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9-11-21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9-03-20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8-06-04 |
Open-label Study of Cenobamate Monotherapy in Adult Subjects With Newly Diagnosed or Recurrent Partial-Onset Epilepsy
Cenobamate (YKP3089) is a small molecule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Europe and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tial-Onset (focal) seizures in adult subjects (≥18 years of age). In the US it is approved for use as monotherapy,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clinical data assessing its use as monotherapy in adults with POS.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doses of 100 mg/day and 200 mg/day as monotherapy in adult subjects with newly diagnosed or recurrent POS/focal onset epilepsy.
A Randomized, Open-label, Three-way Crossov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200 Mg Cenobamate Administered Orally As a Crushed Tablet or a Crushed Tablet Via a Naso-gastric Tube Compared with an Intact 200 Mg Cenobamate Tablet
This study is a phase 1, randomized, open-label, single center, single-dose, 6-sequence, 3-period, 3-treatment crossover study in healthy adult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a crushed 200 mg, intact (whole) 200 mg and crushed 200 mg tablet via NG tube of cenobamate. All treatments will be administered under fasting conditions.
A Phase 1/2, Open-Label, Multicenter, Dose-Finding Study of SKL27969 to Evaluat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Primary Objective of Part 1 (Dose Escalation Phase):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SKL27969, and determine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 and/or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RP2D) of SKL27969
Primary Objective of Part 2 (Dose Expansion Phase): Evaluate the preliminary anti-tumor activity of SKL27969
100 项与 SK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K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Cenobamate Use as Monotherapy: A Retrospective Claims-based Analysis (P8-1.013)
作者: Schabert, Vernon ; Becker, Danielle ; Wade, Clarence ; Stern, Sean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enobamate 200 mg Administered as a Crushed Tablet, Either Orally or via Nasogastric Tube, vs. an Intact 200 mg Cenobamate Tablet (S29.004)
作者: Kamin, Marc ; Vashi, Vijaykumar ; Ferrari, Louis ; Laramy, Janic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omorbidities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Epilepsy (P4-1.002)
作者: Wade, Clarence ; Faught, R ; Klatte, Emily ; Kerr, Wesley ; Stern, Sean
放射性药物疗法研究企业Convergent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Convergent)再添一员“猛将”。
2024年12月11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onvergent宣布任命Barbara Duncan为其董事会成员。
Barbara Duncan女士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拥有超过25年的财务管理经验,目前在Atea Pharmaceuticals、皮下药物递送领头羊Halozyme Therapeutics和Ovid Therapeutics三家上市生物制药公司的董事会和各个委员会任职。核药企业Fusion在去年6月被阿斯利康宣布以约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收购前,Barbara还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
2023年,Convergent完成了奥博资本和RA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Invus参投的9000万美元A轮融资。去年9月又获得由Novo Holdings(诺和控股)领投的A+轮融资4000万美元。至此,Convergent的A轮融资总额增加到1.3亿美元。
01
25年+开发研究,脱胎于康奈尔大学
Convergent Therapeutics Inc.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Convergent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制药公司,专注于为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开发下一代放射性药物疗法。
Philip Kantoff博士是Convergent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同时担任哈佛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DFCI)实体瘤肿瘤学部的主任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学中心的主任。
在创办Convergent之前,Kantoff博士在世界最大的癌症研究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担任了六年的医学系主任,在治疗癌症患者的同时开发生物标注物和癌症疗法。
如果说Kantoff博士是Convergent的躯干,那放射抗体技术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领域先驱Neil Bander博士就是Convergent的核心。
Neil Bander博士是Convergen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目前就任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前泌尿肿瘤学教授。过去25年间,他曾带领团队开发了第一个针对PSMA的单克隆体,并验证了PSMA作为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治疗靶点的有效性。
Convergent的核心专有技术—双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RNT)便是来自Bander教授的研究,目前已得到康奈尔大学授权。
02
基于α粒子,最大程度减少治疗副作用
放射抗体是一种靶向治疗,其中抗体与放射性有效载荷相关联。这种放射性有效载荷具有通过从内部来破坏细胞来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每种放射抗体都是通过精心选择对特定癌症靶标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而制备的。这使得放射抗体能够归巢并锁定在癌细胞表面。一旦附着,放射性抗体就会被吸入细胞中,将放射性有效载荷输送到细胞核附近,最终杀死癌细胞。
然而,放射治疗是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周边的健康组织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经过放射性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皮肤变黑等症状。
为此,Convergent基于其专有技术改进了当前放射疗法的局限性。与其他技术相比(包括那些依赖于β发射同位素的技术,如Lu-177),发射α的放射性抗体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力,虽然还达不到“0”副作用,但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其他健康组织的损害,减轻放疗副作用。
α较β粒子的优势 图源:Convergent官网
Convergent公司凭借对α粒子的了解和双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技术的灵活运用,已经开发了其主要管线产品CONV01-α(Ac-225 rosopatamab tetraxetan)。α粒子具有强大的短程特性,射程相当于几个细胞直径(<100μm),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邻近细胞和组织的辐射暴露。当与其专有抗体结合时,便会形成一种有效且精确的放射抗体,能够特异性靶向癌细胞并将放射性有效载荷直接输送到细胞中。
α核素的机制相较于传统β核素更为复杂,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其开发极具挑战。首先,这些药物必须具有极高的靶向性,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其次,需要克服Actinium-225(释放α粒子的放射性核素之一,通过DNA双链断裂杀死癌细胞)衰变时可能产生的反冲效应,这可能导致药物脱靶。此外,Actinium-225的供应量稀缺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目前只有少数几个中心能够生产这种核素,且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球医药常规治疗的需求。
拜耳研发的镭-223药物Xofigo是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的α发射疗法。根据《靶向阿尔法疗法市场规模、药物批准、专有技术和临床试验洞察(2024)》,目前有超过20种α粒子发射性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2024年11月,SK Biopharmaceuticals与韩国放射医学科学研究所(KIRAMS)宣布合作,旨在发现和开发使用α粒子放射性同位素Actinium-225的放射性药物候选物。
03
同类最佳,主要候选药物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开发阶段
根据2024年“《柳叶刀》前列腺癌重大报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prostate cancer: planning for the surge in cases)的预测,全球前列腺癌病例数将从2020年的每年140万例增加到2040年的每年290万例。
早在去年4月,Convergent的主要候选药物CONV01-α的IND申请就获得了FDA批准。紧接着在9月完成了II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证实其对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ONV01-α是一种专有的、同类最佳的Actinium-225标记放射抗体,靶向几乎所有前列腺癌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它结合了抗体的精确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α发射型放射性核素的肿瘤杀伤潜力,在精确辐射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还能保留健康组织。
具体来说,CONV01-α与其他抗体的区别在于能同时使用抗体和α放射性核素。在利用抗体的选择性和α放射性同位素的肿瘤破坏潜力时,Convergent的放射抗体能以有效的局部辐射精确靶向癌细胞。
选择α放射性核素是研发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将其与高选择性抗体配对则是创造有效治疗癌症的疗法的必要条件。
单克隆抗体对PSMA等靶标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它能提供更好的肿瘤内化和保留效果,从而使药物的效力更强,所需剂量更少,总体辐射剂量也更低。相比之下,β或α小分子配体则没有这些优势。
抗体作用机理 图源:Convergent官网
此外,通过将Actinium-225与肿瘤靶向抗体连接,在提高肿瘤杀伤辐射传递速度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肿瘤外效应和每个疗程的辐射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Convergent管线 图源:Convergent官网
目前,Convergent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的1/2期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评估CONV01-α在mCRP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其对外披露,结果显示,在威尔康奈尔医学院接受CONV01-α治疗的患者中,67%的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判断前列腺癌的指标)下降了50%,27%的患者PSA下降了90%。CONVERGE-01的招募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试验的计划仍在继续。
基于对α放射性同位素的开发,Convegent或将利用现有技术开发针对实体瘤的药物。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Convergent管线 图源:Convergent官网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包括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在内的多家MNC已投入上百亿美元进军这一领域。近年来,中国在靶向阿尔法粒子放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1年7月7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了我国首例225Ac治疗,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同年9月,我国又开展了国际首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225Ac-DOTATATE治疗,并取得了理想疗效。
据磐美迪控股,全球范围内α核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2024年10月,余飞教授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的“Targeting senescence with radioactive 223Ra/B a SAzymes enables senolytics-unlocked One‐Two punch strategy to boost anti-tumor immunotherapy”研究论文,首次从核辐射驱动的旁观者效应角度探讨了α核素的辐射生物学作用。这是我国在212Pb/212Bi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先驱性成果,为α粒子放疗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024年,上海依托张江等核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国际化资本环境,在创新药融资市场中展现出强劲表现,成为备受瞩目的增长引擎和亮点。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和活跃的资本运作,上海正逐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重要地位。
2024年,至少61家上海创新药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数量超过2023年;已披露融资总额超76亿元,在中国各地区列首位。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下:
新锐持续涌现,早期融资占比超60%:43起融资轮次在B轮以前,占比较去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显示出资本对早期创新项目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同时,有1家公司成功完成IPO,为后期融资市场注入信心。
近半数融资额流入抗体领域:21家获融资公司布局抗体药物管线,融资数量上与细胞与基因疗法相近,但抗体领域共获得超37亿元的融资总额,在所有药物类型中处于高位。
小分子药物平均融资额可观:在13起披露了金额的小分子药物融资中,平均融资额达到约2.6亿元,领跑其他药物类型。2024年上海创新药潜在融资金额TOP 3得主箕星药业、同源康医药、德昇济医药均有小分子管线正在推进。
中枢神经系统(CNS)、免疫系统疾病受关注:获融资公司在疾病领域上的分布与2023年相仿,除了长期备受关注的抗肿瘤领域外,CNS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最受关注,均有约20家公司布局。其中,CNS领域融资事件数较去年增加了近1倍。
参考阅读:2023年52家上海创新药公司获融资
箕星药业:心血管代谢类疾病新药研发公司
2024年1月6日消息,箕星药业(JIXING)宣布完成1.62亿美元D轮融资,由拜耳(Bayer)、RTW投资公司分别以3500万美元和1.27亿美元对其进行股权投资。
箕星药业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生物医药公司,由RTW公司于2019年投资创立,致力于开发针对心血管代谢类疾病的创新疗法。
▲箕星药业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据官网介绍,箕星药业目前有三项拥有全球权益的心血管代谢在研产品。其中,进展较快的CX11,是一款在研的、用于治疗包括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口服小分子GLP-1 RA。GLP-1 RA药物已被证明能够用于减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CX11是一日一次的口服剂型,相较于注射液,具有更优的服药便利性和易操作性。2024年12月,箕星从闻泰医药引进CX11的全球(除大中华区外)权益,并计划于2025年启动一项针对肥胖和超重患者的全球(不包括大中华区)2期临床研究。
同源康医药: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8月20日,同源康医药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募资约5.06亿港元。
同源康医药成立于2017年,行政总部位于上海。致力于开发差异化癌症靶向疗法,以满足亟待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肺癌领域。根据招股书介绍,同源康医药产品研发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开发提高肺癌疗效的产品;二是探索CDK家族抑制剂在治疗癌症方面的潜力。
▲同源康医药部分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根据招股书介绍,该公司已建立由11款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包括处于3期关键临床阶段的核心产品TY-9591、其他6款临床阶段产品,以及4款临床前或早期开发阶段产品。TY-9591是第三代EGFR-TKI,其能够不可逆地结合某些EGFR突变体,最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该产品是通过对奥西替尼进行改良而开发出来的,目的是提高其安全性,允许更大的给药剂量,从而有可能提高疗效,以及提高血脑屏障的通过率。目前,TY-9591正在进行单药治疗的注册性3期临床试验,用于EGFR L858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德昇济医药:肿瘤免疫疾病创新药研发公司
2024年4月8日,德昇济医药宣布完成由欧洲生命科学投资企业Medicxi主导的62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德昇济医药产品管线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开发,特别是推动首款产品D3S-001的全球临床试验。
德昇济医药是一家面向全球、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肿瘤及免疫精准治疗药物的研发及商业化。该公司充分利用对临床的洞察和生物标志物策略来指导药物发现和开发,旨在为患者创造临床意义重大的创新疗法。
▲德昇济医药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据官网介绍,德昇济医药目前有6款药物在研,其中进展较快的D3S-001,是一款新一代小分子KRAS G12C抑制剂,具有成药性高、对靶点的抑制性强、抑制速度快、抑制完全以及安全性好等潜在优势。曾获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目前正在开展全球2期临床试验,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亚飞生物: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12月2日,亲合力生物母公司亚飞生物宣布已完成B2轮融资,本轮投资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本轮资金的注入将为亲合力在全球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进程中提供强劲动力,加速公司技术平台和药物的研究开发,以满足肿瘤治疗领域迫切的临床需求。
亲合力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商业化及对外合作创新型抗癌药物。该公司打造了只在肿瘤微环境激活的多特异性智能偶联药物技术平台,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小分子偶联药物,肿瘤微环境激活抗体、双抗药物和肿瘤微环境激活ADC为核心的一体化研发创新体系,已开发20个以上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创新候选药物。
其中,亲合力自主研发的肿瘤微环境特异激活小分子偶联药物莱古比星的注册性临床即将揭盲。与多柔比星头对头的软组织肉瘤适应症的注册性临床试验中期数据积极。莱古比星同时在多癌种继续进行或开展临床研究。
橙帆医药:创新抗体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12月31日,橙帆医药宣布完成近50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本次融资将用于推进橙帆医药的创新药物管线,加速核心研发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专注于开发针对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差异化创新治疗方案。
橙帆医药成立于2021年,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总部。公司立志以疾病生物学为基础,药物发现为创新引擎,以大分子生物创新药为主要研发方向,聚焦大分子相关的新技术, 包括双抗/多抗,ADC和新分子类型,聚焦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眼科疾病,为患者带来创新疗法。
自成立以来,橙帆医药已建立起涵盖十余个潜在首创/最佳(FIC/BIC)多特异性抗体和ADC分子的广泛研发管线,聚焦于肿瘤学和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公司核心研发管线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美国和中国的临床开发阶段。2024年11月,橙帆医药与Avenzo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Nectin4/TROP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
辐联科技:放射性药物开发公司
2024年1月4日,辐联科技(Full-Life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4730万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帮助公司快速推进其放射性药物管线的开发和药物生产能力的建设,并优化其专有发现平台UniRDC。该平台旨在加速及流程化放射性偶联药物的发现过程。
辐联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放射性治疗公司,中国办事处位于上海自贸区,致力于打造拥有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核药公司以造福全球患者,并计划通过针对未来治疗方法的创新研究来解决目前影响放射性药物研发的核心问题。
▲辐联科技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2024年7月,辐联科技宣布主要放射性药物225Ac-FL-020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该药物为创新型下一代PSMA靶向放射性核素药物偶联物(RDC),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被开发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于2024年进入全球1期临床研究。此外,同在7月,辐联科技以超5.7亿美元将靶向NTSR1的RDC项目FL-091全球权益授予SK Biopharmaceuticals,拟治疗靶向神经降压素受体1型(NTSR1)阳性的癌症。
礼新医药:抗肿瘤靶向药研发公司
2024年10月18日,礼新医药宣布已于近日成功完成了3亿元C1轮融资。此外,礼新医药近期已启动C2轮融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公司临床阶段管线特别是LM-302和LM-108的临床进度推进、并支持公司自主研发的抗体发现平台、下一代ADC技术平台、以及双抗技术平台,持续产出创新管线。
礼新医药创立于2019年,官网地址位于上海,聚焦于肿瘤免疫及肿瘤微环境领域内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专注生物创新药研发。该公司尤其专注于以GPCR及多次跨膜蛋白为靶点的大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经成功将多个大分子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推向临床阶段或达成对外合作。
▲礼新医药部分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礼新医药已建立起多个差异化创新药管线。2024年11月,礼新医药将其新型在研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许可授权给默沙东(MSD),合同交易金额近33亿美元。LM-299是一种在研PD-1(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特异性抗体。该创新治疗手段设计用于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以及VEGF/VEGFR两个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基于“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抗肿瘤机制。目前该药物1期临床试验正在中国招募受试患者。
安领科生物:抗体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11月28日 ,安领科生物(Allink Biotherapeutics)宣布完成4200万美元A轮融资。安领科生物成立于2023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和ADC疗法,为肿瘤和免疫疾病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方案。
本轮融资将助力加速安领科生物的全球化布局,包括推进其核心管线ALK201(FGFR2b ADC)和ALK202在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的1期临床研究,并积极拓展肿瘤和免疫领域的研发管线,持续优化其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和ADC技术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科技公司。
大睿生物:siRNA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7月19日,聚焦核酸药物研发的临床阶段公司大睿生物(Ron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A+轮3500万美元融资。大睿生物将利用所得资金推动创新的siRNA代谢管线项目进入全球开发,并扩展夯实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领域的肝外递送平台。
大睿生物成立于2021年,官网地址位于上海,是一家核酸创新药平台公司,专注于代谢性疾病和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该公司始终致力于研发“best-in-class”的siRNA药物,在肝靶向代谢相关管线产品的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肥胖和肾脏疾病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差异化和创新性,此外,还聚焦于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深入挖掘肝外核酸递送的潜力,成功建立了专有的肝外递送平台。
▲大睿医药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大睿生物正在推进基于新一代siRNA平台生成的siRNA管线项目。该公司首个RN0191管线为PCSK9 siRNA项目,已完成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期临床研究,并积极推进高胆固醇血症的2期临床开发。RN0361作为大睿生物第二个管线项目,针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于2024年第二季度进入临床。大睿生物还在同期推进用于肾脏疾病、肥胖和心血管代谢疾病治疗等创新管线的临床前阶段实验。
麦济生物:抗体药物研发公司
2024年8月2日,创新抗体药物研发公司麦济生物宣布成功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2亿元人民币。
麦济生物成立于2016年,位于上海,专注于过敏和自身免疫型慢性炎症疾病的治疗领域。该公司创始人张成海博士所带领的麦济核心技术团队曾主持了十余个创新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申报,现已有5个创新抗体药物处于临床研究的各阶段。
该公司在研药物MG-K10是一款靶向IL-4Rα的单抗药物,其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已进入临床3期,哮喘正启动临床3期研究。该产品具有半衰期延长特性,可实现同靶点药物两倍的给药间隔。
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更多数据内容推荐
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2024年的收购案例似乎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规律,即个头大的小,个头小的多。大药企不再愿意吞下一个胖子,而更愿意做出规模相对较小的交易。
唯一的例外可能要属诺和诺德,2024年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是尚未完成的Novo Holdings以165亿美元收购制造商Catalent的交易。
除此之外,其他大型制药公司每笔交易的金额都保持在50亿美元以下。
今年的名单还有常客辉瑞缺席,辉瑞在去年430亿美元收购Seagen后,显然需要花时间消化庞大的Seagen。
核药似乎是2024年兴起的风潮,这种风潮是大小药企共同参与的,诺华,阿斯利康,BMS,礼来等大药企领衔风潮,ARTBIO,Lantheus,SK Biopharmaceuticals等小体量药企也参与其中。不过总体而言,核药的收购的价格并没有抬得特别高,最高的也只有阿斯利康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24亿美元。
1.诺和诺德收购Catalent,165亿美元
Catalent的收购案起因有很多。被收购方Catalent本身的经营不善或许是起因之一。比如说新冠疫情时投入过量产能,CGT工厂紧接着出现了生产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失败等诸多问题。接下来就是找来资本秃鹫卖厂实现股东利益。
显然,Catalent的卖厂正好贴合诺和诺德的心愿,一方面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供不应求,收购工厂能解决产能问题,另外一方面,Catalent接了礼来的合同,收购Catalent就意味着礼来需要把合同传给竞争对手。
不过这项交易是否真的能推行下去,可能还有待观察,毕竟业内许多企业担心诺和诺德以此一家独大。
2.Vertex收购Alpine,49亿美元
今年的第二大收购案竟然花落在了罕见病药企Vertex身上,借由售卖囊性纤维化药物而发家的Vertex开始追求管线多元化战略。收购Alpine是整个战略中的一环。
从交易细节可以看出,Alpine确实很善于抬价,在多方博弈中,招招命中Vertex心理要害,用世界肾病大会的时间窗口,步步紧逼Vertex出手买下。
当年落魄到股价只有3美元,市值不足5亿美元的Alpine现在摇身一变用49亿美元的价格实现了自我救赎。
那么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Vertex花了49亿买了II期临床的肾病药povetacicept和TCR-T临床前管线,会不会做冤大头?还是说povetacicept真的物超所值?对得起49亿美元的价格。
3.吉利德收购CymaBay 43亿美元
吉利德的雄心壮志在今年因为Trop2 ADC Trodelvy的失败受到了重挫,至少想依靠Trodelvy建立起一整套成体系的肿瘤管线的野望算是流产了,现在这家公司开始从基本盘出发,至少买点相关联的。
此前同样处境不佳的CymaBay也算是靠着这笔交易起死回生。
交易的核心是PPARδ激动剂seladelpar,适应症为胆汁性胆管炎(PBC),最开始这款药物想要开发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然而当时的NASH赛道显然不是那么好开发的,临床失利后这家公司的价值基本落到了谷底,公司数次被传出要解散。最终通过转变适应症向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才最终获得了吉利德的青睐。
4.礼来收购Morphic Holdings 32亿美元
礼来其实2020年就盯上了Morphic Holdings,最初双方达成的是一项一般业务发展保密合作协议。没人知道这个保密合作是什么,但是很清楚的是2021年时礼来的雇员Nisha Nanda博士加入了Morphic的董事会,加入Morphic时,Nisha特意提到了IBD管线MORF-057的中期研究。
这款管线的重要性在于本身是武田畅销药Entyvio(vedolizumab)的竞品,是结肠炎领域的突破口。
后续礼来在砍价方面占据了一定主动权,趁着MORF-057数据不及投资者预期的当口买下了这家公司。
5.默沙东收购EyeBio 30亿美元
2021年才成立的EyeBio可以说是眼科新秀,但是本身有着业内大佬的明星光环加持,创业大佬Anthony P. Adamis本人就是雷珠单抗,VEGF/Ang2双抗的研发团队成员。EyeBio本身也是创业团队擅长的赛道。核心管线Norrin模拟三抗从设计来说相当新颖。
仅仅在I期数据公布后,默沙东就看上了EyeBio,虽然30亿里面掺了17亿里程碑付款,并不一定全部能拿到,但至少说明默沙东看上了眼科领域这块蛋糕。
6.诺华收购MorphoSys 29亿美元
现在来看,诺华收购MorphoSys的行为到底是赚是赔值得商榷。
MorphoSys本身的收入主要依靠CD19 单抗Monjuvi,这家公司通过上市后出售权益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在研管线只有口服小分子BET抑制剂pelabresib和口服EZH2/EZH1小分子抑制剂tulmimetostat。
被诺华看重的是pelabresib,pelabresib的适应症是联合Jakafi(JAK抑制剂)治疗之前没有接受过JAK抑制剂治疗的骨髓纤维化,而诺华本身也有JAK抑制剂Ruxolitinib,可以很好地加强诺华自身管线。
然而pelabresib自从到了诺华手里之后,上市计划一再被推迟,并且还报告了患者发展为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安全信号。诺华公布2024Q3财报中,诺华为笔交易已经计提了8亿美元的减值损失。最近还关闭MorphySys两家位于德国和美国的工厂,并伴随着330人被裁。
总结
总的来说,今年的收购案,虽然确实展现出了一些比较游刃有余的大厂的对新投资项目的热情,但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公司对于投资还是秉持着相当的谨慎的。其中收购和被收购方之间的博弈问题,更是这些收购连续剧中不得不品鉴的一环。
100 项与 SK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K Biopharmaceuticals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