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申请批准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1/2, Multi-regional, Single-Arm, Open-Label, Dose-Finding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for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Associated With ND1 Mut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clinical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NFS-02 in the treatment of LHON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ND1 gene mutation. This study will enroll subjects aged ≥ 18 years old and ≤ 75 years old to receive a single unilateral intravitreal (IVT) injection of NFS-02 to evaluate its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ll subjects are to be reduced visual acuity caused by LHON associated with ND1 mutation, with laboratory test showing G3460A mutation (a CLIA-certified laboratory) and reduced visual acuity lasted for > 6 months and < 10 years.
一项评估基因治疗ND1突变相关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1/2期、多区域、单臂、开放标签、剂量探索的临床研究
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评估
NFS-02眼用注射液治疗线粒体 ND1基因突变引起的 LHON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本研究将入组年龄≥ 18岁且≤ 75岁的受试者,并让其接受单次 NFS-02单侧玻璃体内( IVT)注射,以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表现为 ND1突变相关的 LHON引起的视力下降,突变由实验室(经 CLIA认证的实验室)检测为 G3460A位点突变,且视力下降持续时间 >6个月且 <10年。
目前,尚无针对LHON受试者的有效治疗。开发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被认为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以为验证这种新型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
A Phase 1/2, Single-Arm, Open-Label, Dose-Finding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for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Associated With ND4 Mut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clinical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R082 in the treatment of LHON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ND4 gene mutation. This study will enroll subjects aged ≥ 18 years old and ≤ 75 years old to receive a single unilateral intravitreal (IVT) injection of NR082 to evaluate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ll subjects are to be reduced visual acuity caused by LHON associated with ND4 mutation, with laboratory test showing G11778A mutation (a CLIA-certified laboratory) and reduced visual acuity lasted for > 6 months and < 10 years.
100 项与 武汉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武汉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01
科研翘楚与产业化明星的初心
立志克服疾病的科研翘楚
杨辉教授:现任辉大基因首席科学顾问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基因治疗中心(筹)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教授的科研生涯从中科院细胞所李劲松院士门下起步,随后在MIT的Whitehead研究所Rudolf
Jaenisch实验室继续深造。2014年回国在中科院神经所建立实验室。在此期间,“如何解决人类疾病困扰”不仅贯穿了其整个科研生涯,也为其后续创业定下了基调。在科研生涯的初始,模式动物的基因改造与干细胞基因编辑是杨辉教授的课题主线,尤其是针对业界药物开发难度超高的CNS领域。这一系列研究为辉大基因未来CNS管线的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杨教授的创业灵感来源于一次感人的经历:在神经所期间,他接触到一些唐氏综合症患儿的家庭对于疾病治愈的渴望,这让他深受触动。杨教授感叹到,“既然我们已经做了诸多CNS疾病的灵长类模型,也做了许多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与使用,那为什么不自己成立一家可以真正将科研积累转化为临床患者能用上的药品,造福人类的公司呢?”彼时恰逢国内基因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夏尔巴投资的蔡大庆博士的支持,拥有底层创新技术的辉大基因由此诞生,致力于为全球患者带来希望。
不断创造奇迹的产业化明星
陆英明博士:现任辉大基因CEO及联合创始人
拥有30多年生物技术与制药行业经验,陆博士曾在全球多个知名公司担任要职,如复宏汉霖、Spark
Therapeutics(被罗氏收购)、Biogen(血友病业务部门被赛诺菲收购)、拜耳、Avigen(被赛诺菲健赞收购)、Tularik(被安进收购)和武汉纽福斯等,并这些公司都在陆博士的领导与参与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来中国之前,陆博士是Spark Therapeutics的临床研究和运营VP。他参与了第一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Luxturna及辉瑞/Spark今年四月在美国上市的用于治疗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产品Beqvez的开发。2006年至2009年,曾作为美国FDA罕见病临床设计委员会的行业委员会成员,他接下了优化临床试验设计这一重任。陆博士至今领导了22个产品的获批,向各国监管机构提交超过250份监管文件。在担任复宏汉霖担任CMO期间,陆博士主导了五款生物药在中、美、欧三地的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生物药企业的新篇章,也是复宏汉霖成功上市的重要条件。后来,作为武汉纽福斯CEO,他和团队一年内不仅成功为公司引进了超过1.2亿美元的资金,还领导团队完成眼科项目临床I/II/III期无缝设计的基因治疗试验IND,并获得了FDA和EM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推动公司进入中国基因治疗第一梯队。基于对杨辉教授科研翘楚的信心与辉大出海战略的渴求,双方一拍即合,陆博士希望引领中国基因治疗迈向国际前沿做到First in Class,为罕见病及更广阔疾病领域的患者带来福音。
02
基因编辑疗法的背景及优势
基因治疗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相比现有的小核酸或抗体疗法(患者需要接受多次给药,甚至是终身服药),基因治疗能够通过基因的持续表达实现患者在一次给药后彻底终身痊愈。在基因治疗中,基因编辑技术因其更高的编辑效率及可适用的潜在适应症,优于传统的基因替换疗法。简单来说,基因编辑的核心在于对核酸序列的精准修改,当前最常见的基因编辑工具有三种,包括ZFN、TALEN和CRISPR。其中,CRISPR作为最新一代技术,其优势在于编辑效率高、成本低、易获取,且更容易标准化,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
CRISPR/Cas9已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工具。尽管其编辑效率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但其无法避免的脱靶效应和双链断裂时潜在的遗传毒性,仍是药物开发中的关键挑战。此外,由于Cas9底层专利技术被海外研究机构及少数公司垄断,寻找性能更优、精度更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s酶,已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共同目标。
03
基因编辑公司顶流的发展历程——辉大基因
的
3.1
因势利导,建立底层技术布局
与其他创新药公司成败往往取决于一两款药物管线的商业化不同,基因编辑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专利壁垒与安全性考量使得拥有底层核心技术成为公司持续创新的关键。杨教授于2018年创立了辉大基因,刚起步时便专注于底层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他率领团队建立了HG-PRECISE®技术平台,从超过100TB的宏基因组数据库中识别并优化新的Cas蛋白,致力于开发适合体内递送的小尺寸、更高特异性和更低脱靶活性的紧凑型核酸酶,解决了如AAV载体等常见递送工具对核酸酶尺寸的限制。
依托HG-PRECISE®技术平台,辉大基因开发了一系列靶向活性更高、脱靶更低的核酸酶工具,包括RNA编辑的Cas13X/Y、DNA编辑的hfCas12Max®和Cas12f、以及更小尺寸的RNA单碱基编辑器和不依赖脱氨酶的DNA单碱基编辑器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更重要的是,辉大基因成功获得了国际专利授权。凭借这些原创技术,辉大有效解决了海外专利“卡脖子”问题的底层创新技术,为各种基因编辑应用场景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工具技术。
3.2
四面开花,推进管线前进的魄力
随着2023年12月首个基于CRISPR的离体基因编辑疗法获批,CRISPR基因组编辑迎来了全新时代。基于原创基因编辑工具,辉大基因团队搭建了一系列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产品管线,聚焦于眼科及神经疾病领域,致力于通过“一次给药,终身治愈”的潜力,解决尚未被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
辉大基因的首个RNA编辑疗法HG202,专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已进入临床阶段。当前wAMD的标准疗法为抗VEGF抗体药物,虽然已有多种药物获批,但它们需要频繁的玻璃体注射,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安全风险,还带来了时间与经济负担,有诸多不便。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达46%的wAMD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虽然数家国内外公司正在开发AAV载体介导的抗VEGF基因疗法,以减少射抗VEGF抗体的频率,但长期表达VEGF抗体可能抑制正常血管生成,且对于VEGF抗体耐药性或难治性AMD患者很难起作用。辉大基因的解决方案则通过CRISPR/Cas13靶向敲低VEGFA的mRNA,部分抑制VEGFA蛋白的表达。陆博士提到:“我们已在首个人体“SIGHT-I视”临床研究(NCT06031727)中完成了HG202的低和中剂量组给药,并顺利与FDA完成了pre-IND会议,美国IND已提交。”
辉大基因的另一个RNA编辑疗法是HG204,针对神经类罕见病MECP2复制综合征(MDS)。MDS是一种致命的神经发育疾病,导致男孩在25岁前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和过早逝。陆博士介绍,“HG204使用新型高保真Cas13Y靶向MECP2基因,将其包装在单个AAV载体中。小鼠实验表明,HG204可恢复MECP2转基因小鼠的运动功能、焦虑行为和社会障碍,且显著延长了转基因小鼠的寿命。该项目已获得FDA的孤儿药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双认定,以及EMA的孤儿药认定。计划在今年底开展“HERO英雄”临床试验(NCT06615206)。”
在DNA编辑疗法方面,辉大基因进展最快的项目是HG302用于治疗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严重影响男孩的神经肌肉类罕见病,导致患者会因肌肉逐渐萎缩退化而丧失行走能力,直至死亡。Sarepta公司获批的基因疗法及目前大多数临床项目都是依赖AAV递送的截短抗肌萎缩蛋白(迷你蛋白)。FDA已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并不齐全的蛋白,但其功能有限,且DMD作为全身性疾病,需要更高剂量的药物来有效治疗。不少DMD患者在临床试验中被注射了高剂量的AAV,例如2E14vg/kg甚至更高的剂量,已导致发生多例免疫原性带来的安全事件,包括出现了死亡案例。最近,Cure Rare Disease 公司使用携带cas9的双AAV载体的临床试验中,注射剂量1E14vg/kg导致首例患者死亡。为应对此问题,辉大基因采用了其原创高效hfCas12Max® DNA编辑器,显著降低了所需剂量至E13vg/kg甚至更低。临床前结果显示,HG302可恢复DMD小鼠模型中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及其运动功能,项目已获得FDA的孤儿药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双认定,首个人体“MUSCLE肌肉”临床研究(NCT06594094)即将开展。
3.3
专利出海,不畏海外竞争的决心
CRISPR技术的专利壁垒极高,特别是与Cas9相关的底层专利已被海外研究机构及少数公司垄断。相比之下,较晚发现的核酸酶如Cas12、Cas13、IscB和TnpB等,其专利保护范围相对较小,仍留有一些技术突破的空间。然而,这些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活性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辉大基因自成立之初,便立志打破这种局限,创造新的行业范式----不仅要掌握核心底层专利技术,还要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积极出海。因此,辉大选择专注于非Cas9的基因编辑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开发并优化性能更优、真正拥有底层专利保护的核酸酶。辉大自主创新的HG-PRECISE®平台是其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该平台不仅能够高效发现新型蛋白质并通过AI设计进行蛋白进化,原创的荧光报告系统还使其可以快速进行高通量蛋白性能验证。凭借这一平台,辉大基因在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开发了多种基因编辑工具,成为全球基因编辑公司中技术工具种类最丰富企业之一。
HG-PRECISE®平台中的明星产品是DNA编辑工具hfCas12Max®。凭借其高效的靶向编辑活性和极低的脱靶风险,hfCas12Max®在科学研究、作物育种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并已获得美国和中国的专利授权。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出海的基因编辑工具,辉大基因与Synthego签署了海外许可协议,用于hfCas12Max®的生产和商业化。Synthego目前正在与全球多家大型制药公司谈判相关许可协议。陆博士激动地提到,“虽然目前具体进展保密,但我们对Synthego的进展感到非常振奋。”
除了基因编辑工具,辉大在递送系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创新。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常用的病毒载体,虽然能够持续表达基因,但这可能会增加脱靶的风险。相比之下,脂质纳米体颗粒(LNP)作为非病毒类的常用载体可实现瞬时表达,但其递送主要靶向肝组织,其他非肝组织的递送系统开发尚在探索中。辉大基因创新方案是原创的RNA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递送系统,通过改造AAV载体,使其能够递送单链RNA至靶细胞中,实现瞬时表达,既保持了AAV的靶向多样性,又具备LNP类似的瞬时表达效果,降低了安全性风险。杨教授介绍道:“我们从五年前就开始开发这个体系,经过多年的系统改造和优化,我们的RAAV系统体在递送效率、工艺流程、产量和质检等方面几乎与AAV相当,同时实现了和LNP相似效果的瞬时表达,并获得美国专利局授权。”
目前,辉大在全球拥有35个专利家族、91项有效申请和17项已授权专利。正如陆博士所说:“我们植根于中国,着眼全球。辉大的临床管线为国际临床试验,编辑工具和递送系统也都具备全球知识产权保护,这为我们的国际BD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4
合作共赢,深度立体考量商业化
“当前基因编辑疗法的高昂成本,使其仅依赖国内的支付体系,难以支撑商业化运营。因此,打造独属知识产权并走向国际市场至关重要。”陆博士强调。基于原创技术和产品,辉大基因积极拓展海内外的BD合作机会。在今年6月的美国BIO会议上,辉大与多家跨国药企和海外Biotech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一对一合作洽谈。除了对辉大的产品管线表现出浓厚兴趣外,许多公司还对辉大的HG-PRECISE®技术平台、基因编辑工具hfCas12Max®和瞬时表达的RAAV递送载体充满期待。杨教授透露,“辉大在基因编辑疗法产品管线的差异化布局,主要集中在Cas9尚未取得突破的领域,充分利用我们自有的高效编辑工具和递送技术的优势,并通过这些产品验证我们的技术平台能力。”
陆博士进一步指出:“许多跨国药企和海外biotech都在关注我们的临床进度,甚至包括一些海外竞争对手,也表达了合作意愿。我相信,辉大的首代基因编辑药物将通过单个AAV递送是第一代基因编辑药物,聚焦于罕见的致命或致残、无药可救的疾病;而我们的第二代基因编辑药物则将以RAAV递送为基础,有望治疗更为广泛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希望引领全球基因编辑药物的发展。”
3.5
美好愿景,铸就精诚合作的团队
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成长往往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公司设立、产品开发和产品商业化。辉大基因自成立六年来,已经迈入了充满希望的产品开发阶段,并逐步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
作为1990年代就投身基因治疗领域的行业先驱,陆博士一直希望通过自身丰富的经验,将中国的新型基因编辑产品推向全球,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在担任辉大CEO之前,陆博士受邀加入了辉大的科学顾问委员会(SAB)。在SAB期间,陆博士对杨辉教授及其团队的创造力、创新基因编辑工具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陆博士正式接任CEO,全力推动公司快速成长,发展出核心竞争力——多样化的基因编辑工具、创新的基因编辑疗法管线以及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布局。
“我们不追随前人的足迹,而是开辟自己的道路(we don’t follow footsteps; we create the path)。这才是辉大想做的事情。”陆博士如是说。
04
基因治疗,尤其是基因编辑商面临的挑战
尽管基因疗法作为新兴疗法的代表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距离成功商业化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成本角度来看,虽然基因疗法不像当前的细胞治疗需要为每位患者单独生产,但GMP级别的病毒载体和基因编辑元件等的生产成本依然高于传统大分子药物。
在监管政策方面,由于基因疗法会改变患者基因组的科学本质,监管机构对其安全性尤为关注。随着更多新兴疗法涌现,临床开发指南也在不断演进,以适应产业的创新需求。对此,陆博士指出:“基因与细胞治疗行业必须找到可扩展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的可行路径,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在监管机构的支持下,通过灵活的临床试验设计,尤其是II期和III期试验中,我们有望加速基因治疗药物通过有条件批准程序(CAP)进入市场,并在未来的上市后监控其安全性。” 在这背景下,陆博士相信:“中国在基因治疗产品的审批速度上不会落后于美国和欧盟。” 随着中国监管机构逐步完善新兴疗法政策,特别是对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视,中国有望在全球基因治疗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国内创新药物加速进入国际市场。
05
基因疗法的未来,从罕见病到常见病
未来,从罕见病
2017年,首个基于AAV载体的基因疗法Luxturna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罕见眼病先天性黑矇。2023年底,首个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的CRISPR离体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也成功在欧洲和美国获得上市批准。除此以外,治疗DMD的Elevidys、治疗血友病的Hemgenix、Roctavian和Baqvez等基因疗法也相继在美国获批上市。基因治疗领域中还出现了诸多高额的商业合作,例如拜耳以高达40亿美元收购的AskBio,其基因疗法管线涵盖了庞贝病、血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目前,全球正在进行超过2700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旨在将基因疗法从罕见病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常见病患者人群。
总而言之,基因疗法,尤其是基因编辑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成熟度尚低,面临着安全性、监管、商业化等多重挑战,但总有先行者一往无前,勇于探索,秉持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新药开发原则,勇敢迎接基因疗法的“春天”。
2024年10月18日 ——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福斯生物”)今日迎来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教授魏世辉教授一行的参观指导。
公司进展汇报
纽福斯工艺开发部副总裁张旻先生、商业部副总裁李正斌先生等工厂负责人作为公司代表接待了魏世辉教授,并代表公司致欢迎词。纽福斯团队向魏教授介绍了纽福斯工厂的发展历程、工厂的总体情况以及相关的神经眼科基因治疗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展。魏教授对纽福斯在项目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鼓励团队继续努力。
公司进展汇报
实验室和工厂参观
汇报结束后,魏教授一行在纽福斯技术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纽福斯生物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作为中国首个按照GMP标准建立的独立的AAV生产车间,公司先进的设施仪器设备、严格规范的管理和流程、严谨的科研生产氛围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实验室和工厂参观
感谢与期望
纽福斯生物对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学组长期以来对纽福斯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魏教授一行的到访表达了对公司工作的肯定,公司期待在学组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在神经眼科基因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并持续回馈中国神经眼科领域和患者。
关于纽福斯生物
纽福斯是中国专注于眼科疾病的体内基因治疗行业领导者。纽福斯致力为全球患者研发针对遗传疾病的基因疗法。研究者发起的视网膜基因治疗研究的试验数据成功地验证了我们使用的AAV平台,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Ophthalmology和EbioMedicine上。我们的核心产品纽惟佳®,旨在治疗ND4介导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ND4-LHON),已被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称号(ODD),是首个同时获得中国NMPA及美国FDA授予的临床试验IND许可的中国籍基因治疗新药。目前已完成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给药,以及美国I/II期所有患者入组给药。公司第二款美国ODD新药NFS-02已被完成中美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给药。公司第三款基因治疗新药,针对ADOA的NFS-05已在澳洲获批临床试验。公司管线还包括光学神经保护,血管视网膜病变等临床前候选药物。要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和我们不断拓展的管线,请访问www.neurophth.com。
本届大会以“共建创新生态 共赢产业未来”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出海与国际化创新、创新药投融资、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风向标,打造“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年度盛会。
提到基因疗法,蓝鸟生物是绕不开的一个存在。
1992年,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创立了蓝鸟生物的前身Genetix Pharmaceuticals。经过近20年的坚持,蓝鸟生物在基因疗法的努力方显成效。
2010年,《nature》发布了一项临床试验结果,在蓝鸟生物Lentiglobin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中,一位患有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成功摆脱输血治疗。
要知道,此前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只有终身输血这一治疗方案,而蓝鸟生物则为地中海贫血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蓝鸟生物也由此一战成名,获得了众多投资人的青睐。2013年6月,蓝鸟生物登陆纳斯达克。
此后,蓝鸟生物一路向上,不仅收获了众多荣誉,2017年被评为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之一,2018年被评为最有可能被收购的十大并购标的之一;公司股价更是水涨船高,2018年时市值最高曾逼近300亿美金。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与意想不到。2020年,蓝鸟生物首款基因疗法产品获批,这本该是其高光时刻的开始,没想到却成了其过山车式命运的最高点。自此之后,蓝鸟生物的一路向下,如今市值已不足1亿美金。
更糟糕的是,当前公司负面不断,产品安全性问题争议持续,蓝鸟生物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
1
7名患者患癌风波
日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让蓝鸟生物陷入了风波。
该研究是针对基因疗法Skysona治疗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2-3期研究(ALD-102和 ALD-104)和一项正在进行的随访研究(LTF-304)数据。
结果不容乐观:67名儿童患者中,7 名接受Skysona治疗的儿童患上了血癌。6例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Skysona治疗后 14 至 92 个月内出现;另一名患者在57个月时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目前,6 例MDS患者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1 例患者因移植物抗宿主病而死亡。AML患者仍然活着,并且对移植表现出良好的反应。
导致7名儿童患癌的根源,是Skysona。
Skysona作为一种基因疗法,通过将ABCD1基因的功能性拷贝递送到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中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能够表达功能性ALDP蛋白的成熟单核细胞的产生。
但其存在风险,Skysona疗法中的慢病毒载体整合到原癌基因中,会诱发血液瘤。Skysona的标签上带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黑框警告,包括MDS等“危及生命的病例”。
而上述7 名接受Skysona 治疗的儿童患上了血癌,大致原因也是如此。据研究人员称,新出现的血癌与与癌症相关基因中的克隆向量插入有关,同时也与某些感兴趣位点的体细胞突变累积有关,包括KRAS、WT1和CDKN2A基因中的突变。
虽然患癌风波将会如何影响蓝鸟还不得而知,但这无疑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性警钟。
2
安全、安全、安全
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基因疗法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1999年,一名18岁少年在接受腺病毒基因疗法后发生严重免疫反应死亡,这是第一例因基因疗法而死亡的患者。
这一事件,也使得FDA收紧了对于基因疗法的临床审批,基因疗法因此沉寂了十余年之久。
直到2017年12月,美国首个基因疗法获批上市,由Spark Therapeutics开发的Luxturna基因疗法,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基因疗法得以再度活跃。
不过,安全问题并未随着基因疗法获批上市而消失。相反,安全问题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仍然威胁着基因疗法的发展。
2021年2月,蓝鸟基因疗法bb1111对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1/2期临床试验中,产生了两个疑似血液肿瘤病例 ,一位受试者被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另一名患者发生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因为可能存在的致癌风险,FDA叫停了蓝鸟生物bb1111的临床试验。
与此同时,已经在欧洲获批上市的Zynteglo,因为与其使用了相同的慢病毒粒载体,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也被蓝鸟生物暂停销售。
经过5个月的评判,最终证明治疗收益大于风险,Zynteglo得以重新开始销售,而bb1111临床试验也得以重启。
但就在半年后,bb1111的临床试验再次遇到问题。
2021年,一名青少年患者在接受bb1111 治疗后出现了持续性非输血依赖性贫血,18岁以下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被部分搁置。
虽然相比30年前,基因疗法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基因疗法仍然难言彻底安全,而这也绝非蓝鸟生物一家之忧。
2020年8月,被安斯泰来30亿美元收购的基因疗法公司Audentes,其核心产品AT132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了三位患者死亡。
2020年10月,一名患者在接受Lysogene AAV基因治疗后去世。
如今,Skysona的致癌风波再次发酵,告诉我们基因疗法的发展仍然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因为安全问题再次坠入深渊。
3
当然,尽管蓝鸟生物这一基因疗法的先驱坠落,但这并不会影响基因疗法仍将持续向上的事实。
仅放眼国内市场,随着资金的涌入,也已经出现了一批基因疗法的新兴玩家,如博雅辑因、合生基因、纽福斯、中因科技等。
其中,纽福斯的AAV基因治疗药物NR082和中因科技的基因治疗药物ZVS101e,都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认证。
不过,对于国内玩家来说,蓝鸟生物的经历在前,安全问题同样也是部分国内玩家,需要面临的挑战。
蓝鸟生物从风光无限到无奈坠落,也不过三年多的光景。这背后,也映射了市场对于基因疗法的态度变化,从未知的担心,再到充满期待的追捧,再到如今归于平静。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虽然长远来看,基因疗法仍然具有无限的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短期来看,基因疗法针对适应症多为罕见病,仍属于一个小众治疗手段。
基因疗法中像Zolgensma一样的只是少数,大多数都如同蓝鸟生物一样,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
从全球视角来看,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和商业化问题仍然还未完全找到答案。而在这之前,基因疗法仍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又危险重重的地方。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100 项与 武汉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武汉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