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9-11-21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9-03-20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01-05-28 |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Parallel-group,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with Solriamfetol in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 with a 12-week Treatment Perio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12-week solriamfetol admini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DS in patients with OSA from China, usin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parallel-design.
索安非托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者日间过度思
睡( EDS)的 治疗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 、平行、多中心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主要目的:
评估索安非托治疗成人OSA患者的EDS的疗效。
次要目的:
评估索安非托治疗成人OSA患者的EDS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通过稀疏采样法评估索安非托在成人OSA伴EDS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PK)特征。
一项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评价单次给予盐酸阿扑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耐受性的I 期、开放性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予盐酸阿扑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1 mg、2 mg、3 mg 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次要目的:评估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予盐酸阿扑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1 mg、2 mg、3 mg 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00 项与 翼思生物醫藥(香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翼思生物醫藥(香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中枢神经系统(CNS)和精神系统疾病往往疾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难度大,患者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本文将盘点9款有望在2025年获NMPA批准上市的CNS领域新药*,它们覆盖的适应症包括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嗜睡、失眠症等等。(*本文统计范围为于2023年1月~2025年1月期间向CDE递交上市申请的新药;新药仅统计注册分类为1类、3.1类、5.1类的新药;仅盘点有望首次获批的新药,不含新适应症)
图片来源:123RF
百时美施贵宝、再鼎医药:呫诺美林曲司氯铵
作用机制:M1/M4型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和毒蕈碱受体拮抗剂的组合
适应症:精神分裂症
2025年1月,百时美施贵宝和再鼎医药共同申报的5.1类新药呫诺美林曲司氯铵胶囊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一款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KarXT,为一种口服M1/M4型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和毒蕈碱受体拮抗剂的组合。与目前主要针对多巴胺或血清素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呫诺美林优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这些疾病有关的毒蕈碱受体。2024年9月,美国FDA已经批准该产品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再鼎医药拥有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KarXT的权益。再鼎医药在今年的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M)中曾表示,KarXT有望于2025~2026年获NMPA批准上市。
扬子江药业:法赞雷生
作用机制: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适应症:失眠症
2025年1月,扬子江药业全资子公司海岸药业申报的1类新药法赞雷生片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YZJ-1139片),它能够同时抑制食欲素受体1型和2型,加快睡眠速度,延长深睡时间。扬子江药业已经完成一项YZJ-1139片治疗失眠症的3期临床试验,针对的适应症为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为特征的失眠症。
梯瓦:瑞玛奈珠单抗
作用机制:CGRP单克隆抗体
适应症:偏头痛预防性治疗
2025年1月,梯瓦(Teva)公司申报的3.1类新药瑞玛奈珠单抗注射液(fremanezumab)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可选择性结合CGRP配体,并阻断两种CGRP亚型(α-和β-CGRP)与受体结合。该产品此前已在美国和欧盟获批用于成年患者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该产品有两种给药方案,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225mg),或每3个月一次皮下注射(675mg)。此外,其不仅可由医疗专业人员给药,亦可在家由患者或护理人员给药。
翼思生物:西诺氨酯
作用机制: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和正变构调节GABAA受体
适应症:癫痫
2024年12月,SK Life Science和翼思生物共同申报的西诺氨酯片(cenobamate)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西诺氨酯是翼思生物2021年从SK生物医药授权引进的CNS创新药物,它可通过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和正变构调节GABAA受体来减少癫痫发作甚至实现零发作。西诺氨酯片自2019~2021年在美国、欧盟和英国先后获批上市以来,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成人癫痫患者的部分性发作。
翼思生物:索安非托
作用机制:双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适应症:过度嗜睡
2024年12月,翼思生物等公司共同申报的索安非托片(solriamfetol)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索安非托是一种双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该产品用于治疗与发作性睡病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相关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失能性神经疾病,患者无法正常调节睡眠与苏醒的循环,导致出现嗜睡症状。索安非托可通过双重机制起到促进患者保持清醒的作用,包括引起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该产品不会刺激多巴胺释放,从而减轻患者上瘾的风险。
通化金马:八氢氨吖啶
作用机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适应症:阿尔茨海默病
2024年8月,通化金马药业申报的1类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片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这是通化金马开发的一款小分子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同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主要开发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先声药业:达利雷生
作用机制: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适应症:失眠症
2024年7月,先声药业联合申报的盐酸达利雷生片新药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盐酸达利雷生片是Idorsia公司开发的抗失眠药,为一款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先声药业拥有该产品在大中华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与传统镇静催眠药物通过镇静大脑来促进睡眠的疗法不同,达利雷生通过阻断食欲素神经肽(食欲素A和食欲素B)与其受体的结合,降低过度活跃的中枢觉醒,帮助患者入睡和保持睡眠。由于其仅阻断食欲素受体的启动,因此可减少唤醒驱动,诱导睡眠发生,而不改变睡眠阶段的比例,且没有次日残留效应。
卫材(Eisai):莱博雷生
作用机制: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适应症:失眠症
2024年1月,卫材申报的莱博雷生片(lemborexant)上市申请获CDE受理。莱博雷生片是一款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此前已经在中国香港地区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莱博雷生是一款小分子药物,其通过竞争性结合两种食欲素受体亚型OX1R和OX2R,抑制食欲素神经传递,调节睡眠-觉醒节律。作为一种竞争性拮抗剂,莱博雷生对OX2R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抑制REM和非REM睡眠驱动,从而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快的睡眠开始、更好的睡眠维持。
阿斯利康(AstraZeneca):瑞利珠单抗
作用机制:长效补体C5蛋白抑制剂
适应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
瑞利珠单抗(ravulizumab)是阿斯利康开发的一款长效补体C5蛋白抑制剂。它可提供即时、完全和持续的补体抑制。独特的设计使该产品具有比第一代C5补体抑制剂更长的半衰期,成人患者在初始剂量给药后,后续只需要每8周静脉注射一次。该产品已经获FDA批准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以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为主要临床征象,病因主要与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相关。在中国,该产品的首个上市申请已经于2023年12月获得CDE受理,第二项上市申请也已经于2024年10月获CDE受理。
希望这些新药早日来到患者身边,尽快造福患者!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2]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024,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触底反弹的恢复期。尽管资本仍然审慎、IPO依然收紧,但暖阳已穿越寒冬,播洒暖意!
偶联药物与双/多抗药物的开发无疑是当下医药创新最热话题这一,尽管高效低毒新药的开发密码蕴藏在无穷的排列组合中,但历史沉淀的理性开发设计经验加速了这一进程。在下一款明星药物诞生前,中国制药界极强的工程化创新能力与高效率无疑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金额与事件数再创新高,首付款总额(31.6亿美元)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27.1亿美元)!多起交易巨额首付款“堪比IPO”。不仅MNC收购动作频出,本土创新药企也积极收购创新资产,20%创新药资产并购交易金额占领千亿元总交易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NewCo热度骤起,接连6起交易涉及总款项超80亿美金。
当下阶段中国biotech的定位到底在哪?或许源头创新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切实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亮眼的临床数据才是。
回顾2024,1-10月中国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累计发生300余起融资、200余起BD事件,200余条国家政策颁布、热点领域近百款临床管线进展值得关注。为洞悉行业发展,把握未来趋势,动脉智库携手10余家投资机构及biotech创始人对年度热点事件进行了详细复盘研究,以飨行业。
01
数说2024:触底反弹,行业正加速回暖
■ 1.1 投融资:资本降温趋缓,平均融资金额逆势回升
一级市场投融资降温趋势趋缓,平均融资金额逆势回升至2022年水平。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融资总金额达到42.06亿美元,约为2023年融资总额(61.59亿美元)的2/3。
图表1 2020-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总融资金额与融资事件数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和融资事件数来看,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数量为229起,平均融资金额为0.18亿美元,已超过2022年领域平均融资水平。
图表2 2020-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平均融资金额与融资事件数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相比2023年,2024年创新药供应链整体融资金额骤减。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金额(89.9亿元)约为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194.3亿元)的一半。2023年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金额为301.4亿元,与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金额(363.3亿元)差别不大。
图表3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研发及供应链投融资整体表现情况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事件为77起,平均融资金额为1.17亿元,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事件为150起,平均融资金额为1.3亿元。
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出手频次TOP10投资机构,分别为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龙磐资本、本草资本、汉康资本、华金投资、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泰鲲基金及中山创投。
图表4 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投资出手次数TOP10投资机构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动脉智库对TOP3活跃投资机构2024年所投项目进行了不完全梳理,供行业参考。
图表5 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投资出手次数TOP3机构所投项目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 1.2 IPO:医药企业上市数量持续低走,最高募资2.06亿美元
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IPO数量创新低。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IPO数量仅11起,其中创新药研发相关IPO数量6起,创新药供应链相关IPO数量5起。
图表62020-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IPO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其中公开募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仅包括康霈生技1家,募资2.06亿美元,为国内年度最大生物技术IPO。据公开信息,康霈生技专精于医美注射新药与脂肪代谢相关疾病新药的开发,自主研发的两项新药(口服减肥药 CBW-511和局部溶脂注射剂 CBL-514)已进入临床阶段。2024年10月,公司宣布完成CBL-514局部减脂的2b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第1季度取得揭盲结果。
图表7 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国内IPO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 1.3 License out:1-10月累计76笔交易,总交易金额511亿美金高于2023全年
2024年,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中国创新药领域共计发生76笔License out交易,是同期License in交易(26笔)数量的3倍。
图表8 近5年license in/out交易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美柏必缔,动脉智库
从交易金额来看,2024年1-10月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约31.6亿美元,交易总金额高达511亿美元,已然超过2023年全年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
颇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1-10月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31.6亿美元)已然高于同期创新药研发融资总金额(194.3亿元,约合27.1亿美元)。
■ 1.4 NewCo:接连6起交易涉及总金额款项超80亿美金,加速发展正当其时
NewCo交易话题的火热无需多说。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1月共发生6起NewCo交易,涉及交易总金额款项82.3亿美元,涉及首付款总金额约2亿美元。
图表9 2024年NewCo交易事件概览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市场现阶段较热的NewCo品种包括自免相关药物、代谢疾病药物以及TCE双/多抗药物。据相关从业者透露,后续国产ADC产品的相关NewCo交易也会陆续披露,一些前沿领域包括CGT也在尝试做NewCo的可能。
从NewCo交易资产的临床阶段来看,以临床前IND到临床I/lla期为交易主流。
当下无论是MNC、美元基金,包括国内基金及本土药企,都在积极挖掘发展NewCo交易的可能性。有投资人指出,NewCo大概率会成为近几年海内外双方合作的主题模式之一。
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指出有三个维度的因素促进:不同于常规的资产剥离,NewCo模式最终合作产出的新公司带有很强的海外属性,是一家纯粹的国外公司,主要在美国市场中运营,这在美国对中国生物医疗产业进行多方限制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中美双方都能接受医药领域合作方式。
其次,NewCo合作模式中引入的基金方多为“知名度高、专业性强、资源力深”的机构,对于复杂交易运作驾轻就熟,在新公司的赋能管理以及后续融资中也能提供巨大支持。
最后,基于NewCo模式产生的新公司,在完成大额融资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生存的机会和选择。比如通过收购新管线资产,平衡公司运营风险与收益;基于资方和管理团队的丰富经验及资源,形成更为成熟、可操作的退出路径。
■ 1.5 并购:35起并购总金额超千亿元,20%创新药资产占据超半数并购金额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并购是最主要的企业资本化渠道。
在国内IPO收紧及政策支持并购(“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政策陆续颁布)的背景下,并购逐渐成为IPO之外的首选退出路径。
另外,央企及国资层面也在发力,现已落地多个并购基金。近期上海市政府更是宣布将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代表性并购案例。
国内35起医药行业并购事件涉及总交易金额超千亿元(1125.8亿元)。
图表10 2024年医药领域并购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可以明显发现,并购事件多为产业链之间的吸收与整合。
另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创新药资产被收购的趋势明显——35起并购事件中10起为创新biotech的收购,6起(19.4%)披露并购金额的交易涉及披露总金额688.2亿元,占31起披露并购事件总金额的61.1%。换句话说,20%创新药资产收购占据超半数并购金额。
大型跨国药企为创新药biotech并购主力。6起大型跨国药企主导的创新药biotech资产并购涉及金额610.3亿元,占据总披露并购金额的88.7%。国资药企主导的创新药biotech资产并购交易金额相对较小。
图表11 2024年涉及创新药biotech资产收购的交易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 1.6 200余条国家政策梳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DRG升级更契合临床实际和医保政策
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2024年国家层面发布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共计200余条,省级层面发布相关政策近1000条。动脉智库选取了部分重要政策进行梳理解读。
图表122023年国家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政策梳理
数据来源:公开新闻渠道搜集整理,动脉智库
包括:
1、国家层面,3月公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生物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从产业全局、三医联动、研发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投资等多个方面都做了极为详细的安排和布局。
2、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逐步落实到地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分段生产试点工作将对全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市场供应能力、增加对CRO和CDMO服务的需求、增强生物制品供应保障能力等。
4、对儿童药与罕见病用药的持续关注和重点支持。
5、医保方面,病组(DRG)付费分组方案升级至2.0版,分组更加契合临床实际和医保政策导向。
6、在化学改良新药、抗体偶联药物、肽类药物、CGT等热门细分领域,政府制定多项政策促进和规范行业发展。
02
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创新年度九问
■ 2.1 BD加码下、双抗&偶联俱为研发及供应链融资主角,改良新药从小众变卷点、核药CXO悄然爆发?
延续2023年融资特征,201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吸金最多的领域依旧是发展相较成熟稳健的小分子药物(82.51亿元)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研发(55.77亿元)赛道。
图表14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各细分领域融资总金额与融资数量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除了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核药赛道继续表现出强吸金能力:7起融资总额13.64亿元,平均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创新疫苗赛道累计6起融资事件共获得12.3亿元融资。
图表15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各细分领域平均融资金额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制剂&改良新药药物研发赛道。7起相关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为10.6亿元。迈诺威医药创始人刘飞博士指出,二类的改良型新药在前几年还是国内一个非常小众的一个赛道,但近几年已经有大量的公司布局此方向。前几年me too类仿制药太卷,但目前亦是一个好的进入时间点。
此外,3类药、高壁垒的四类仿制药也潜藏很多机会。2.2+2.4的组合开发模式可能也是未来的一条发展路径。
基于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可以大体看出资本在2024年的投资偏好。
图表16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双抗、偶联药物领域BD的火热也传导到融资,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排名中,6项是双抗&偶联药物研发企业, 融资总额为35.79亿元。
图表17 创新药研发TOP20项目融资分布(融资金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小分子药物领域,PROTAC等创新技术路径伴随着国际临床的突破受到资本青睐。CGT领域,已释放成药性风险、适应症拓展空间大且给药优势明显的小核酸药物仍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疫苗领域,佐剂作为能够使疫苗更有效地激发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的“添加剂”,新型疫苗佐剂受到市场关注,正在引领疫苗研发新趋势。
供应链方面,综合服务性质的供应链企业融资数量最多,共计24起,总融资额达到32.49亿元。3家企业实现IPO,包括计算驱动创新药物研发的科技公司晶泰科技、为医药研发、药物警戒、医药营销和市场准入等提供数字运营服务的太美医疗及专注推进互联网慢病管理服务的方舟健客。
其他在一级市场获得大额融资的供应链企业包括为小分子及核酸药物领域提供药物递送技术服务的剂泰医药、为药企提供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益诺思生物、医药研发综合服务商信级医药等。
图表18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细分领域融资总金额与融资数量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其次,为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服务/产品的供应链企业融资数量较多(13起),总融资额达到23.28亿元,其中从事人用原料药和兽用原料药、中间体研发和生产的海昇药业实现IPO。
晶泰科技的上市以及获得1亿美元高额融资的剂泰医药大幅拉升了AI+新药供应链赛道的融资表现。2024年1-10月8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达到17.58亿元。
图表19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细分领域平均融资表现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核药与创新疫苗供应链赛道表现抢眼。2024年3月,核药CRDMO服务商米度生物完成近4亿元融资。近期通瑞生物亦在11月完成超1亿美元A+轮巨额融资。
资本寒冬下,核药CRDMO服务商如此“吸金”的背后,或包括产业发展背景和公司自身优势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核药研发的火热助推核药研发供应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诸如通瑞生物这类企业提供核药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CRDMO服务,包括后端的物流配送,在核药这类重资产行业,结合资本寒冬的环境,无疑与诸多核药研发公司的强烈CXO需求相契合。此外在非核药领域,核药CXO也能为普药公司提供分子影像CRO及伴随诊断开发服务以及为创新靶点新药开发成药性提供验证性服务。
总体而言,创新药研发领域资本市场的遇冷直接影响到供应链行业,2024创新药供应链融资较2023年有较多下降,1-10月亿元以上融资事件仅14起。
图表20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领域融资TOP20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部分领域CXO的境况与一级市场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物药CXO为例,抗体&偶联药物项目的火热与研发盛况直接传导到CXO服务行业。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药明合联、东曜药业、皓元医药等首批布局该领域的CDMO上市企业,均在近年实现了相应板块业务的快速业绩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
如偶联药物CXO龙头药明合联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6%,至16.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75.5%,至4.88亿元。东曜药业2023年CDMO/CMO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94%。2024年上半年,公司CDMO/CMO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44%;同期净利润315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跃身为生物药CDMO市场黑马。
■ 2.2 近80起License out交易:谁出海,谁买单?双抗、偶联药物之外,CGT也将迎来高光时刻?
创新Biotech的项目频繁license out出海,标志着本土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得到海外药企的认可,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跨国药企保持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License-out的买方企业来看,MNC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据动脉智库统计,MNC参与的24起相关交易总金额占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的55.4%;相关交易首付款金额占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总金额的71.5%。
图表21 2024年大型MNC参与的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卖方视角,百奥赛图、百奥泰、安锐生物、诺纳生物、药明生物、宜联生物、英矽智能等都是License out合作交易中的明星企业。
图表22 2024年近10家中国创新药企涉及License out合作交易2项及以上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方面,兰芽生物、恒瑞医药、宜明昂科夺得前三甲。
图表23 2024年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TOP3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方面,锐格医药、同润生物、明济生物占领top3。
图表24 2024年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TOP3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从交易药物类型来看,大部分License out交易聚焦在抗体及偶联药物、CGT药物等领域。
2024年1-10月发生的76项License out交易中,半数(38项)为抗体及偶联药物交易,其中又以双抗、ADC药物为主。双抗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共计9项,交易首付款占抗体及偶联药物整体License out交易的66.2%。
图表25 2024年双抗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ADC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共计14项,占抗体及偶联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总数的36.8%。
图表26 2024年ADC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CGT药物领域在2024年中亦表现地可圈可点:2024年1-10月,CGT领域累计发生5件License out交易。伴随着年初瑞博生物与勃林格殷格翰、舶望制药与诺华的两起小核酸药物管线BD出海事件,本土小核酸药物成功完成出海破冰。其中舶望制药与诺华的交易首付款高达1.85亿美元。CGT领域也成为继ADC、抗体等领域之后,本土创新药孕育又一得到全球市场认可的细分新药研发领域,未来可期。
图表27 图表 9 2024年CGT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 2.3 License out交易半数为临床前&IND资产,硬币的两面:继续高歌猛进or清算离场?
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发展势头如此迅猛,是买方和卖方合力促成的结果。
一方面,对于买方而言,跨国药企逐渐认可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基于当下国内的产业环境,一项成功的License out交易不仅被视为是资本寒冬下融资的利器,也成为部分药企高管团队、相关资本的退出途径。
能够获得较高交易金额以及高额首付(至少过亿美元)的license out交易意味着其创新药研发水准已被MNC认可,相对更容易获得融资。此外,虽然业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但license out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退出路径。
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如2023年亨利医药与诺和诺德达成的总金额高达13亿美元license out交易——尽管后期管线进展不如预期导致未获得更多的里程碑款项,但8亿美金左右的首付款现金流,让相关股东都实现了不错的投资收益。
虽然对于大部分投资机构而言,相比此前IPO,通过license out这类BD交易实现退出的结果多不甚理想,可能仅仅是回本的程度。
因此,将非核心资产进行license-out侧面验证药企研发实力,同时引入现金流支持公司研发核心管线的BD案例,是整个行业的共同愿景。如礼新医药先后与包括阿斯利康、Turning Point以及默沙东达成多项license-out交易,但其授权的创新药资产均为非核心药物管线,因此并不影响其后续发展前景。
图表28 礼新医药部分临床管线
数据来源:礼新医药官网
从License out交易所涉及管线所处的临床阶段来看,临床前及IND资产占比越来越大。2023年,License out交易中有7%是临床前及IND资产;202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4%。若仅从披露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来看,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图表29 2023-2024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对应临床阶段变化
数据来源:美柏必缔,动脉智库
有行业人士表示,临床I期或者即将进入临床的时期,是管线最适合BD的阶段,因为此时资本带来的杠杆作用最大。
对于卖方而言,资本寒冬下,那些有前景但难有余力推进临床的临床前资产,通过License out交易变现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对于买方而言,有初步验证数据的临床前资产性价比也较高。
■ 2.4 中美脱钩加速,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会成为出海主要目的地吗?
上市药品“出海”加速,欧美市场之外,中国药企瞄准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14款药品经CSO合作形式密集出海。
图表30 2024年国内上市药品密集出海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相比对药效、安全性要求更为严苛、对价格更不敏感的欧美市场,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对药价敏感的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上市药品出海的重点地区。
但也有一级市场投资人指出,由于诸多中国创新药企在立项开发时仍优先考虑北美市场及国内临床需求,导致部分上市创新药资产与新兴市场的适配性并不高。考虑到新兴市场的准入以及受当地生产运输条件等复杂条件影响的因素,未来几年内北美和国内市场仍然是中国biotech尤其是早期项目基于临床需求立项开发的首选。
■ 2.5 Biotech“Pharma”梦不再,转让商业化权益已成新常态?
手握上市品种的Biotech转让商业化权益已成新常态。2024年,越来越多的Biotech甚至有潜力成为BioPharma的企业,正密集放弃在国内市场自主商业化。本土Biotech回归聚焦产品与技术研发,大药企利用自建成熟的销售团队与渠道资源负责商业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2024年1-10月,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共计发生16起Biotech向本土药企转让商业化权益事件,涉及交易披露总金额72.9亿元,首付款金额8.6亿元。
图表31 2024年Biotech向本土药企转让商业化权益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 2.6 本土老牌药企开启创新药资产“买买买”模式,10起交易最高达79亿,释放哪些积极信号?
2024继续开展的并购大潮中,除了MNC密集披露的并购交易,手握资本的国内诸多老牌药企同样也加紧布局。
如新天药业收购上海汇伦医药85.12%股权,以实现“中药+化药”的双轮驱动;新诺威斥资76亿元购买石药百克100%股权加速打造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生物医药平台;“四大老牌制药企业”之一的东北制药拟1.87亿元收购TCR-T疗法研发biotech鼎成肽源70%股权,还表示收购成功后将安排充足的科研和转化经费,且“上不封顶”。
管线资产授权交易方面,本土药企亦有积极尝试。如老牌上市医药公司信立泰药业以超10亿元的交易总金额获得尧唐生物碱基编辑药物“YOLT-101”独家许可权益。其他类似交易还包括本土药企与biotech在小核酸药、mRNA疫苗等方面的管线授权开发与技术合作。
图表32 本土药企与Biotech进行的管线授权交易及并购事件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但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老牌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还是偏保守。这跟公司本身团队的基因及资源强相关,创新药资产的布局风险确实较大。
以信立泰药业引入尧唐生物的管线为例,看似引入前沿碱基编辑药物,但除了该药物的适应症是在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领域、能形成管线协同,国外同类靶点药物在临床方面的验证亦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当然尧唐生物本身在递送系统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专利布局也确实亮眼。新天药业并购的汇伦医药则拥有充足的自主现金流以及不错盈利。
客观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本土biotech的收购及管线资产的授权大概率仍由MNC主导,但本土药企的新迈步乃至后期的积极反馈以及经验的积累无疑对国内大药企收购创新药资产的行为具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 2.7 国内超30款自免管线获重要进展,小分子、细胞疗法、抗体药物同台竞争,谁更胜一筹?
2024年,自免领域研发如火如荼。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0日,在国内有超30款自免药物迈入关键临床节点。CAR-T、干细胞疗法、ADC、双抗、三抗等各类疗法在自免领域遍地开花,适应症涵盖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斑秃、重症肌无力等各类疾病。在这些取得里程碑进展的临床管线中,有三点值得关注。
图表33 2024年取得里程碑进展的自免领域管线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首先是靶点扎堆、适应症同质化问题。基于IL-4R、IL-17A、IL-12、IL-23、TSLP等热门靶点开发的自免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产品上市。在国内,每个热门靶点背后布局的企业超过十家。靶点扎堆引发了适应症同质化,目前自免领域大部分管线聚焦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领域,且大多在研管线已处于临床Ⅱ期、临床Ⅲ期,未来商业化竞争激烈。
其次,是自免领域亟需长效性产品。自免疾病通常不致命,国内患者在支付能力有限及对价格敏感的情况下,无法像对待癌症一样投入大量经济资源治疗自免疾病,患者更需要长疗、安全、价格便宜的自免产品。CAR-T疗法等被创新性地引入到自免领域,有望为自免患者带来“一针见效”等长效疗法。在国内2024年获得临床里程碑突破的管线中,自免CAR-T管线就有9条,独占小半壁江山。
最后还值得关注的是T细胞衔接器(T cell engager, TCE)技术在自免领域的崛起。2024年,业内密集收购TCE双抗资产,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6起NewCo交易中,TCE相关管线交易占5起。在临床端,目前全球共有20余款处于活跃状态的TCE药物开展了自免相关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 CD3×CD19、CD3×CD20、CD3×BCMA等靶点组合类型。
图表34 全球在研的针对自免疾病的TCE双抗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 2.8 国内14款GLP-1减重管线抵达关键研发节点,技术、产品之争欲演变为产能、价格之争?
随着全球肥胖人群的增加,人们对于GLP-1类( 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GLP-1R/GIPR双重激动剂、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等相关药物)等新型降糖、减重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全球市场内,GLP-1相关减重产品目前数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独大。在中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大量国内仿制药企已布局该赛道,即将加入商业化竞争阶段。截至2024年11月20日,国内获批的GLP-1R、GLP-1R/GIPR类产品已有4款。
图表35 目前已经获批的减重领域的GLP-1类产品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临床阶段,国内的GLP-1类减重管线则更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56款GLP-1类产品在开展减重适应症相关研究,其中55%的产品已经进入临床Ⅱ期、Ⅲ期、申报上市、获批上市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国内GLP-1类产品在减重赛道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图表36 目前国内GLP -1类产品在减重适应症方面的进度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仅在2024年(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0日),国内获得里程碑进展的GLP-1类减重管线就多达16款(包括诺和诺德和礼来获批上市的产品)。除已获批上市产品外,目前进度最快的是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已于2024年2月获得NMPA受理关于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是全球首个申报上市的GLP-1R/GCGR双重激动剂,有望成为首个国产双靶点减重药。
图表37 2024年国内在临床方面有里程碑进展的GLP-1相关减重产品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在诺和诺德Wegovy 和礼来Zepbound的映衬下 ,GLP-1类减重行业一开局就迎来了高标准,所以接下来的竞争对手需要在功效、安全性或便利性等各方面表现出优势,才能具备与诺和诺德和礼来一争高下的实力。口服给药、双靶点等新型GLP-1类药物以及探索联合用药都是各大药企接下来重点布局的板块。
此外,随着各家产品逐步走向市场,GLP-1类产品在产能方面也有巨大需求。可以预见,在技术和产品之争到达一定阶段,不久之后,GLP-1减重赛道将迎来产能和价格之争。
■ 2.9 国内超15款管线获关键进展,多元技术齐争锋,千亿美金CNS市场已处爆发前夕?
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1日,2024年国内在CNS领域获得重要进展的管线超过15款,适应症涵盖神经发育疾病、精神类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渐冻症等罕见病;药物类型既包含单抗、化药等传统疗法,还包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新兴疗法。
图表38 2024年抵达重要研发节点的中国CNS管线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有行业人士指出,CNS领域呈现分散、多样的适应症布局的背后原因或在于两点:一是CNS每一种细分适应症都涵盖庞大的患者人群,且多数疾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二是基于热门社会事件、重磅药物进展、监管部门重视等各方原因,促成了CNS疾病领域遍地开花的盛况。
尽管CNS管线呈现出传统疗法与新兴疗法各占半边天的局面,但从传统的临床应用和监管批准的角度来看,小分子药物依然占据多数。CNS企业翼思生物业务发展和战略联盟高级副总裁钱华表示,因为现阶段学术以及临床对CNS疾病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经典的受体认识角度,对于受体的调节剂开发难易程度来看,小分子药物占据独有的优势。
落实到实际情况,CNS开发难度较大,临床失败率高是业界共识。普百思生物创始人包杨欢表示,CNS疾病与肿瘤疾病不同,大多数肿瘤在特定的时期有明确的病灶,大多数CNS疾病则涉及多靶点多机制问题,在管线研发、招募临床患者等过程中存在更复杂的问题。目前,CNS疾病还存在机制不明、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等痛点。
具有新型知识产权的药物组合、改良剂型、药械组合、医疗器械、数字疗法和检测诊断手段将是CNS开发的蓝海;甚至在AI时代的背景下,人机交互的工作站、APP等智能手段都有巨大需求,CNS疾病领域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结合行业创新逻辑分析、企业实践举措,本次白皮书推选出了年度创新优秀案例榜单,并在后续章节对部分案例进行了详细解读。
以上为报告主要内容节选,扫描海报二维码可获取报告完整版。
报告目录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数图药讯》2024年12月第50期
目 录
政策解读
1.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
2.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
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4年第50号)
4.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关于公布2024年10月药品挂网公开议价采购监管品种名单的通知
5. 安徽省医保局:二十八省(区、兵团)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
行业动态
1. 药讯动态:重磅获批
2. 药讯动态:重磅临床
3. 药企动态:市场动态
零售品类数据洞见
1. 胰腺癌治疗药品销售品种分析
2. 胰腺癌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销售分析
3. 吉他西滨零售放大市场销售企业分析
政策解读
1、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
现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采购文件编号:GY-YD2024-2)拟中选结果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在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截止日前向联合采购办公室提出申诉并提供合法有效证据材料,逾期不再受理。未提供相应证据材料的,联合采购办公室原则上不予受理。具体信息可登录上海阳光采购网官网查看。
附件:
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表(GY-YD2024-2).pdf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2、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
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总体超量兑现了“带量”承诺。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加强集采全流程管理,切实坚持“为用而采”,促进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遵循并支持集中带量采购机制,履行“带量”的核心要求,促进“采、供、用、报”有序衔接,巩固深化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成果。具体信息请登录国家医保局官网查看。
3、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4年第50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有关部署,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1)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2)。具体信息请登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官网查看。
附件:
1.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pdf
2.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pdf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4、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关于公布2024年10月药品挂网公开议价采购监管品种名单的通知
根据《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医保办函〔2023〕104号)、《药械重点监控监管工作规范》以及本市全面议价挂网相关文件的要求,本市进一步加强药品挂网公开议价采购的监管工作。现公布2024年10月挂网公开议价超“黄线”、未通过公允性评估、重点监控药品幅度靠前且有一定采购金额的品种。具体信息可登录上海阳光采购网官网查看。
附件:
1.新申请超“黄线”品种.pdf
2.原在库超“黄线”品种.pdf
3.未通过公允性品种.pdf
4.重点监控品种.pdf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5、安徽省医保局:二十八省(区、兵团)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
为深入推进体外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医保办发〔2024〕8号)要求,由安徽省、北京市、天津市等28省(区、兵团)医疗保障局组成采购联盟,代表所辖地区相关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甲状腺功能检测两类临床检验项目试剂产品集中带量采购。此次集中带量采购由安徽省医疗保障局牵头开展。具体信息可登录安徽省医保局官网查看。
附件:
二十八省(区、兵团)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pdf
相关文件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行业动态
01
药讯动态:重磅获批和重磅临床
最近重磅获批
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共同研发的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得NMPA受理。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
翼思生物(Ignis Therapeutics)等公司共同申报的索安非托片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该产品用于治疗与发作性睡病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相关的白天过度嗜睡。
曙方医药研发的安迦利获得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四岁及以上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者。
瓴路药业靶向CD19的ADC药物注射用替朗妥昔单抗(Loncastuximab tesirine)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适应症为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
SK Life Science和翼思生物(Ignis Therapeutics)共同申报的西诺氨酯片上市申请已获得CDE受理。本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治疗癫痫。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SYHX2011上市申请已获得NMPA受理。适应症为用于联合化疗失败 的转移性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 除非有临床禁忌症,既往化疗中应包 括一种蒽环类抗癌药 )。
最近重磅临床
Neuraly申报的1类新药DD01注射液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成人肥胖患者或伴发一种及以上与体重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等)的超重患者的体重管理。
恒瑞医药申报的注射用SHR-4394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拟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广州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CHO细胞)和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CHO细胞)(A01B佐剂)临床试验获得CDE批准。两者适应症均为预防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据悉前者更适用于婴幼儿和孕妇人群。
北京基因启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KL-006注射液已在国内成功获得CDE第三个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此次获批的适应症为用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
恒瑞医药子公司申报的HRS-3802缓释片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拟用于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
02
药企动态:市场动态
12月10日,拜耳(Bayer)宣布与益杰立科(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伊米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锐正基因(苏州)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这三家生物技术企业将入驻拜耳Co.Lab共创平台,借助拜耳全球创新和合作网络,对接全球医药产业资源,加速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领域的创新突破。
12月11日,中国上海 - 箕星药业今日宣布与远大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就箕星眼科产品星特润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及相关配套资产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1日,安济盛生物(Angitia)宣布完成由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领投的1.2亿美元C轮融资。参与本轮投资的包括新投资人Janus Henderson及老股东奥博资本、三正健康投资、涌铧投资、君联资本和骊宸投资。根据新闻稿,C轮融资所得款项将用于支持安济盛的创新药物管线,致力于开发针对骨骼、关节和肌肉重症疾病领域的差异化创新治疗方案。
零售品类数据洞见
01
胰腺癌治疗药品销售品种分析
图1:2019-2024年Q3胰腺癌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品种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胰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胰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根据RPDB数据库,胰腺癌治疗药物销售额相对较高的药物包括胰酶、吉西他滨、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复方等。
02
胰腺癌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销售分析
图2: 2019-2024年Q3胰腺癌治疗药品零售(放大市场)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根据RPDB数据库,2019年-2022年,胰腺癌治疗药品销售额上升。目前,2022年销售额最高,达69.84百万元,同比增长率为51.52%。
03
吉他西滨零售放大市场销售企业分析
图3: 2019-2024年Q3吉他西滨零售(放大市场)企业销售额
数据来源: 中国药品零售数据库RPDB药店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吉他西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的化学药物,在治疗胰腺癌方面表现出色。根据RPDB数据库,吉他西滨零售放大市场销售业绩较好的公司:Lilly France、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等。
来源:医药地理、国家医保局、腾讯、新浪等。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翼思生物醫藥(香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翼思生物醫藥(香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