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6-02-18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0-11-15 |
A phase 4, randomized, open label multi-centre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efficacy of Isoprinosine® in female subjects with low-grade cervical dysplasia caused by HrHPV.
A Phase 4,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Efficacy of Isoprinosine® in Comparison With Placebo in Subjects With Confirmed Acute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due to Influenza A or B Viru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denovirus, or Parainfluenza Virus 1 or 3.
100 项与 Ewopharma AG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Ewopharma AG 相关的专利(医药)
//
第一批顺利进入二级市场的biotech头部公司,开始朝着不同的研发路径奔跑。
头部Biotech们正走在差异化的道路上,并开始酝酿各自管线中的下一个顶梁柱。
在不久前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默沙东公布了一款ROR1 ADC(zilovertamab 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针对先前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2期临床结果。在1.75mg/kg剂量组中,实现了100%的完全缓解(CR)率。
2024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的基石药业,也在同一时期公布了旗下ROR1 ADC产品CS5001,单药治疗晚期淋巴瘤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数据。
除了基石之外,研发客观察到,凭借几款创新产品上市站稳脚跟,并第一批顺利进入二级市场的biotech公司,开始朝着不同的研发路径上奔跑,而每一条路径选择的背后仍保留着它们原始的基因。
基石:
ROR1 ADC的拳头够不够硬
2024年上半年,基石药业实现收入2.542亿元,其中阿伐替尼和普拉替尼两款药品销售收入1.183亿元。而PD-L1产品舒格利单抗则成为基石出海的一张重要王牌。
去年,舒格利单抗相继获欧盟和英国批准用于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去年上半年,基石药业与Ewopharma就舒格利单抗达成在中欧/东欧地区及瑞士的战略合作;11月,又与Pharmalink就舒格利单抗在中东和非洲地区达成战略合作。
拓展阅读
PD-L1欧洲获批,杨建新谈基石如何“走出ICU”
在舒格利单抗之后,ROR1 ADC产品CS5001无疑是基石2.0管线中的种子选手。这也是目前已知首个在实体瘤和淋巴瘤中均观察到临床疗效的ROR1 ADC产品。
据基石公布的数据显示,无论ROR1表达水平如何,从起效剂量开始,CS5001在晚期霍奇金淋巴瘤(HL)中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0.0%,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ORR为56.3%。在初步选定的2期推荐剂量(RP2D)水平——DL8(125μg/kg)的晚期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ORR达到76.9%(其中3例可评估的HL均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NHL的ORR为70%)。
而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基石的CS5001在六个剂量水平上的ORR为56.3%,在初步推荐剂量下的ORR为70%。默沙东的zilovertamab vedotin在不同RP2D的ORR约为30%。(见下图)
从研发进展来看, 默沙东计划开展zilovertamab 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针对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3期研究,计划入组人数为1046例。
而基石正在推进CS5001更快注册上市的潜力。一周前,CS5001全球多中心1b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公司CEO杨建新博士表示,该试验有望进一步拓展为针对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2期单臂注册临床试验,并将在1b期探索CS5001单药或联合前线标准疗法在多种血液瘤和实体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ROR1之外,基石2.0管线中的一款PD-1/VEGFA/CTLA-4三抗产品CS2009也值得期待。根据公开资料,CS2009拥有平衡的抗PD-1和抗CTLA-4亲和力,能够倾向性地靶向并阻断双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的PD-1和CTLA-4,同时不会阻断单阳性细胞上的CTLA-4,从而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降低潜在的系统毒性。
2024年11月,基石药业在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年会上公布的CS2009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具有明显优于潜在竞品(包括PD-1/CTLA-4双抗、PD-1/VEGF双抗及抗PD-1/抗CTLA-4联合疗法)的抗肿瘤活性,有望覆盖广泛瘤种。2024年12月末,CS2009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
百济神州:
Bcl-2和CDK4巩固肿瘤地盘
血液瘤领域无疑是百济神州目前最重要的阵地。凭借拳头产品泽布替尼在全球市场的销售表现,百济神州在2024Q3的总收入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泽布替尼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87%和217%。
百济神州也在继续巩固血液瘤领域的地位,并希望通过现有产品后续管线改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和其他血液瘤患者的治疗格局。
在上个月的2024 ASH大会上,百济神州公布了泽布替尼一项3期SEQUOIA研究5年随访数据:相比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用于治疗初治CLL患者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1%。
sonrotoclax应该是继泽布替尼之后,百济神州下一个押注的血液瘤产品。据公司方面介绍,这是一款具有BIC潜力的Bcl-2抑制剂。百济神州在2024 ASH大会上展示了sonrotoclax联合泽布替尼用于初治CLL患者的治疗的临床数据。
1/1b期研究数据显示,sonrotoclax联合泽布替尼耐受性总体良好,在初治CLL/SLL患者中未报告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病例。49.6%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的(≥20%)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60mg剂量组为24%;320mg剂量组为23%)。中位随访时间为19.4个月(0.4–33.3个月)时,联合方案总缓解率(ORR)达到99%,其中包括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患者(51%的患者IGHV未突变,20%携带TP53突变,9%携带del(17p))。
目前,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全球2期试验,以及联合泽布替尼用于治疗初治CLL患者的全球3期CELESTIAL试验正在持续入组患者,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入组。用于复发/难治性CLL和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的全球3期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首批患者的入组。
除了血液瘤之外,百济神州正在向实体瘤进军。公司在近期公布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的产品组合。其中,CDK4抑制剂BGB-43395是一款特异性靶向CDK4的高度选择性强效抑制剂。目前,探索BGB-43395的1期研究正在进行。
在2024年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百济神州展示了BGB-43395用于治疗HR+/HER2- 乳腺癌患者的首次人体数据。研究结果表明BGB-43395在不同剂量水平下总体耐受性良好,且展现出临床活性早期迹象。截至目前,该项目共入组超过100例患者。
此外,百济神州管线里还有几款针对乳腺癌的在研产品,包括CDK2抑制剂BG-68501、B7H4 ADC BG-C9074。
再鼎:
KarXT、DLL3 ADC两个新星
随着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产品艾加莫德上市后销售额的增长,加上则乐继续保持卵巢癌领域PARP抑制剂院内销售领军者地位,以及纽再乐医保落地的后持续放量,再鼎医药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产品净收入额达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7%,亏损净额收窄同比收窄40%。
除了艾加莫德将在CDIP、肌炎、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等多个适应症继续拓展之外,再鼎的管线中另有两款后起之秀。
其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产品KarXT已在美国获批上市。这是数十年来首个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作用机制药物,无黑框警告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别警告和注意事项。
来自再鼎披露的信息显示,KarXT在中国的3期注册性桥接研究数据显示出积极结果,达到主要终点。在第五周时, 与安慰剂相比,KarXT的PANSS总分降低了9.2分,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16.9 KarXT 对比 -7.7 安慰剂, p=0.0014)。并且,达到了所有关键次要有效性终点,KarXT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出现预期外的安全性信号。
另一个后起之秀是DLL3 ADC产品ZL-1310,且有可能成为再鼎管线中的“黑马”。
在2024国际分子靶标与癌症治疗(ENA)大会上,再鼎公布了ZL-1310全球 1 期剂量递增数据:在二线治疗ES-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全球1期试验中,经过2.4个月的随访,ZL-1310 显示出74% ORR (14/19),其中脑转移患者的 ORR为100% (6/6),另一位接受过tarlatamab(DLL3/CD3 双抗)治疗后进展的患者达到 PR;≥3 级 TRAE 为 20% (5/25),严重 TRAE 为 8% (2/25),没有出现停药、 CRS 和 ICANS 等不良事件,无间质性肺炎发生,最常见的≥3 级 TEAE 主要系ADC药物常见的血液毒性和胃肠道反应,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
浦银国际的分析师认为,ZL-1310目前显示出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成为二线治疗ES-SCLC适应症的关键玩家。据再鼎方面透露,公司预计在2025年启动ZL-1310 针对一线治疗ES-SCLC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和含铂化疗的剂量递增阶段,以及针对其他神经内分泌瘤的全球1期临床研究。
信达:
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新增长点
作为信达生物的当家花旦,信迪利单抗2024年销售表现不俗: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前三季度销售额为3.9亿美元,同比增长39%。
据招银国际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信达整体产品销售收入超过 60 亿元人民币,达到全年预测的74%,符合预期。除了已经上市的多款产品之外,信达的管线在肿瘤和非肿瘤领域都有布局。
而即将上市的降糖/减重产品玛仕度肽,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玛仕度肽为全球首个申报上市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是胃泌素调节素(OXM)的类似物,OXM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内的天然肽激素,能同时激动GLP-1R和GCGR。
信达高级副总裁钱镭博士表示:“玛仕度肽能通过多个器官的多种调节机制诱导体重减轻,通过对肝脏GCGR和棕色脂肪组织的额外激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代谢,并在增加能量消耗和纠正代谢功能障碍方面提供额外的益处。”
GCGR主要在肝脏表面表达,因此玛仕度肽在减重的同时,也将会带来护肝的直接获益,如调节肝脏糖脂代谢、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等。
2024年9月,信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披露了该产品在中国2型糖尿病受试者开展的3期临床研究(DREAMS-2)的主要研究结果。数据显示,玛仕度肽降糖疗效、减重和HbA1c/体重复合达标率均优效于度拉糖肽。此外,玛仕度肽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腰围、血压、血脂、血尿酸和转氨酶等指标上均展现出显著且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此外,玛仕度肽首个减重3期临床GLORY-1研究结果显示,玛仕度肽6mg组第48周有81.6%受试者体重降幅5%,4mg组为71.6%;6mg组近半数体重降幅15%。据悉,玛仕度肽将在2025年上市,降糖/减重领域又将会迎来新的竞争格局。
替妥尤单抗是信达在非肿瘤领域另有一款即将上市的产品,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而在眼科领域,信达还有多款在研产品,其中,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 IBI302的临床3期研究已经启动,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在肿瘤领域,信达有一款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研产品IBI363。2024年信达相继披露了该产品单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数据。
君实:
继续探索特瑞普利联合BTLA单抗疗法
凭借特瑞普利单抗的销售表现,君实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71亿元,同比增长29%。特瑞普利单抗国内销售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60%。去年11月,特瑞普利单抗新增四项适应症纳入医保。该产品在国内获批的10个适应症已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是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肾癌和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抗PD-1单抗。
目前,君实正在搭建肿瘤、自免、代谢、神经系统、感染等多领域管线。tifcemalimab(TAB004/JS004)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抗肿瘤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抗。目前,tifcemalimab的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已完成中美欧日四地的首例受试者入组,并有多项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临床研究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中,覆盖多个瘤种。
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君实公布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难治性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最新临床证据。
这项多中心、两队列、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晚期肺癌患者中评估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其中队列1纳入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队列2纳入标准治疗失败的难治性ES-SCLC患者,分别接受tifcemalimab(200mg,iv,Q3W)联合特瑞普利单抗(240mg,iv,Q3W)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报告显示,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难治性ES-SCLC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耐受性,ORR达35.0%,DCR为55.0%,中位PFS为2.8个月,中位OS达12.3个月。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313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吴妮 | 撰文
高翼 | 编辑
港股18A药企正面临着被踢出港股通的危机。
“8月16日后,66家 biotech中只有16家还留在港股通。最后能留在港股通的,预计只有6、7家,只有10%的比例。与传统的主板上市标准不同,18A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被踢出港股通的时候,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香港资本市场论坛上,思路迪医药首席财务官张竞如是说。
港股通,是一个让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内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机制。由于多出来内地投资者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港股通对18A药企的流动性来讲是一个重要支撑,港股通对18A药企成交量的贡献能达到40%-50%。
不过港股通是有一定门槛的,虽然市值门槛由50亿港元下调至40亿港元,但还有一项前提条件是属于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
恒生综指成分股需要达到恒指公司的市值要求和流动性要求。根据最近12个月的月均市值由大到小排列,累计市值覆盖率位于前94%的加入恒生综合指数,位于96%以外的现有成分股剔除指数,位于96%以内的现有成分股继续保留。这意味着,市值不够的biotech公司,很难享受到港股通门槛降低带来的“优惠”。
曾几何时,药企身价水涨船高,港股18A向未盈利biotech敞开大门的时候,顺势送上了港股通大礼包。“过去爱你没商量,现在伤你也是没商量的。”进入资本寒冬,药企市值缩水,进入退通倒计时。
当投资者恐慌抛售时,创始人即使努力保通也是螳臂当车。被踢出港股通后,药企的股价会迅速下跌,再融资也成了无米之炊,临床和商业化都受到掣肘。
2024年12月1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向有关部门发起一项倡议:建议所有采用“十八A章节”上市的公司直接纳入港股通,且已被移出港股通的可以被重新列为港股通交易标的。
在此之前,18A药企已经三次联名向有关机构发出联名信。最初只有19家biotech致信香港交易所,后来没有退通的biotech、healthcare其他板块的企业、互联网企业也一同呼吁,第三次联名信是由41家港股企业共同发起的,收信方也扩大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检查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恒生指数有限公司。
18A公司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流动性。
-01-
出通前的预警
一家biotech想到自己会出通,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恒生综合指数是动态的,我们没有办法及时侦测公司是否在其市值覆盖范围。”
为了保通,这家biotech做了很多努力。根据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形势已经很严峻,公司高管亲自跑路演,但如果路演材料里没有办法证明公司未来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涨幅,买方看都不看。各机构敏锐地感觉到有公司出通风险,特别是追踪特定指数的基金,他们直言公司股票被调出港股通当天,无论股价跌成什么样,都会抛售公司股票。”
一些大规模的公募基金可以通过互换合约继续购买港股股票,但是对于小市值的公司,很少有买方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需要付保证金。
药企不仅改变不了出通的结局,甚至无法延缓股价的下跌。
另一家biotech的高管透露,“一旦有出通迹象,一部分投资人就会开始抛售股票。因为明知前面是断头路,不如尽早卖,比临近出通的时候卖价更高。而在这个过程中,短线投资人会通过做空让股票进一步下跌,从中套利。这就导致药企处于出通边缘时会触发踩踏效应,股价骤降。”
不过,也有在出通前一个交易日有意外走向的。加科思在港股通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量接近平日的十几倍,当天股价上涨12.29%。市场人士称,“一个要被踢出港股通的公司,为什么有这么反常的交易?内地投资者有自己的判断,他们知道什么是短期套利,什么是长期价值,在出通前最后的买入机会站在长期价值的这一边。”
但这也是最后一天,出通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司的股价依然大跌。
-02-
回通乏力
出了港股通,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生物医药行业周期漫长,做不到每半年或每三个月释放一个催化剂,反而每次公司发布重大利好消息的时候,投资者会大量卖出,因为他们认为下一个催化剂要再等半年,不如趁着股价高点卖掉,用这笔钱进行其他投资。
因此出通的港股18A普遍交易量低迷,每日成交额难以突破200万港元,成为股价下降螺旋的起点。目前还没有被提出港股通之后再入通的企业。
有药企已经基本放弃市值管理,也有药企在努力回通,比如基石药业。今年基石兑现了PD-L1出海的承诺,7月在欧盟获批上市,5月通过与Ewopharma的合作在瑞士和18个中东欧国家进行商业化,7月在欧盟获批上市。将阿伐替尼授权给恒瑞后,基石自身将精力全部集中在下一代管线的研发上。10月,CEO杨建新新增购买公司226.95万股股份,累计购买979.9万股股份,向市场和投资者展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即便18A药企成功回通,依然会造成许多损失。
最牺牲最大的当然是内地股民,港股通开的时候是公司表现好的时候,反倒关闭时是至暗时刻。当创新药上市公司的药物获批上市,将带来丰厚盈利,届时股价上涨,重回港股通,这时候已经涨过一轮了。
成功抄底的基本是买卖不受限制的外资,但并没有弥补南下资金的缺口。
据一位业内人士观察,“整个10月,港股市场迎来了显著的普涨行情,外资Long Only投资者还没有回流港股,但一些短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回来了,因为亚洲市场有点像跷跷板,港股大涨的时候印度和日本开始跌,哪个市场短期上涨,它们就去哪。”
除了港股,没有其他资本市场也是大写的难。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从严把关后,基本没什么机会,加之港股18A的开曼架构在A股上市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更主要的原因是无论在其他哪一地上市,总归要和港股市值挂钩,18A在港股的市值被压低,在哪都融不到资。
总之,18A药企在出通后注定很受伤,如果没有资金对创新药的灌溉,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也将被削弱。
从新药研发的全球顶层分工来看,中国公司在过去5年逐步从后端销售走向前端研发,与全球前十的药企同步研发还未成药的全新靶点,中国公司参与的全球临床阶段的药物占比35%,数量仅次于美国。
“但资金情况影响着国内药企在新靶点的全球竞争速度。美国药企从一期临床中就拓展多种适应症,多则入组400人,甚至开始进行药物联用的探索,临床费用高达3亿美金。但很多中国biotech为了省钱,临床早期项目只入组几十个人,谨慎地选择特定适应症。”上述业内人士强调。
于是药企想产生现金流,只能靠BD。
如今biotech的管线应卖尽卖,越来越早期化,寻常BD形式卖不出的,就采用另类的融资方式,例如NewCo。据医药魔方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项目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10.21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两倍。
-03-
唯一的指望
港股通设立门槛的初衷是选出具有一定规模和流动性的公司,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如今,企业被踢出港股通、股价失真后,受伤的还是投资者。
一些18A药企认为,如果港股如果一定要为保护投资者为港股通设立一个门槛,也不应该唯市值。
港股通标的多为能源、银行等无需依赖股权融资进行研发的传统行业公司。而小公司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药企研发初期缺少资金但又具备潜力,新药上市后有巨大盈利能力,若将此类公司排除在外,证券市场失去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如果不看市值,看什么呢?
一家参与联名信的biotech内部人士透露,“最初我们想寻找可以替代‘市值’的指标,比如专利,后来想了一下也不行,仿制药企的专利比创新药企还多。最后决定不如以18A为标准,建议所有采用“十八A章节”上市的公司直接纳入港股通。港股18A已经设立6年,代表着处于科技前沿的生物科技企业。”当然,这是18A药企心中最理想化的要求。
多次递交联名信后,中国证监会国际部表示已收到,香港财政司、香港特首办公室、港交所等香港机构在回复中积极表态,强调互联互通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中旬,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同时宣布,对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修订,扩大ETF互联互通范围。
这说明中国内陆、香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是大势所趋,只不过还不知道何时能朝18A药企期待的方向发展。18A药企甚是焦虑,自救无效后,制度上的调整已经成为他们目前唯一的指望。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11月30日-12月1日,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香港交易所和iMeta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中国生物药产业创新与升级的标志性企业之一,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研发总裁及执行董事杨建新博士受邀出席大会及其分论坛与主题讨论。
参会议程
上市公司路演专场:基石药业管线进展及出海之路
杨建新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研发总裁、执行董事
授权与商业化论坛主题讨论:出海助力本土药企新发展
杨建新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研发总裁、执行董事
臧敬五
天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曹 飞
应世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卢安邦
维昇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余 熹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经理
香港资本市场论坛主题讨论:港股通门槛调整:市场开放与投资者机遇
杨建新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研发总裁、执行董事
王印祥
加科思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龚兆龙
思路迪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瀚文
和铂医药企业发展负责人
张金洋
国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医药首席分析师
会议期间,杨建新博士与业内同行及社会各界一同探讨药物创新趋势和临床动态,并就公司的管线进展及国际化战略做了详细分享。
在管线进展方面,杨建新博士介绍了基石药业2.0管线的产品布局、设计理念、临床进展及关键里程碑事件。
基石药业管线2.0里值得重点关注两项关键临床项目CS5001和CS2009。
全球临床研发进程前二的CS5001(ROR1 ADC)全球多中心I期试验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同步进行中,公司将在最近的2024 ASH年会上公布CS5001最新临床数据,并于近期启动CS5001涵盖多瘤种、具有注册潜力的1b期剂量扩展研究。
公司潜在同类首创/同类最优的下一代肿瘤免疫骨架产品CS2009(PD-1/VEGFA/CTLA-4三特异性抗体)也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现有临床数据显示,PD-1/L1+VEGFA组合对比PD-1/L1单药,虽能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总生存期(OS)获益不明显;同时,PD-1/L1+CTLA-4组合对于长期生存的协同作用在近期发表的临床数据中得到了验证。因此,PD-1、VEGFA和CTLA-4三抗联用将有望产生最大的生存获益,基石药业对于CS2009的临床价值充满信心。
在出海及国际化战略方面,舒格利单抗是首个成功出海的由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的PD-L1单抗,已获得在欧盟,欧洲经济区(EEA)国家(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以及英国的上市许可。今年,基石药业相继与Ewopharma、Pharmalink达成重大国际合作,在中欧/东欧地区和瑞士以及中东和非洲地区进一步推动该产品的商业化,并计划于近期在全球其他地区达成多项商业合作。此外,基石药业也对管线2.0中的创新资产各种潜在的国际化合作持开放态度。
杨建新博士在“出海助力本土药企新发展”主题讨论中分享到,海外市场给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出海已成为推动产品商业化的必选项,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结合产品的关键节点以达成出海利润的最大化。License-out和NewCo两种合作模式各有特色,一般来说License-out更侧重于中后期的产品,NewCo更多发生在早期研发阶段的产品。
杨建新博士认为传统License-out模式中授权企业能够获得更大规模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收益,而NewCo模式中授权企业能在较早期实现产品风险共担,但前期现金收益少,且随着后续融资会进一步稀释授权企业原本就占较小比例的权益,并逐渐失去对新公司的影响力。且License-out多与跨国药企(MNC)合作,产品后续开发及商业化的确定性更高。因此,在选择出海模式和节点时,公司应充分评估产品潜力,争取将关键核心资产推到中后期,积极探索与MNC做License-out合作,最大化产品近期价值与未来开发与商业前景。
香港交易所亦为本次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本次大会搭建了产业与资本良性互动的平台,杨建新博士与其他来自生物医药企业的嘉宾还围绕“港股通门槛调整”主题展开积极讨论。
杨建新博士认为,生物科技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18A板块汇聚了生物科技产业中众多代表性企业,构成香港“经济增长支柱”中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投入与长周期的产业属性需要政策支持更有战略定力以呵护创新活力。杨建新博士呼吁应支持港股18A公司列入港股通; 退一步而言, 在宏观经济与行业波动的周期中,港股通机制应因时制宜、优化标准,结合相关指数调整港股通进出门槛。或至少可考虑保留存量投资者对已退出港股通企业的增持渠道,以避免流动性减弱造成的市值扭曲,从而对存量投资者与企业利益造成伤害。他期待港交所推出更多促进市场流动性和维持创新活力的举措,助力医药创新行业蓬勃发展。
关于基石药业
基石药业(香港联交所代码: 2616)成立于2015年底,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自成立以来,本公司致力于满足中国和全球患者的殷切医疗需求,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迄今为止,本公司已成功上市4款创新药,并获得涵盖9个适应症的16项新药上市申请(NDA)批准。当前研发管线均衡配置了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优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多特异性抗体、免疫疗法及精准治疗药物在内的18款候选药物。同时,基石药业亦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管理团队,覆盖从临床前探索、临床转化、临床开发、药物生产、商务扩展和商业运营等关键环节。如需了解有关基石药业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cstonepharma.com。
投资者关系: ir@cstonepharma.com
媒体关系: pr@cstonepharma.com
前瞻性陈述
本文所作出的前瞻性陈述仅与本文作出该陈述当日的事件或资料有关。除法律规定外,于作出前瞻性陈述当日之后,无论是否出现新资料、未来事件或其他情况,我们并无责任更新或公开修改任何前瞻性陈述及预料之外的事件。请细阅本文,并理解我们的实际未来业绩或表现可能与预期有重大差异。本文内所有陈述乃本文章刊发日期作出,可能因未来发展而出现变动。
声明: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交流使用。
100 项与 Ewopharma AG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Ewopharma AG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