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Single-arm, Dose-escalation Phase I Clinical Study on Evaluating the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MT027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 Progressive High-grade Glioma
The clinical protocol plans to preset three dose groups, namely 1×10⁷ cells per dose, 3×10⁷ cells per dose, and 6×10⁷ cells per dose. The injection will be administered once every three weeks, adopting a "3 + 3" dose escalation design. The dosing interval is based on the pharmacokinetic (PK),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data of MT027 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 (IIT) previously conducted at Dushu Lake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Accordingly, it is recommended to maintain the dosing interval of once every three weeks, with a window period of ±7 days. According to past experience, the dosing cycle should be at least 6 cycles, with each cycle lasting 21 days. If patients still benefit after more than 6 cycles, they can continue to receive the medication until no further benefit is achieved. The number of treatment sessions is approximately 6 to 9 times. However, the specific number of treatment sessions will generally be determined by the investigator based on the patient's disease condition.
A Single-arm, Dose-escalating Phase 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Tolerability, Safety, Pharmacokinetic , and Efficacy of MT027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ninges, and Spinal Cord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MT027 is an off-the-shelf, allogene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UCAR-T) injection prepared from healthy donor T cells targeting B7-H3. It is a next-generation, ready-to-use CAR-T product that can be used immediately and promptly for pati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met medical needs for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have a demand for CAR-T therapy but cannot receive it due to the common reasons of long production cycle,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patients' T cells with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expected medical cost of allogeneic CAR-T cell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which can greatly alleviate the economic burden on patients.
MT027 is prepared by expressing 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argeting B7H3 on gene-edited T cells through gene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MT027 products targeting the B7H3 target developed by Moxing Biotech avoid the potenti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and host anti-graft reaction (HvGR)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ogenous T cells and the patient's immune system, and have shown good safety and efficacy in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 in the initial phase.
A Phase 1 Single Arm, Dose Escalation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MT027 in Patients with Pleural Malignant Tumors
This is a phase I open label, single-arm, dose-escalation stud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tolerability, PK/PD, and to determine RP2D of MT027 via an locoregional delivery in subjects with pleural malignant tumors, who have previously received standard of care therapy..
Subjects meeting the study entry criteria including having tumor antigen B7H3 overexpression via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 will be enrolled and assigned to cohorts sequentially to receive study treatments, assessments, as well as post-treatment safety follow-ups in the study.
100 项与 T-MAXIMUM Biopharmaceuticals (Suzhou)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T-MAXIMUM Biopharmaceuticals (Suzhou)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本 周 头 条
重塑罕见病定义,“孤儿药”不再孤单
新闻摘要:9月11日,《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在上海发布,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罕见病2021年版定义”,即应将“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
(向下滑动查看)
浩悦观点:2010年至此次报告发布之前,中国罕见病的定义一直是“患病率小于1/50万或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时隔10年,中国罕见病定义首次更新,此次报告从新生儿发病率、患病率、患病人数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了罕见病定义,即“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浩悦资本认为,一方面,此次重新定义,扩大了罕见病的范围以及罕见病纳入人群的患者基数,会激发更多创新药企以及科学家投入到罕见病研发工作中来,为罕见病提供更多有效解决方案;其次,目前世界上已经统计的罕见病超7000种,但是仅约5%具备有效治疗药物,由此可见罕见病市场具有巨大未满足需求,相比于拥挤的肿瘤、自免赛道,罕见病领域显然是一座值得被挖掘的金矿,未来这一领域有望出现更多FIC管线;最后,虽然罕见病已经有政策支持,但是罕见病药品治疗费用向来都是“天价”,与国内患者和政府支付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目前仅有38种罕见病药物被收录在国家医保目录,不同的罕见病保障模式亟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如何与商业保险有机结合、如何制定更加完善的支付体系。
9.11~9.17
交 易 综 述
(向下滑动查看)
生物医药:本周生物医药共发生12起私募交易,1起IPO。私募融资方面,专注于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公司驯鹿医疗完成1.08亿美元C轮融资,致力于开发具有治愈性价值的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公司瑞风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IPO方面,本立科技创业板上市。创新医疗器械:本周创新医疗器械共发生12起私募交易。私募融资方面,一次性内窥镜企业华芯医疗完成A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卒中智能诊疗平台企业强联智创完成C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心脑生物磁仪器研发商漫迪医疗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IVD与精准医疗:本周IVD与精准医疗共发生3起私募交易,3起IPO。私募融资方面真迈生物完成4.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莱盟君泰完成数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IPO方面,Oxford Nanopore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申报上市,禾信仪器和兰卫医学各自在科创板和科创板完成3.1亿元及2亿元IPO公开发行,首日分别涨幅425.42%和338.13%。医疗服务:本周医疗服务领域收录1起私募融资交易。高端心血管医疗服务供应商德达医疗获得超1亿美元战略融资。
Transaction
重 点 交 易 观 点
▨
瑞风生物A+轮数亿元人民币
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元生创投 (跟投)创新工场、博远资本、招商证券投资、光大控股,(独家财务顾问)浩悦资本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广东。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前阶段、致力于开发具有治愈性价值的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从掌握生命活动本质的底层代码出发,以人才和技术为驱动力,结合基因编辑、RNA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先手段,聚焦于新一代核酸层面的医药创新。长期而言,公司围绕包括遗传病和癌症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开展工作,为治疗病人服务。浩悦观点:基因编辑技术为生物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远超想象的革新,在全球范围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基因编辑药物作用于人类的遗传密码,具有高度可编程特性和平台化特征。瑞风生物是该领域具有全球视野的研发领先型企业,2019年成立于广州,致力于为病人提供真正治愈性的药物选择,其创始团队由基因编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连续创业者组成。瑞风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研发管线已经从包括全球受累人群最广泛的地中海贫血在内的单基因遗传病扩展至常见类型的重大疾病,拥有近70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和中试车间。瑞风生物也发展了数字化基因药物创新平台,融合了基因大数据与生物信息、机器学习和下游验证系统等多层次技术能力,与传统药物平台相比具有跨界创新的强大实力,具备基因编辑疗法领域的独角兽潜质。浩悦资本非常荣幸担任瑞风生物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将持续践行与优质企业共同成长的宗旨与使命。
▨ 驯鹿医疗C轮1.08亿美元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鼎晖百孚(跟投)建银国际、光大控股、基石资本、信银投资、Plaisance Capital、高瓴创投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南京。公司专注于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和其他生物药技术的研发、技术服务和临床应用,特别是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目前公司正在从事的针对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癌症免疫细胞疗法的临床I期试验,均采用国际公认的先进且相对安全成熟的细胞治疗技术,在CAR载体制备、病毒包装、细胞制备等方面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浩悦观点:CAR-T疗法在血液瘤的战场上硝烟四起,作为本土CAR-T治疗头部企业的驯鹿医疗在该领域的发展也是格外亮眼,更是联手信达生物加速靶向BCMA的CAR-T产品的临床推进。然而CAR-T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则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自体CAR-T的制备成本高、疗效不佳、患者可及性低,通用型CAR-T则面临GvHD与HvGR等痛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CAR-T在实体瘤治疗上的研发方向。苏州茂行生物作为实体瘤通用型CAR-T疗法的领军企业,拥有独特的通用型CAR-T开发平台,目前已经在晚期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中看到令人振奋的联系,在多例IIT患者中实现明显的临床缓解,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
▨
礼邦医药B+轮5450万美元
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三正健康投资、正心谷资本、晨兴创投 (跟投)元生创投、Octagon 资本、Verition 基金管理、HT 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泉创资本、国际知名主权基金、本草资本、夏尔巴投资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上海。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肾脏病以及相关慢性病药物开发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建立起了丰富且均衡的产品管线,包括针对慢性肾脏病(CKD)/透析并发症,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等多个候选产品。
▨ 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A轮5000万美元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泉创资本、Illumina Ventures、Emerson Collective公司简介:Walking Fish 基于细胞的疗法来治疗严重疾病,专注于肿瘤学和再生疗法。为肿瘤学、再生医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重组抗体生产创建了一个广泛的 B 细胞平台。
▨ 再凌生物天使轮4500万美元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泰福资本、云锋基金、博远资本、瑞华资本和、TG Sino-Dragon Fund(由泰格医药支持)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上海。公司旨在加速患者获得转化细胞疗法和免疫疗法的机会,解决癌症中几个最具挑战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专注于自然杀伤 (NK) 细胞生物学,并将精密工程应用于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以开发安全、有效且广泛可用的现成自然杀伤细胞疗法,作为抗癌的第一道防线。公司专有的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已被定制为在肿瘤部位接合和激活 NK 细胞。这两个平台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选性,也可以协同使用。
▨ 宜明细胞B轮近两亿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毅达资本、IDG资本、聚明创投、华盖资本、同创伟业、中关村启航投资、方富资本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5年,位于北京。公司致力于基因和细胞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够为基因治疗药物从研发到临床应用提供全程服务的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浩悦观点:CGT(细胞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创新,目前已经进入腾飞阶段,据FDA预测,自2025年起,每年将有10-20款细胞和基因疗法获批上市。为应对未来巨大的产能需求,除海外大药企或自建或并购产能外,CMO/CDMO也在不断扩大产能。目前国内外病毒载体产能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CGT-CDMO公司持续成为资本市场的吸金重地。由于病毒载体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稳定且大规模的生产滴度和纯度高的病毒载体对于CMC工艺的挑战极大,CDE的相关法规也还在完善中。因此,拥有病毒载体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能力的新药公司或CDMO公司是基因疗法领域是热门投资标的,值得关注。全球CGT-CRO/CDMO领域的主要公司包括Lonza、OxfordBioMedica、Catalent、查尔斯河、BrammerBio、CELLfor CURE、药明康德子公司无锡生基医药、和元生物、派真生物,金斯瑞生物、康龙化成、博腾生物和宜明生物等。宜明细胞凭借团队十数年的病毒载体制备经验,形成了质粒制备、病毒制备、CAR-T细胞制备、工艺开发和质量控制五大核心技术平台,此次融资在已经完成的200L无血清悬浮制备基础上,加速500L、2000L产能的落地,全方位提高GMP级AAV、质粒、慢病毒、腺病毒等产品的产能,加速国内外CGT新药的开发、上市进程。
▨ 博安生物B+轮1.2亿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山东省新动能、尚珹投资、烟台文森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3年,位于烟台。博安生物为绿叶制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全面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在中国、美国及欧盟市场从事生物产品开发。公司专业从事治疗用抗体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疼痛和内分泌疾病。其抗体发现活动围绕三大平台展开,即全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及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双特异 T-cell Engager 技术平台及抗体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凭借高效的自主创新能力,博安生物已构建了10多个拥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抗体以及8个生物类似药的产品组合。此外,公司亦围绕CAR-T等前沿技术积极布局。
▨ 燃点医药Pre-A轮不超过10,700万元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奥鸿药业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南京。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药品研发、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拥有3000 m2的药学研究实验室,自建有成熟的预BE临床试验基地及固定的国内知名的正式BE临床试验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多个合作关系密切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场地,可为客户提供化学原料药工艺开发、中药及天然药物开发、制剂工艺开发、一致性评价、分析检测、临床研究、注册申报等全链条的药品研发服务。
▨ 百葵锐生物天使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上海火山石资本,(跟投)天津北洋海棠基金、上海慧信康诚有限合伙企业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天津,落地于天津空港经济区中科院工业生物所孵化器,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医药高效生物合成。公司基于蛋白精准设计和蛋白分子机器技术的全态链合成生物学平台,以实现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的创新、高效、绿色制造。
▨ 纽安津生物pre-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跟投)达晨财智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6年,位于杭州,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技术的高新企业,致力于通过领先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筛选肿瘤细胞的新生抗原,开发基于新生抗原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免疫诊疗一体化服务。公司团队由海内外高水平人才组建而成,是全球最早从事新生抗原临床转化研究的团队之一。
▨ Etana股权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君联资本、信达生物制药(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801)、由大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UOBVM)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印尼,是印尼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为东南亚(东盟)市场生产和销售针对肿瘤和其他威胁生命疾病的生物药。Etana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制药生产设施和极富经验的注册及商业化团队,旨在为东南亚广大的患者提供高质量、创新和实惠的治疗产品和方案。
▨ 华芯医疗A轮数亿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阳光融汇、(跟投)荷塘创投、中投同和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湖南湘潭,专注一次性电子内窥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华芯医疗的一次性支气管镜已取得美国FDA注册证、欧洲CE注册证以及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注册证和ISO13485体系认证。浩悦观点:内窥镜赛道的发展趋势,已经从2D、3D、荧光的“技术路径”迭代发展,拓展到“术式革命”。内窥镜“耗材化”除了避免交叉感染的刚需原因,购置成本、使用寿命、周转频率、消毒难度以及维修成本等因素,也加速了一次性理念掀起内镜领域革新巨浪的转化浪潮。从技术创新到商业化落地,目前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并站在了世界内窥镜领先位置的国产企业典型代表--欧谱曼迪,除了在产品价格空间和目标市场上的“上中下”布局外,欧谱曼迪还将针对性的从术式上进行深耕,打造科室解决方案。即围绕科室的需求侧重,去开拓更专业适配的医疗工具。通过荧光导航内窥镜形成“破门效应”,凭借荧光导航内窥镜系统积累起品牌口碑,继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基层渗透率。欧谱曼迪的产品线覆盖了白光/荧光导航腔镜系统、软镜系统、一次性镜系统,以及配套器械、荧光显影剂等。欧谱曼迪将从全线布局做到全线开花结果,在“4K荧光”的基础上,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加快全面实现国产替代与国际化的脚步。
▨ 强联智创C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红杉中国、(跟投)博远资本、青澜基金、元生创投、山蓝资本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6年,位于北京,针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体化智能诊疗平台,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从自动筛查、精准诊断、智能手术规划、术中辅助和术后随访等诊疗全流程的AI产品和服务。公司有两款产品获批NMPA注册证,UKnow®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已于2021年4月获批国家药监局创新绿色通道。浩悦观点: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病患群体高达3.3亿,但心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风险评估市场依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和痛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往往面临着极高致死致残率,这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这一领域内多家智能诊疗企业已经陆续获证,商业模式探索如火如荼,收费方案覆盖了设备、耗材、按例等多种方式。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目前尚无金标准,临床痛点突出。围绕术前诊断、手术预案、术后评估全流程的诊疗技术会造福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智能诊疗系统与大型诊疗设备、治疗耗材之间,依然存在巨大想象空间。心血管方向造影FFR技术头部企业博动医学近期也获得超亿美元融资,浩悦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建议投资人关注心脑血管智能诊疗领域内全面布局的平台型企业脉流科技。
▨ AmiroC轮数亿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国内某基金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5年,位于深圳,是一个光电美容品牌。AMIRO从智能美妆镜品类切入光电美容仪器赛道。并推出了两款新产品:【美体线】的红光波脱毛仪,【美容线】的「时光机」射频美容仪。浩悦观点:AMIRO起家于桌面化妆镜产品,以光源优化作为切入点,在传统品类占据了一席之地。去年以来,公司切入医美光电领域,推出红光波脱毛仪、射频美容仪产品,以便携化、家用化为卖点,在进口垄断的医美光电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0年中国个护美容仪器市场规模已达 350 亿人民币,在这一赛道,将专业的医美光电技术降维家用化已成为趋势之一,而厂商能否尽早在线上渠道精准投放、推广,开发更多引流产品打造品牌效应、积累客户基础或将成为致胜的关键。
▨ 漫迪医疗A轮超亿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中科院旗下国科发展、中科院资本、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新微集团、上海国鑫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上海,是一家心脑生物磁仪器研发商,主要从事心脑领域生物磁医疗仪器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产品包括无屏蔽多通道心磁图仪等,致力于开拓生物磁影像医疗市场,实现人类心脑健康的早期监护。
▨ 柳叶刀机器人数千万人民币战略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东方富海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深圳,是一家致力于实现骨科手术智能化、微创化、精准化的科创型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搭载了软组织张力定量评估—Lancet-KBAS系统。
▨ 音科思Pre-A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GRC富华资本、博通集成电路、(跟投)Mainsail、英诺天使、个人投资者陈旭明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深圳,是中国领先的音频技术处理公司,音科思创新研发的智慧音频分离专利技术,可以从复杂声音环境中实时分离不同人声;该科技现广泛应用于助听器、语音降噪、语音识别、通讯设备、智能家居、智慧车载系统及人机交互等领域。
▨ 高容科技Pre-A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小苗朗程、(跟投)邦明资本、海脉德创投、深圳黄埔产投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上海,是一家拥有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公司的第一款产品为肿瘤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
▨ 点内科技A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乾道基金、合力投资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6年,位于上海,、业务主要聚焦精准医疗领域,把人工智能,肿瘤大数据和基因检测相结合,提供针对肺癌的健康和预防方案。公司致力基于连续完整的健康数据开展多层面价值发掘,开展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由智能识别引擎A‘Eyes-Care自动识别肺部CT影像特征,同时关联智能引擎“肺常好”筛查的其他健康数据。
▨ 歌锐科技天使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英诺天使基金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北京,是一家创新的医疗机器人公司,主要基于“精准影像引导”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平台,针对临床需求和痛点,开发一系列手术机器人,为客户提供“精准影像+智能软件+手术机器人+专用耗材”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创新营销模式进行推广。
▨ 致远众安战略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众安保险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武汉,是一家医疗器械研发销售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医疗器械的研发与批发零售,同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医疗器械维修服务等。
▨ 汇禾医疗B+轮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夏尔巴投资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上海,致力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首个产品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修复系统)已成功完成首个人道主义临床试验,进入了确证性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
▨ 聚致生物天使轮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聚光科技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杭州,主要经营实验分析仪器制造;医疗器械生产、销售。
▨ 真迈生物B+轮4.1亿元人民币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保荐机构:圣湘生物、同创伟业、中欧联合资本、珂玺资本、叱石燎原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深圳,是一家致力于基因测序上游平台——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研发创新公司。真迈生物自主创新研发的单分子基因测序仪GenoCare,无需扩增即可直接读取DNA或RNA信息,极大的简化基因检测过程,并显著降低测序成本和检测周期。真迈生物拥有近200项技术专利布局,覆盖中国大陆、香港、欧洲、美国。
▨ 莱盟君泰数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中科院创投、中科院母基金、FLGT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5年,位于北京,是一家致力于癌症早期诊断与干预,将癌症从危害生命的疾病,转变为可治可控的疾病的科技创新公司。浩悦观点:在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和国际早筛市场因技术创新持续火爆的大背景下,国内早筛市场持续火爆。在过往的21年上半年,头部早筛公司或者后续布局早筛的公司融资进展喜人。虽然布局肿瘤的癌种不一,技术方法选择不一,但所有的机构不约而同选择了表观遗传学方法学作为早筛核心底层技术指标,特别是DNA甲基化。莱盟君泰利用ddPCR检测DNA甲基化的技术持续发力肝癌和多癌筛查产品和技术发展也符合目前国内主要筛查产品布局的方向。肠癌和肝癌已经成为绝大部分早筛公司不得不涉足的市场。在诺辉、燃石、鹍远等已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公司仍然各显神通,从技术、产品、市场等各个纬度创新性开拓前进的路径,叠加政府推动全民早筛的政策决心,最终能实现30年前中国癌症的5年生存期超过40%。
▨ 德达医疗超1亿美元战略融资
(向下滑动查看)
投资机构:(领投)太古股份 0087.HK,(跟投)斯道资本公司简介:德达医疗是创新医疗服务提供者,由背靠于富达集团的全球性风险投资机构斯道资本投资创建。德达医疗致力于在中国打造专注心血管医疗的一体化医院及门诊部网络。旗下上海德达医院总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一期设有200张床位。开设有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科等。
▨ 9月14日,本立科技在深交所上市
(向下滑动查看)
保荐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浙江,是一家药物中间体研发销售商,主要从事喹诺酮类药物中间体的生产、研发及销售等,旗下拥有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3-环丙胺基-2-(2,4-二氯-5-氟苯甲酰基)-丙烯酸乙酯等产品,覆盖印度、日本等地区。
▨ 9月13日,兰卫医学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向下滑动查看)
保荐机构:国金证券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上海,是一家为检验诊断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面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国内外知名品牌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支持,以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差异化需求。公司主要服务和产品有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体外诊断产品等。浩悦观点:兰卫检验深根检验诊断领域,依托多年代理国际知名品牌体外诊断产品,为各级医疗机构以及科研机构提供体外诊断产品和专业技术支持,还建立了10家医学检验中心实验室,遍布全国各地。浩悦资本认为,医学检验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学检验诊断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但集中度较低,正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落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医学检验服务行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我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加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尽力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也是后疫情时代的重要手段,因此该赛道值得投资人持续关注。
▨ 9月13日,禾信仪器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向下滑动查看)
保荐机构:国信证券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04年,位于广州,是一家从事环境监测领域质谱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企业。主要产品和服务基于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与在线源解析方法,应用于对PM2.5、VOCs等大气污染物进行实时、在线的成分检测及来源分析等。浩悦观点:质谱设备作为科研领域必备的高端分析仪器,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购买成本高。我国质谱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同时,随着近年来质谱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我国对于质谱设备端的国产化需求愈发强烈。禾信仪器是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以高端质谱分析仪器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成立17年以来,禾信专注于质谱领域的研发,以及质谱仪器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公司质谱设备目前在环保监测领域实现了突破,但在临床医疗领域仍处于早期布局阶段。浩悦资本认为,质谱上游设备的国产化技术突破将是国内临床质谱全面推广的重要助推因素,但国产质谱厂商仍面临着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因此,这类企业仍需不断修炼内功,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实现突破,努力缩小与国际知名分析仪器公司的差距,才能真正从零部件组装企业转变为创新驱动的高端分析仪器和生命科学仪器提供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持续看好包括质谱在内的高端生命科学设备的国产化和创新之路。
▨ 9月9日,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向下滑动查看)
保荐机构: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Limited、 J.P. Morgan Securities plc、Barclays Bank PLC、Joh. Berenberg, Gossler & Co. KG, London Branch、Guggenheim Securities, LLC、Numis Securities Limited、RBC Europe Limited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英国Kidlington。公司致力于开发分子检测和分析技术。该公司提供BASE技术,这是一种DNA测序系统,采用纳米孔来按顺序处理,鉴定和记录DNA碱基。其技术被用于DNA测序,诊断,药物开发,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离子通道筛选和国防应用。浩悦观点:纳米孔测序标志性特点是单分子测序,具有长读长、无需扩增、低成本、速度快但是准确度略低等特点,可直接用于RNA和甲基化测序、蛋白检测等科研领域,在临床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等领域也可以解决NGS目前的时效性和成本问题。浩悦资本认为,剑桥纳米孔2020年1.14亿英镑(1.58亿美元)的收入充分证明了其技术和产品得到了生命科学市场的认可,且其产品已经从U盘式小型仪器扩展到高通量工业规模测序仪,使用场景不断扩展。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来说,剑桥纳米孔的上市也代表着未来测序行业的格局进入一个新兴时代,测序成本和时间进一步下降,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当然要用于临床,其准确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对于国内四代测序公司是一大利好,代表着这个技术的成熟度和被认可,但挑战在于在产品、专利和成本上如何能差异化竞争。对于illumina等二代测序龙头来说,收购Pacbio未能成功,自研技术壁垒和专利受限,可能将错失第三代测序技术的领先布局。创新者一向充当着行业搅局者的角色,我们也期待纳米孔测序能尽快从科研走向临床!
100 项与 T-MAXIMUM Biopharmaceuticals (Suzhou)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T-MAXIMUM Biopharmaceuticals (Suzhou)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