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1b Study of JNJ-79635322 in Combination With Daratumumab With or Without Lenalidomid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Pomalidomide for Multiple Myeloma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for Part 1 (Dose Escalation) is to identify the safe effective dos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s [RP2Ds]) and schedule for JNJ-79635322 treatment regimen in combination with daratumumab with or without lenalidomide or with pomalidomide; and for Part 2 (Dose Expansion) i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JNJ-79635322 combination treatment regimens at selected RP2D(s).
Phase 1, First-in-Human, Dose Escalation Study of JNJ-79635322, a Trispecific Antibody, in Participa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or Previously Treated AL Amyloidosis
Phase 1, First-in-Human, Dose Escalation Study of JNJ-79635322, a Trispecific Antibody, in Participa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or Previously Treated AL Amyloidos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RP2D[s]) and schedule(s) to be safe for JNJ-79635322 in Part 1 (dose escalation),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JNJ-79635322 at the RP2D(s) selected and in disease subgroups in Part 2 (dose expansion).
100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专利(医药)
29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新闻(医药)三抗的风最近吹得有些猛。7月10号,艾伯维(AbbVie)与IGI Therapeutics SA共同宣布,双方就CD3/CD38/BCMA TCE新药ISB 2001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根据协议条款,艾伯维将获得在北美、欧洲、日本和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和商业化ISB 2001的独家权利。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IGI将有资格获得7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望获得高达12.2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层的两位数净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高达7亿美金的首付款,表明艾伯维对于ISB2001未来前景的强烈看好。无独有偶,年初,艾伯维以10亿美金的价格将另一款三抗——来自先声药业的SIM0500(CD3/BCMA/GPRC5D)收入囊中。此外,葛兰素史克、默沙东、吉利德等MNC近年来亦在三抗领域频频出手,充分反映了巨头对三抗药物的兴致。如果说双抗接棒PD-1,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基石药物,未来,三抗药物能否继双抗药物,再次划破浩瀚苍穹,且拭目以待。(一)三抗药物三特异性抗体是在双特异性抗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与双抗相比,三抗增加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因而有望产生特异性更强、更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的临床疗效。具体而言,三抗主要存在三大优势,包括:(1)三个结合位点可以结合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重新定向免疫细胞,将免疫细胞募集至肿瘤细胞周围,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如先声药业的CD3/BCMA/GPRC5D,抗CD3臂募集T细胞,另外两个臂分别链接肿瘤细胞的BCMA和GPRC5D。(2)可以同时阻断三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杀伤毒性;(3)与三种不同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相对而言可能潜在增加结合特异性,降低脱靶等引起的副作用。图:先声再明的技术平台数据来源:先声药业宣传资料(二) 海外MNC三抗药物布局随着双抗市场的火热,MNC对于三抗产品的布局正在提速,艾伯维、默沙东、吉利德等MNC近年来相继在三抗市场扫货。表:MNC三抗药物布局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默沙东近年来多次出手三抗药物,涉及的领域包括眼科及小细胞肺癌等。2024年5月,默沙东将以13亿美元的前期付款和高达17亿美元的未来里程碑付款收购EyeBio公司,收购潜在总价值30亿美元。 EyeBio的先导候选药物Restoret (EYE103)是一种在研的、潜在的“first-in-class”的四价、三特异性Wnt抗体,旨在解决视网膜疾病患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Restoret通过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旨在通过激动Wnt途径消除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渗漏,恢复和维持血-视网膜屏障(BRB)。2024年2月,EyeBio披露了Restoret的首次人体 1b/2a期AMARONE试验的第12周数据。数据显示,DME患者接受Restoret单药治疗,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改善+11.2 个字母,视网膜厚度平均减少-143微米;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VAMD)患者 (n=5) 接受Restoret 与阿柏西普联合治疗,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每月多次服用 Restoret(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阿柏西普联合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图:Restoret结构数据来源:EyeBio官网2024年1月,默沙东以约6.8亿美元收购Harpoon Therapeutics,后者的核心管线HPN328(MK-6070)为一款DLL3/CD3/Albumin三特异性抗体。7个月后,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和默沙东宣布将共同开发及商业化MK-6070,默沙东仅保留了日本权益。第一三共这步棋意图明显,进一步探索MK-6070与DS-7300a(B7H3 ADC)在小细胞肺癌的协同作用。MK-6070用优异的数据证明了其临床价值。在2024WCLC上,49 名先前接受过2线治疗的SCLC患者接受≥1.215 mg(MK-6070的最低有效剂量)治疗,有脑转移的患者 ORR 为 37%,EC-ORR 为 52%,DCR 为 78%,均高于无脑转移患者(ORR 、EC-ORR均为 19% , DCR 为 48%)。在 28 名(32%)有脑转移的患者中,有 9 名发生了 CNS 进展事件,而无脑转移患者未出现此类事件。整体来看,MK-6070 对 SCLC 患者(包括有脑转移的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图:DLL3在小细胞肺癌表面呈现高表达数据来源:HARPOON Therapeutics(2)除了默沙东、艾伯维外,吉利德于2024年携手Merus,共同开发靶向新型双重肿瘤相关抗原(TAA)的三特异性抗体。Merus作为中国企业的老朋友,先后与先声药业和贝达医药等均展开项目合作。根据协议条款,Merus将领导两个项目的早期研究活动,并可选择开展第三个项目。在选定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吉利德将有权获得合作开发项目的许可权。如果吉利德行使其选择权,将负责项目的额外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活动。Merus则有权获得5600万美元预付款和吉利德2500万美元股权投资。在所有潜在项目中,Merus还有资格获得高达15亿美元付款,包括额外近期和期权付款、潜在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版税。对于第三个潜在项目,Merus可能会选择与吉利德50/50分成,以代替未来的里程碑和版税支付。图:Merus产品管线数据来源:Merus官网(三) 中国企业三抗布局中国创新药企业作为研发的弄潮儿,在三抗领域的布局十分广泛,涉及肿瘤、自免等多个适应症,先声药业、维立志博、恩沐生物等企业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相关三抗产品已成功出海。表:成功出海的国产三抗药物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1)先声药业的SIM0500是一种靶向GPRC5D/BCMA/CD3的人源化三特异性抗体。2025年1月,先声药业与艾伯维(AbbVie)宣布就SIM0500达成许可选择协议,根据该协议条款,先声再明将从艾伯维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金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BCMA和GPRC5D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不言而喻,强生在今年ASCO上披露了旗下三款JNJ-5322(GPRC5D/BCMA/CD3)的Ⅰ期临床研究,126例既往接受过4线治疗的患者的ORR为73%,VGPR=66%,其中36例RP2D剂量组(n=36)的ORR为86%,VGPR=75%,。在未接受过抗BCMA/GPRC5D治疗的27名患者中,RP2D剂量组的ORR达100%, VGPR=89%。JNJ-5322的疗效数据十分优异,但鉴于5例患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4例患者因AE死亡,依然留给SIM0500弯道超车的机会。(2)维立志博的LBL-051 是一款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抗体。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就LBL-051成立新药研发公司 Oblenio Bio并达成了独家选择权及许可协议。维立志博将授予 Oblenio 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LBL - 051 的独家选择权和许可,并有权获得3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在达成开发、监管注册、销售里程碑事件后,维立志博还将有权获得最高达 5.79 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款项,以及未来产品的销售分成。(四) 潜在授权的国产三抗药物目前,国产三抗药物的出海主要集中于自身免疫病领域,相较自免市场,肿瘤市场对于MNC则更具吸引力。PD-1/VEGF的靶点组合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且拥有超越PD-1的潜力,针对PD-1/VEGF靶点组合延申出来的三抗靶点,有望成为引爆市场的下一个风口。基石药业、信达生物、上海谊众、嘉和生物等企业在这一领域布局。表:未来有较高出海前景的国产三抗药物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1)CS2009是基石药业旗下一款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目前处于临床Ⅰ期。近年来,PD-1/VEGF双抗持续授权出海,从康方生物的AK112至三生药业的SSGJ-707,前者总交易金额高达50亿美金,后者更是超过60亿美金。究其原因,在于PD-1/VEGF双抗剑指PD-1,有望成为替代PD-1的免疫基石药物。基于此,基石药业的CS2009应运而生,通过在PD-1/VEGF的骨架上增加一条CTLA-4臂,有望带来mPFS及mOS的提升,产生更好的生存获益。7月,基石药业公告称,CS2009第四剂量水平(20毫克/千克,每三周给药一次)经安全性监测委员会(SMC)评估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优异的疗效叠加良好的安全性,有望诞生一款大药。图:CS2009在临床前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数据来源:基石药业宣传资料(2)IBI3003是信达生物旗下一款GPRC5D/BCMA/CD3三抗,由公司自有的Sanbody®技术平台构建,目前处于临床Ⅰ/Ⅱ期。同靶点的药物包括强生的JNJ-5322以及先声药业的SIM0500,后者成功以超10亿美金授权艾伯维。鉴于BCMA及GPRC5D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上已被验证,叠加信达生物卓越的技术平台,IBI3003成药性高,信达生物更是将IBI3003标签为““全球潜在最强三抗”,期待IBI3003未来的市场表现。图:IBI3003结构数据来源:信达生物宣传资料(五) 小结三抗的风,起了。从艾伯维、默沙东、吉利德近年的布局来看,三抗药物有望成为继双抗药物下一个技术高地,三抗灵活的靶向策略和多样的作用机制,有望解决目前临床尚未解决的肿瘤和自免适应症难题。近年来,多款国产三抗成功授权,涉及先声药业、维立志博、恩沐生物等企业。放眼未来,基石药业、信达生物、上海谊众等企业的三抗产品有望授权出海,期待优异的临床数据。药事纵横投稿须知:稿费已上调,欢迎投稿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作者 | 沙晓威一场围绕三抗的资本盛宴已然开席。7月,艾伯维宣布以7亿美元首付款收购IGI Therapeutics开发的一款三抗,靶点覆盖CD3、CD38和BCMA,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这是继2025年1月与先声药业达成GPRC5D/BCMA/CD3三抗SIM0500的10.55亿美元合作之后,艾伯维在血液瘤领域的又一次出手。短短半年,豪掷17亿美元,艾伯维对三抗的前景认可不言而喻。艾伯维也并非孤例,各大药企都在加速布局三抗。自2024年初以来,三抗相关交易持续升温。默沙东先后收购Harpoon Therapeutics、EyeBio两家企业,强化三抗产品线;吉利德以5600万美元预付款及最高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与Merus达成合作,联手开发新型肿瘤相关抗原(TAA)的三抗;还有GSK,以8.5亿美元引进恩沐生物的CD19/CD20/CD3三抗CMG1A46,剑指自免疾病市场……可以看到,下场的MNC越来越多。尽管这些管线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仍向外界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三抗已经彻底火起来了。随着临床的推进,未来或许还将有更多交易的达成。新的技术军备竞赛,开始了。/ 01 /全球竞速三抗赛道双抗走红后,三抗成为了下一代免疫疗法研发的焦点之一。过去3年,全球三抗药物的研发管线,呈现指数型增长。截至目前,在研三抗产品已突破100个,且多个项目已开启动临床试验。其中,来自中国的管线数量最多,占比接近半数。随着研发的持续推进,多家MNC通过并购、BD交易等方式入局,三抗已经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一场新的全球竞速赛。从交易规模上看,2024年初至今,全球三抗领域的各类交易总额(不含里程碑付款)已突破100亿美元。各大药企争相布局背后,看中的是三抗在肿瘤和自免领域的巨大潜力。肿瘤由于细胞高度异质性、微环境引起的免疫抑制增强及耐药性的问题,导致单一靶点难以长期有效控制肿瘤增殖。也正因此,联合用药、双抗成为了新的治疗趋势。双抗时代的到来,为诸多药企带来新的增长。当前最火热的无疑是TCE双抗,全球已上市的19款双抗药物中,11个是TCE类产品,强生对自家两款TCE双抗的销售额峰值,更是看到了50亿美元。只不过,随着CD19/CD3、BCMA/CD3等热门组合被迅速挖掘,靶点重合、管线扎堆的问题逐渐显现。在针对复发/耐药性实体瘤治疗中,双抗也存在疗效瓶颈,T细胞耗竭、抗原丢失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亟待更强力机制补充。相比之下,三抗通过整合双TAA与CD3免疫激活元件,有潜力实现更精准的引导,同时降低脱靶风险。在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抗原异质性高的疾病中,三抗有望解决双抗的耐药问题。目前临床阶段最常见的靶点组合为CD3/BCMA/GPRC5D,现有管线药物包括强生的JNJ-79635322、艾伯维收购先声的SIM0500、信达的IBI3003以及天广实的MBS314。从强生公布的JNJ-79635322治疗RRMM的1期结果来看,36名接受推荐2期剂量药物治疗的患者中,ORR达86.1%,非头对头优于强生的双抗CD3/GPRC5D双抗塔奎妥74.1%的ORR。在肿瘤深入探索的同时,TCE在自免市场的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药企看见。B细胞驱动的免疫异常是多种自免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TCE的机制,理论上也能够通过深度清除B细胞,来为自免疾病患者带来获益。一些初步的探索,也证明了潜力。此前安进的TCE Blinatumomab(CD3/CD19)、强生的TCE Teclistamab(CD3/BCMA)均在自免早期临床中显示出积极疗效。然而,持续时间短,难以深度或持久清除B细胞。此外,体内抗药物抗体(ADA)的出现,也影响药物的疗效。相比之下,三抗的分子设计具备更强靶向性和调控能力。比如诺华的PIT565(CD3/CD19/CD2三抗)从肿瘤跨界至自免,正在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的研究。与CD3双抗相比,PIT565共刺激CD2会克服T细胞衰竭,增加患者反应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这种三抗设计使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具有较大的潜力。再比如GSK引进CMG1A46,看中的也是其分子设计特点:对CD19和CD20阳性B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对CD3具有低亲和力,可以降低TCE通常相关的毒性。而这能够帮助其拓展SLE等B细胞驱动的自免疾病研究。三抗能否满足药企的期待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其热度持续上升成了一个必然事件。/ 02 /被按下了快进键三抗概念早在2004年就已出现,Huang等人提出了CEA/CD3/CD28三抗在靶向NK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尝试。2022年,赛诺菲在《Nature》上连发多篇文章分享CD38/CD3/CD28三抗的研发进展,由此这一领域尝试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尽管从概念到产业真正关注,三抗用了18年的时间;随着近两年大药企的争相布局,三抗领域异常热闹。但本质上,这仍被按下了“快进键”的结果。一方面,从成药结果上看,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三抗产品获批上市,进度最快的管线,如强生JNJ79635322、默沙东的EYE103(眼科)也仅处于2期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较长距离。另一方面,三抗的研发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靶点叠加≠效果提高,复杂性远超预期。此前,赛诺菲的HER2/CD3/CD28三抗SAR443216已因毒性较大而有效性不足被终止开发。这次失败也暴露出两个问题,靶点的选择不当以及三抗的设计缺陷。尽管ADC在HER2这个靶点大杀四方,但TCE与ADC的逻辑不同。前者的本质上是化疗,对靶点的要求是越高越好,对靶点的特异性要求就没那么高,而TCE对靶点的要求核心是特异性好,对表达水平要求较低。由于HER2同时在多种肿瘤细胞甚至是正常细胞中表达,因此,要对肿瘤的高表达和正常细胞低表达进行一定的区分。反映在药物设计中,HER2的亲和力不宜过高。而三抗涉及到三种靶点,分子的亲和力更需要平衡。但很显然,赛诺菲没有考虑这一点。这也提示现有的三抗甚至多抗研发者,并不是靶点叠加的越多越好,也绝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更需要关注的是,在TCE三抗中,高度刺激免疫系统可能会引发安全性问题。艾伯维收购的BCMA/CD38/CD3三抗ISB2001的1期临床结果上看疗效还算不错:50ug/kg剂量以上达到了79% ORR,其中3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然而,43%的患者出现了≥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4%的患者发生感染。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强生的三抗JNJ-79635322临床:41%患者的出现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75%的感染。这涉及一个关键问题:CD3 介导的T细胞活化是否需要两种肿瘤抗原的结合,还是与任一抗原结合足以触发细胞毒性?这种设计选择,对疗效和毒性的控制都有重要意义。而在大药企更关注的自免领域,双抗尚属新鲜事物,更不要提三抗了。核心在于,相比肿瘤药物,自免药物对依从性、安全性等要求更严苛。Ozoralizumab是已上市的双抗中唯一一款自免药物,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其相对分子量仅为38 kDa,避免了大结构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降低了免疫原性。但在最新的3期临床中,还是有40%的患者出现了ADA,影响了治疗效果。强生、艾伯维、安进等药企的TCE此前都遭遇过ADA免疫原性过高的问题,大多数管线已经终止研发。基于免疫原性的限制,强生目前管线中的相关自免疗法,以联用为主。事实上,在TCE为代表的双抗在肿瘤药物开发过程,ADA的控制一度也成为挑战。扩展到自免领域,ADA免疫原性的问题在慢性病管理中更突出,在靶点组合和药物结构设计方面,需要更为关注。三抗在此基础上推进,挑战无疑更大。/ 03 /大力能否出奇迹当然,尽管三抗开发更为早期,风险与周期更高,但市场的热情追捧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双抗太火了,这为药企布局三抗提供了信心支撑。毕竟,此前市场也曾质疑双抗“比单抗好不了多少”,但近年来Blincyto、Vabysmo等双抗产品在血液瘤、眼科等领域的大爆发,证明可通过协同效应实现疗效突破、商业化成功。而HER2/HER3双抗则由于安全性饱受质疑,但Bizengri和Zenocutuzumab的成功,让市场看到叠靶点也是有回报的。另一方面,三抗技术处于早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是事实,但是,资本和药企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加速多抗的研发进程。在交易模式上,大药企的已不局限于单一药物,而是延伸到整个技术平台。默沙东从Harpoon获得了包括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ProTriTAC和TriTAC-XR三抗平台,借助这些平台加速了三抗的研发。同年5月默沙东对EyeBio进行并购,8月就迎来了管线产品EYE103的2/3期临床试验结果,接受该疗法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力得到改善,这一快速进展充分验证了整合优质平台对研发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与大药企的推动下,三抗研发过程中问题的暴露,可能会加速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诞生。药物研发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三抗研发同样如此。每一次失败都能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经验,以及优化迭代的“原始数据”;而资本的持续投入、大药企的重视,也为研究试错提供了底气,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泡沫对投资者意味着风险,但对行业来说并非全是坏事。因为创新不能被计划、不能被安排,需要大量试错,而泡沫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总而言之,三抗需要质疑,但同样要期待。毕竟,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钥匙,往往藏在最复杂的迷宫中,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与重来。PS: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氨基君微信号交流。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跨国药企巨头强生交出一份“冰火交织”的半年报!7月16日公布的业绩显示:2025H1总营收456亿美元,肿瘤板块以21.1%增速逆势突围,达雷妥尤单抗独揽68亿美元,CAR-T疗法Carvykti暴增135%冲击年度20亿目标。但自免领域受生物类似药冲击下滑14%,昔日王牌乌司奴单抗缩水近四成。在创新药与收购双轮驱动下,强生正加速重构业务版图。肿瘤三驾马车拉动119亿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强生公司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出其在医药市场的强劲实力。公司整体营收达到456.36亿美元,同比增长4.1%,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创新制药业务贡献了290.75亿美元的收入,增长率为3.6%;医疗科技业务收入为165.61亿美元,增长5.0%,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均实现了稳步增长,为公司的整体业绩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创新制药业务中,肿瘤业务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上半年肿瘤业务取得了119.90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1.1%,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公司整体业务的增长速率,彰显了肿瘤业务在强生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达雷妥尤单抗作为强生肿瘤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的霸主地位愈发稳固。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额飙升至67.7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7%,占肿瘤业务总营收的56%。自2015年获批上市以来,达雷妥尤单抗凭借其对CD38靶点的精准作用,通过多种免疫介导机制,如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有效消除骨髓瘤细胞,实现深度持久缓解,陆续斩获从末线单药到一线治疗的全部适应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CAR-T产品Carvykti的增长势头同样迅猛,成为肿瘤业务增长的又一强大引擎。上半年,Carvykti销售额达到8.08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销售额,增长势头强劲。基于这样的增长趋势,其全年销售额有望冲击20亿美元的新里程碑。Carvykti是强生与传奇生物合作开发的BCMA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2年,Carvykti获美国FDA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随着其逐步进入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销售业绩持续攀升。强生的双抗矩阵在肿瘤治疗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肿瘤业务增长的新兴力量。Tecvayli(特立妥单抗)作为CD3/BCMA双抗,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Talvey(塔奎妥单抗)是CD3/GPRC5D双抗,2023年首次获批上市,2025年2月在华获批,上半年销售额达1.9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2.0%,快速放量。这两款双抗通过不同的靶点组合,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在下一代肿瘤治疗产品的研发上,强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2025年ASCO大会上,强生披露了BCMA/GPRC5D/CD3三抗JNJ-5322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数据。在II期推荐剂量下,JNJ-5322的ORR(客观缓解率)高达86%。JNJ-5322能够同时靶向BCMA和GPRC5D两个骨髓瘤抗原,通过新型结合域和低亲和力CD3结合域,经体外筛选优化以增强肿瘤内效应并减少肿瘤外影响,克服肿瘤异质性和获得性耐药,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自免阵痛期的破局三连击在自免领域,强生在2025年上半年面临着严峻的业绩挑战,业务整体同比下滑14.1%,收入降至77.00亿美元。这一业绩下滑主要归因于其核心自免产品IL-12p40单抗Stelara(乌司奴单抗)受到生物类似药的强烈冲击。2025年上半年,Stelara的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8.6%,仅为32.78亿美元。乌司奴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IL-12和IL-23共有的p40亚基,阻断Th1和Th17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炎症反应。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IL-12/IL-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在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等多个自免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色,销售额快速增长,2023年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全球自免领域头部药物之一。但随着强生相关专利到期,2023年以来,国内外多款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陆续上市,对其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挤压。不过,强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试图突破困境。在老药新用方面,IL-23p19单抗Tremfya(古塞奇尤单抗)成为强生的重要突破口。2025年上半年,Tremfya销售额为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0%,展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古塞奇尤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白介素23(IL-23)抑制剂,能靶向抑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IL-23。今年2月,Tremfya在中国迎来克罗恩病新适应症的全球首批,这一突破为其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2025年3月20日,强生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Tremfya作为首个且唯一提供皮下注射(SC)和静脉注射(IV)诱导治疗双选项的IL-23抑制剂,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人患者。这一批准是基于多项严格的III期试验结果,这些试验评估了超过1,300名对传统疗法或生物制剂无效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Tremfya在实现临床和内镜终点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在收购新药方面,2025年4月,强生以65亿美元收购获得的FcRn单抗Imaavy(nipocalimab)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为自免管线快速填补了空白。Imaavy是一款靶向新生儿Fc受体(FcRn)的单克隆抗体疗法,通过特异性结合FcRn,阻断免疫球蛋白G(IgG)的再循环过程,导致被细胞摄入的自身抗体无法重返血液,而是在细胞内被降解清除。在一项针对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和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阳性的全身性重症肌无力(gMG)成人患者的关键性Vivacity-MG3研究中,Imaavy与标准治疗(SOC)联合使用时,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MG-ADL)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从基线开始,nipocalimab能够使总IgG的中位水平降低高达75%,常见的致病性IgG,如抗AChR抗体和抗MuSK抗体的水平在24周内也显著下降,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在研发口服靶向药方面,强生的口服IL-23R拮抗剂icotrokinra传来两项斑块状银屑病III期研究成功的好消息,距离申报上市已近在咫尺。Icotrokinra是全球首个以口服方式给药并靶向IL-23的拮抗多肽,由强生公司与ProtagonistTherapeutics,Inc.携手开发。在两项III期研究中,ICONIC-LEAD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主要评估Icotrokinra在成人和12岁以上青少年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试验历时156周,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每日口服Icotrokinra或安慰剂。研究的主要终点在16周时,受试者中实现IGA0/1评分改善的比例,以及达到PASI90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另一项研究ICONIC-TOTAL专注于评估Icotrokinra在特定区域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的应用,也达到了主要终点。Icotrokinra的成功研发,有望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治疗选择,进一步丰富强生在自免领域的产品线。146亿豪购激活神经科引擎在神经科学领域,强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一系列产品的出色表现和战略收购,不断激活该领域的发展引擎。Spravato(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作为强生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明星产品,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表现十分亮眼。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额达到7.3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8.1%。2025年1月,Spravato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新适应症获得FDA批准,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空间。Spravato是一种非竞争性和亚型非选择性活动依赖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全新的独特作用机制,与目前市面上其他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作用原理不同。它通过鼻腔喷雾给药,能够快速起效,为那些对传统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多项临床研究表明,Spravato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时,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疗效持久。在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中,Spravato单独使用在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总评分中显示出比安慰剂更快且更优的改善效果。在事后分析中,Spravato在第28天对所有10项MADRS条目均显示出数值改善。在第4周时,服用安慰剂的患者中有7.6%达到缓解(MADRS总评分≤12),而服用Spravato的患者中有22.5%达到缓解。2025年1月,强生斥资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这一举措为其神经科学领域的布局注入了强大动力,而Caplyta(卢美哌隆)正是此次收购的核心资产。2025年上半年,Caplyta为强生带来了2.11亿美元的销售增量,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潜力。7月,Caplyta向美国FDA申报了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新适应症,这一申报基于III期Study304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多国家、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停药临床试验(n=228),评估了卢美哌隆(42mg,每日1次)对比安慰剂用于预防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双盲治疗阶段,卢美哌隆组患者的复发时间较安慰剂组显著推迟(p=0.0002),并且复发风险降低了63%(HR=0.37,95%CI:0.22,0.65)。关键次要终点显示,在双盲治疗阶段,卢美哌隆组患者的全因停药(包括复发)时间较安慰剂组显著延迟(p=0.0007)。此前,Caplyta用于辅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新适应症也已申报上市,有望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卢美哌隆是一种可每日1次口服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具体作用机制虽尚不清楚,但已知其在治疗剂量下可拮抗中枢5-羟色胺2A(5-HT2A)受体和调节中枢多巴胺D2受体,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展现出较强的治疗潜力。管线暗战:三抗、双抗与细胞疗法的军备竞赛在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中,管线研发成为各大药企角逐的关键战场。强生凭借在三抗、双抗与细胞疗法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和卓越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终极战场,强生的三抗JNJ-5322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2025年ASCO大会上披露的II期推荐剂量下,JNJ-5322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ORR高达86%,这一数据与其他竞品相比,优势显著。与一些已上市的双抗产品相比,JNJ-5322能够同时靶向BCMA和GPRC5D两个骨髓瘤抗原,通过新型结合域和低亲和力CD3结合域,经体外筛选优化以增强肿瘤内效应并减少肿瘤外影响,克服肿瘤异质性和获得性耐药,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在肺癌治疗领域,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组合拳成功打入NSCLC一线治疗市场,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突破。2025年上半年,该组合拳为强生带来了3.2亿美元的收入,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埃万妥单抗是一种同时靶向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兰泽替尼是EGFRT790M抑制剂,两者联合使用,通过协同抑制EGFR和MET信号通路,能够有效克服包括EGFR/MET依赖性、非依赖性以及机制不明在内的多种复杂耐药模式。在III期MARIPOSA研究中,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总生存期(OS)方面取得阳性结果,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相较奥希替尼,中位OS改善幅度将超过一年,这一突破性结果进一步确立了该组合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新标准治疗地位。随着Carvykti销售额的不断攀升,其年销20亿的目标对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产能博弈成为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传奇生物与强生正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产能升级。在全球范围内,传奇生物与诺华签订了独家全球许可协议,加强Carvykti的全球生产与供应能力。2025年第一季度,诺华生产基地已经启动了Carvykti的商业化生产。传奇生物还在比利时根特的TechLane生产基地启动临床生产,并预计2025年底启动商业化生产,以满足全球需求。此外,传奇生物也在自行扩产,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年产能10000剂的目标,到2027年底,产能将达到20000剂。2024年9月、10月,传奇生物先后与MultiplyLabs合作,探索机器人技术用于自动化细胞治疗生产,并在美国费城新建细胞治疗研发设施,该设施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竣工。而Carvykti在中国的获批,不仅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的进程。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医药市场,Carvykti的获批上市将有助于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高产品的可及性,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总结与展望2025年上半年强生在肿瘤、自免、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肿瘤领域,凭借达雷妥尤单抗、Carvykti以及双抗矩阵等明星产品的强劲表现,成功拉动了119亿的增长极,同时下一代武器JNJ-5322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自免领域虽处于阵痛期,但通过老药新用、收购突围和口服革命等破局三连击,有望逐步扭转局势;神经科学领域通过146亿豪购Intra-Cellular,激活了发展引擎,Spravato和Caplyta等产品的出色表现也为该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强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潜力值得期待。随着肿瘤领域三抗、双抗与细胞疗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免领域新产品的陆续上市和管线的不断丰富,还有神经科学领域新适应症的拓展和产品的放量,强生有望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强生也面临着市场竞争、专利到期、法规政策等诸多挑战,需要不断优化产品布局,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参考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强生官网END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100 项与 JNJ-79635322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