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mo
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7年至2028年间,预计将有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约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2%,对MNC营收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压力,阿斯利康、辉瑞、默沙东等巨头作为这场“淘金热”的主力,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抢购中国资产。
01
钟爱中国资产
202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达到了新高度。据医药魔方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突破920亿美元,超越了2024年全年总额。MNC纷纷出手,以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的交易,将中国创新药推向世界舞台。
其中,阿斯利康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最为活跃的MNC之一。从2024年初至2025年9月,阿斯利康共完成了7笔与中国药企的交易,覆盖肿瘤、心血管、免疫等多个治疗领域。这些交易既有早期研发阶段的合作,也有成熟平台的授权引进。
2024年1月,阿斯利康与安锐生物就临床前阶段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项目达成授权协议,交易总额达5.4亿美元。随后在5月,又与诺纳生物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肿瘤靶向疗法达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在与石药集团的合作中展现了其对AI驱动药物发现的重视。2024年10月,阿斯利康以20.2亿美元获得石药集团针对Lp(a)的小分子药物全球权益;2025年6月,再次与石药集团达成53.3亿美元的合作,共同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候选药物。
辉瑞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2025年5月,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重磅交易,以61.5亿美元获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除中国大陆以外全球市场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这一交易的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
默沙东则通过多笔交易巩固其在肿瘤领域的优势。从2024年8月与同润生物就CD3/CD19双抗CN201达成13亿美元交易,到2024年11月与礼新医药就VEGF/PD-1双抗LM-299达成32.88亿美元合作,默沙东在中国肿瘤领域的投入已超过40亿美元。
GSK在2025年7月与恒瑞医药达成125亿美元交易,获得PDE3/4抑制剂HRS-9821及最多11个附加项目的全球权益,这一交易不仅金额巨大,还涵盖了广泛的未来合作空间,展现了GSK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长期看好。
表1.2024-2025年9月TOP MNC买入/收购的中国创新药资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交易领域来看,肿瘤领域依然是MNC最为关注的治疗领域。在2024-2025年9月的交易中,肿瘤相关交易占比近50%,体现了肿瘤药物在创新性和市场潜力方面的持续吸引力。阿斯利康的8笔交易中有3笔集中在肿瘤领域,默沙东的6笔交易中有4笔集中在肿瘤领域,涵盖了双抗、ADC等多种技术平台。
此外,代谢性疾病正成为MNC关注的新热点。随着GLP-1类药物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代谢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诺和诺德与联邦制药达成20亿美元交易,获得针对GLP1R、GIPR、GCGR的多肽药物UBT251的全球权益;默沙东也与豪森药业就GLP1R小分子药物HS-10535达成20.12亿美元交易,显示了MNC对代谢疾病领域的重视。
与此同时,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舶望制药与诺华就siRNA药物BW-00163等的合作、维亚臻生物技术与赛诺菲就Plozasiran的合作,均体现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平台型合作正成为新的趋势。强生与晶泰科技就XtalFold™ AI平台达成合作,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就Harbour Mice®全人源抗技术平台达成45.75亿美元合作,礼来与泽安生物就Myeloid Engager平台达成合作,这些意味着MNC不再满足于购买单个分子,而是转向寻求能够持续产生创新成果的技术平台。
02
中国创新药出海正当时
MNC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热情追捧,源于迫在眉睫的专利悬崖与研发效率双重压力。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7年至2028年间,预计将有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约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2%,对MNC的营收造成严重威胁。
强生的重磅自免药物Stelara在2025年1月1日迎来首个生物类似药Wezlana,随后又有六款生物类似药相继获得FDA批准。面对激烈竞争,Stelara的国际销售额在一年内下降了近33%。
无独有偶,强生的另一款重磅药物Simponi同样岌岌可危,Simponi在2009年首次获批,2014年其全球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在随后的十年间,随着Simponi适应症的不断拓展,其销售额稳步上升,在2021年达到顶峰,接近22.8亿美元。然而,Simponi在美国的化合物专利已于2024年到期,目前有至少两种生物类似药正在开发中。
默沙东的王牌产品K药专利即将到期,迫使其启动一项新的多年期优化计划,旨在通过生产力行动每年节省30亿美元成本。这些节省的资金将全部再投资以支持新产品的发布,而寻找有潜力的外部创新成为其战略重点。
诺华的重磅心衰药物Entresto也在今年失去美国市场独占权。包括Torrent、瑞迪博士实验室、Zydus、MSN制药、Alkem和Lupin在内的多家药企开发的Entresto仿制药已获FDA批准;另外,Entresto也被列入美国第一轮医保谈判名单,价格降幅达到53%,新价格将于2026年生效。面对上述困境,诺华不得不加速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专利悬崖压力之外,MNC内部研发管线收益率持续走低,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MNC内部研发管线收益率不足5%,难以支撑公司市值和净资产收益率,相比之下,中国临床研发的成本和速度优势显著,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2.5万美元/人,远低于美国的6.9万美元/人,另外,中国受试者招募速度为0.3人/月,比美国的0.6人/月快一倍。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中国开展 I/II 期+全球开展一半III期”的模式,药物研发回报率IRR可达 8.5%,是美国纯本土研发(3.6%)的2.4倍。MNC通过与中国药企合作,快速填补产品线缺口,这种“借力”策略比完全自主研发更加高效和经济。
另外,中国创新药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从早期的me-too类药物到如今的FIC、BIC创新药,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已经获得了国际认可。某创新药上市公司的人士透露:“MNC对引入国产创新药非常谨慎,临床数据和资料都会“翻底朝天”,所以能合作就是一种研发认可。
结语
MNC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选择,反映出全球医药创新格局的深刻变革。从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出海已进入新阶段,从过去的单一产品授权逐步向平台授权、联合开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演进。随着中国创新药质量的持续提升和MNC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创新药出海前景广阔,下一个十年,中国创新药能否诞生全球级别的重磅药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国信证券、中信建投、东吴证券研报,各公司官网及各种公开资料等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