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 Phase II/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7 Versus Cyclospo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7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1 Injection in Aquaporin-4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1 injection in aquaporin-4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一项评价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液对比环孢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的Ⅱ/Ⅲ期临床研究
评价B007对比环孢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2024年,尽管融资环境面临挑战,但仍有一批优秀的企业逆流而上,在这一年获得了融资。根据即刻药数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0日,2024年年度中国生物制药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共计超过180起,涉及约170家公司。其中,早期融资(B轮以前,不含B轮)仍然保持活跃,融资事件106起,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数据来源:即刻药数;*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2月20日
从这些融资公司的研发方向来看,新分子类型*药物研发公司的融资事件数量为129次,占比接近70%,再次印证了新分子时代的到来。(*新兴分子包括新型小分子、新型抗体、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细胞与基因疗法以及其它类型的新分子。)
其中,至少20家创新药研发公司获得金额过亿元的早期融资。他们致力于肿瘤免疫疾病小分子药物、寡核苷酸疗法、细胞疗法、基因编辑疗法、靶向蛋白降解药物、抗衰老相关疾病药物等的研发。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介绍20家融资金额过亿元的新锐公司的信息。(更详细信息可扫描文末二维码,下载《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发展亮点概览》白皮书)
德昇济医药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6200万美元
2024年4月,德昇济医药宣布完成6200万美元A+轮融资。德昇济医药成立于2020年,公司董事长兼CEO为陈之键博士。该公司专注于肿瘤及免疫精准治疗药物的研发及商业化。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德昇济医药产品管线的开发,尤其是推动首款产品D3S-001的全球临床试验。D3S-001是一款新一代小分子KRAS G12C抑制剂,目前正在开展全球2期临床试验,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安领科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4200万美元
2024年11月 ,安领科生物(Allink Biotherapeutics)宣布完成42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元生创投、君联资本、建发新兴投资跟投,同时获得老股东高榕创投和幂方健康基金的追加投资。安领科生物成立于2023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疗法,为肿瘤和免疫疾病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方案。根据新闻稿,本轮融资将助力加速安领科生物的全球化布局,包括推进其核心管线ALK201(FGFR2b ADC)和ALK202在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的1期临床研究等。
浩博医药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3700万美元
2024年7月,浩博医药宣布完成37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信达生物主导发起设立的美元基金InnoPinnacle Fund追加领投,元生创投、汉康资本、启明创投、元生资本共同参与。浩博医药关注于HBV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和针对肝脏疾病的高效靶向治疗,并拓展了对肝脏以外新靶点的靶向小核酸治疗。该公司研发的具有乙肝“功能性治愈“潜力的非偶联型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AHB-137注射液已经被中国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目前该产品处于2期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前研究中,它可以激发所有乙肝病毒RNA的降解,并且显著降低HBsAg水平。
大睿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3500万美元
2024年7月,大睿生物(Ron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A+轮3500万美元融资。该轮融资由LongRiver江远投资领投,参与投资方包括昭德投资、博远资本、中启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等。大睿生物致力于研发核酸创新药,用于代谢性疾病和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其正在推进基于新一代siRNA平台生成的siRNA管线项目,首个RN0191管线PCSK9 siRNA项目已完成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期临床研究,显示出持久和稳固的治疗效果,支持至少半年一次的给药方案;针对APOC3基因的双链小干扰RNA(siRNA)药物RN0361也已经在澳大利亚获批1期临床研究。
安帝康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2亿元
2024年6月,安帝康生物宣布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本轮由先声药业、华金投资与华金大道联合领投,老股东同创伟业、嘉兴新创创投持续加投,嘉睿未来之星、金沙江联合润璞医疗基金、文周投资、崧泽资本和顺杰健康跟投。安帝康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呼吸感染和疼痛领域开发创新性治疗药物的创新医药企业。该公司的核心管线抗流感新药玛氘诺沙韦已取得重大临床进展,目前片剂和颗粒剂型均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此外,安帝康生物的产品管线中还包括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新药ADC789混悬液、新型抗支原体超级抗生素ADC101混悬液等多款抗呼吸道病原体创新药。
先博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2亿元
2024年3月,先博生物宣布完成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优山资本领投,元禾原点、朴道资本、国创勤智跟投。先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开发创新型免疫细胞疗法。该公司首个CAR-NK产品管线SNC103已经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取得了积极结果,并于今年2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中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该公司研发的另一款携带两个CAR分子的双CAR-T细胞疗法SNC109也已经在中国获批临床,并被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
循曜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近2亿元
2024年1月,循曜生物宣布完成近两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原股东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追加投资。循曜生物成立于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支持下,由刘俊岭教授团队经上海医药集团、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共同孵化创立。循曜生物聚焦出凝血及纤维化领域创新药物研发。成立至今,该公司已在肺纤维化以及血小板减少、血友病、血栓性疾病等出凝血领域建立了原创性靶点及新分子管线,其中基于全新靶点自主研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性雾化吸入抗体药物已在中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炎明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数亿元
继2023年7月完成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后,炎明生物于今年5月再次宣布完成数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百洋医药基金跟投,现有投资方峰瑞资本、太平医疗健康基金、礼来亚洲基金等追加投资。炎明生物由邵峰院士和邓天敬博士共同创立,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创新药。该公司正在开发针对多个与炎性小体和细胞焦亡相关的新靶点小分子及生物分子。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支持ALPK1小分子激动剂PTT-936的临床研究,以及其他先天免疫抑制剂及细胞焦亡抑制剂项目的临床推进,并拓展研发管线。
智康弘义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数亿元
2024年7月,智康弘义宣布成功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智康弘义成立于2017年,该公司高度重视疾病生物学在新药研制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先专注于肿瘤、肾病等疾病创新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和商业化。智康弘义在化学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不同技术领域均进行了管线布局,其针对慢性肾脏病(CKD)进行开发的高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ETA)拮抗剂SC0062已启动两项3期临床研究,靶向CDH3的抗体偶联药物BC3195已在中美同步开展临床,靶向GPC3的抗体偶联药物BC2027也于近期获批美国临床。此外,其还有多款ADC和双抗产品处于临床前开发或Pre-IND阶段。
康霖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1.5亿元
2024年11月,康霖生物宣布完成1.5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浙江省“4+1”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老股东浙江秘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康霖生物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基因治疗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针对的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症、艾滋病、血友病和帕金森病等。其核心产品KL003细胞注射液是一款基因修饰自体造血干细胞产品,拟开发用于治疗成人或儿童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症。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完成注册临床试验1期临床全部患者的入组工作。
泽安生物医药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2000万美元
2024年7月,泽安生物医药宣布完成A轮融资,募集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高瓴创投参与投资,并且获得启明创投、险峰淇云、顺为资本等老股东的追加投资。泽安生物医药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研发以“髓系细胞衔接器”技术平台(Myeloid Engager Platform)为基础的新型免疫疗法,以更好应对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该平台重点增强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铸就广谱抗肿瘤的免疫屏障。本轮新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其管线开发。
博致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1800万美元
2024年3月,博致生物 (Proviv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8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由龙磐投资、恩然创投和仙瞳资本联合投资。博致生物创立于2019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细胞因子抗肿瘤免疫疗法。该公司正在研发一款新一代免疫细胞靶向的白细胞介素-2(IL-2)前药融合蛋白PTX-912。这款产品利用了博致生物的前药技术,使IL-2前药在肿瘤微环境中被特异性激活,同时可将激活后的IL-2靶向定位至肿瘤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亚群中,以充分发挥IL-2的激活免疫及抗肿瘤的功效,同时提升安全性。目前,该药已经启动美国1期临床试验,并在中国获批临床。
炫景生物
融资轮次:天使+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10月,炫景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科投股份和启航投资共同领投 ,信成基金、金沙江联合润璞、元希海河等跟投,老股东三一创新投资追加投资。炫景生物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创新小核酸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该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小核酸药物开发平台,并基于此推进肝内肝外靶点的创新药物开发。炫景生物的首发管线RG002C0106是一款针对补体因子C3靶点开发的siRNA药物,于今年8月在中国获批IND,拟用于治疗补体参与介导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瑞普晨创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11月,瑞普晨创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风投领投,贝达药业、联想创投、荷塘创投、贝橙创投等跟投。贝达药业也同步宣布与瑞普晨创完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干细胞治疗业务,在人多能干细胞向胰岛细胞诱导分化技术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瑞普晨创由丁列明博士和邓宏魁教授领衔,致力于拓展细胞疗法在多种重大、疑难疾病领域的应用。该公司基于创新的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细胞治疗药物已在治疗糖尿病方向规划多条管线。今年12月,瑞普晨创的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药品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在中国获批IND,拟开发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
正序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8月,正序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上海国投孚腾资本领投,联新资本、博裕资本、礼来亚洲基金、万物资本、红杉中国等现有股东跟投。正序生物专注于开发新型基因编辑疗法,针对遗传疾病、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已布局了多条管线。其中CS-101注射液是针对血红蛋白病开发的创新型基因编辑疗法,该产品针对β-地中海贫血症的1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该产品于今年4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加速CS-101临床研究和商业化推进,并支持体内基因治疗管线的临床转化等。
莱芒生物
融资轮次:A轮首关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11月,莱芒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首关。莱芒生物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物研发,该公司针对T细胞耗竭这一长期制约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问题,开发了创新的IL-10介导的免疫代谢重编程技术(Meta 10)。临床前研究表明,Meta 10代谢重编程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克服T细胞耗竭并诱导干性样免疫记忆细胞的形成。根据新闻稿,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极低剂量代谢增强型CAR-T细胞药物IND申报、自动化生产工艺研发,以及加速推进代谢增强型实体瘤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转化。
领泰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11月,领泰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龙磐创投领投,天瑞丰年投资跟投,老股东张科领弋创投继续追加投资。根据新闻稿,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领泰生物首个管线IRAK4降解剂LT-002的1期及后续临床研究,其他自免和肿瘤管线的临床前开发等。领泰生物创立于2019年,该公司主要以靶向蛋白降解(TPD)药物技术为核心开发小分子创新药,聚焦于自身免疫和肿瘤等疾病领域。除了IRAK4降解剂,领泰生物的后续管线还涵盖JAK-STAT通路,KRAS等难成药靶点。
跃赛生物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4月,跃赛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该公司于今年7月又宣布再获数千万A+轮融资,由国科创投参与。跃赛生物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细胞治疗药物。该公司现已开发多条产品管线,包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GABA能神经前体细胞、GABA中间能神经前体细胞、脊髓神经前体细胞等,涉及帕金森病、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脊髓损伤等适应症。
赛特医药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超亿元
2024年4月,赛特医药(SciTech Pharma)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推进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1898及其他管线药物进入临床试验。赛特医药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程序来进行创新药物设计和研发的药物研发公司。该公司已建成十余条药物研发管线,其中ST-7467拟用于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适应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瑞初医药
融资轮次:Pre-A轮
融资金额:上亿元
2024年5月,瑞初医药宣布完成上亿元Pre-A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德联资本和鼎心资本跟投。瑞初医药成立于2021年,公司创始人为季银博士。该公司致力于通过靶向衰老机制,开发预防、治疗、逆转衰老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全新药物。根据瑞初医药新闻稿,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从不同维度系统调控衰老,针对性开发了衰老驱动的多种退行性疾病药物。未来1~2年,瑞初医药计划推进多个管线药物进入临床。
希望在资金的支持下,更多前沿技术和创新疗法能够尽快惠及患者。也期待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更多优秀的企业和医药人才涌现,持续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如需获得2024年中国创新药融资领域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得《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亮点概览》PDF文件。(限时下载)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生物医药产业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创新链较长,产业链较短,因此原始创新能力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位大型制药企业负责人直言,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由跟随式创新向以“新靶点、新机制、全新技术”为特征的原始创新进化的必由之路,就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而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需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1+1>2融合发展”的关键平台。
那么,从医药创新的角度,如何实现从早期研发、临床审批、新药进院、创新支付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从行业发展角度,如何做到产品、技术、人才、资本的深度融合?
12月20日,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开展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浦江峰会”),于上海前沿隆重举行。本届浦江峰会以“链接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的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家从原始创新、临床支持、产品准入与定价、企业实践以及资本对接的角度发表精彩的主旨演讲,共话中国医药企业的下一站。
在本届峰会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上实集团总裁张芊,上海医药董事长杨秋华进行了现场致辞并对峰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鲁白;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礼来副总裁、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LCIP)负责人王嵘;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院长张翱;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谢诗桐;上海医药战略发展部总经理、业务发展部(BD)总经理魏明扬;上海前沿总经理李晓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教授舒易来;普瑞基准创始人季序我进行了主旨演讲和案例分享。
此外,在本届峰会的最后,来自靶联生物、泌码生命科学、循曜生物、科金生物、迪拓生物、愈方生物等上海前沿入驻企业还进行了企业介绍路演,并由郭秋杉主持,围绕“中国医药企业的下一站在哪里?”话题,进行了精彩的现场讨论。
01
如何构建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2024年接近尾声,距离被视为我国医药创新“元年”的2015年过去整整10年时间。在这10年间,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实现了多项从1到N的发展,在CAR-T、ADC、双抗等全球前沿疗法方面,实现了与全球水平的并跑,甚至是领跑。
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无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亟待通过创新来解决。如胰腺癌、脑胶质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尚未诞生有效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离治愈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现场嘉宾呼吁,“低垂果实大部分已经被摘完,如何攻克疑难杂症,进一步预防控制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制药界同仁下一步的着力重点。”
当然,以创新成果造福人民,仍然需要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对此,“聚焦源头创新能力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价值所在”成为与会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达成的共识。
那么,如何构建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良好的交流平台的搭建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有制药企业负责人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将在产业界、学术界、投资界的“全链条”深度融合中诞生。
如果按照全球医药创新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在快速跟进向,以“新靶点、新机制、全新技术”为特征的原始创新的“2.5过渡阶段”,主要表现为针对成熟靶点/机制进行组合疗法、双抗、适应证拓展。
这也就使得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必须直面四个现状:赛道拥挤,同质化竞争;原创新药 (FIC, BIC) 极为缺乏;基础研究水平不高,成果转化差;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能力弱。
无疑,发展基础研究,全方位支持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一位医疗机构负责人指出“找到最棒的科学家,把他们放到最佳的位置环境,给他们最好的支持。”从他的观察来看,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会在“概念验证阶段”遇阻。主要表现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由于其对商业模式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推进。
因此,基础研究成果需要一个“概念验证平台”来实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链接”。上述医疗机构负责人分享,他所在的平台主要通过五个标准来进行原创新药的孵化:医生愿不愿开;病人愿不愿用;医保会不会付;市场有多大;创新有多难/长。
除此之外,在一位科研机构负责人看来,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平台还需要具备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链接技术投资、高质量孵化等“全链条”能力,打通科学家/临床医生,与产业转化之间的对接。
当然,支持创新分子向创新药转化的过程是我国创新药研发实力走向原始创新的必由之路,而创新药的商业化回报则是我国医药创新可持续的关键。
历经几年的国家医保目录准入谈判,“有效性、创新性、经济性”成为众所周知的创新药价值评估模型。但“公平性”往往被忽视,即一款创新药能否填补医保药品目录短板,不同经济收入人群能否享有相同的药物可及性;不同经济收入人群中,能否享有相同的成本效果分布。
因此,我国的医保基金组专家组推算的价格主要围绕患者疾病负担、临床用药需求、药品临床价值、创新程度、市场竞争、确定医保基金可接受的药品价格等指标。
不过,面对我国的医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以细胞与基因疗法为代表的高价疗法,以及价格昂贵的罕见病药品层出不穷。已经到了重塑中国创新疗法支付体系的关键时刻,我国需要一套适合创新药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成为会议现场嘉宾的共识。
因此,一位与会药物经济学教授期待,未来的医保目录准入重视对创新药的“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并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原则。
02
全球大势所趋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在分享中指出,在行业的调整与变革中,上海医药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1+1>2融合发展的动力源。这其实也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则分享了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筹集资金来源,其中BD交易资金自2022年起就已经成为与一、二级市场投资金额相当的资金来源。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虽然经历2018-2021年,港股18A和A股科创板为生物技术公司融资带来了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但其实2022年至今,上市融资窗口收窄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不过好在,自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License-out总金额超过License-in,到今年License-out首付款金额再度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筹资来源的变化不仅为我国当下生物医药艰难的投融资环境指明出路,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优质资产开始在海外受到国际认可,中国制药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和分子已经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实力。
另一方面,新药研发的高风险、高投入特征在近年更加显著。公开数据显示,20世纪末全球药企研发投资回报率约为25%,而这一数字到了2023年已经降至6%。同时,一个行业“隐形”的共识是,大型跨国药企们越来越依靠外部引进来维系增长。从现场发言者的分享中可以看到,全球获批的创新药产品中,由年收入低于5亿美元的Biotech公司主导的产品占据了72%。
再加上跨国药企因专利断崖所损失的收入比例也愈发严重。因此,越来越多大型跨国药企选择凭借自身充沛现金储备和举债杠杆能力积累弹药。
郭秋杉认为,海外药企如今愈发频繁来中国“扫货”,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数量。“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药研发中心,新药研发管线在全球占比超25%。”
但必须要面对的是,另一大原因则是“物美价廉”。公开数据显示,对比国内外前十大交易的总金额和首付款,我国的BD交易项目显示了极高的性价比——首付款仅为全球的六分之一,总额却占据了接近全球的半数。
这使得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在BD交易中必须对合作的可持续性保持警醒,同时也必须思考,如何提升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在BD合作中的议价能力。
问题的答案其实在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力两大核心因素上。无疑,提升我国创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药企在BD交易中掌握议价权利的关键。沈波表示,上海医药作为上实资本发起的数支生物医药基金的重要LP,深谙生物医药创新规律,从创新成果向商业化创收加速转化,助力产业创新。
除此之外,上海医药还依托在工商研投体系沉淀的数据资产,加强数字化转型,建立数据资产,在市场准入、渠道分销、营销管理、患者管理等方面,为产业伙伴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解决方案。
对于跨国药企对于BD项目的偏好,“价值”是其选择的关键词。统计来自全球大型跨国药企的中国创新药BD项目,主要为三个方向:与靶点、生物机制相得益彰的技术平台/Modality,具有独特优势的分子设计;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高价值疾病领域;国内外临床试验优秀的数据支撑,靶点机制清晰,潜在的全球BIC、FIC。而在治疗领域上,MNC正在重新强化心血管、CNS等领域的布局。
因此,郭秋杉也提醒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希望企业能够主动站在产业和临床价值的角度主动覆盖全球研发趋势。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种种迹象表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前不久,当又一起中国Biotech被MNC收购交易诞生,本土Pharma何时发力的问题再次被推至台前。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话题屡屡登上业界热搜的背后,本土Pharma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早期Biotech公司和科研院所团队纳入创新链条中。
近期,三则重磅消息宛如三块关键碎片,清晰勾勒出本土Pharma在产业链中的鲜明形象:
一是上药控股与科伦博泰达成合作,上药控股、上药云健康、镁信健康将全面助力后者国产首款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市场准入、创新支付工作;
二是上药旗下上药生物治疗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首次发布原创性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成果;
三是上海前沿与拜耳共建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宣布将迎三家生物技术企业入驻。
无独有偶,三则消息都与上海医药相关,但不同点在于,既有围绕全球新药的自主研发,也有对Biotech公司的赋能,再进一步是助力本土新药商业化,上海医药的一系列举措让业界看到,本土Pharma正在凭借资本、技术、人才、体系积累,深度链接产业在创新药发展的研发、审批、进院、支付、投融资五个核心环节。
01
创新药商业化“翘板”
2023年以来,本土Biotech与本土Pharma之间的BD交易正在蓬勃发展,大有一番与License-out数量相当的态势。公开数据显示,仅2023年内就有42笔交易诞生,项目类型不仅涵盖传统中药、大分子/小分子新药,还有ADC疗法、细胞与基因疗法,合作类型也横跨从研发到商业化阶段,总金额也在几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探究背后的原因,其实反映出,国内的头部药企正在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助推产业集群式发展。
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加速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行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实现了从1到N的发展,但即便如此,仍然逃不过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漫长的困局。
当时间来到2024年,无论是临床需求的紧迫性,还是产业发展进入新周期,都在要求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必须加速向源头创新迈进。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跳出困局,让创新可持续,成为整个行业进化的关键考验。
具体而言,我国制药企业必须要回答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如何向产业界转化?创新药可及最后一公里难题何解?创新药多层次支付体系如何构建?
其中,作为集资源、资金、商业化布局为一体的本土头部药企们,其在考卷中的“领头羊”作用不言而喻。例如在2023年医保谈判之时,德琪医药与翰森制药共同参与塞利尼索的医保谈判,最终塞利尼索顺利通过谈判进入当年目录;再例如,目前已上市的国产CAR-T疗法,虽然支付难题仍然待解,但由于几乎每家研发企业都背靠一家头部药企,也让行业对细胞疗法的前景抱有期待。
再回到近期上海医药与科伦博泰对于Trop2 ADC的合作,也是一则典型案例,从中不难看到上海医药自身已经形成的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事实上,上海医药已经打造出多个横跨商业、创新支付、医疗服务的“隐形”龙头。
如新闻稿中所言,“上药控股、上药云健康、镁信健康将围绕创新药上市前服务、全国控股网络、创新增值等方面,开展与科伦博泰的合作。”其中,上药云健康是上海医药新零售业务的重要触角,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创新药商业化全周期服务平台;镁信健康作为上药旗下健康保障与服务平台,与上药云健康的处方服务、DTP药房品牌形成了完美闭环,在上药内部形成了药品商业化+创新支付的完整产业链。
发挥上海医药在这些环节的优势资源与能力,来帮助芦康沙妥珠单抗们的商业化加速,正是如科伦博泰一般的刚刚步入商业化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企所亟需的。
如此来看,上海医药体系内分销、零售、支付“1+1+1>3”的结合,也恰恰是如今困扰我国创新药行业药品准入与支付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
02
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
今年11月,在2024启思会期间,最新一届2024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榜单揭晓。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进入榜单的本土Pharma的企业数量延续往年趋势持续增长的同时,其研发管线数量的整体占比在减少。创新研发管线越来越分散。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创新药行业正在与全球趋势逐渐并轨,早期研发阶段的Biotech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分工作用逐渐凸显。
但诚如上述所言,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漫长的困局难以突破,在如今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遇阻、研发试错成本高昂的当下,问题显得更为尖锐。“左手”是一级市场投资者在海量融资项目中筛选难度增加,“右手”是优质标的被重重包围。
此时,来自头部药企的基金与链接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头部药企专业化的筛选能力与匹配平台搭建,投资基金流向优质项目,有效投融资被盘活,中国创新药的涌泉活水重新流动。
例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抗体药物研发平台的源头创新成果转化而生的循曜生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团队基于泛素化领域研究成果组建的优济普世医药,专注于国产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研发的海迈医疗等以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的Biotech,都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参与其关键融资,该基金由上实集团牵头发起设立,截至2024年12月,累计投资51家生物医药企业。
“其实在过去20年间,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工业界新药研发的速度。”一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对E药经理人表示,中国现在自己的基础科学能力完全可以支撑产业向原始创新迈进,只是工业界发展还在一个滞后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科研院所的研发团队,还是专注于早期研发的Biotech公司,都需要一条基础科研成果与原始创新的“链接线”,将零散、碎片化的项目与技术,与资金、资源、平台链接,帮助实验室成果推向产业。
其实如果对比美国的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来自头部药企的“孵化器”也是提升创新研发项目转化成功率和市场回报率的关键。强生就曾成立JLABS平台,该平台成立10年,入孵企业共获得了超过600亿美元的交易资金,其中包括45次IPO和37次收购。
近几年,来自中国的基础研究成果正在被全球看到,阿斯利康、罗氏、诺和诺德等MNC在过去几年纷纷提出“寻找科研成果转化,开放式创新、把中国研发带向世界”的目标,在中国成立孵化器。
中国头部药企也不例外。由上海医药与多所高校共同孵化的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前沿),就是一个科技孵化和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集聚“政、产、学、医、研、资、园区"创新要素,秉承“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理念,专注于为创新项目提供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支持,加快构建生物医药开源创新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沿建立01LABS,寓意是“距离‘顶流’一公里,发掘来自名校、名院的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成果,并将其导向新药研发和转化。上海前沿与拜耳共建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就坐落于上海前沿园区。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Biotech的研发成果在License-out交易迸发的背后,其实无法脱离本土头部药企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作用,当“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产学研用相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协作的创新联合体”,《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政策导向逐渐明晰,头部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医药创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此过程中,原创于中国,依托于中国的产业环境和技术平台的原始创新项目也将冉冉升起。
那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与激发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头部药企如何加速构建匹配研发价值的创新生态?在创新支付环节,创新产品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备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又将如何在全链条支持创新的生态中诞生?
2024年12月20日,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开展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浦江峰会”),将于上海前沿(张江路88号)隆重举行。届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礼来中国等头部跨国药企高管、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投资机构、上海前沿入驻企业将莅临大会。本届浦江峰会以“链接未来”为主题,共谋产业创新的发展大计,探讨中国创新全链条发展之路。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