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在宏观经济持续面临挑战且专利悬崖迫近的背景下,全球生命科学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正日益寻求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获取创新产品和技术。这些合作不仅为跨国公司提供和补充了研发管线、保障未来增长,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收入增长和全球认可。
2025年上半年共有61项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交易公布,其中37项涉及美国公司。近年来,针对中国本土资产的交易总额也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485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448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本土资产推动合作交易价值攀升
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已崛起成为生物医药创新枢纽,引发全球药企竞相获取新兴优质资产与技术的兴趣。近年来,跨国药企倾向与中国本土药企建立后期收益为主的跨境合作模式:通常依托中方合作伙伴在中国高效完成早期临床试验,待资产风险充分降低后再投入全球性试验。
图1:2022至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中外医药合作交易数量及总金额
这些交易涉及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为美国、欧盟或世界其他地区)与总部位于中国企业签订的合作。需注意的是,两家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未纳入本文分析。尽管2023年全球合作交易总量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宣布的交易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市场热情持续高涨,若当前交易节奏延续至年底,2025年的合作交易量有望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宣布的中美合作交易量已与2024年全年持平。2025年上半年宣布的中国对外合作交易中,61%是与美国公司达成的,而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37%。
此外,中国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易总额(TDV)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通过联盟合作,国际企业对华潜在投资承诺达485亿美元,较2024年448亿美元的潜在总投资额增长8%。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有16笔交易价值超过10亿美元,与2024年持平。但2025年上半年有5笔交易金额突破30亿美元,而2024年仅有3笔。2025年上半年多数合作交易源于中国在研药物处于发现及早期临床阶段,企业借此布局新兴治疗模式。与往年相似,肿瘤领域资产继续主导合作格局,但针对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的中国原研资产交易呈现出显著增长。
重点合作交易
表1展示了IQVIA Pharma Deals报告中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重点合作交易,涉及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资产或技术的投资。在此期间,按首付款金额计算,最大的一笔中国对外合作交易是2025 年5月辉瑞(Pfizer)与三生制药(3SBio)签署的SSGJ‑707许可协议。SSGJ‑707是三生制药研发的一款双特异性抗体,靶向PD‑1和VEGF。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并且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此外,辉瑞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该药物目前正在中国开展多项临床试验,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及妇科肿瘤。同样对PD‑1×VEGF领域表现出兴趣的还有Merck & Co.,该公司于2024年11月向礼新医药(LaNova Medicines)支付了5.88亿美元的首付款,以获得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LM‑299是一款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正在中国进行针对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
表1:2024年-202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医药合作交易(按首付款总额排序)
2025年3月,Merck & Co.与恒瑞医药达成合作,针对一款心脏病药物HRS‑5346签署了价值最高可达19.7亿美元的协议,其中包括2亿美元的首付款。该药物目前正在中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是一种口服脂蛋白(a)抑制剂,可阻止血液中胆固醇、脂肪和蛋白质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脏病发作、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样瞄准心血管疾病领域,2024年1月,诺华(Novartis)与舶望制药(Shanghai Argo Biopharmaceutical)签署了一项价值41.65亿美元的协议,内容包括:获得一项处于I/IIa期阶段的心血管资产的中国境外权益、一项处于I期阶段的心血管资产的全球许可,以及最多两个心血管靶点相关化合物的许可选择权。这些项目都基于舶望制药的 RNA干扰(RNAi)平台技术RADS,该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更高活性、更持久作用时间以及更佳安全性的RNAi分子。
GLP‑1类药物的出现引发了行业对肥胖领域的关注,各个跨国公司开始转向中国生物技术企业,以获取创新型的减重疗法。2024年5月,Kailera Therapeutics(当时名为Hercules CM NewCo)与恒瑞医药达成了一项价值逾60亿美元的协议,许可引进3款药物候选物。Kailera支付了1亿美元的首付款,获得了恒瑞的核心资产HRS‑735(口服促胰岛素分泌素,处于II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以及HRS‑9531(一种GLP‑1/GIP抑制剂)。2025年3月,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向上海联合塞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he United Bio‑Technology)支付2亿美元的首付款,获得 UBT251的权益。这是一种同时激活GLP‑1、GIP 和胰高血糖素受体的三重激动剂,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及其他疾病。2025年6月,再生元制药(Regeneron)从翰森药业(Hansoh Pharma)引进了GLP‑1/GIP受体激动剂HS‑20094,支付了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获得该款处于III期临床阶段药物的中国境外权益。
2025年,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交易领域尤为活跃,近几个月宣布了多项与中国药企的合作。3 月,这家制药巨头宣布将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立新的研发中心,并开展一系列新的研发合作。其中包括与和铂医药(Harbour BioMed)建立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用于免疫学和肿瘤学的下一代多特异性抗体。该交易包括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期权行权费,总额达1.75亿美元,将利用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覆盖多个治疗领域。在长期合作伙伴方面,2025年6月,阿斯利康向石药集团(CSPC Pharmaceutical Group)支付了1亿美元,用于基于石药集团人工智能驱动的“双引擎”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开展新型口服候选药物的发现与开发。
近年来,中国企业已成为抗体偶联药物(ADC)市场的重要参与者,Merck & Co.、罗氏(Roche)和葛兰素史克(GSK)等行业巨头均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以获取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案。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在延续。2025年5月,安斯泰来(Astellas)与信诺维(Evopoint Biosciences)签署了一项价值13.4亿美元的协议,合作开发XNW27011,这是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新型在研ADC,靶向CLDN18.2,而这一靶点在治疗胃部肿瘤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未来展望
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公司越来越愿意投资于来自中国的疗法,以此获取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创新。作为回报,中国企业不仅在其创新资产和技术方面获得了全球认可,还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持进一步研发。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潜在的贸易壁垒,也使这些国际交易的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如此,2025年迄今的交易趋势表明,这类跨境合作伙伴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蓬勃发展。
更多详情,敬请垂询:
殷悦祥
IQVIA艾昆纬战略发展部副总监
scott.yin@iqvia.com
声明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IQVIA艾昆纬中国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发送邮件至iqviagcmarketing@iqv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