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5-04-02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评估BION-1301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的Ⅰ期、开放标签、随机、平行分组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皮下注射(SC)BION-1301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次要目的: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SC BION-1301后对免疫球蛋白的药效学(PD)影响;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SC BION-1301的免疫原性;评估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单次SC BION-1301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00 项与 信瑞诺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信瑞诺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同写意年度巨献!!邀您相聚金鸡湖畔,与5000人一起为中国医药创新“同写意”!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谢炘将出席同写意T20+大会并参加多个环节的研讨。中国医药界期盼已久的“大鱼吃小鱼”终于上演。2025年7月15日傍晚,香港联交所一则公告让原本燥热的医药圈再度沸腾——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过9.5092亿美元总对价全资收购礼新医药。扣除礼新医药账上约4.5亿美元现金后,净付款约5.009亿美元。这起2025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案,不仅因金额瞩目,更因其打破了长久以来“本土Big Pharma收购明星Biotech”的沉寂。礼新医药绝非等闲之辈。这家2019年成立于上海的公司,成立仅六年便跻身平台型创新药企前列,手握自主开发的抗体、ADC、TCE及肿瘤微环境四大技术平台。截至2025年6月底,其8个产品已获中外IND批件,7个项目处于临床阶段,近20个临床前项目蓄势待发。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耀眼的对外授权成绩:与阿斯利康、默沙东分别就GPRC5D靶向ADC药物LM-305和PD-1/VEGF双抗LM-299达成授权协议,累计交易总额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剥开“里程碑”的光环,交易的深层逻辑却折射出中国药企难以逾越的结构性困境。一边,是礼新医药凭借领先的ADC和双抗平台,吸引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巨头砸下近300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进行全球授权;另一边,是本土龙头中国生物制药,以相对“低廉”的5亿净价接手了这家明星公司,遗憾的是其核心创新成果的“出海权”早已旁落。5亿美元净价是否“捡漏”? TONACEA01值不值?5亿美元净价贵不贵?面对这一疑问。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创始理事长朱迅观点的第一句话是:“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5亿美元净价性价比算是比较合理。”同写意通过拆解交易结构发现:▪ 总对价9.5092亿美元,扣除礼新医药账上4.5亿美元现金后,净对价5.009亿美元。▪ 以2022年B轮后估值28.9亿元人民币计,本轮溢价约30%。▪ 估值锚点:17倍市研率(交易对价/2024年研发费用),与全球ADC、双抗领域并购均值15–20倍基本重合。但朱迅也提醒,礼新医药最值钱的海外权益已经“散”得七七八八。“礼新医药虽有近300亿对外授权,但实际收入存在不确定性——里程碑付款能否全额、按时到账皆是未知数,且需经过现金流折现的严苛计算。”他对同写意表示。2023年5月,礼新医药旗下LM-305(GPRC5D-ADC)全球权益卖给阿斯利康,交易总额6亿美元,首付款仅 5,500 万美元;2024年11月,LM-299(PD-1/VEGF 双抗)全球权益卖给默沙东,交易总额32.88亿美元,首付款8.88亿美元。换言之,礼新医药账面上的“300 亿对外授权”对应的是未来不确定的里程碑和销售提成。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它真正买下的只是:1. 礼新医药中国权益的增量;2. 礼新医药技术平台的后续管线;3. 一支经过 MNC 验证的研发团队。因此,朱迅认为,5亿美元谈不上“捡漏”,也谈不上“血亏”,是一次中规中矩的“平台型并购”定价。要知道,这不是中国生物制药和礼新医药第一次有交集。早在2024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就以1.42亿元人民币参与礼新医药的C1轮融资,取得后者4.91%的股权,并就LM-108及潜在的多个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中国大陆地区与之达成战略合作。如今合作只是把剩余的股权全部收走,让礼新医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全资子公司,类似的交易可以参考BioNTech和普米斯。也就是说,中国生物制药为了自己能够在创新药方面开疆拓土,早就盯上了礼新医药,这项收购相信也是谈判已久,临时起意的可能性很小。而面对核心资产海外权益流失之痛。 朱迅犀利点出关键软肋:“礼新医药已将其最核心产品的海外机会给了国外,对中国生物制药不是好事。”LM-305和LM-299的全球权益(除部分区域外)均已归属阿斯利康与默沙东,中国生物制药主要获得中国市场及未来的销售分成。这对志在国际化的中国生制药而言,无疑是战略缺憾。即便如此,朱迅和东方略董事长陈建明都认为,此次事件仍是中国生物制药历史轨迹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来的太晚了。”朱迅说到。不可否定的是,此次交易是成功的,本身中国生物制药也是礼新医药的股东,这次收购相信也是双方长久以来逐步达成了共识,重点是收购之后双方在资源方面的整合,期望达成双赢的局面,借助中国生物制药大资源和财力,也可以更好的助力礼新医药后续管线的开发、临床与商业化。“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是一笔很好的买卖。通过本次并购,礼新医药的团队成功上岸,投资人成功退出并获得丰厚回报。”深圳天择资本董事长向德军对同写意表示。TONACEA02“出路”Biotech的终极出路是否正从“独立上市”转向“被整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Biotech而言独立生存愈发艰难。 朱迅以百济神州为例:“他们三地上市,至今仍是成本中心,靠资本输血生存。”中国缺乏美国每年1500-2000亿美元的行业资本支撑,Biotech仅靠自身造血推进多管线研发难以为继。因此并购将成为重要出路,但非唯一。 “未来的大多数Biotech必须考虑这条路(被并购)。”但朱迅强调,并购非施舍,Biotech需修炼内功:拥有进入临床III期的核心产品、具备持续创新的技术平台、布局差异化靶点避免内卷、手握扎实的临床数据资产。“你不在多,而在精,要有后续产品储备和平台支撑。”此次收购被冠以“里程碑”之名,核心在于其突破了本土并购的长期冰封。此前中国创新药领域的重大交易,几乎是跨国巨头的专场。把时间拨回2023年12月,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打响第一枪;随后诺华35亿美元并购信瑞诺、BioNTech 收购普米斯、Genmab 收购普方生物……两年间,MNC向中国 Biotech抛出总额逾150亿美元的橄榄枝。为何本土Big Pharma此前鲜有大手笔收购?朱迅剖析多重壁垒。他认为,首先,实力与估值错配。 本土药企实力有限,国际化能力不足,难以消化高估值Biotech。“国内定价困境下,海外权益才是高价基石。”其次,我们正在经历一级市场估值泡沫反噬。 “前期一级市场估值虚高形成巨大泡沫,资本望而却步。”朱迅提出,泡沫破裂后,Biotech估值回调艰难,买卖双方心理价差巨大。第三,战略认知偏差。 “Biotech都想成为Big Pharma,而Pharma都想变成Biotech。”错位发展导致协同困难。礼新医药之所以成为“第一单”,恰恰因为它在以上三个维度上“卡位”精准。礼新医药账上有4.5亿美元现金,负债极低,足以覆盖大部分并购对价,而对于买家而言,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创新药收入已占42%,迫切需要海外故事,恰逢2022年后一级市场转冷,C轮后估值回到30亿元人民币区间,给了并购窗口。而在政策层面,“并购六条”新政(简化程序、税收支持、融资便利等)及上海50亿并购基金等地方配套措施,正催化行业洗牌。2024年国内创新药并购额同比激增40%,政策东风已至。朱迅判断:“这是一个好的信号,是开端。”此外,从近几年国外的MNC开始收购中国Biotech的管线或者公司就可以看出,MNC已经给出判断——中国的Biotech的技术已经和国际同步,即便如此,国内大厂的动作则略显缓慢。“过去几年我很少看见国内头部的传统药企去并购Biotech,此次事件确实开了一个好头。”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复健资本联席CEO、新药基金总经理崔志平告诉同写意。虽然略显缓慢,但仍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厂们快要“坐不住了”。“除了恒瑞、石药,百济、国企、国药、上药、华润等公司都有收购潜力。”东方高圣创始人陈明键如此评价。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钟月萍则认为,对于Biotech来说,如果想被并购,需构建“技术壁垒+合规底盘”的组合拳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议价能力。“Biotech应建立核心产品的全球专利网络,覆盖化合物、制备工艺、适应症等关键环节,定期监测专利有效性,避免因专利无效或侵权纠纷影响估值;在并购前清理历史合规问题(如商业贿赂、环保违规),降低并购后连带责任风险;规范管理临床试验数据,确保符合ICH-GCP标准,提升数据在并购中的议价能力;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增强财务数据可信度。”钟月萍说到。向德军也提出,MNC相对本土Big pharma会有更高的溢价,但是MNC收购难度也比较大,还是要看是否能匹配得上MNC的需求。匹配的就是首选的,毕竟收购以后biotech的管线开发还需要继续长足发展。“第一个吃螃蟹总是好的。”朱迅说到。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无疑是中国创新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它撕开了本土Big Pharma大规模整合Biotech的序幕,验证了政策引导下行业洗牌与资源重组的加速到来。朱迅称之为“一个好的开端”,但更强调其象征意义大于即战效果:“这是中国第一单,我高度评价,但要说从此迈入‘公司整合’新阶段?远着呢!”TONACEA03还得继续“卷”然而,完美永远只存在于童话故事。挑战不容忽视,首先,中国生物制药想要闯进的ADC/双抗赛道极度拥挤。 朱迅警示:“该领域在中国太‘卷’,多数产品临床价值尚有待III期数据证明,未来的商业价值更有待市场的考验。”礼新医药能否杀出重围,取决于数据差异化和临床推进效率。收购后,中国生物制药肿瘤管线膨胀至40余项,与恒瑞、百济神州的差距在“数量”上有所缩减。尤其在ADC领域,礼新医药靶向GPRC5D的LM-305,与荣昌生物明星产品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形成差异化竞争。但朱迅提醒:“ADC领域胜负远未分晓,LM-305需用扎实临床数据证明其优于同类竞品(如强生的Talquetamab),挑战荣昌的领先地位也非短期之功。”这场收购也残酷揭示了行业新逻辑。Biotech独立上市神话褪色,务实整合成为生存优选。 “养猪论”再被验证——Biotech需明确“创造价值后被收购”的路径规划。国际化是价值跃升的关键跳板,核心权益不可轻弃。提前让渡海外权益,虽获短期资金,却也限制了收购方的国际化想象空间。同时,创新价值最终由临床数据与市场表现定义, 无论当下创新药企License-out金额如何耀眼,BD交易的成功率与回报率仍需时间检验。中国创新药企的整合大幕虽已拉开,但只有当本土巨头真正具备全球视野与操盘能力,当Biotech估值回归理性与差异化的技术价值,当政策与资本形成可持续的协同支撑,这条整合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最终孕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药巨头。中国创新药的历史性一步已经迈出,下一步如何走稳走实,远非一次收购所能定论。— 写意评语 — 朱迅以“Biotech创业是养猪而非养儿子”比喻行业逻辑巨变:在资本寒冬中,独立上市神话破灭,由Biotech成长为Biopharm的机会渺茫,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公司合作或被收购、兼并、整合将成为多数创业公司的理性选择。未来三年,具备平台技术、后期管线及差异化靶点的Biotech(如科望医药、和铂医药)将成为下一波并购焦点。而本土药企需突破“国际化能力不足”的桎梏,否则仅能沦为跨国巨头的“中国代理人”。“历史永远重演,但只有洞悉逻辑者才能幸存”——这场并购大潮终将淘尽泡沫,留下真正重塑中国创新药格局的黄金资产。对于中国Biotech而言,2025年的夏天,或许正是从“融资叙事”走向“产业叙事”的真正起点。参考资料:中国生物制药5亿美元“吞下”明星Biotech,创新药并购潮再起海外巨头“盯上”国内顶尖Biotech 医疗领域并购浪潮或将持续|行业观察
2025年7月15日,中国生物制药盘后公告,拟通过正大制药投资以最高9.5092亿美元收购上海礼新医药95.09%股权(剔除礼新医药账上约4.5亿美元现金后,实际支付净额约5亿美元)。叠加去年C轮融资已取得的4.91%股权,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间接全资附属公司。 礼新医药核心资产:6项临床、10+临床前项目礼新医药成立于2019年,专注肿瘤免疫及微环境领域,已形成“双抗+ADC”差异化组合: - 注册临床:LM-302(Claudin 18.2 ADC,中国III期,获FDA孤儿药资格及CDE突破性疗法),其2022年被TurningPoint引进,随后TP被BMS收购后,被悄然退货。- II期:LM-108(CCR8单抗,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CCR8抗体) - I期:LM-299(PD-1/VEGF双抗,已授权默沙东,总额超30亿美元);LM-305(GPRC5D ADC,已授权阿斯利康,总额6亿美元);LM-168(CTLA-4微环境特异性单抗);LM-101(SIRPα单抗)等 - 临床前:7+项目,涵盖NaPi2b ADC、CEACAM5/4-1BB双抗等。 两年“卖”出近40亿美元 - 2023年10月:LM-305(GPRC5D ADC)全球权益授权阿斯利康,首付款+里程碑最高6亿美元 - 2024年11月:LM-299(PD-1/VEGF双抗)全球权益授权默沙东,首付款5.88亿美元,总额最高32.88亿美元凭借上述两项交易,礼新医药近两年对外授权总金额近3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280亿元。 另,还有被BMS退货的CLDN18.2 ADC也曾轰动一时,目前处于三期开发阶段。中生🤝礼新肿瘤领域“强强联合”中国生物制药现有后期资产包括PDE3/4、HER2双抗/ADC、FGF21等;早期项目覆盖EGFR/cMET ADC、四代EGFR、口服GLP-1等,均具国际化潜力。收购完成后: - 分子类型互补:礼新的ADC+双抗平台填补中生ADC早期/中期梯队空白;中生成熟的临床与商业化体系将加速礼新产品全球上市。 - 靶点协同:礼新的Claudin 18.2、CCR8、GPRC5D等新靶点将与中生HER2、EGFR/cMET等形成覆盖胃癌、胰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瘤种的组合方案。 - 国际化提速:借助礼新已建立的跨国药企合作网络(阿斯利康、默沙东),中生可更快推进自研产品海外授权及联合开发。 PD-1/VEGF双抗被退货传言?有市场传言称,此前礼新与默沙东就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达成的授权协议疑遭“退货”。对此,中国生物制药回应称,礼新与默沙东的合作根据许可协议在正常有序地推进中。“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技术转移,根据交易合同约定,完成技术转移后,礼新将收到3亿美金的技术转移的里程碑付款,根据默沙东此前新闻稿披露,预计此项技术转移将在2025年内完成。” 中国生物制药表示。交易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礼新医药核心研发团队整体留任,上海研发中心将作为中国生物制药全球ADC与双抗创新枢纽继续运营。结束语:也许,礼新医药被收购只是个开端,国外MNC在国内淘金已好多年,引进产品不计其数,也有多家公司被收购如Profound(Genmab),亘喜生物(阿斯利康), 信瑞诺医药(诺华),普米斯生物(BioNTech)等,但鲜有国内本土药企引进或收购本土biotech产品或公司的。中国生物制药或许为本土的大药企立了个模子,接下来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内循环的交易或收购事件发生,好的产品或公司标的如果可以留在国内会进一步增加国内药企国际竞争力。小编想说,为什么账上还有4.5亿美元,就缴枪了?很多从零起步的公司融几轮融资可能都融不到这么多钱,我相信管理层是有信心继续推进目前管线的,可能股东比较现实吧。继CLDN18.2 ADC被退货(几乎没可能再卖出了),PD-1/VEGF双抗和GPRC5D ADC两款潜在重磅对外授权后,礼新医药身上的所剩的子弹确实也不多了。不过仔细想想,剩余的那些零零碎碎管线卖5亿美元确实也是大赚的😃恒瑞,瀚森,石药,百济这些本土pharma们,还有没有举牌其他biotech要抢榜一大哥的?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同写意年度巨献!!7月25-26日,邀您相聚金鸡湖畔,与5000人一起为中国医药创新“同写意”!6月30日,随着艾伯维高调进军CAR-T领域,今年上半年的生物制药并购,以总计超30笔的数量收官。根据S&P Capital IQ和BioSpace整理,最近的交易热潮令分析师们感到兴奋——阻碍并购的大坝终于被冲垮。而流动性,对于产业生态的发展至关重要。普华永道表示,过去6个月,并购总体上“相对稳定但谨慎”。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美国这个生物制药巨头林立的市场,遭遇政治和监管方面的动荡,包括FDA裁员风波、审评改革以及特朗普政府“最惠国定价”,进而打击交易信心。不过,面对更迫切的专利悬崖,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决策只是变得更加谨慎,项目和资金并未陷入沉寂。一如业界流传的说法,并购的重要性不亚于科学突破。从抗癌药Keytruda到消炎药Enbrel,如今许多利润丰厚的重磅炸弹,倘若没有并购,或许都无法获得这般成就。那么反过来看,今年上半年生物制药近500亿美元的并购里,可能潜藏着下一个“药王”。并购的叙事仍在继续。接下来,谁执牛耳?TONACEA01超30笔,近500亿今年上半年的并购行情叫人鼓舞,这一点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例如交易数量和金额。超30笔并购中,MNC参与了一半左右,与2024年上半年情况相近。论规模,过去6个月大型药企总共投入约448亿美元,占行业总量495.49亿美元的九成,超过去年同期的440亿美元。强生与Intra-Cellular Therapies的交易贡献显著,146.55亿美元的对价,令其成为过去两年多以来最大的并购案——2024年,诺和控股虽然以165亿美元收购Catalent,但限定在药企之间,诺和诺德随后买下Catalent的工厂只花了110亿美元。分析认为,这笔交易是强生收购计划中,旨在推动2025年后业绩增长的重点下注。考虑到“现金牛”之一的Stelara正迎来多款生物仿制药竞争,该巨头希望借助Intra-Cellular的成熟产品来填补空缺。并购数量方面,礼来以3笔交易领跑MNC阵营,诺华、赛诺菲则分别以2笔交易紧随其后。2024年是礼来股价高歌猛进的一年,最大涨幅超过60%,市值一度跨过9000亿美元大关。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以及更为抢人眼球的降糖减重产品矩阵,成为这家药企当前的故事主线。但是,这种优势地位并非颠扑不破。再畅销的药物都有专利届满、退出舞台的一天,所以礼来近年起也加大并购投入,包括在此前未曾涉足的放射性药物赛道。今年上半年,礼来的首要交易重点成了PI3K抑制剂、Nav1.8抑制剂等小分子领域。其中最大一笔并购,是跟Scorpion Therapeutics达成的。通过支付25亿美元,礼来加强抢占PI3K抑制剂市场。2022年,FDA专家委员会曾提议对PI3K药物的审批框架重新调整,一度令该赛道玩家陷入迷茫。不过2024年,诺华旗下PI3K抑制剂Alpelisib适应症获批扩大,行业前景得以明朗起来。“免疫巨头”赛诺菲,不久前则以逼近百亿美元的总价收购Blueprint Medicines,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护城河。当前,Blueprint手握销售额快速增长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晚期和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药物Ayvakit/Ayvakyt,此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罕见免疫疾病的研发管线。至于诺华,斥资约31亿美元收购Anthos Therapeutics,标志着该MNC在凝血因子XI抑制剂创新的回归。Anthos核心管线abelacimab本出自诺华之手。2019年,Blackstone Life Sciences从诺华将之引进,并在此基础上成立Anthos,还提供2.5亿美元研究启动资金。彼时,诺华已获得Anthos少数股权,眼看abelacimab顺利进入后期,巨头决定下场收割。不过,如果单看绝对数量,专门收购陷入困境的生物制药公司的Concentra Biosciences,今年上半年也出手收购3家Biotech:Kronos、Elevation Oncology和Allakos,共花费1.43亿美元。可以发现,多次并购也与交易规模有相关性。2025年至今,30多笔并购案中,大多数的金额保持在1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继续延续去年的趋势。在治疗领域,今年最为火热的当属抗肿瘤赛道,共诞生8笔并购。去年同期,交易的分布更为广泛。TONACEA02喧嚣的故事结束并购毕竟是资本主导的叙事,而资本的逐利属性,让交易也存在不那么积极的一面。实际上,今年上半年的“并购王”之一Concentra,就是颇具争议的角色。Concentra由名不见经传的投资机构Tang Capital支持,而它之所以愿意买下所谓的“负资产”,就在于有利可图。对Concentra来说,被挑选出来的Biotech不仅足够“便宜”,还在于公司管理层和股东间的背离:面对失败,管理层可能想继续等待转机,而股东则希望迅速抽身解套。此时Concentra介入,将公司进行拆分出售,用以补偿双方,同时获得剩下的资产。Concentra的行为也引起一些公司的不满,例如Acelyrin,在收到前者的收购要约后,决定采取与另一家Biotech Alumis合并予以反击。当然,陷入困境的公司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终章,Sage Therapeutics就是其中之一。Sage先后推出两款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商业化产品——Brexanolone,以及升级版Zurzuvae——不过因为销量下滑,Brexanolone在2024年底被撤出美国市场。雪上加霜的是,后续核心管线Dalzanemdor在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领域先后折戟,去年10月,被宣布终止开发。此后,剩下的两款在研候选药物尚在早期临床,其中还出现被渤健“退货”的窘境。今年1月,渤健曾尝试出价约4.7亿美元将Sage收购,遭到后者拒绝。最终,Sage接受了Supernus Pharmaceuticals高达7.95亿美元要约,这被分析师认为是“美好结局”。与之对比,同样深陷商业化难题的蓝鸟生物,就没那么幸运了。作为数次陷入困境的基因疗法明星公司,2月,蓝鸟生物终于决定寻求大树庇护:由凯雷集团、SK资本收购,作价略高于2900万美元,这仅是交易宣布前公司市值(约6800万美元)的43%。考虑到蓝鸟生物资金储备即将耗尽,商业化产品短期内不太可能盈利,并且面临贷款契约违约风险,被私有化退市或许是仅剩的选择。一位投资者评价,蓝鸟生物本可以早早卖身。它以不到当年1%的估值出售,这实在是该公司“历经灾难性的经营”后,迎来的“一个苦涩的结局”。另一笔备受关注的并购,发生在德国,BioNTech和CureVac这两大mRNA巨头之间。BioNTech凭借其与辉瑞合作研发的COVID-19疫苗,一战成名,扭亏为盈;CureVac则渐渐被甩在后头,至今仍未推出上市产品。2022年开始,CureVac向BioNTech发起漫长的mRNA专利侵权战,希望守住自身地位。总的来说,这场法律诉讼各有输赢,但仍在胶着。在3月,欧洲专利局宣布CureVac的一项专利有效,BioNTech原本占优的形势逆转。5月,CureVac再次赢得专利有效性裁定。这些胜利促成一场关于BioNTech是否侵犯专利的听证会,法院原定于7月1日审理此案。如今,BioNTech宣布通过全股票交易收购CureVac,以化解法律威胁。对于后COVID-19时代、亟需转型的BioNTech,此举无疑会省去许多麻烦。TONACEA03并购机会,在哪?普华永道认为,生物制药未来的交易前景是向好的。Evaluate在6月发布的报告也表示,尽管难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表,但高额并购将会回归。除去MNC等潜在买家的现金流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利悬崖的周期使然。未来五年,由于产品专利到期,大型制药公司面临超过30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损失。手握“药王”Keytruda的默沙东压力最大,2028年就首当其冲。不过到2030年,艾伯维、强生、罗氏和BMS也将迎来超过300亿美元的缺口。质言之,“重磅炸弹”有限性与新药研发无限性间的张力,几乎没有公司能幸免。而这就给并购提供了增长空间。CGT领域是潜在机会赛道之一,今年上半年礼来与Verve Therapeutics的并购,则是现实注脚。2024年11月,礼来首次向Verve抛出并购想法。次月,Verve董事会认为,公司产品商业化的预测似乎“过于乐观”,于是决定与礼来接洽,推进交易,同时也考虑寻找其他有意向的各方。礼来初始报价在4月1日给出,Verve并未同意。在此之前,长期推动CGT疗法的CBER主任Peter Marks宣布离职,此后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外提高关税,以及5月出台的药品“最惠国”定价方案,令Verve的处境变得越发不利。尽管寄希望于找到更多的潜在买家,Verve却没有等来新的竞价者。最终,经过与礼来的多次讨论,并购首付款维持在初次报价的10亿美元水平。Verve不会是最后一个不得不卖身的案例。有目共睹,CGT领域正在经历着多方位的冲击:6月18日,FDA负责审查CGT的OTP主任Nicole Verdun及其副手Rachael Anatol,被曝出遭排挤离职的消息,使得监管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在华尔街,CGT概念股正被大量投资者抛售。这些都可能为并购提供大量交易资产。今年初,GEN整理了一份潜在被并购的Biotech名单。除去6月已被赛诺菲买下的Blueprin,在CGT赛道,传奇生物也位列其中。作为创新的标杆,传奇生物CAR-T产品正朝着“重磅炸弹”的方向快速成长,不过对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一直乏力。6月,业内传出传奇生物裁撤中国的销售和市场团队的消息。早在2024年7月,据报道,传奇生物就聘请Centerview Partners评估一项收购要约,但与其母公司金斯瑞在收购价格上存出现分歧。同年10月,金斯瑞宣布与传奇生物进行“去整合”,进一步强化传奇生物独立发展的猜测。国内Biotech被并购的浪潮起于2023年底,明星CAR-T公司亘喜生物卖身阿斯利康。随后,多家本土公司成为海外药企收购对象:诺华以35亿美元收购信瑞诺医药,强生以20亿美元、8.5亿美元分别收购安博生物、兰芽生物,NuvationBio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葆元医药,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BioNTech以不到10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普米斯。2025年以来,跨境BD持续火热,鉴于BioNTech与普米斯的并购建立在授权合作基础上,似乎可以预期,围绕本土Biotech的新交易正在酝酿。参考资料:June’s Busy Buyout Binge Bolsters M&A Stats for H12025 World Preview: Pharma Growth Steady Amid Turbulent Seas and Rising China华尔街之狼:寒冬下的Biotech“猎手”
100 项与 信瑞诺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信瑞诺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