现新型靶向蛋白降解药物。两家公司将共同研究重要靶点,并将最多两种新型蛋白降解药物推进到开发候选药物阶段。
图4. 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平台
4、AI 与生物技术融合:奕拓医药与英矽智能共推肿瘤创新药
2022年5月10日,专注于“不可靶向”药物靶点开发的奕拓医药与端到端AI驱动的英矽智能宣布合作。双方将针对未公开靶点,探寻全新机制药物。合作旨在整合英矽智能的Pharma.AI平台与奕拓医药的蛋白动态结构平台,开发针对选定靶点的小分子药物。
依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技术手段,包括英矽智能的生成式AI平台(图5)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奕拓医药的蛋白动态结构平台和生物筛选体系,共同筛选针对肿瘤靶点的PROTAC小分子候选药物,助力创新药开发与转化。
图5. Pharma.AI平台
5、晶泰科技携手礼来共推创新药研发,新技术平台展现强大潜力
2023 年 5 月31日,晶泰科技与礼来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晶泰科技将凭借其独特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全力投入首创新药的研发工作,旨在满足临床用药方面尚未被填补的需求。依据协议条款,礼来将支付预付款及里程碑费用,其金额最高可达 2.5 亿美元。
晶泰科技在小分子发现平台 ID4Inno 的基础上,针对 PROTAC 技术专门打造了全流程计算平台——X - Degrader™ PROTAC(图6)。这一平台融合了三个关键部分: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属人工智能模型、规模庞大的 PROTAC 连接子库以及高效的连接子筛选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子库已收录多达 6200 余种(且数量持续增长)的连接子,其规模是目前开源数据库的四倍之多。此外,公司的 AI 模型还具备良好的三元复合物构建能力。
图6. 基于X-Degrader™ PROTAC一体化平台的三元复合物的构建和linker的生成
6、 超过20亿美元,Orionis与基因泰克合作开发分子胶药物
2023年9月20日,Orionis Biosciences与基因泰克合作研发分子胶药物。根据协议,Orionis负责特定靶点分子胶的发现和优化,基因泰克负责后续临床前/临床开发、监管申请及商业化。Orionis将获4700万美元预付款,还有望获得超20亿美元里程款及分层版税。
Orionis开发了多个技术平台,此次主要利用ALLO - GLUE™平台(图7)。该平台采用独特方法针对难开发药物的疾病靶标,通过整合化学生物学技术,用于设计和优化可促进或诱导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包括分子胶及调节蛋白功能的小分子。
图7. ALLO - GLUE™平台
7、VantAI 布局合作各大药企,AI 助力蛋白降解药物研发
2024 年 2 月 13 日,VantAI 与百时美施贵宝(BMS)正式宣布达成合作。双方旨在借助生成式 AI 这一前沿技术,加快分子胶的发现速度,为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VantAI 在几何深度学习方面有着扎实的积累,BMS 则在靶向蛋白降解剂开发上经验颇丰,二者优势互补。根据协议,VantAI 有机会从 BMS 那里获取高达 6.74 亿美元的发现、开发、临床、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分层版税,后续也可选择将合作延伸至其他治疗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VantAI 在合作拓展上早有布局,早在 2022 年 4 月,VantAI 就先后与强生旗下的杨森及勃林格殷格翰(BI)达成合作(图8)。与杨森合作聚焦于利用其深度学习平台开发针对重要疾病靶点的新型分子胶及异双功能蛋白降解剂候选分子,且双方将合作发现新的E3泛素连接酶平台。与 BI 的合作重点则是攻克传统上不可成药的靶点。
图8. VantAI 集成发现平台和合作企业
8、Neomorph、诺和诺德达成14.6亿美元重磅协议,助力分子胶降解剂研发与商业化
2024 年 2 月 26 日,Neomorph 和诺和诺德签订了合作与许可协议,旨在共同推进多个分子胶降解剂的相关工作,涵盖从发现、开发到最终商业化的各个环节。此次合作有着明确分工,Neomorph 负责针对特定靶向药物的发现和临床前活动,诺和诺德获得进一步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合作项目的独家权利。
根据协议条款,Neomorph 将获得预付款与近期里程碑付款,还有研发资金。此外,其有望获取临床、商业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合作潜在的总交易价值最高可达 14.6 亿美元,同时还能享有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9、C4T 与默克强强联手,靶向致癌蛋白达成超6亿美元合作
2024年3月4日,C4 Therapeutics(C4T)与默克签订许可和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两种针对关键致癌蛋白的靶向蛋白降解剂。其中,C4T 负责利用其专有的 TORPEDO 平台(图9)来发现针对合作伙伴感兴趣的致癌蛋白的降解剂,德国默克将负责这些候选项目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根据协议条款,C4T 将收到 1600万美元的预付款,德国默克将资助 C4T 的发现研究工作。此外,C4T还有望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获得高达约 7.4 亿美元的发现、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图9. TORPEDO 平台
10、最高12 亿美元,达歌生物与武田共研多靶点分子胶降解剂
2024 年 5 月 23 日,达歌生物宣布与武田达成多靶点合作研发及独家许可协议,共同开发肿瘤学、神经科学和炎症领域多靶点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
根据协议,达歌生物将利用其GlueXplorer平台,针对武田选定的特定疾病靶点发现、验证和优化分子胶降解剂。在达到一定进展阶段后,这些项目将移交给武田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达歌生物将获得首付款和潜在里程碑共计最高可达12亿美元。同时,武田也会对达歌生物进行股权投资。
图10. GlueXplorer平台
11、Monte Rosa 与诺华达成合作,AI推动分子胶降解剂开发
2024 年 10 月 28 日,Monte Rosa Therapeutics 与诺华签订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协议,双方把目标瞄准了推进靶向 VAV1 的分子胶降解剂(MGD)开发,在研疗法 MRT-6160 同样是重点推进对象。根据协议条款,诺华已向 Monte Rosa 支付 1.5 亿美元预付款。自 Ⅱ 期研究阶段开始,Monte Rosa 便有望获得高达 21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美国以外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Monte Rosa 公司的 QuEEN™核心技术平台(图11)结合 AI-guided 化学、多种化学文库、结构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借助该平台可以锁定可降解的蛋白质靶点,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出具备前所未有的选择性的分子胶降解剂。
图11. QuEEN™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次与诺华的合作外,2023 年 10 月 17 日,制药巨头罗氏也与 Monte Rosa 达成了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开发治疗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分子胶药物。根据协议条款,Monte Rosa 可获得 5000 万美元预付款,并且有机会在未来获得超过 20 亿美元的款项。
参考资料
各大公司官网、公告及公开资料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
近日,诚益生物将核心管线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ECC5004,以潜在总价近20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阿斯利康的消息点燃了行业热情。此前,华盖医疗早期基金合伙人邓量曾参与诚益生物的早期孵化。2020年,华盖资本参与了诚益生物的A轮融资。华盖医疗早期基金合伙人邓量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过去5年间,诚益生物深耕代谢类疾病新药,完成了多轮融资。邓量与诚益生物创始人周敬业博士、联合创始人徐剑锋博士都是多年好友。同样从新药产业走出来的三个人,对做出自主原创的新药,都有一股执念。“过程很艰难,尤其是创新药外部环境不断收紧的情况下,虽然产品本身具有足够的差异化和竞争力,企业仍然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谈及诚益生物的曲折与成长,邓量感触颇深,“但好的项目总会走出来。”做原创新药,才有投资的价值在邓量医药投资生涯中,诚益生物算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他将自己定义为非典型的投资人,医药产业背景出身的他没有经过体系化的金融训练,看项目、做投资,都是Case by Case。有差异化、有市场需求、有全球化视野,是邓量总结的他理想中的创新药项目形态,而诚益生物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变现了他的投资逻辑。邓量与诚益生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这家公司成立以前。代谢性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临床解决方案效用有限,是做创新药的蓝海,正是邓量一直看好的领域,也一直想找到一个该领域的“潜力股”。2017 年,礼来中国研发中心启动战略调整,周敬业博士和徐剑锋博士也在考虑新的方向。三位多年好友经过多次的沟通,决定创业开启新的征程,而邓量作为首轮投资人参与其中。当时还是国药资本董事总经理的邓量,给他们的新公司投资了5000万元。合作多年后,对于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邓量仍然赞不绝口,“管理团队的效率非常高,从研发、临床到投融资、BD(商业拓展),都会主动做很多工作,让事情可以顺利推动下去。” 在诚益生物创立之初,很多投资机构对于年轻的科学家和代谢疾病新药,态度非常迟疑。他们更倾向于投资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创立的肿瘤新药公司。“曾经作为研发负责人的经历,让周博士对项目有很强的把控力。”邓量表示。2018年以后,邓量历任史带资本执行董事、华盖医疗早期基金合伙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邓量是诚益生物的投资人,也是帮助他们对接资本的人。他管理的基金,多次增持诚益生物。说回项目本身,医药产业出身,邓量看项目格外强调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空间。诚益生物布局的代谢疾病领域,患者人数众多,大量临床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比如非酒精脂肪肝炎仍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更长效、更小副作用的药品,来维持长期治疗的体验,药物本身的市场空间自不用说。在代谢疾病领域,有许多热门靶点,药企扎堆开发。以近年大火的GLP-1药物为例,国内外的相关研发管线多达数百条,同质化程度很高,而作为明星单品的司美格鲁肽,市场竞争力极强。GLP-1药物要做出差异化,几乎只能开发生物利用度足够高的口服制剂。GLP-1药物的口服剂型,有多肽和小分子两种思路。其中,口服的GLP-1多肽药物已经有产品上市。2019年9月,司美格鲁肽的口服剂型Rybelsus获批上市,用于特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相比注射剂,Rybelsus的生物利用度仍然极低,并且对患者用药期间的限制严苛,比如服药前需要禁食一段时间等,临床价值有限。于是,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GLP-1的小分子口服剂型。但这类口服GLP-1药物的开发难度极大,全球只有极少数团队掌握了这项技术。具体而言,GLP-1R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其正构位点高度保守,难以实现高选择性,而且受体与多肽的结合模式以及激活机制复杂,从海量化合物中筛选到能替代天然肽类的合适小分子配体困难重重,开发壁垒极高。“GLP-1这个靶点的小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当时做一个都要花几个月。”邓量告诉动脉动脉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GLP-1口服小分子做不出来。”在全球,礼来制药的orforgilipron和辉瑞的danuglipron、lotiglipron是研发进展靠前的GLP-1口服小分子管线。2023年6月,由于受试者服药后出现了肝脏病毒,辉瑞提前中止了lotiglipron的一项临床试验,让行业对GLP-1口服小分子药物又多了一分担忧。实际上,同样在2023年6月,阿斯利康也曾折戟GLP-1口服小分子药物,终止了其自研的口服GLP-1R激动剂AZD0186的临床开发。可见研发出高质量的GLP-1口服小分子药物是非常有挑战的。但GLP-1药物无疑已经是大药企的兵家必争之地,他们也需要通过差异化来建立竞争优势。而这一点,正与诚益生物的全球化策略不谋而合。根据诚益生物与阿斯利康的协议条款,后者将获得ECC5004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未来高达18.25亿美元的未来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及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这是有史以来全球小分子代谢药物交易总价值最大的授权交易,也是迄今为止未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完成的交易总价值最大的授权交易。ECC5004由诚益生物自主研发,是处于临床阶段的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其他合并症的潜在治疗。现阶段,ECC5004正在美国进行针对健康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每日1次、低剂量,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证明具有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据邓量透露,这项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预期会取得理想的数据。“在我过往的投资经历中,更喜欢研发出身,从头做创新的项目,这样可以做出自己的差异化和创新性。”邓量表示,“设计新的分子,找不同的适应症,基于原来的研发经验,开发更优效的药物分子,做出自己的新药,这是创新药投资很吸引我的地方。”创新药投资,如何走出死胡同?作为创新药投资人,邓量一向行事低调,在外很少谈及自己的投资逻辑。但过去多年见,大量优质医药创新项目,基于他的投资逻辑被筛选出来。在国药资本期间,邓量主导投资了和誉生物、益方生物、爱博诺德、Semma Therapeutics 等,在史带资本投资了康诺亚、诺诚健华、康方生物等,在华盖资本投资的映恩生物、传信生物、PAQ Therapeutics、舶望制药等,都陆续成长为特定细分领域的明星项目。华盖医疗早期一期基金在2020年底成立,成为华盖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全产业链+全阶段”投资布局的重要一环。华盖医疗早期基金主管合伙人张翼和邓量一起,带领团队聚焦早期生物药和创新器械领域投资。据了解,华盖医疗早期一期基金已经投资了17个项目,包括诚益生物、宜明细胞、瑞莱谱医疗、映恩生物、墨卓生物、德睿智药、恩凯赛药,业绩表现优异,早期二期基金也正在募集中。“今年以来,Biotech的投融资环境确实不如以往,但不能因此认为中国创新药是个伪命题,是不值得的。”邓量指出,“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真实临床数据支撑,再想要融资很难了,而一旦临床试验的结果足够亮眼,无论是资本还是大企业,合作的机会其实很多。”2023年,除了诚益生物外,邓量在华盖资本投资的映恩生物、传信生物等,都有亮眼的表现。其中,映恩生物成为大药企布局ADC管线的重点资源池。2023年4月3日,BioNTech宣布与映恩生物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后者两款ADC新药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包括DB-1303和DB-1311,BioNtech支付1.7亿美元预付款、超1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而成立2年的mRNA明星企业传信生物,则以总价8.5亿元被并购进入上市公司商业版图。在邓量看来,做创新药,有几个关键节点。首先,在立项之初,管线选择至关重要,要更谨慎、强逻辑,尽可能去做差异化、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布局。在这个过程中,创始团队的研发逻辑至关重要,要能够准确把握潜在管线的开发难度和市场价值。而投资人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有实力的创始团队,寻找理想接近的人,共同搭建团队。“无论是做创新药,还是投创新药,产业积累都非常重要。”邓量表示,“我们投的蓝马医疗、PAQ Therapeutics等,都在资本寒冬中颇受关注。”在邓量看来,这背后,有细胞治疗、小分子降解剂热度上涨的原因,但更多是在于,他们的创始团队在相关领域有过长期积累,熟悉临床需求和制药难点,能够提出优化现有疗法的高效解决方案。比如,蓝马医疗的创始团队曾在TIL疗法领头羊Iovance Biotherapeutics积累了丰富的细胞生产扩增经验,而PAQ Therapeutics的创始团队,则在Kymera有深厚的项目管理经验,这些无疑都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其次,在临床开发的爬坡阶段,创始团队广泛接触各种资源,来支撑核心产品的研发推进。“一定要多储备资源,在核心产品临床数据出来前的困难阶段,给自己多一点选择的空间。”邓量强调。在他看来,过去近10年间,新一代的创新药企业家已经成长起来,他们通常具备跨国药企的职业经历,也熟悉了国内的创新药生态,可以准确把握接触资本、产业的时间节点、合作方式,进而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而这,也给了创新药投资更多的选择。”邓量指出。第三,在商业化的关键时期,相比单枪匹马做开发,好的创新药企业,可以优先考虑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全球合作开发之上。以往,国内创新药企通常把自身由Biotech向Biopharma的转变,作为商业化成功的标志。但实际上,真正具备潜力的创新药市场,应该是在全球。“国内企业独自在海外做研发,很不容易,可以尽早跟海外大企业合作开发,提高研发效率。”邓量强调,作为创新药企业,快速推进核心管线的研发,从而满足临床需求,是最关键的,在外部股权融资降温的背景下,可以尝试更多元的合作方式,来盘活管线资源和临床资源。比如,基于管线权益的并购等。“当然,国内的并购生态还处于起步阶段。”邓量表示。“希望大家对中国创新药多一点信心,也多一点耐心。”采访的过程中,邓量一直尝试通过复盘自己的投资逻辑,来阐释创新药投资的价值。在他看来,做创新药、投资创新药,现实意义巨大,关键在于找到对的方式。*封面图片来源:123rf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PAQ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AQ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