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DX1002作为一种口服的血管破坏剂,在临床前的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前景,能够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引发肿瘤血管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异种移植肿瘤的坏死。
2025年2月1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First-in-human phase 1 study of an orally bioavailable vascular-disrupting agent DX1002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DX1002在晚期实体瘤患者群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安全性和早期抗肿瘤活性,且展现出独特的肿瘤血管靶向特性。与化疗的联合治疗显示出潜在的协同效应,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血管靶向治疗方法(VTT)已被证实为一种可行的疗法,分为血管破坏剂(VDA)和血管生成抑制剂(AIA)两类。AIA通过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的形成起效,而VDA则能迅速闭合现有肿瘤血管,导致缺血和坏死。VDA通过前期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可控的安全性和潜在抗肿瘤效果。其中,小分子VDA包括秋水仙碱衍生物和CA4类似物等多种化合物,虽然多款药物显示了抗肿瘤活性,但仍有许多研究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被终止。特别是,CA4P作为典型VDA之一,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不稳定的分子结构和特异性不足等问题。
抗肿瘤功效
该研究共招募了17位患者进行抗肿瘤效果评估。结果显示,12名患者达到了疾病稳定(SD),其余5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DX1002的耐药性,使得总体疾病控制率(DCR)达到了70.6%。虽然未观察到完全或部分的缓解,但一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600mg剂量下实现了持续6.5个月的疾病稳定,放弃治疗前其病灶体积仅略微增加。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