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GEN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1],其病程长、易复发,且分型众多,疾病异质性较强,治疗上较为复杂,长期以来困扰着众多患者和临床医生。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逐步走进临床,为MG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近日,“医学界”特邀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亓法英教授,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现状出发,分享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经验,并对医患双方如何共同管理MG给出了宝贵建议。直面MG治疗难题从挑战出发寻找突破口长久以来,MG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根据MG的不同分型及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症状性治疗:最常用的是溴吡斯的明,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可缓解、改善绝大部分MG患者的临床症状,虽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改变疾病进程。➤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在疾病缓解期可减少病情的波动及复发,然而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仍为MG治疗中的难题,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可单独或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但起效慢,而且还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2]。MG的手术治疗多指胸腺切除术,适用于胸腺瘤或全身型MG患者,可改善症状并减少复发,但需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可能增加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风险;此外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重症或急性加重期的短期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应用受限的情况,例如丙球或者血浆不足时无法及时应用从而耽误病情,或者合并基础病、高凝状态、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应用,或是由于血浆置换需要特殊装置,部分医院无法开展。图1 MG治疗方式此外亓法英教授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MG的治疗往往存在多种难题,其一是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副作用,这对疾病治疗与管理提出了难题;其二是上述传统治疗难以彻底控制病情,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停药或减药后;其三是MG病程长、易复发,加上药物副作用,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何以解忧?靶向生物制剂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靶向生物制剂是近40年来医药领域中的热门研发方向,与传统治疗方案不同,生物靶向治疗是针对每位患者疾病背后的始动因素,从源头上进行干预,早期主要集中于抗肿瘤领域。而随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认知的逐渐深入,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靶点被发现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MG领域,目前获批或正在研发的靶向生物制剂根据不同靶点可分为3类:其一是靶向清除B细胞或抑制B细胞激活,降低或减少异常抗体的生成,从而抑制MG的发生和发展;其二是靶向抑制补体C5激活,阻断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减少补体级联反应对突触后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其三是靶向新生儿 Fc受体(FcRn),促进lgG自身抗体降解和清除,从而阻止或延缓 MG发生和发展。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又称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是B细胞及浆细胞成熟发育通路中关键的细胞因子,泰它西普通过双重抑制BAFF(BLyS)/APRIL,阻止或减少异常B细胞的成熟分化,阻止及减少浆细胞成熟分化、存活及分泌致病性抗体,还能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成熟。由于靶向MG发病机制的上游环节,泰它西普有助于将患者免疫系统的紊乱调节达到免疫稳态,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这一机制和药物也为MG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图2 泰它西普作用机制在泰它西普治疗全身型MG的国内Ⅱ期临床研究中,泰它西普160mg和240mg治疗全身型MG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可以稳定控制疾病活动,研究数据显示,从基线到第24周,低剂量组(160mg)和高剂量组(240mg)的QMG评分分别减少了7.7分和9.6分,且这一改善趋势在12周时也已显现,此外在该项研究和其他真实世界研究中显示,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患者激素可以实现安稳减量[3-6]。图3 QMG评分自基线变化情况亓法英教授在临床中还观察到,对于难治性MG和合并胸腺瘤MG患者,泰它西普能够显著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对于既往常见的个体化治疗难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泰它西普的剂量和疗程,确保最佳疗效和安全性,并且泰它西普在维持期可与其他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在治疗过程中逐步减少传统药物的剂量,降低副作用,或是在急性加重期与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联合使用,迅速控制病情的进展;在长期管理过程中,泰它西普的副作用较少,常见的有注射部位反应和轻度感染,总体安全性较高,当然仍需定期监测病情,以便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不仅是MG,基于泰它西普的独特作用机制,在临床上将其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NMOSD、自身免疫性脑炎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时,在具有可靠安全性的同时,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研究显示泰它西普同样具备一定疗效[7-8],这让更多医学领域研究者看到了其在B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期待通过进一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与疾病同行医患携手优化MG长期管理由于MG病程长、易复发,长期患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亓法英教授指出,在MG的长期管理中,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对于此类慢性疾病,首先定期随访必不可少,可以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阶段制订个性化的随访计划,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随访内容包括症状的评估、药物的调整、副作用的监测等。对于患者而言,为了在随访时让医生更好地掌握病情变化,患者可以通过症状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病情变化,包括每天的症状变化、药物使用情况、饮食以及活动情况,重点记录任何突发的症状加重或不良反应。在药物管理方面,患者要遵照医嘱用药,勿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要了解所用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并在出现异常的时候要及时报告给医生,这就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全面的宣教。在患教方面,医生可以向患者提供关于MG的疾病和诊疗知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以及管理注意事项,必要时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此外亓法英教授还对MG患者的饮食、睡眠、运动等日常生活方面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饮食平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注意适量活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比如散步、瑜伽等,需要避免剧烈的运动和过度疲劳,防止症状加重;在睡眠方面,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白天也可以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连续活动。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是MG加重、恶化的重要因素,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避免感染,有条件时可以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降低感染风险。总体而言,MG的长期管理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才能更顺利地达到“疗效与安全性双达标”,实现从追求生存到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终需求。 结语当前,MG的诊疗正在迎来全新的时代。在传统治疗药物的基础上,泰它西普等创新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疾病的全程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仍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医患共同努力,让更多MG患者重获健康与活力。专家简介亓法英 教授主任医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四病区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神经系统罕见病分会重症肌无力诊疗协作组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神经系统罕见病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临沂市第三届神经肌病和电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神经免疫性疾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神经系统遗传病等。擅长帕金森病和脑起搏器(DBS)术后程控及肌电图的检查与研究工作参考文献:[1]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1,28(1):1-12.[2] 常婷,李柱一.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期待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4):9.[3] Yin J, Zhao M, Xu X,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2 clinical study of telitacicept in adult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J]. Eur J Neurol, 2024,31(8):e16322.[4] Guo Q, Huang Y, Wang F, et al. Case Report: Telitacicept in severe myasthenia gravis: a case study with multiple autoantibodies[J]. Front Immunol, 2023,14:1270011.[5] Zhang Z, Wang Z, Du X, et al. Refractory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telitacicept: two cases report[J]. J Neurol, 2024,271(1):584-588.[6] Zhang C, Lin Y, Kuang Q, et al. Case report: A highly active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 with treatment of telitacicept combined with efgartigimod[J]. Front Immunol, 2024,15:1400459.[7] Ding J, Cai Y, Deng Y, et al. Telitacicept Following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Subjects With Recurrent NMOSD: 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Study. Front Neurol. [8] Gao H, Lin J, Bu B, et al. Telitacicept add-on therapy in refractory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 insights from a pilot study. Rheumatology (Oxford). 2024 Nov 4:keae601. 来源 |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编辑 | 春媛荣昌生物科创板上市 | 港交所上市挺进医保 | License out维迪西妥单抗 | 泰它西普RC28 | RC108 | RC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