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II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Immunogenicity of SV001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K and immunogenicity of SV001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Phase I,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ingle-dose, Dose-ascending,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V001 in Chinese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safety, tolerability, PK and immunogenicity of SV001 compare to placebo in Chinese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单中心、随机、双盲、单次给药、剂量递增、安慰剂对照设计,评价SV001雾化吸入溶液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免疫原性的I期临床试验
评估SV001雾化吸入溶液单次给药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00 项与 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除MNC之外,在A型血友病双抗赛道中国本土企业尚无创新药进入临床;
•血友病双抗独特的技术壁垒远超普通治疗性抗体;
•循曜生物针对A型血友病的皮下注射纳米双抗SV003将于今年底推进临床;
•艾美赛珠在国内成人年治疗费用高达百万元,循曜生物表示未来将SV003的价格控制在医保可接受的区间;
•创始人刘俊岭教授率先揭示了PEAR1靶点在纤维化领域的核心作用。
罗氏的双抗艾美赛珠(Hemlibra)开启了A型血友病治疗的“非因子时代”,其他MNC纷纷入局,诺和诺德新一代FIXa/FX双抗Denecimig已临近上市。然而,艾美赛珠在国内获批后的7年间,一直没有中国药企自主研发的双抗创新药进入A型血友病领域。
“究其原因,在于血友病双抗独特的技术壁垒远超普通治疗性抗体。”循曜生物业务拓展总监谷钊告诉研发客。循曜生物针对A型血友病的全球首创皮下注射纳米双抗SV003即将完成临床前的验证,预计将于今年底推进临床。
循曜的管线里,还有一款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抗体药SV001。SV001通过靶向PEAR1(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治疗IPF是全球首创,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并正式进入Ⅱa临床阶段。IPF目前尚无一线治疗药物,仅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款药物获批,且只适用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无法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和提高生存率。
循曜生物由上海医药和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孵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刘俊岭教授在2021年创立。循曜已披露的管线显示,其差异化的起点,或许正是未被充分满足的“蓝海”适应症。
填补技术壁垒下的国产空白
根据《中国血友病诊治报告2023》,中国血友病患病率在(2.73~3.09)/10万,A型血友病占比在八成以上。A型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FⅧ),输入外源性FⅧ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而双抗药物,则是通过模拟FⅧ在凝血信号传递中的“桥梁”功能,增强内源性途径中凝血因子Ⅸa(FIXa)对凝血因子Ⅹ(FX)的激活效率,从而放大凝血瀑布级联反应,实现凝血。
“设计A型血友病双抗必须精准调控分子的空间结构,这与传统肿瘤双抗侧重筛选高亲和力抗体片段进行功能性拼接的思路有很大差异,对血友病相关机制的理解和抗体筛选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谷钊说。
循曜生物业务拓展总监 谷钊
循曜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将筛选出的靶向FIXa和FX的两个抗体片段拼接后其活性往往较差,只有在特定的空间构象下才能实现有效催化。“其难度堪比 ‘纳米级的国际空间站对接’。” 谷钊如是形容。
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皮下注射双抗SV003在猴体内半衰期约为7~10天(体重相关),预计成年人半衰期可达20天左右,可支持至少每月1次的皮下给药间隔;其体外和动物体内活性远高于艾美赛珠,更低的固定剂量和更小的分子量可显著降低抗药抗体(ADA)风险,便于患者长期用药。
把价格控制在医保可接受区间
目前依赖外源性FⅧ治疗的人均用药量,远未达到世界血友病联盟(WFH)目标的预防性用药标准(年出血次数≤1次),人均标准用药负担约为50万~120万/年不等。
“重组FⅧ剂量需按体重计算,现有医保仅支持儿童患者的预防治疗,而成人患者因预防治疗费用未纳入报销,被迫依赖按需治疗(即出血后才用药)。这导致约80%的成人患者因反复关节出血累积不可逆损伤,中年后关节致残风险显著升高。”谷钊介绍说。
更为棘手的是,约30%的中重度患者使用FⅧ后会产生抑制物,导致治疗失效。后来,艾美赛珠突破了FⅧ抑制物局限,更将给药频次从每1~2天一次延长至每周一次,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较FⅧ的静脉注射也更为便捷。此外,艾美赛珠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年化出血事件(ABR)。2024年,艾美赛珠全球销售总额超过了50亿美元。
在国内,艾美赛珠针对成人的年治疗费用高达100万元以上,需要终身用药,且未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内存在FⅧ抑制的患者仍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亟需有效且可及性高的产品。
“SV003的高活性低剂量及每月一次给药的特点,可使A型血友病的年治疗费用远低于现有药物,未来我们有把握将产品的价格控制在医保可接受的区间。”谷钊表示,“作为全球首个模拟FⅧ功能的皮下注射纳米抗体,SV003有潜力成为A型血友病长期预防和治疗的下一代重磅分子。”
从偶然发现到全新机制的IPF抗体
循曜生物涉足IPF领域源于创始人刘俊岭教授早年研究中的偶然发现。当时学术界关于PEAR1靶点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针对血小板的功能,而且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刘俊岭教授为了搞清楚PEAR1对血小板的影响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
循曜生物创始人 刘俊岭教授
深耕出凝血及相关交叉领域20余年,同时兼顾纤维化、肿瘤和自免等方向,并在十多年前开始从事转化医学、生物医药的新分子发现工作,在Circulation、Blood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超百篇。
在研究中,他发现PEAR1敲除小鼠并无血液和心血管表型,并意外地观察到老年小鼠会出现全身性纤维化,尤以肺纤维化最为严重。于是,作为最早揭示PEAR1靶点在纤维化领域核心作用的科学家,刘俊岭教授在该领域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探索。
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PEAR1是纤维化的“上游调控者”,能抑制下游一系列相关生长因子的信号通路,可以从源头调控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激活。“PEAR1更加广泛且直接作用于激活型成纤维细胞的调控,有望提高IPF治疗的成功率。”谷钊说。
SV001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直接作用于肺间质层。“通过雾化吸入的SV001申报临床需要做大量的灵长类动物实验,而动物无法像人一样配合医生的指导吸入药物,国内的CRO在该领域也罕有成熟的平台。”循曜生物常务副总经理刘妍珺告诉研发客。
“对此,循曜团队从实验方法学、实验装置的优化以及动物的适应性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和研究,探索出了抗体药物雾化吸入的非临床研究路径,并最终顺利将其推进到了临床。”
循曜生物常务副总经理 刘妍珺
Ⅰ期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SV001总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PEAR1靶点给IPF的治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是目前全球首个开发PEAR1抗体治疗IPF的公司。”谷钊说。
做持续输出创新成果的Biotech
循曜生物的管线中,除SV001和SV003外,针对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前候选分子SV004同样具有差异化优势。
据谷钊介绍,SV004靶向内源凝血途径关键因子FIX,临床前研究显示其抗栓效果与阿哌沙班相当,但出血风险显著降低,可支持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给药。且该药可被市售的重组FⅧ或FIX拮抗以暂停药效或进行出血挽救,安全性更上一个台阶。
在BD方面,刘妍珺透露,候选管线已吸引多家大药企的关注和接洽。
新分子的发现离不开循曜生物自研的全合成蛋白文库平台(PortusONE)。据谷钊介绍,该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需免疫,能大幅缩短早研周期,可根据研发需求定向构建文库,“1011文库构建最短仅需1周,分子筛选验证获得苗头化合物最短也仅需1个月”。该平台目前总库容已达到1012级别。“极佳的多样性是获得优秀分子的有力保障。高效、多样、经济性强等优势,在高难度分子开发上体现得尤为显著。”谷钊说。
该平台不仅支持循曜生物的内部研发,还支持子公司循曜博图提供早期研发服务。“在看似成熟的抗体研发领域,我们依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如何为科学家们提供更高效的早研工具,而非仅仅只是交付一个分子,这可以使昂贵的抗体药物开发成本实现数量级上的降低。”刘妍珺表示。
“目前平台已具备支持多个项目并行开发的能力,我们希望找到能够真正快速实现产品全球差异化价值的合作伙伴,但同时我们会谨慎评估达成合作的时机和方式,以实现平台及管线价值的最大化。”她说。
循曜生物已于去年完成了近2亿元A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老股东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追加投资,并入选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团队成果还入选了2023年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我们希望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深耕,沿着光明的方向寻药,持续输出创新成果。”刘妍珺表示。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540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来源:医药经济报近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海医药2024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其中营业收入2752.51亿元,同比增长5.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53亿元,同比增长20.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65亿元,同比增长13.04%。而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上海医药在2024年也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58.27亿元,同比增长11.39%。在发布靓丽业绩的同时,上海医药在国际领域也收获肯定与成绩。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近日发布《2025年全球医药品牌价值榜》,上海医药以卓越的品牌实力与持续增长的市场影响力再度入选榜单,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9位,较2024年提升1位,这是上海医药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六年跻身全球医药品牌价值前列。同时,上海医药凭借不断优化的业务结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夯实国际化战略,本年度实现了品牌价值的跨越式突破,跻身全球十大最强医药品牌排行榜。创新医药产业生态圈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上海医药是在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医药企业第二。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7.31亿元,同比下降9.62%;工业板块贡献利润21.93亿元,同比增长3.95%;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2515.20亿元,同比增长7.47%;商业板块贡献利润33.85亿元,同比增长1.05%。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4.70亿元,同比下降12.98%。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8.1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3.94亿元,同比增长8.64%。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与上海生物医药积极发挥链主作用,加快构建开源创新生态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24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前沿”)正式揭牌,上海医药以上海前沿为枢纽,创设“一张桌”机制,聚合“产学研医资”资源,加速构建“没有围墙”的开源创新生态圈。在报告期内,该园区已入驻国家级生命科学研究院(SRI)、上海生物医药引导基金、拜耳、赛多利斯、循曜生物等15家生态伙伴,并成功举办浦江学科交叉论坛、浦江峰会等活动。同时,上海医药也在持续优化研发体系,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上海医药在2024年成立科学委员会产业创新理事会,调整研发组织架构;并以“双聘”方式聘请上海交大药学院院长担任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联手共建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复旦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顶尖科研院所聚焦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同时参与设立上海生物医药转化基金二期,深化产融结合。此外,上海医药还在持续深化布局细胞治疗产业,如推动上海康健生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并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国干细胞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细胞治疗产品的创新研发与产业化。而就在3月31日,上海医药还参与了以“集聚国际医疗服务资源 推动跨境医疗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临港新片区跨境医疗方案发布会暨首批项目签约揭牌仪式,进一步展示了其创新医药产业生态圈,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的决心。加速新药开发 完善产品布局当前,面对医改政策持续深化,医保控费、带量集采等举措深刻影响药品价格,以创新谋出路成为所有医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此方面上海医药也进行了多层次布局。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研发投入达28.1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3.94亿元,同比增长8.64%,并重点布局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代谢及抗感染等六大领域。在新药管线方面,上海医药54项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其中创新药40项(含美国临床II期1项)、改良型新药14项。其中:上海医药自研的I001片(SPH3127)治疗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4月获得CDE受理;B001项目(静脉注射液)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适应症已正式进入关键临床研究阶段;B007项目(皮下注射液)治疗膜性肾病、重症肌无力和天疱疮3个适应症已进入临床II期。而在一致性评价进展方面,上海医药共计15个品种(16个品规)获批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目前过评产品累计增加到74个品种(103个品规)。在优化新药布局的同时,上海医药亦在中药、罕见病等优势领域持续深耕细作。中药方面,上海医药持续守正创新,打造大品种群战略。2024年,上海医药中药板块实现工业收入95.71亿元,多项核心品种的循证医学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养心氏片HEARTRIP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瘀血痹胶囊完成2000例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真实世界研究的病例入组;胃复春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进展顺利。而在罕见病方面,上海医药已有51个在产品种,覆盖67个适应症,行业领先优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上药睿尔重点产品SRD4610(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已提交国内III期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工商协同多维突破 创新业务亮点纷呈随着上海医药加速新药开发,其创新成果不断扎实推进,如何重塑其医药工业和商业运营体系,也成为上海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加快了工业营销体系整合,营销模式转型,以及进一步拓展医药商业网络布局,推动管理一体化。工业营销体系方面,上海医药2024年完成了对原来五个销售部门的整合,组建新上药销售公司,整合优化中后台职能,推动营销模式转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通过加强工商联动、产销协同,全年工业销售过亿产品数量达44个,其中过10亿产品数量为2个,60个重点品种销售收入137.32亿元,同比增长1.43%,覆盖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代谢及抗感染等领域。同时,上海医药成立了工业产业布局专班,形成了上药信谊、上药第一生化+上药康丽、上药中西、上药新亚、微生态的产业产品规划实施方案,以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升级。另外,上海医药亦稳步推进原料、制剂一体化布局,并通过落实“六大降本举措”,系统推动工业制造降本增效,全年完成精益项目16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实现了降本增效与技术创新的双丰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在医药商业领域,上海医药持续深化全国25个省市纯销网络布局,推动管理一体化,提升运营效率,增强药品应急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拓展创新业务,提升服务价值。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2,515.20亿元,同比增长7.47%。为了让消费者获得全球好药,在进口及创新药服务方面,上海医药为全球医药企业创新产品打造涵盖上市前合作、进出口服务、全国分销、创新增值在内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报告期内,其创新药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9.7%,新增进口总代品规25个,涵盖20家企业。此外,2024年上海医药依托镁信健康在健康商业保险领域的先发优势,助力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建设,并结合上药云健康“商业保险+专业药房”新零售模式,打通创新药生态闭环,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用药解决方案。投资并购力度加大 国际业务拓展加速作为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上海医药在2024年也积极开展医药工业并购及合资合作,加大项目筛选储备。2024年12月,上海医药正式签署收购和黄药业10%股权的交易协议。通过本次收购,公司有望依托业务资源的协同整合,赋能公司现有中药品种,进一步提升在循证医学、学术推广及国际化方面的能力。对于当前的中药出海热潮,上海医药也紧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潮,以香港为桥头堡,依托香港总部与上药香港中药发展专班,积极推进中成药在香港的注册上市及相关工作,并通过加强与香港政府及在港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中药走向世界。而国际业务方面,上海医药选择在东南亚中东多国进行布局,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报告期内,上海医药新增海外产品注册申报18个,累计完成项目申报25个,其中获批1个,同时上药泰国公司顺利完成首年度销售目标、上药菲律宾公司完成公司设立等多个既定目标,使上海医药实现海外销售收入39.67亿元,同比增长24.53%。显然,上海医药作为工商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药企,在2024年通过工商板块业务协同造就竞争优势,同时以创新发展战略引领企业转型,从而在收获靓丽数据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上海医药表示公司将继续秉承“筑牢底盘,做强核心,创新突破”的战略方针,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上药力量”。
近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海医药2024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其中,营业收入2752.51亿元,同比增长5.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53亿元,同比增长20.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40.65亿元,同比增长13.04%。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上海医药在2024年也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58.27亿元,同比增长11.39%。在发布靓丽业绩的同时,上海医药在国际领域也收获肯定与成绩。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近日发布《2025年全球医药品牌价值榜》,上海医药以卓越的品牌实力与持续增长的市场影响力再度入选榜单,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9位,较2024年提升1位,这是上海医药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六年跻身全球医药品牌价值前列。同时,上海医药凭借不断优化的业务结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夯实国际化战略,本年度实现了品牌价值的跨越式突破,跻身全球十大最强医药品牌排行榜。创新医药产业生态圈,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上海医药是在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医药企业第二。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37.31亿元,同比下降9.62%;工业板块贡献利润21.93亿元,同比增长3.95%;医药商业销售收入2515.20亿元,同比增长7.47%;商业板块贡献利润33.85亿元,同比增长1.05%。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4.70亿元,同比下降12.98%。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8.1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3.94亿元,同比增长8.64%。能取得上述成绩,与上海生物医药积极发挥链主作用,加快构建开源创新生态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24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前沿”)正式揭牌,上海医药以上海前沿为枢纽,创设“一张桌”机制,聚合“产学研医资”资源,加速构建“没有围墙”的开源创新生态圈。在报告期内,该园区已入驻国家级生命科学研究院(SRI)、上海生物医药引导基金、拜耳、赛多利斯、循曜生物等15家生态伙伴,并成功举办浦江学科交叉论坛、浦江峰会等活动。同时,上海医药也在持续优化研发体系,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上海医药在2024年成立科学委员会产业创新理事会,调整研发组织架构;并以“双聘”方式聘请上海交大药学院院长担任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联手共建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复旦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等顶尖科研院所聚焦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同时参与设立上海生物医药转化基金二期,深化产融结合。此外,上海医药还在持续深化布局细胞治疗产业,如推动上海康健生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并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国干细胞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细胞治疗产品的创新研发与产业化。3月31日,上海医药还参与了以“集聚国际医疗服务资源推动跨境医疗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临港新片区跨境医疗方案发布会暨首批项目签约揭牌仪式,进一步展示了其创新医药产业生态圈,夯实“产学研医资”一体化发展的决心。加速新药开发,完善产品布局当前,面对医改政策持续深化,医保控费、带量集采等举措深刻影响药品价格,以创新谋出路成为所有医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此方面上海医药也进行了多层次布局。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研发投入达28.1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3.94亿元,同比增长8.64%。公司重点布局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代谢及抗感染等六大领域。在新药管线方面,上海医药54项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其中创新药40项(含美国临床Ⅱ期1项)、改良型新药14项。其中,上海医药自研的I001片(SPH3127)治疗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4月获得CDE受理;B001项目(静脉注射液)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适应症已正式进入关键临床研究阶段;B007项目(皮下注射液)治疗膜性肾病、重症肌无力和天疱疮3个适应症已进入临床Ⅱ期。一致性评价进展方面,上海医药共计15个品种(16个品规)获批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目前过评产品累计增加到74个品种(103个品规)。在优化新药布局的同时,上海医药亦在中药、罕见病药等优势领域持续深耕细作。中药方面,上海医药持续守正创新,打造大品种群战略。2024年,上海医药中药板块实现工业收入95.71亿元,多项核心品种的循证医学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养心氏片HEARTRIP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瘀血痹胶囊完成2000例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真实世界研究的病例入组;胃复春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进展顺利。罕见病药方面,上海医药已有51个在产品种,覆盖67个适应症,行业领先优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上药睿尔重点产品SRD4610(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已提交国内Ⅲ期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工商协同多维突破,创新业务亮点纷呈随着上海医药加速新药开发,其创新成果不断扎实推进,如何重塑其医药工业和商业运营体系,也成为上海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财报显示,2024年上海医药加快了工业营销体系整合,营销模式转型,以及进一步拓展医药商业网络布局,推动管理一体化。工业营销体系方面,上海医药2024年完成了对原来五个销售部门的整合,组建新上药销售公司,整合优化中后台职能,推动营销模式转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通过加强工商联动、产销协同,公司全年工业销售过亿元产品数量达44个,其中过10亿元产品有2个;60个重点品种销售收入合计137.32亿元,同比增长1.43%,覆盖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代谢及抗感染等领域。同时,上海医药成立了工业产业布局专班,形成了上药信谊、上药第一生化+上药康丽、上药中西、上药新亚、微生态的产业产品规划实施方案,以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升级。另外,上海医药亦稳步推进原料、制剂一体化布局,并通过落实“六大降本举措”,系统推动工业制造降本增效,2024年完成精益项目16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实现了降本增效与技术创新的双丰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在医药商业领域,上海医药持续深化全国25个省市纯销网络布局,推动管理一体化,提升运营效率,增强药品应急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拓展创新业务,提升服务价值。报告期内,2024年上海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2515.20亿元,同比增长7.47%。为了让消费者获得全球好药,在进口及创新药服务方面,上海医药为全球医药企业创新产品打造涵盖上市前合作、进出口服务、全国分销、创新增值在内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报告期内,公司2024年创新药板块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9.7%,新增进口总代品规25个,涵盖20家企业。此外,2024年上海医药依托镁信健康在健康商业保险领域的先发优势,助力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建设,并结合上药云健康“商业保险+专业药房”新零售模式,打通创新药生态闭环,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用药解决方案。投资并购力度加大,国际业务拓展加速作为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上海医药在2024年也积极开展医药工业并购及合资合作,加大项目筛选储备。2024年12月,上海医药正式签署收购和黄药业10%股权的交易协议。通过本次收购,公司有望依托业务资源的协同整合,赋能公司现有中药品种,进一步提升在循证医学、学术推广及国际化方面的能力。对于当前的中药出海热潮,上海医药也紧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潮,以香港为桥头堡,依托香港总部与上药香港中药发展专班,积极推进中成药在香港的注册上市及相关工作,并通过加强与香港政府及在港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中药走向世界。国际业务方面,上海医药选择在东南亚、中东等多国进行布局,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报告期内,上海医药2024年新增海外产品注册申报18个,累计完成项目申报25个,其中获批1个;同时上药泰国公司顺利完成首年度销售目标、上药菲律宾公司完成公司设立等多个既定目标,使上海医药实现海外销售收入39.67亿元,同比增长24.53%。显然,上海医药作为工商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药企,在2024年通过工商板块业务协同造就竞争优势,同时以创新发展战略引领企业转型,从而在收获靓丽数据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上海医药表示,将继续秉承“筑牢底盘,做强核心,创新突破”的战略方针,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上药力量”。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100 项与 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