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临床试验ZG005 联合盐酸吉卡昔替尼片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多中心、开放、剂量探索和剂量扩展的I/II 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PART 1(Ⅰ期):(1)探索ZG005 联合盐酸吉卡昔替尼片±贝伐珠单抗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耐受性和安全性;(2)确认联合方案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的II 期推荐方案。
PART 2(Ⅱ期):评价ZG005 联合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有效性。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1/2期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G005 in Combination With Gecacitinib and Chemotherapy for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is is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for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who have failed prior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ies.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G005 in Combination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rcinoma
This i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evaluating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llbladder cancer. It aim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ZG005 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gallbladder cancer.
100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专利(医药)
58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新闻(医药)洞察
肿瘤学开发涌动创新热浪
一年一度的CSCO大会今年在山东济南召开。在笔者看来,CSCO年会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制药企业研发历年的迭代,来自中国研究者的好数据,中国研究者的“好声音”也越来越多。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22款抗肿瘤药物上市,涵盖HER2、CDK4/6、EGFR等关键靶点,为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癌种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今年CSCO也设置ADC、CAR-T/CAR-NK等创新型疗法议题,最新临床数据解读引人注目。
在欣喜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学界和产业界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持续突破大热的疗法局限、推进更深层次的创新。拿肿瘤学一大热门——ADC药物来说,与会专家也对ADC药物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例如,副作用方面,如何对下一代ADC进行优化,尽量减少副作用;如何优化ADC的分子结构和有效载荷的选择,以提高肿瘤特异性和有效载荷的传递效率;如何解决ADC的耐药性问题等。会上,有观点指出,需要开发新的ADC策略,例如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双有效载荷ADC、非内化抗体等,以提高ADC的疗效并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中国的研发模式在不断升级,本届CSCO年会上,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有的本土企业有40余项研究成果入选,其中6项研究获选为口头报告(论文发言)。另外一家创新企业两款自主研发的新药ZG006和ZG005年会上公布了最新临床数据,数据亮眼。
虽然“中国制造”在CSCO的各个论坛中频频亮相,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仍伴随一些值得冷静思考的议题。例如,源头创新仍有待加强,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之间的衔接尚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临床发现到科研验证的闭环构建。另一方面,研发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未来,更应聚焦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推进差异化创新,并推动政策、资本与人才更多投向真正具有原创性的项目中。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涌现更多来自中国的“好数据”与“好声音”。
【本文作者李景成】
图源:CSCO大会
前沿
巧抓MRCT地区差异实操破题点
在本届CSCO学术年会的生物统计学专场,业内专家围绕罗氏的STARGLO研究这一核心案例,从多角度对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设计、区域异质性分析与监管适用性等议题提出深入见解。
前情提要
STARGLO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Ⅲ期上市后验证性试验,这个全球多中心Ⅲ期研究将Columvi(格菲妥单抗)在美国用于三线或以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的加速审批转化为全面审批。
尽管该研究在总人群取得了OS(总生存期)和PFS(无进展生存期)的阳性结果,却因显著的地区疗效差异——尤其是亚洲与非亚洲患者人群结果不一致,FDA的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最终以8:1投票认为不适合用于美国,并在7月8日发布完整回应函拒绝该申请。
申办方
关键指标达阳性终点
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的郭明明基于申办方公布的结果,结合自身研发经验对该研究进行解读。其指出,STARGLO研究于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12个国家的62家中心开展,共招募了274名患者。按国别来看,美国是该研究覆盖研究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10个研究机构),按地区来看,欧洲和亚太地区为主要贡献者。
亚组分析显示,亚太地区疗效优于其他地区(OS HR:亚太0.41,欧洲1.09,北美2.60)。进一步探索表明,北美对照组中位OS达27.8个月,显著优于历史数据(8~13.5个月),可能因该组后续接受包括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等高效治疗的比例较高。经后续治疗校正后,非亚洲地区OS HR为0.73,与总体人群趋势一致。
申办方认为,该研究结果支持格菲妥单抗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目前,该药已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获批,并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Ⅰ类推荐。总体而言,STARGLO研究OS阳性结果为格菲替单抗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高等级证据支持。
FDA
事后分析难证适用性
但从FDA角度,可能有更多维度的考量。会上,前FDA审评员王亚平解释,FDA的拒批立场反映了其对证据严谨性和适用性的审慎考量。在STARGLO研究中,尽管申办方通过统计校正(如校正后续治疗的影响)得出OS风险比(HR)为0.73,并认为美国人群仍可能获益,但FDA认为这类分析属于“事后分析”(post hoc analysis),其模型设定和参数选择存在一定人为干预空间,可能引入偏倚,因此不足以作为批准上市的确凿依据。
王亚平指出,在审评过程中,这类探索性分析通常仅作为支持性参考,而不能替代预先设定的主要终点及其统计推断。
此外,FDA近年来明显加强了对MRCT中人群代表性的要求,尤其重视美国患者数据的充分性与独立性。STARGLO研究美国患者比例不足10%,被认为无法充分代表美国人群的疾病特征、医疗实践及治疗反应,从而严重限制了整体研究结果在美国的适用性推断。这一案例也凸显出,在全球药物开发中,仅依靠总人群阳性结果而忽视关键区域人群的一致性与代表性,获批难度可能增大。
此前,也有一些药企有这样的经历,其背后逻辑与此类似,即所提供的临床数据未能充分证明其治疗方案适用于美国患者群体,或试验设计未能满足FDA对人群代表性与数据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临床学
聚焦亚组与精准获益
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朱骥则关注该研究在深化亚组分析、强化风险效益评估与精准患者定位等方面情况。其认为,在STARGLO研究的亚组分析中,亚洲与非亚洲人群的数据显示出明显的不一致性。这种差异体现了同质性或异质性的亚组效应。
同质性亚组中,干预获益的方向一致,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此类情况通常不影响临床决策。然而,若后续治疗机会公平而OS仍未见获益甚至更差,如北美地区OS HR达2.6,则需要重新评估治疗的价值。
以晚期肠癌中西妥昔单抗的批准为例:对于RAS野生型患者疗效明确,但对RAS突变型患者则无效。这一差异无论对监管审批还是临床用药均具有重要影响。申办方尝试对当前结果提出解释,例如美国患者可能因二线及后线拥有更多高效治疗方案(如CAR-T或双特异性抗体),从而弥补了一线治疗的OS损失。然而需注意,若治疗组和对照组后续治疗机会相对公平,而OS仍未见显著获益甚至更差,则需深入评估一线治疗的临床价值。
另一方面,若一线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毒性、减少成本,且与后线治疗相比具有更好的风险效益比(例如免疫治疗在胃癌中基于CPS评分的选择),则可能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药企在未来开发中需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加强亚组一致性分析,尤其是不同区域人群的疗效验证;二是综合考虑疗效、毒性、成本及后续治疗可及性,开展全面的风险效益评估;三是针对异质性明显的亚组,探索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以精准定位获益人群。
统计学
三策略应对区域差异
空军军医大学数据统计分析中心/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的李晨则从统计学视角剖析这一研究。在她看来,尽管MRCT在提高研发效率和优化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也伴随诸多挑战,尤其是区域间疗效差异的识别与解释。
以本研究为例,非亚洲人群未能显示预期疗效,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预期(达27.8个月)。除后续治疗可能存在高效治疗方案之外,还需考量是否存在其他混杂因素干扰了结局评估的准确性。例如,在不同区域间是否实施了更频繁的影像学评估,从而导致PFS的判定存在测量偏倚。此外,本研究有一条排除标准是排除移植候选患者,多区域对医疗可及性、患者治疗意愿等文化差异也可能是研究人群异质性的潜在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间的结果差异。
展望未来,企业在设计和开展MRCT时,应在试验方案中更系统地嵌入区域差异性考量,例如为关键区域设置最低样本量要求;将区域作为分层因素考虑到随机化设计中;甚至可借鉴“主方案设计”(Master Protocol)的思路,在统一框架下分别制定各区域的试验方案;预先规划各区域或亚组的分析计划,明确各区域间一致性检验的方法以及区域疗效差异的评估标准。
只有在试验设计初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应对跨国试验中复杂的异质性问题,提高全球开发策略的科学性与监管的可接受度。
【本文作者陈淑文】
策略
全球同步注册对症开方
MRCT区域一致性受考,药企如何应对全球化研发新态势?与会的一些企业高管也基于公司实践提出自己的观察。
明晰误区解决错位
在康特瑞科总经理蒋志伟看来,在设计MRCT时,必须高度重视强监管国家和地区的特定要求。在他看来,部分企业对MRCT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例如,希望仅凭一项MRCT就能实现全球同步注册,希望一个试验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实际上,企业应当明确试验的主要目标市场,集中资源满足关键监管机构的要求,而不是试图用一个试验“顺带”覆盖所有地区。全球研发计划应更有针对性,依据不同监管地区的期望作出科学和战略层面的组合决策。
从个案来看,企业与FDA之间存在着诉求错位:企业试图回答的是“该药物是否对该疾病的患者有效”,而FDA更关注的是“该药物是否对美国患者有效”。
在以往美国注册的MRCT中,入组的研究中心多来自医疗实践与患者特征与美国较为相似的地区(如西欧),其结果可以较好的外推至美国人群。但当试验人群来源多样、种族差异显著、以及医疗实践各异的地区时,研究所回答的科学问题就已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在试验设计之初,对如何证明药物在目标地区人群的有效性构建完整的证据链。
企业在开展全球临床试验时,不能仅依靠“一刀切”的策略。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报时,可能需要制定不同的方法构建证据链以及相应的注册策略。从公司整体战略到具体试验设计,都应尽早与目标监管机构沟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真正关心的证据是什么?所生成的数据是否足以支持当地审批?如果无法充分回应这些问题,或许更务实的策略是主动调整目标市场范围。
策略各有局限
在石药集团数据科学中心的夏凡看来,罗氏的这项研究中不仅仅是OS存在区域差异,事实上所有关键终点(包括不受后续治疗影响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北美人群中都未能显示获益。这表明核心问题可能并非如申办方所强调的后续治疗差异,而是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完整审视FDA的反馈,其认为监管机构实际上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北美与亚洲患者在基线特征、疾病生物学及医疗实践上可能存在根本不同,本质上是两个迥异的患者群体;二是FDA似乎暗示试验执行层面,部分地区的数据质量可能存在疑虑,例如患者筛选(如以“患者拒绝”为由排除移植候选者)、疗效评估流程是否严格遵循方案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这一案例为未来全球同步研发带来重要启示:第一,区域差异不仅是“亚组问题”,更是由治疗模式、人群特征及医疗资源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问题。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MRCT策略,申办方需提前评估对照组选择、人群同质性及医疗环境差异等关键因素。
第二,MRCT中除预设的显性差异外,常存在难以预料的隐性风险。夏凡分享了一个MRCT案例:尽管各国采用统一的入排标准,中期分析却显示乌克兰亚组数据显著异常。经深入调查发现,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当地患者无法持续用药,但为避免退出试验而未报告停药,然而血药浓度监测显示实际未依从用药。这凸显了中心选择、国家层面执行质量及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企业若想成功开展MRCT,必须建立强大的统计与数据监查团队,通过持续的过程监测、合并数据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管控风险。全球开发需更审慎的方案设计、更严格的执行监督,以及更灵活的区域策略调整能力。
考虑外部治疗生态
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的郭明明指出,关于过程监控,除了对试验运营操作的常规监督外,还需高度关注外部治疗环境的变化对试验执行和结果解读的影响。回顾相关案例,2019—2025年,美国在淋巴瘤领域陆续批准了多款新药(包括至少3款双特异性抗体),其治疗格局和标准疗法已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动态演变可能直接影响对照组的疗效预期及患者入组意愿。
欧洲之所以对同一研究结果接受度较高,一方面由于欧洲亚组的OS风险比(HR)为1.09,但是PFS和CR率有和总体人群一致的获益趋势;另一方面,PFS和CR率等终点受后续治疗影响较小,数据结构相对清晰,且欧洲本身可及的新疗法选项相对有限,使得试验结果更容易被认可。
然而,美国的情况则不同:治疗选择更为丰富,竞争性疗法可能分流部分符合条件的潜在受试者,导致入组困难或人群代表性偏移。因此,申办方在开展MRCT时,不仅需加强常规监查,还应建立对区域治疗格局变化的敏感监测机制。例如,当某些中心入组缓慢时,不应简单归因于运营问题,而需深入分析:是否因当地新药可及性高,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已获批的有效治疗方案?这种洞察有助于及时调整区域策略、优化试验设计,并在解读结果时更充分考虑外部治疗生态的影响。
【本文作者陈淑文】
编辑:张洁莹
版式编辑:余远泽
审校:马飞、张松
石药60亿大品种守擂!复星突围未果,先声双线夹击
PTK7靶点再蒙阴影,艾伯维、辉瑞接连退出,礼来、科伦博泰接棒攻坚
暂停药品采购资格公告5连发!价格治理升级释放强烈信号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中国处方药》
学术公众号
聚焦药学学术和循证研究
长按关注中国处方药
《医药经济报》
终端公众号
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
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
CSCO会议免疫疗法抗体药物偶联物细胞疗法临床3期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召开,泽璟制药自主研发的新药Alveltamig(代号:ZG006)、Nilvanstomig(代号:ZG005)的临床研究数据及最新进展将于此次年会上发布。
一、ZG006(已获WHO批准国际通用名:Alveltamig)
(一)药品基本情况
ZG006是公司通过其双/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开发的一个三特异性抗体药物,已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临床试验许可,并已分别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和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drug Designation)。ZG006是一种针对两个不同DLL3表位及CD3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经查询,ZG006是全球第一个针对DLL3靶点的三特异性抗体(DLL3×DLL3×CD3),是全球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分子形式,具有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分子的潜力。
ZG006的抗DLL3端与肿瘤细胞表面不同DLL3表位相结合,抗CD3端结合T细胞。ZG006衔接肿瘤细胞和T细胞,将T细胞拉近肿瘤细胞,从而利用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ZG006在小鼠肿瘤模型上具有显著的肿瘤抑制作用,可以导致显著比例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说明ZG006具有强效的肿瘤杀伤作用。
(二)ZG006在2025年CSCO学术年会发布的临床数据及最新进展
(1)ZG006单药治疗在难治性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II期剂量优化临床研究(ZG006-002)入选本次年会肺癌专场口头报告,该研究的数据及最新进展如下:
截至2025年5月12日,共60例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按1:1随机接受ZG006 10 mg Q2W或30 mg Q2W治疗并纳入分析。首次给药均为1 mg滴定剂量。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总体均衡。
有效性方面,基于IRC评估的结果显示:10 mg Q2W组(30例)和30 mg Q2W组(30例)最佳缓解率(ORR)分别为60.0%和63.3%,确认的缓解率均为53.3%,疾病控制率(DCR) 分别为 73.3% 和 70.0%,3 个月 DoR 率分别为 91.7% 和 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和中位持续缓解时间(mDoR)尚未成熟。
安全性方面,两组的整体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良好,未发生任何因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导致的永久停药。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发热、细胞因子综合征(CRS)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等,绝大多数TRAE为1-2级。绝大多数CRS为1-2级,主要发生于前两个治疗周期,对症治疗后大多可迅速恢复。
(2)ZG006在晚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的Ⅱ期剂量扩展临床研究(ZG006-003)入选本次年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场口头报告,该研究的数据及最新进展如下:
截至 2025年5月22日,共53例二线及以上晚期神经内分泌癌患(NEC)者按1:1比例随机接受ZG006 10 mg Q2W或30 mg Q2W治疗,首次给药均为1 mg滴定剂量。
有效性方面,根据IRC评估,ZG006 10 mg Q2W和30 mg Q2W组的ORR分别为22.2%和46.2%,DCR分别为33.3%和65.4%。DLL3 TPS≥1%亚组人群中,两组ORR分别为27.8%和56.3%,DCR分别为38.9%和75.0%,mPFS分别为1.6 个月和4.2 个月,mDoR和mOS均尚未成熟。
安全性方面,ZG006 10 mg和30 mg Q2W组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总体均良好,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发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绝大多数为1-2级。绝大多数CRS为1-2级,主要发生于前两个治疗周期,对症治疗后多可迅速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导致死亡的不良反应。
(3)ZG006在晚期小细胞肺癌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的剂量递增和扩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ZG006-001)数据及最新进展:
在ZG006-001剂量递增及扩展研究中,10 mg Q2W、30 mg Q2W和60 mg Q2W各组分别纳入5例、16例和12例受试者。
有效性方面,截至 2025年3月31日,在SCLC中,10 mg Q2W(4例)、 30 mg Q2W组(15例)、60 mg Q2W组(12例)经 IRC评估的确认ORR分别为75.0%、53.3%和91.7%, DCR分别为75.0%、73.3%和91.7%,3个月的DoR率分别为100%、72.9%和60.0%,10 mg Q2W、 30 mg Q2W和60 mg Q2W剂量组mPFS分别为尚不成熟、4.2月和尚不成熟;6个月的DoR率分别为66.7%、尚不成熟和45.0%。此外,ZG006对DLL3高、中和低表达的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安全性方面,三剂量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率均为100%,常见的TRAE有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贫血、白细胞计数减低等,总体安全性良好。
(4)小结
基于以上ZG006单药治疗在晚期SCLC和NEC患者中的数据,进一步证明ZG006单药治疗在现有标准治疗失败的SCLC或NEC患者中具有突出及持久的抗肿瘤疗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不仅支持其开展关键注册研究,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开发联合或前线适应症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ZG005(已获WHO批准国际通用名:Nilvanstomig)
(一)药品基本情况
ZG005是重组人源化抗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为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为1类,有望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根据公开查询,ZG005是全球率先进入临床研究的同靶点药物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类机制药物获批上市。
ZG005拥有双靶向阻断PD-1和TIGIT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有效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又可以有效阻断TIGIT与其配体PVR等的信号通路,促使PVR结合CD226产生共刺激激活信号,进而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产生两个靶点被同时阻断后的协同增强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二)ZG005在2025年CSCO学术年会发布的临床数据及最新进展
ZG005联合依托泊苷及顺铂(EP)在一线晚期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的I/II期临床研究(ZG005-004)数据及最新进展:
截至2025年8月21日,共纳入84例患者。92.9%患者Ki-67增殖指数≥55%,64.3%的患者存在肝转移。最常见的原发肿瘤部位为胃肠道,占36.9%。
有效性方面,在60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研究者评估的ORR,接受ZG005 10 mg/kg + EP治疗为43.8%(7/16),ZG005 20 mg/kg + EP为63%(17/27),安慰剂+EP为29.4%(5/17)。各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1.3%、100%和82.4%。
安全性方面,在Part 1剂量递增阶段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合计part 1和part 2阶段,三组≥3级TRAE的发生率分别为44.4%、60%和68.2%。在ZG005联合EP的两组中,最常见(≥20%)的TRAE依次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计数降低、呕吐、便秘,且发生率绝大多数均较对照组更低。研究中仅与ZG005相关的TRAE绝大多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且仅发生2例(3%)相关的SAE(免疫介导的小肠结肠炎、心肌损伤,均为2级)。
综上,在晚期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中,ZG005联合化疗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支持其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近日,泽璟制药在研产品注射用ZG005与注射用ZGGS18联用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
关于注射用ZG005
注射用ZG005是重组人源化抗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为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为1类,有望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根据公开查询,ZG005是全球率先进入临床研究的同靶点药物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类机制药物获批上市。
ZG005拥有双靶向阻断PD-1和TIGIT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有效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又可以有效阻断TIGIT与其配体PVR等的信号通路,促使PVR结合CD226产生共刺激激活信号,进而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产生两个靶点被同时阻断后的协同增强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关于注射用ZGGS18
注射用ZGGS18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VEGF/TGF-β的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有望成为治疗实体瘤的创新型生物制品。
ZGGS18可以特异性地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捕获”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起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降低肿瘤转移发生等协同抑制肿瘤生长的多重作用。另外,ZGGS18也可以改善和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可以和抗PD-1/L1抗体、公司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的抗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ZG005等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增强肿瘤杀伤作用。
关于泽璟制药(688266.SH)
泽璟制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驱动型化学及生物新药研发和生产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以满足国内外巨大的临床需求。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始创新和改良再创新并重的发展策略。在研药品注重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治疗选择。公司注重同时布局大病种疾病和罕见病,注重在研药品的领先性、可及性、广谱性或特效性,从而形成产品管线的差异化综合竞争优势。
公司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三条GMP生产线,形成了泽璟在江苏昆山、上海张江、美国加州的拥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全球发展框架,最大限度地发挥泽璟在小分子新药和生物大分子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潜能。
100 项与 Nilvanstomig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