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曾志勇副教授、陈君敏教授带领的团队,联合神经外科林元相教授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中国科学院top 1区)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这项研究以“
信迪利单抗(
PD-1单抗)联合大剂量
甲氨蝶呤、
替莫唑胺和
利妥昔单抗(
CD20单抗)治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二期临床研究”为题,揭示了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在初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中的显著疗效与耐受性,并深入探讨了其分子机制。
PCNSL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极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尽管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进展迅速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现阶段,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治疗PCNSL的主流方案,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3年,五年生存率不足30%,治疗效果令人堪忧。
基于PD-1/PD-L1通路在PCNSL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和利妥昔单抗。这一多靶点治疗策略旨在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利用化疗药物的协同效应,实现对PCNSL的精准治疗。
在研究中,共有27名ECOG评分为0-2的PCNSL患者接受了这一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总体反应率高达96.3%,完全缓解率为92.6%。经过24.4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两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57.2%和91.5%,显示出这一联合疗法的巨大潜力。
为了优化临床治疗,团队还评估了脑脊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干扰素-α和IL10/IL6比率等细胞因子,提供了患者预后评估的新指标,从而为个体化治疗制定重要参考。此外,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患者的基因突变图谱,筛选出影响治疗响应的关键基因突变,尤其是涉及RTK-RAS、PI3K、Notch和Hippo信号通路的基因变异,为未来治疗策略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PCNSL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视角,还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开辟了道路。通过揭示PCNSL的病理机制,研究为未来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推动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发展。
近年来,在陈君敏教授和曾志勇副教授的带领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联合神经外科及其他科室专家,共同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打造了一套系统化的诊疗管理体系。从手术前的准备到手术过程的精细管理,再到病理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疗效评估和长期随访,每个环节都力求提供高标准的连续性医疗服务。这一多学科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次研究论文的唯一通讯单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曾志勇副教授担任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神经外科林元相教授和血液科陈君敏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