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聚焦于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的特应性皮炎研究动态,精心筛选并汇总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我们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力求呈现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概览。
本文汇总了皮肤炎症及特应性皮炎领域的最新高影响力研究,涵盖药物治疗、机制解析和临床应用。
发表在《J Adv Res》(影响因子13.0)的研究深入解码了Regnase-1蛋白在皮肤炎症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揭示其通过调节多条促炎因子mRNA降解维持皮肤免疫平衡,为治疗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及皮肤癌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J Am Acad Dermatol》(影响因子11.8)报道的国际多中心病例系列显示,妊娠期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较为安全,未见明显母体或胎儿不良结局,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安全性数据。
此外,《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影响因子9.7)发表的孕期环境酚类化合物暴露研究揭示,孕期酚类暴露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和哮喘风险显著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强调孕期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影响因子8.5)报道利莫乳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调节STAT3信号通路,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开辟了益生菌衍生生物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新方向。
整体研究为皮肤炎症疾病的精准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助力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药物类:
1. J Am Acad Dermatol(IF:11.8): 妊娠期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国际多中心病例系列:母体并发症及胎儿结局;
2. J Am Acad Dermatol(IF:11.8): 重大变革:特应性皮炎Dupilumab治疗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风险增加相关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 Front Pharmacol(IF:4.8): 光甘草定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从基础到临床研究;
4. Int Immunopharmacol(IF:4.7): 黄酮苷通过TRPV4抑制和肥大细胞MRGPRX2/MrgprB2阻断缓解特应性皮炎相关瘙痒;
5. Aust Prescr(IF:4.2): Lebrikiz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
6. J Dermatolog Treat(IF:3.9): 巴瑞替尼在成人特应性皮炎中的真实世界疗效、安全性及反应预测因素;
7. An Bras Dermatol(IF:3.6): Tralokinumab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8. Dermatitis(IF:3.2): Dupilumab 3期特应性皮炎试验中的面部皮疹事件:汇总分析;
9. Dermatitis(IF:3.2): MG-K10: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长效抗IL-4受体α单克隆抗体;
10. Clin Exp Dermatol(IF:2.8): 特应性皮炎患者使用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后出现银屑病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11. Ital J Dermatol Venerol(IF:2.6): JAK及TYK抑制剂在皮肤病的标注与超说明书治疗;治疗类
1. Int J Biol Macromol(IF:8.5):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 CCFM1040来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STAT3依赖性上皮细胞因子调节缓解特应性皮炎;
2. Phytomedicine(IF:8.3):传统草本精油逆转BCAA驱动的炎症性衰老,预防特应性皮炎复发;
3. Stem Cell Res Ther(IF:7.3):人乳牙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改善小鼠卵清蛋白特异性过敏性皮炎;
4. Front Pharmacol(IF:4.8):大麻及大麻素在皮肤病学中的应用:定量结局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5. Acta Derm Venereol(IF:3.7):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当前实践中全身治疗选择的临床影响;其他类:
1. J Adv Res(IF:13.0):解码Regnase-1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对皮肤病潜在的治疗意义;
2. JAMA Dermatol(IF:11.0):成人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上皮屏障疾病;
3. Environ Int(IF:9.7):孕期环境酚类化合物暴露与ECHO队列儿童特应性皮炎、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关联;
4. Biomed Pharmacother(IF:7.5):人类皮肤微生物组的现有观点:功能洞察与治疗调控策略;
5. Value Health(IF:6.0):德国特应性皮炎与银屑病患者中皮肤、自信和社会健康相关EQ-5D-5L附加项的心理计量学表现;
6. Front Immunol(IF:5.9):皮肤炎症中肥大细胞的功能异质性:精准医学的意义;
7. J Invest Dermatol(IF:5.7):铁-皮肤轴:探索铁稳态与皮肤疾病的相互关系;
8. Clin Exp Allergy(IF:5.2):全球老年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负担(1990-2021)及2030年预测:社会人口学指数分析;
9. Contact Dermatitis(IF:4.6):有无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对防腐剂和乳化剂的接触性过敏;
10. Pediatr Allergy Immunol(IF:4.5):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及食物过敏的预测、预防与治疗靶点:皮肤屏障;
11. Clin Epigenetics(IF:4.4):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前景;
12. Dermatitis(IF:3.2):多基因兼效性与空气污染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
13. Int J Dermatol(IF:3.2):以色列4197例结节性痒疹患者的共病及医疗资源利用:横断面人群分析;
14. Cutis(IF:2.7):儿童传染性软疣与特应性皮炎双向关联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评估;药物类:1. 妊娠期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国际多中心病例系列:母体并发症及胎儿结局
期刊名称:J Am Acad Dermatol影响因子:11.8JCR分区:Q1作者:Ajay S Dulai(一作),Jenny E Murase(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5.10.123摘要:本研究汇集了多中心病例,评估妊娠期间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母体安全性及胎儿结局。结果显示,在妊娠期使用Dupilumab的患者中,母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胎儿不良结局。该数据为妊娠期特应性皮炎患者使用Dupilumab提供了初步安全性支持,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确认其长期影响。总结:本国际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分析了妊娠期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母体并发症和胎儿结局,结果表明该药物在妊娠期间使用相对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影响。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安全性数据,支持在妊娠期慎重使用Dupilumab,但建议未来开展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研究以明确其全面风险与获益。2. 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风险增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期刊名称:J Am Acad Dermatol影响因子:11.8JCR分区:Q1作者:Craig Fisher(一作),Wendi E Wohltmann(通讯)单位:San Antonio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Dermatology & Pathology, 1100 Wilford Hall Loop, JBSA Lackland, TX 78236DOI: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5.10.102摘要: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评估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接受Dupilumab治疗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较未接受该治疗者存在更高的CTCL发病风险。此发现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Dupilumab治疗时需警惕潜在的淋巴瘤风险,并加强患者的监测和评估。总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发现,Dupilumab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时,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风险。该结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安全警示,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更严格的监控,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淋巴瘤病变,保障患者安全。3. 甘草黄酮A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潜力:从基础到临床研究
期刊名称:Front Pharmacol影响因子:4.8JCR分区:Q1作者:Deming Liu(一作),Hua Yang(通讯)单位:重庆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中医药医院皮肤科,重庆临床皮肤病研究中心,重庆中医药整合皮肤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湿疹外治中药重点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3389/fphar.2025.1632006摘要:甘草黄酮A(Licochalcone A,Lico-A)是从甘草中提取的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皮肤病治疗领域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潜力。该综述重点介绍了Lico-A在治疗痤疮、特应性皮炎、酒渣鼻、色素沉着障碍和皮肤肿瘤中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调控NLRP3炎症小体、NF-κB、PLC/ERK/STAT3、AP-1和Nrf2/HO-1等多条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黑色素生成及肿瘤进展。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减少炎症病变、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抑制色素沉着。然而,现有研究存在地域偏倚、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及多依赖于前临床模型等局限。未来应重点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先进给药系统及系统生物学机制研究,以确立Lico-A作为多功能、循证的皮肤炎症、感染及肿瘤疾病治疗药物的地位。总结:甘草黄酮A是一种来源于甘草的类黄酮,具有抗炎、抗菌及抗氧化等多重药理作用,表现出治疗痤疮、特应性皮炎、酒渣鼻、色素异常和皮肤肿瘤的潜力。其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调节炎症、氧化应激和黑色素生成。临床数据支持其改善炎症和色素沉着,但现有研究受限于样本及设计缺陷,未来需进行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及深入机制研究,以推动其临床应用。4. 维替辛通过抑制感觉神经元TRPV4和肥大细胞MRGPRX2/MrgprB2缓解特应性皮炎相关瘙痒
期刊名称:Int Immunopharmacol影响因子:4.7JCR分区:Q1作者:Yejoon Kim(一作),Won-Sik Shim(通讯)单位:College of Pharmacy, Gachon University, Incheon, Republic of KoreaDOI:https://doi.org/10.1016/j.intimp.2025.115757摘要:慢性瘙痒是特应性皮炎(AD)中的严重症状,通常对现有抗瘙痒治疗耐药。本文证明维替辛(VTX)通过调节神经元和肥大细胞途径发挥抗瘙痒作用。在TRPV4转染的HEK293T细胞和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VTX显著抑制TRPV4依赖的钙流入,降低激动剂响应峰值和响应神经元比例。HEK293T细胞表达人体MRGPRX2和小鼠MrgprB2的钙信号显示,VTX剂量依赖性抑制复合物48/80诱导的信号。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显示,VTX显著降低小鼠腹膜肥大细胞和HMC1.2细胞β-己糖苷酶释放。分子对接显示VTX与TRPV4及MRGPRX2/MrgprB2受体激动剂结合位点重叠,提示直接作用。MC903诱导的小鼠AD模型中,VTX减轻抓痒行为、肥大细胞活化及Trpv4和MrgprB2转录上调。TRPV4缺失小鼠中抗瘙痒效果增强,表明MRGPRX2/MrgprB2抑制的贡献。结果表明VTX是治疗AD相关瘙痒的潜在候选药物,且机制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提供依据。总结:本研究揭示维替辛能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瘙痒,其机制包括在感觉神经元中通过抑制TRPV4通道减少钙信号,在肥大细胞中抑制MRGPRX2/MrgprB2介导的脱颗粒反应。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维替辛能减轻瘙痒行为和炎症反应,且在TRPV4缺失背景下效果更显著,显示其通过双重靶点作用发挥抗瘙痒效应。该药物有望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新型抗瘙痒治疗选择。5. 乐布利昔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
期刊名称:Aust Prescr影响因子:4.2JCR分区:Q1作者:无具体信息(摘要无作者注明)单位:无具体信息(摘要无通讯作者单位)DOI:https://doi.org/10.18773/austprescr.2025.042摘要:暂无具体摘要内容提供。总结:该文献介绍了乐布利昔单抗(Lebrikizumab)作为一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型生物制剂的应用。乐布利昔单抗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皮肤病变和症状。该药物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文章强调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提示乐布利昔单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由于文章未详细提供作者及单位信息,相关具体研究详情需参阅原文。6. 巴瑞替尼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真实世界的疗效、安全性及反应预测因素研究
期刊名称:J Dermatolog Treat影响因子:3.9JCR分区:Q1作者:Niccolò Gori(一作),Ketty Peris(通讯)单位:Dermatologia, Dipartimento Universitario di Medicina e Chirurgia Traslazionale, 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 Rome, Italy. U.O. Dermatologia,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Mediche e Chirurgiche, Fondazione Policlinico, Universitario A. Gemelli IRCCS, Rome, Italy.DOI:https://doi.org/10.1080/09546634.2025.2578249摘要:[目的] 巴瑞替尼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随机试验中显示出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但真实世界证据有限。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巴瑞替尼治疗成人AD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潜在的治疗反应预测因子。[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间在五个意大利三级中心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成人AD患者。评估指标包括EASI、BSA、瘙痒评分(Itch-NRS)、睡眠评分(Sleep-NRS)、DLQI、POEM及最小病情活动(MDA,定义为EASI ≤3且Itch-NRS ≤1),在基线及第4、16、32、52周进行评估。[结果] 52名患者显示医生及患者报告的指标均有显著且持续改善。第16周时,伴有特应性合并症的患者更易达到MDA(OR=10.9,p=0.033),而头颈部受累则降低反应概率(OR=0.07,p=0.028)。共发生32例轻中度不良事件,28名患者出现,无需停药。[结论] 本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巴瑞替尼对中重度AD具有显著且持久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特应性合并症可作为第16周临床反应的预测因子。总结:本研究回顾并前瞻性分析了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使用巴瑞替尼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巴瑞替尼能显著改善医生评估的病情严重度及患者自述的瘙痒、睡眠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伴有特应性合并症的患者反应更佳,而头颈部受累患者反应较差。研究为临床应用巴瑞替尼提供了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及预测治疗效果的临床特征参考。7. 特拉洛木单抗在一例严重特应性皮炎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期刊名称:An Bras Dermatol影响因子:3.6JCR分区:Q1作者:María Olivares-Guerrero(一作),Pablo Chicharro(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Hospital Universitario de La Princesa, Madrid, SpainDOI:https://doi.org/10.1016/j.abd.2025.501239摘要:本文报道了一例严重特应性皮炎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使用特拉洛木单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患者皮肤症状显著改善,且未见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加重或相关不良反应,提示特拉洛木单抗在该复杂背景下仍具有良好的治疗潜力和安全性。总结:本研究展示了特拉洛木单抗在治疗严重特应性皮炎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后,皮肤状况明显改善,且未引发乙型肝炎病毒的激活或其他严重副作用,表明特拉洛木单抗适用于具有病毒性肝炎背景的复杂特应性皮炎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临床参考。8. 杜匹木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面部皮疹事件:一项汇总分析
期刊名称:Dermatitis影响因子:3.2JCR分区:Q1作者:Amy S Paller(一作),Ana B Rossi(通讯)单位:Sanofi,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DOI:https://doi.org/10.1177/17103568251386871摘要:自2017年杜匹木单抗获批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以来,文献中出现了面部皮疹的报告。本文汇总14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杜匹木单抗临床试验数据,涵盖6-17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人,共纳入1349例安慰剂组和2615例杜匹木单抗组患者,分析治疗期间出现的面部皮疹不良事件,重点关注MedDRA最低层级术语(LLTs)。结果显示面部皮疹发生率虽低但杜匹木单抗组略高(1.0% vs 0.7%),其中红斑等相关LLTs在杜匹木单抗组发生率稍高。大多数面部皮疹为轻至中度,治疗期间恢复或消退,未见因皮疹停药。结论指出,杜匹木单抗治疗AD患者面部皮疹事件略增,但多为轻中度且不影响治疗。总结:本研究整合多项临床试验数据发现,使用杜匹木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时,面部皮疹的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组,但总体发生率仍较低且症状多为轻中度,且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皮疹得到缓解或消失,且无患者因此停止治疗,提示杜匹木单抗相关面部皮疹虽需关注,但一般不构成治疗限制。9. MG-K10,一种长效抗IL-4受体α单克隆抗体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名称:Dermatitis影响因子:3.2JCR分区:Q1作者:Chaoying Gu(一作),Jinhua Xu(通讯)单位:华山医院附属复旦大学,上海,中国DOI:https://doi.org/10.1177/17103568251388478摘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仍需更少给药频率且能有效控制症状的新疗法。本多中心、双盲、随机、II期临床试验中,163例中重度AD患者接受MG-K10治疗,分为150 mg每4周一次(Q4W)、300 mg每2周一次(Q2W)、300 mg每4周一次(Q4W)及安慰剂组,治疗16周。主要终点为基线至第16周湿疹面积和严重指数(EASI)变化。300 mg Q4W组EASI平均改善38.83%,显著优于安慰剂(P<0.001),300 mg Q2W组改善27.06%(P=0.003),150 mg Q4W组改善16.00%(P=0.076)。第16周达到EASI-75比例分别为79.5%、66.7%、53.8%及28.9%。不良事件发生率各组相当。MG-K10显示良好安全性及潜力,支持300 mg Q4W剂量进入III期试验进一步验证。总结:本研究评估了MG-K10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300 mg每4周一次剂量组在缓解皮肤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具有作为长效治疗选择的潜力,为后续III期临床试验提供依据。10. 异位性皮炎患者使用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期间出现银屑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多中心观察研究
期刊名称: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影响因子:2.8JCR分区:Q2作者:Giuseppe Lauletta(一作),Maddalena Napolitano(通讯)单位:Section of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Surgery, 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 Naples, ItalyDOI:https://doi.org/10.1093/ced/llaf483摘要:【背景】生物制剂如Dupilumab和Tralokinumab极大地影响了中重度异位性皮炎(AD)的治疗管理。然而,近期临床观察报道了包括银屑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在内的矛盾性不良事件(AEs)。【目的】评估接受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的AD患者中银屑病和SpA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管理措施。【方法】开展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纳入2019年1月至2025年5月间接受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至少16周的AD患者,收集出现银屑病和/或Sp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发病时间、严重程度、管理策略及治疗结果。【结果】Dupilumab组5899例患者中78例(1.32%)出现银屑病,Tralokinumab组769例中16例(2.08%)出现银屑病,平均发病时间分别为57.7±66.5周和28.3±28.9周。Dupilumab组出现SpA患者17例(0.29%),Tralokinumab组1例(0.13%)。银屑病多用局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难治病例需系统用药如甲氨蝶呤和皮质类固醇,部分患者需转换其他生物制剂。SpA患者多采用系统性皮质类固醇、NSAIDs或甲氨蝶呤治疗,41% Dupilumab难治SpA病例引入Upadacitinib。【结论】银屑病和SpA虽罕见,但可能作为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AD的矛盾性不良反应出现,需密切监测并及时鉴别诊断以优化治疗效果。
总结:本研究对接受Dupilumab或Tralokinumab治疗中重度异位性皮炎患者中出现的银屑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发现两种生物制剂均可诱发这两类罕见的矛盾性不良事件,发病时间和发生率略有差异。银屑病多以局部治疗为主,难治者需系统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患者需更换生物制剂。SpA患者主要采用系统用药,部分病例引入新型靶向药物Upadacitinib。研究强调了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及早识别这些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11. JAK和TYK抑制剂在皮肤病中的标签及非标签治疗
期刊名称:Ital J Dermatol Venerol影响因子:2.6JCR分区:Q2作者:Carlo Pipitò(一作),Francesca Prignano(通讯)单位:佛罗伦萨大学健康科学系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23736/S2784-8671.25.08372-0摘要:Janus激酶(JAK)抑制剂是一类靶向治疗药物,极大地推动了多种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皮肤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JA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重点讨论了标签和非标签用药。Baricitinib、Upadacitinib和Abrocitinib等JAK抑制剂在斑秃、特应性皮炎和白癜风中表现出良好疗效。针对特定JAK亚型的选择性抑制是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局部用药如Ruxolitinib乳膏可减少系统性副作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和血栓事件,需谨慎患者筛选和监测。非标签应用证据有限,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本文指出现有文献依赖和选择偏倚等局限。尽管存在挑战,JAK抑制剂仍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支柱,未来研究应聚焦生物标志物、长期安全和低脱靶效应药物开发。随着对JAK-STAT信号通路理解加深,该类药物在皮肤病治疗前景广阔。
总结:JAK抑制剂作为针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在治疗斑秃、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既有口服也有局部用药选择,能最大限度减少系统副作用。但其使用需注意感染和血栓等风险,非标签应用仍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精准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提高安全性的药物设计。整体而言,JAK抑制剂为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个性化治疗可能。治疗类1. 利莫乳杆菌CCFM1040株来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STAT3依赖性调节上皮细胞因子缓解特应性皮炎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影响因子:8.5JCR分区:Q1作者:Mohan Li(一作),Shumao Cui(通讯)单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8671摘要: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炎症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尽管乳酸杆菌在AD管理中的疗效已被证实,但由于肠道屏障的限制,其对皮肤的直接影响尚不明确。来源于利莫乳杆菌CCFM1040株(Lr1040-EVs)的细胞外囊泡因其优越的膜通透性,可能绕过胃肠屏障并作用于远端组织。通过小鼠模型和HaCaT细胞实验,本研究系统评估了Lr1040-EVs在AD病理中的治疗潜力。结果显示,Lr1040-EVs显著促进HaCaT细胞迁移,发挥强效抗炎和抗瘙痒作用,其机制为通过调节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实现。具体表现为屏障蛋白(Occludin、Claudin7、filaggrin、loricrin)的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增强,以及TNF-α和Th2相关免疫介质的抑制。蛋白质组分析指出Lr1040-EVs的生物活性主要源自与氨酰tRNA及其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其中组氨酰tRNA合成酶被验证为功能性货物。综上,Lr1040-EVs在AD治疗中显示了显著疗效,并揭示了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总结: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利莫乳杆菌CCFM1040株来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节上皮细胞因子,从而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的机制。与传统直接使用益生菌不同,细胞外囊泡具备更强的膜穿透能力,能绕过肠道屏障,直接作用于皮肤细胞,促进细胞迁移并调控免疫环境,增强屏障功能和抗炎反应。蛋白组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功能蛋白成分,尤其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为乳酸菌衍生生物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子靶点。2. 传统草药油通过逆转支链氨基酸驱动的炎症性衰老预防特应性皮炎复发
期刊名称:Phytomedicine影响因子:8.3JCR分区:Q1作者:Yi Wang(一作),Hanzhi Lu(通讯)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5.157425摘要:[背景]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目前缺乏有效的长期缓解策略。本研究探讨了传统中药配方六味润肤油(LWRF油)在预防AD复发中的疗效及机制。[结果] 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局部使用LWRF油可显著降低AD患者缓解期的复发率并改善临床症状(注册号:ChiCTR2400084762)。代谢组学分析发现,LWRF油通过调节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恢复了皮肤代谢组。机制上,LWRF油通过选择性增强BCAT1介导的BCAA分解代谢,逆转了小鼠AD模型中的炎症性衰老,降低了衰老标志物P21的表达。此外,LWRF油还调节了Th2细胞反应,抑制其在皮肤中的浸润和活化。[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LWRF油通过恢复皮肤代谢组、逆转BCAA驱动的炎症性衰老及调节Th2细胞反应,有效预防AD复发,提示其为一种安全有效的AD长期管理策略。
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传统中药油LWRF在特应性皮炎复发预防中的作用机制,重点在于调节支链氨基酸代谢和减轻炎症性细胞衰老。通过临床和动物模型实验,确证了LWRF油不仅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通过代谢调控抑制皮肤免疫异常,降低复发风险。这为AD的长期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在减少炎症性衰老和免疫细胞过度活化方面展示了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3. 人乳牙脱落干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缓解小鼠卵白蛋白特异性过敏性皮炎
期刊名称: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影响因子:7.3JCR分区:Q1作者:Yang Xu(一作),Fumiya Kano(通讯)单位:日本德岛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组织再生学系DOI: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5-04735-2摘要:【背景】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现为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病变,亟需更安全、更具靶向性的治疗方法以调节免疫反应并修复皮肤屏障。来源于人乳牙脱落干细胞(SHED)的条件培养基(SHED-CM)显示出显著的免疫调节和再生作用。本研究评估了SHED-CM在AD样小鼠模型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卵白蛋白(OVA)诱导的特异性过敏性皮炎(OSAD)小鼠通过静脉注射SHED-CM、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或基础培养基,随后进行抗原再刺激诱导AD样皮炎。通过宏观和组织学方法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化、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表型。ELISA检测血清总IgE及OVA特异性IgE水平。体外用CD3/CD28激活的初始脾脏CD4+ T细胞在SHED-CM中培养以评估对T细胞分化的直接影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鉴定SHED-CM中高表达蛋白,采用中和抗体解析治疗机制。【结果】SHED-CM显著缓解AD样症状,减少表皮增生,恢复角蛋白结合蛋白表达。SHED-CM在皮肤及引流淋巴结中营造抗炎环境,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抑制Th2和Th17细胞群。显著抑制B细胞成熟、抗原特异性IgE生成及肥大细胞活化。SHED-CM能直接促进CD3/CD28刺激的初始CD4+ T细胞向Treg分化,部分机制依赖于SHED-CM中含有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Th1、Th2、Th17细胞体外分化影响不明显。【结论】SHED-CM对AD样症状具有显著治疗潜力,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发挥作用,提供了一种开发针对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新型精准治疗策略。
总结: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人乳牙脱落干细胞条件培养基(SHED-CM)在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中的显著疗效。其创新点在于揭示SHED-CM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抑制致炎Th2/Th17细胞群实现免疫调节,同时抑制B细胞成熟和IgE生成,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体现出复合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的双重机制。该研究为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的靶向、低副作用治疗开辟了新方向,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4. 大麻及大麻素在皮肤病学中的应用:定量结果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期刊名称: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影响因子:4.8JCR分区:Q1作者:Pim Sermsaksasithorn(一作),Krit Pongpirul(通讯)单位:泰国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预防与社会医学系卓越中心DOI:https://doi.org/10.3389/fphar.2025.1609667摘要:[目的] 大麻素存在于大麻(Cannabis sativa)中,能够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的信号传导及受体表达,可能影响多种皮肤病状况。然而,目前对其临床效果的评价大多为描述性。该研究旨在定量评估大麻素(包括大麻提取物)在治疗皮肤疾病中的疗效。[设计]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数据来源] 收集了PubMed、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和CENTRAL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的文献。[纳入标准] 包含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评估医用大麻或大麻素相关干预对皮肤病的疗效,无论对照组类型。[数据提取与合成] 两名评审员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偏倚风险。结果分为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及疾病特异性复合评分。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置信区间进行荟萃分析。质量评估采用RoB 2和ROBINS-I工具。[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准实验和3项观察性研究,涉及3359名参与者。干预包括含大麻提取物的局部制剂、大麻二酚、N-酰乙醇胺(PEA)、烷基酰胺和HU-210。大麻素显著减少瘙痒(SMD = -0.29,95% CI: -0.52至-0.06,I2=0%),但对皮肤干燥(SMD=-0.22,95% CI: -0.58至0.14,I2=20%)、红斑(SMD=-0.33,95% CI: -0.65至0.00,I2=0%)、生活质量(SMD=-0.15,95% CI: -0.64至0.34,I2=58%)、特应性皮炎病情评分(SMD=-0.19,95% CI: -0.44至0.05,I2=0%)及经皮水分流失(SMD=0.16,95% CI: -0.60至0.93,I2=68%)无显著影响。[结论] 大麻素对缓解瘙痒具有轻度但统计学显著的疗效,提示其在症状管理中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然而,对其他皮肤病指标未见显著益处,需更大规模、标准化的随机试验以明确其在皮肤病学中的治疗潜力。[系统评价注册号] CRD42023397189。
总结:该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首次系统地量化了大麻素对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发现其在减轻瘙痒方面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但对其他皮肤症状和疾病严重度指标无显著改善。研究创新点在于综合多种大麻素制剂的随机和观察性证据,明确了其潜在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需开展更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大麻素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具体疗效。5. 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当前临床实践中系统治疗选择的临床影响
期刊名称:Acta Derm Venereol影响因子:3.7JCR分区:Q1作者:Clara Mathieu(一作),Guillaume Chaby(通讯)单位:法国亚眠大学医院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2340/actadv.v105.44174摘要: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患有特应性皮炎的老年患者数量增加,但关于老年患者特应性皮炎治疗影响的分析仍缺乏。本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评估了法国≥65岁与<65岁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治疗选择对疗效的影响。临床终点包括湿疹面积和严重指数(EASI)评分变化、特应性皮炎相关住院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2020年12月至2024年10月共纳入679例患者(≥65岁83例,<65岁596例),基线多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是入组时最常用治疗(≥65岁72.3%,<65岁54.0%)。12个月后,两组EASI评分均显著下降(≥65岁由17.6±9.6降至3.7±5.2,<65岁由18.4±12.3降至4.3±5.5,p=0.845),住院次数显著减少且生活质量各方面均有改善。总体结果表明,皮肤科医生的治疗选择对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具有积极影响。总结: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年轻患者在现实临床环境中接受系统治疗的疗效,发现无论年龄组,生物制剂治疗均能显著改善病情和生活质量,且减少相关住院率,提示当前治疗策略同样适用于老年患者。该研究填补了老年特应性皮炎治疗效果的知识空白,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实证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手术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诊断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其他类:1. 解码Regnase-1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皮肤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期刊名称:J Adv Res影响因子:13.0JCR分区:Q1作者:Sung Wook Kim(一作),Gabsik Yang(通讯)单位:College of Korean Medicine, Woosuk University, Jeonju-si 54986, the Republic of KoreaDOI: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5.10.055摘要:[背景] Regnase-1是一种多功能调节蛋白,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过程。作为内切核酸酶,它降解编码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6)的mRNA,控制免疫细胞功能。其作用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角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对维持皮肤稳态具有关键作用。Regnase-1的失调与多种皮肤病相关,是理解免疫相关皮肤疾病的重要靶点。[综述目的] 本综述全面分析了Regnase-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皮肤生物学中的多样作用,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等炎症性皮肤病及皮肤癌发病机制中的影响。通过揭示Regnase-1的调控机制,强调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并呼吁对其在不同皮肤病及免疫反应中的具体功能开展更多研究。[科学概念] Regnase-1通过调控促炎因子mRNA降解(如IL-1β、IL-6、IL-17),维护皮肤免疫稳态,防止过度免疫激活。在特应性皮炎中,Regnase-1缺失导致Th2反应增强和趋化因子增多;在银屑病中,其调节IL-23/Th17轴及STAT3信号,影响角质细胞增殖和慢性炎症。在癌症中,Regnase-1作为黑色素瘤肿瘤抑制因子,抑制Akt/mTOR通路,而其缺失会通过增加COX-2表达促进鳞状细胞癌。其特异性功能使其成为可调控多条炎症通路的治疗新靶点,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和癌症提供创新治疗方案。
总结:Regnase-1作为调控多种促炎细胞因子mRNA降解的关键核酸酶,维持皮肤免疫平衡,防止过度炎症。其在多种皮肤炎症疾病和皮肤癌中发挥不同作用,缺失或功能异常会加剧病情。调控Regnase-1活性有望成为治疗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及相关皮肤癌的新策略,未来需深入研究其细胞特异性功能及调控机制。2. 成人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上皮屏障疾病研究
期刊名称:JAMA Dermatology影响因子:11.0JCR分区:Q1作者:Sabrina Meng(一作),David J Margolis(通讯)单位: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皮肤科及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信息学系DOI:https://doi.org/10.1001/jamadermatol.2025.4313摘要:[重要性] 上皮屏障理论(EBT)认为上皮屏障破坏参与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及眼部疾病(统称上皮屏障疾病,EBDs)的发生。脂溢性皮炎作为一种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疾病,其与其他EBDs的关联尚需深入了解。[目的] 探索脂溢性皮炎与EBDs的关联。[设计、背景与参与者] 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美国大型行政索赔数据库,纳入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18岁及以上患者,随访时间平均3.46年,共超过7000万人年。[暴露] 观察期内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主要结果] 诊断为EBD。[结果] 2027万余患者中,3.62%患脂溢性皮炎。调整模型显示脂溢性皮炎与多种EBDs正相关,包括特应性皮炎(OR 3.21)、斑秃(OR 4.02)、接触性皮炎(OR 2.25)、银屑病(OR 3.26)、玫瑰痤疮(OR 4.52)等;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动脉高压呈负相关。[结论] 研究支持EBT作为脂溢性皮炎及多种EBDs共有的发病机制,提示未来需进一步探讨其病理机制。
总结:该研究通过分析超过2000万成年患者的医疗数据,发现脂溢性皮炎与多种上皮屏障疾病显著相关,支持上皮屏障破坏在多系统疾病中的核心作用。这表明脂溢性皮炎不仅是局部皮肤问题,还可能是全身性上皮屏障疾病的表现之一,提示临床上应关注其与其他相关疾病的联系,促进疾病的综合管理和机制研究。3. 环境酚类化合物产前暴露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关联研究(ECHO队列)
期刊名称: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影响因子:9.7JCR分区:Q1作者:Rachel L Miller(一作),Rachel L Miller(通讯)单位: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DOI: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5.109883摘要:酚类化合物可能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害,但许多对儿童过敏和呼吸健康的影响尚未深入研究。研究假设孕期尿液中酚类化合物水平较高与儿童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且儿童性别可能影响这种关联。美国ECHO联盟16个队列共纳入3198对母婴样本。孕期尿液中测定15种酚类化合物(如苯酮类、对羟基苯甲酸酯、双酚类、三氯生)。儿童期结果包括0-3岁特应性皮炎(1466对),5-9岁过敏性鼻炎(901对)和哮喘(1662对)。结果显示孕期对羟基苯甲酸酯与特应性皮炎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 1.13,95%CI 1.02-1.26),苯酮类与哮喘风险降低相关(OR 0.77,95%CI 0.66-0.90)。女性儿童对酚类化合物相关风险更敏感,苯酮类与过敏性鼻炎的负相关在男孩中更显著。这提示孕期酚类暴露可能影响儿童早期过敏和呼吸系统健康,且存在性别差异,亟需开发减少孕妇酚类暴露的新策略。总结:本研究揭示孕期母亲尿液中酚类化合物的暴露与儿童期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存在显著关联,且这种影响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孕期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增加儿童特应性皮炎风险,而苯酮类化合物则与哮喘风险降低相关。研究强调减少孕期酚类化合物暴露的重要性,以保护儿童的过敏和呼吸健康。4. 人类皮肤微生物组的现状认知:功能见解及治疗调控策略
期刊名称: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影响因子:7.5JCR分区:Q1作者:Hitakshika Suri(一作),Suneetha Vuppu(通讯)单位: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韦洛尔维洛尔理工学院生物技术系DOI: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25.118655摘要:人体皮肤居住着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毛囊虫在内的共生微生物群。皮肤微生物组在维持屏障完整性、调节脂质稳态、消除病原体及激发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皮肤微生物组组成的改变往往与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痤疮、酒渣鼻及创伤感染相关。这些疾病可通过培养依赖及多组学等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诊断。随着微生物组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皮肤微生物的治疗干预策略逐渐成形,包括精准医学、微生物群移植、特定共生菌应用、噬菌体疗法以及益生元/益生菌代谢产物和抗菌剂的使用。本文综述了皮肤微生物组的组成及功能,探讨了其失调与疾病的关联,并评估了微生物组调控的潜在治疗方法,同时分析了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包括相关监管要求。总结:该文系统介绍了皮肤微生物组在维持皮肤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关联,强调现代多组学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文章还概述了当前和未来针对皮肤微生物组的治疗策略,如精准医疗和微生物移植,指出实现这些干预措施的临床转化需克服安全性和监管方面的挑战。5. 皮肤、自信与社会健康相关EQ-5D-5L附加维度在德国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患者中的心理计量学表现
期刊名称:Value Health影响因子:6.0JCR分区:Q1作者:Ines Buchholz(一作),Fanni Rencz(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Health Policy, 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DOI:https://doi.org/10.1016/j.jval.2025.10.008摘要:【目的】EQ-5D-5L在皮肤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中存在潜在局限,本研究评估了EQ-5D-5L及其五个附加维度(皮肤刺激-瘙痒、自信、社交关系、社会参与、情感联结)在德国两种常见皮肤病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患者中的心理计量学特性。【方法】通过在线横断面调查,收集了180名特应性皮炎患者(平均年龄37岁)和285名银屑病患者(46岁),测量工具包括EQ-5D-5L、五个附加维度、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皮肤羞耻量表、特应性湿疹患者导向测量(POEM)和银屑病症状日记(PSSD)。分析内容包括天花板效应、构念效度、已知组效度及EQ VAS解释力。【结果】加入皮肤刺激(瘙痒)维度显著降低了EQ-5D-5L的天花板效应(特应性皮炎由15.5%降至5.6%,银屑病由18.7%降至10.7%),其次是自信(特应性皮炎)和情感联结(银屑病)。72%的特应性皮炎和54%的银屑病患者虽无疼痛/不适,但反映瘙痒问题。瘙痒与DLQI、POEM、PSSD相关项目高度相关,提升了已知组效度与解释力,其他附加维度贡献有限,社交关系与社会参与无明显差异。【结论】瘙痒作为附加维度表现最佳,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推荐的候选指标,未来研究可探讨其他潜在相关维度如睡眠的实用性。
总结:该研究评估了EQ-5D-5L及其五个附加维度在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患者中的表现,发现加入“皮肤刺激(瘙痒)”维度最有效地减少了测量工具的天花板效应,增强了评估的敏感性和解释力。瘙痒问题在无疼痛报告的患者中依然普遍,表明这一维度对捕捉患者实际健康状态非常关键。其他附加维度如自信和情感联结对特定疾病有一定帮助,但总体贡献较小,社交相关维度效果相似。研究支持将瘙痒作为慢性皮肤炎症病患者健康质量测量的推荐附加维度,为未来相关工具优化提供依据。6. 皮肤炎症中肥大细胞的功能异质性:精准医学的启示
期刊名称:Frontiers in Immunology影响因子:5.9JCR分区:Q1作者:Surui A(一作),Jihai Shi(通讯)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5.1680574摘要:炎症性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现有疗法多难以实现持久缓解,凸显了更精准干预的需求。肥大细胞(MC)除传统的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外,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异质性,影响其在慢性皮肤炎症中的致病作用。最新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学揭示了具有不同炎症特征和组织分布的MC亚群,反映其在特定疾病微环境中的复杂调控。非IgE依赖的激活受体MRGPRX2通过多种配体诱导偏向性信号,促进病理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尽管MRGPRX2靶向小分子和抗体显示出前临床潜力,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的局限仍是转化医学的挑战。综述阐述了MC异质性、MRGPRX2机制及精准治疗策略,建议结合人源化模型、多组学纵向分析和标准化功能检测以加快临床应用进程。总结:该综述聚焦于肥大细胞在慢性皮肤炎症中的复杂功能及其异质性,特别强调非IgE途径的MRGPRX2受体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文章指出当前治疗难以实现持久缓解,呼吁通过先进模型与多组学技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改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效果。7. 铁-皮肤轴:探索铁稳态与皮肤疾病的相互作用
期刊名称: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影响因子:5.7JCR分区:Q1作者:Doha Chrayteh(一作),Carole Peyssonnaux(通讯)单位:Institut Cochin, CNRS, INSERM, Université Paris Cité, Paris, FranceDOI:https://doi.org/10.1016/j.jid.2025.09.020摘要:铁是皮肤生物学中的关键元素,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色素形成、免疫反应和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铁在皮肤稳态和病理中的多重作用,特别强调了作为核心调节因子的肝素调节素-铁调素轴。铁失衡与炎症性疾病(如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感染易感性(通过营养免疫调节)以及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有关,后者与黑色素细胞破坏、光损伤和肿瘤形成相关。此外,铁还调节毛发生理和皮肤色素,文中也讨论了铁靶向治疗策略的潜力,包括铁螯合剂、肝素调节素调节剂和补充治疗。总体来看,皮肤是铁稳态的积极参与者,铁-皮肤轴在皮肤病治疗中展现出新的应用前景。总结:该综述系统阐述了铁在皮肤中的重要性及其调控机制,尤其是肝素调节素-铁调素轴如何维持铁稳态。铁的失衡不仅导致炎症性皮肤病和感染风险增加,还涉及铁死亡过程影响皮肤细胞健康。文章指出铁对皮肤色素和毛发生理的影响,强调通过调节铁代谢的治疗方式可能为皮肤疾病带来新疗法,揭示了铁与皮肤健康和疾病之间复杂且重要的联系。8. 老年特应性皮炎的全球负担(1990-2021)及2030年预测:社会人口学指数分析
期刊名称: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影响因子:5.2JCR分区:Q1作者:Ruiqian Yao(一作),Yuanjie Zhu(通讯)单位:上海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疗中心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1111/cea.70169摘要:本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21年间全球老年特应性皮炎的流行趋势及其2030年的发展预测,采用社会人口学指数(SDI)进行地区和国家层面的评估。结果显示,老年特应性皮炎的负担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负担差异明显。研究强调了老年群体中该疾病的公共卫生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预防和管理策略的依据。总结:该文通过社会人口学指数系统分析了过去30多年全球老年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变化及未来趋势,发现该疾病的负担正在增加,且各地区差异显著,提示需要针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制定精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保障老年人群的皮肤健康。9. 患有或未患特应性皮炎患者对防腐剂和乳化剂的接触性过敏研究
期刊名称:Contact Dermatitis影响因子:4.6JCR分区:Q1作者:Mathilde Nødskov Aguirre Houlberg(一作),Charlotte G Mortz(通讯)单位:丹麦南丹麦大学奥登塞大学医院皮肤病与过敏中心DOI:https://doi.org/10.1111/cod.70036摘要:【背景】全球约20%的儿童和10%的成年人患有特应性皮炎(AD)。AD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使其更易发生接触性过敏。【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2006年至2023年期间,在丹麦奥登塞大学医院对AD患者与非AD皮肤病患者进行防腐剂和乳化剂贴片测试的接触性过敏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936名连续接受基线系列防腐剂和乳化剂贴片测试患者的数据。【结果】总体未发现AD与防腐剂接触过敏的关联,但AD患者对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1.8% vs 0.6%)和乳化剂癸基葡糖苷(14.3% vs 3.1%)的过敏率显著高于非AD患者。非AD患者对苯并异噻唑啉酮的过敏率(15.4%)显著高于AD患者(8.1%)。【结论】研究未发现AD患者整体上更易对防腐剂产生接触性过敏,但部分个别防腐剂和乳化剂存在差异。
总结:这项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整体上并不显著增加对防腐剂的接触过敏风险,但在某些特定防腐剂如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及乳化剂癸基葡糖苷中,AD患者表现出更高的过敏率,而非AD患者对苯并异噻唑啉酮的过敏率较高。提示AD患者的皮肤屏障缺陷可能影响部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的过敏敏感性,但并非普遍现象。
翻译摘要:【背景】全球约20%的儿童和10%的成年人患有特应性皮炎(AD)。AD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发生接触性过敏。【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2006年至2023年期间,AD患者与其他皮肤病患者(非AD)对防腐剂和乳化剂的接触性过敏发生率,并评估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丹麦奥登塞大学医院皮肤病与过敏中心7936名连续接受基线系列防腐剂和乳化剂贴片测试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未发现AD与防腐剂接触过敏的关联。然而,AD患者对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1.8% vs 0.6%)和乳化剂癸基葡糖苷(14.3% vs 3.1%)的接触过敏显著高于非AD患者。非AD患者对苯并异噻唑啉酮(15.4%)的接触过敏显著高于AD患者(8.1%)。【结论】本研究显示,AD与防腐剂接触过敏风险整体无明显关联,但部分防腐剂及癸基葡糖苷乳化剂存在差异。10. 皮肤屏障作为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的预测、预防及治疗靶点
期刊名称: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影响因子:4.5JCR分区:Q1作者:Jihyun Kim(一作),Kangmo Ahn(通讯)单位:Samsung Medical Center,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eoul, Korea.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for Health Sciences & Technology, Seoul, Korea.DOI:https://doi.org/10.1111/pai.70238摘要:特应性皮炎(AD)和食物过敏(FA)常在婴儿期出现,且共同的关键早期病理事件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最新研究揭示了皮肤屏障结构、脂质组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异常,这些因素破坏了表皮完整性并促成疾病发生。涉及的关键因素包括表皮丝聚蛋白基因突变、神经酰胺变化及2型细胞因子驱动的炎症。AD与FA虽有共同特点,如皮肤屏障缺陷时风险升高,但其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本文综述了皮肤屏障在AD和FA发病中的作用,强调两者的区别,并讨论了出生队列研究及干预试验的最新发现。AD方面,早期润肤和环境控制在高危婴儿中有有限但有希望的预防效果;FA预防策略还应包括通过及时引入致敏食物促进口服免疫耐受。未来研究需聚焦预测生物标志物的优化、分步干预的验证及开发整合预防与治疗的安全屏障策略,以减轻AD和FA的早期负担。总结:该综述强调了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婴儿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发病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基因突变、脂质异常和免疫炎症等多因素协同破坏表皮完整性。两种疾病虽有共通风险因素,但机制复杂且存在差异。当前针对AD的早期润肤和环境管理显示有限但积极的预防潜力,而FA的预防则需结合早期食物引入以促进免疫耐受。未来需深化生物标志物研究与干预策略,开发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屏障修复方法,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负担。11.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前景
期刊名称:Clinical Epigenetics影响因子:4.4JCR分区:Q1作者:Xingyue Lai(一作),Liang Dong(通讯)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生命科学学院DOI:https://doi.org/10.1186/s13148-025-01999-6摘要:自身免疫性皮肤病(AISDs)是因免疫耐受破坏及异常针对皮肤抗原的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天疱疮等。免疫相关基因,尤其是调控B细胞和T细胞功能的基因异常表达,具备作为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但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含新近发现的代谢相关改变)及非编码RNA三大核心表观遗传机制在AISD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表观遗传异常、免疫功能失调与皮肤屏障损伤之间的动态联系。解析这些表观遗传网络及关键调控因子(如DNMTs、组蛋白修饰酶、ncRNAs)有望实现精准诊断和创新治疗,促进免疫稳态恢复,推动临床管理模式革新。总结:该综述系统总结了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表观遗传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疾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这些机制与免疫异常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理解关键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有望开发高精度诊断工具及新型治疗方法,改善疾病管理和患者预后。12. 多基因多效性与空气污染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
期刊名称:Dermatitis影响因子:3.2JCR分区:Q1作者:Yun-Wen Chen(一作),Yi-Ming Chen(通讯)单位:Division of Allergy, Immunology and Rheumat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DOI:https://doi.org/10.1177/17103568251388646摘要:特应性皮炎(AD)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显示出早期干预的潜力。此外,空气污染与AD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旨在调查PRS与空气污染物对亚洲人群AD发病的联合影响。本病例对照研究招募了来自台湾精准医学计划的1453名AD患者。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空气污染及PRS与AD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PGS002677的AD发病比值比(OR)最高为1.270(95% CI:1.096-1.472,P=0.002)。处于最高PRS四分位且暴露于低浓度PM2.5达5年(OR 1.273,95% CI:1.014-1.597,P=0.038)和10年(OR 1.296,95% CI:1.031-1.628,P=0.026)的人群AD风险升高。暴露于高浓度氮氧化物(NO2)1年同样增加AD风险(OR 1.282,95% CI:1.025-1.603,P=0.030)。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和NO2,可能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成为促成AD发病的危险因素。总结: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设计发现,特应性皮炎的多基因风险评分与空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和NO2)共同作用,显著增加AD的发病风险。高PRS个体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其AD风险更高,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这为精准预防和干预AD提供了理论依据。13. 以色列4197例结节性瘙痒患者的合并症及医疗服务利用的横断面人群基础分析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影响因子:3.2JCR分区:Q1作者:Yuliya Valdman-Grinshpoun(一作),Tali Czarnowicki(通讯)单位:Shaare Zedek Medical Center,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Jerusalem, IsraelDOI:https://doi.org/10.1111/ijd.70107摘要:【背景】结节性瘙痒患者存在显著的合并症负担,需综合护理。本文旨在探讨结节性瘙痒及其合并症与医疗服务使用模式的关联。【方法】基于以色列Clalit健康服务机构最大数据库,收集2000-2022年所有结节性瘙痒患者数据,包含初级和住院报告、实验室及影像分析。共4197例患者与40771例匹配对照进行了比较,采用逻辑回归计算合并症的比值比(OR),并分析医疗利用及用药情况。【结果】结节性瘙痒与多种皮肤及系统性合并症强相关,尤以特应性皮炎(OR 5.74)、慢性肾功能衰竭及透析(OR 1.41)及多种精神健康障碍为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及用药索赔显著增加。【结论】结节性瘙痒患者存在大量合并症,提示需整体护理。心理筛查尤为重要,且结节性瘙痒及相关疾病加重医疗负担。未来研究应深入病理机制及系统性治疗策略。总结:本研究基于以色列大型医疗数据库,系统揭示了结节性瘙痒患者的多种合并症,尤其是特应性皮炎、慢性肾衰竭和精神疾病的高发,伴随显著增加的医疗资源消耗。研究强调了对结节性瘙痒患者的全面管理和心理健康筛查的重要性,为未来探索其病理机制和综合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14. 儿童传染性软疣与特应性皮炎的双向关联流行病学及临床评估
期刊名称:Cutis影响因子:2.7JCR分区:Q2作者:Anna Lyakhovitsky(一作),Riad Kassem(通讯)单位:以色列拉马特甘谢巴医疗中心皮肤科DOI:https://doi.org/10.12788/cutis.1264摘要:特应性皮炎(AD)在临床上被认为增加患者感染传染性软疣(MC)的易感性,并导致更广泛的感染,然而相关数据仍有限。为阐明儿童中MC与AD的关系,研究回顾分析了2013年9月至2022年8月期间诊断为MC、AD或两者兼有的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了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疾病持续时间。研究结果显示MC与AD在儿童中存在密切相关,强调医疗专业人员需重视这一关系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以优化患者护理。总结:该回顾性研究明确指出,儿童患有特应性皮炎时,更易感染传染性软疣且感染更广泛,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双向关联。临床上医护人员应认识到这一点,提前采取预防和管理措施,从而改善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编辑:Dakota Z.
注: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前沿,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本平台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证使用。部分内容由AI生成,使用请注意甄别。
▼ 🌟星标“君莲会·皮科之声”
第一时间掌握皮肤科前沿研究与临床进展
点点 转发,转发给你想要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