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 Phase II/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7 Versus Cyclospo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7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1 Injection in Aquaporin-4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001 injection in aquaporin-4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一项评价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液对比环孢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的Ⅱ/Ⅲ期临床研究
评价B007对比环孢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一家研发投入(2024上半年14亿元)等同于信达生物的医药巨头,在2005年之后已经没有创新药获批上市了。
2005年太模糊,一代人都老去了。如果想起那年夏天万人空巷看超级女声决赛,记忆还会稍许激活。
2024H1,上海医药以1394亿元营收登顶A股医药之巅,对其考古发现,在新药研发上的失误是触目惊心的,
今年5月以来,上海医药连续终止12个新药研发项目,创下中国药企砍管线之最,近7亿元研发投入打水漂。再往前回溯,上海医药迄今仅有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款创新药上市,上市时间分别为2005年、2005年、1995年。
近20年(2006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却没有一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这是何其严重的低效和浪费。
海正药业、长春高新也有类似问题,医药国企是否有必要直接参与创新药竞争市场?依靠现金流优势和商业渠道优势,通过产业基地、产业投资基金、外部合作参与研发资源配置,是否更有效率?
上海医药2020年财报披露的创新药管线,最终获批上市的有多少?
01
砍了又砍
上一篇文章《两千亿大厂大砍管线》(2024年6月),表达过对从俄罗斯BIOCAD公司引进的PD-1单抗命运的担心,现在,大刀终于落下。
上海医药砍管线迄今共有3批。5月1日公告终止I010 (EGFR-TKI)、B002(HER2单抗)、B003(HER2 ADC)临床开发;6月8日公告终止B001(CD20单抗)、B001-A(CD20单抗)、I022(CDK4/6抑制剂)乳腺癌一线、I022-K (CDK4/6抑制剂)临床开发;10月1日公告终止5个新药研发项目。其中,最离谱的是B001-A(CD20单抗),2021年6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之后未开展临床。
I020(MET抑制剂):拟用于NSCLC治疗,2018年5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4145.07万元。
B006(CD30单抗):拟用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2018年7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4422.53 万元。
B007(CD20单抗):拟用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2021年1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5040.03万元。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正常进行中。
I008:由中药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通过提纯、加工、化学结构修饰改造而获得的专利化合物,拟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2019年5月获批开展进一步的探索性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6218.75万元。I008-A项目艾滋慢性异常免疫激活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正常进行中。
BCD-100(PD-1单抗):拟用于宫颈癌的治疗,2021年2月获批在国内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 III 期临床试验收尾阶段,累计研发投入5900.80万元。NSCLC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在正常进行中。
如果上海医药这位国企老大哥有感情,对I008(雷腾舒)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开发终止,可能会满怀伤感吧,毕竟有15年的牵绊。2009年,上海医药首次强调研发与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新品数量位居国内医药行业领先水平,全年研发投入2.6亿元,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创药、国家1.1类化学药I008(雷腾舒)作为首批重磅推出,进入I期临床阶段,然后每有临床进展,都会在财报中披露,直到成为弃儿。
上海医药对CD20单抗有蜜汁执念,共开3条管线,自己把自己卷死。其中,B001、B007适应症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前者于2016年8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然后一直停止在I期临床阶段,估计失败但不甘心,又于2021年1月启动后者的临床试验,然后又失败了。这个靶点成药难度很大吗?迄今已有4款国产CD20靶点药物获批上市。
02
错了又错
上药老大哥竟然是国内BD鼻祖,早已开启Bigpharma与Biotech合作的先河。2011年2月,上海医药与复旦张江签订重大新药创制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6年内出资1.8亿元与复旦张江共同进行4个药物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全面合作,包括多替泊芬、重组高亲和力TNF受体、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LVCR)和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LT)。当时的自我评价“此次合作是上药研发转型的标志性举措,从原先以内部为主的研发组织转向开放的多渠道合作的研发模式”,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但是这却翻出上海医药砍管线的旧账。2019年2月,上海医药终止与复旦张江合作研发的多替泊芬(累计投入5760.36万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突变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累计投入6973.55万元)的临床试验。
轻车熟路。
上海医药自研的I001片(SPH3127,化学药品1类)是新一代口服非肽类小分子肾素抑制剂,针对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根据CDE的要求于2024年4月重新提交资料后收到CDE受理通知并恢复审评,有望打破长期没有创新药上市的僵局。
但走通自研逻辑还有漫漫长路。
存量管线仍有被砍的可能。从俄罗斯引进3个生物类似药和3个创新生物药,其中创新生物药包括PD-1单抗已被砍掉,IL-17抗体产品、GITR抗体产品进度不明。
上海医药对细胞疗法也饶有兴趣,2020年已有3个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直到203年底仅有B019(靶向CD19和CD22的自体CAR-T)正式启动I期临床试验,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5905.17万元。前景如何,拭目以待。
2016年,47岁周军出任上海医药董事长,感叹“岁月静好的小时代结束了,沧海横流的大时代开始了”。研发投入从2015年6.18亿元,增至2020年19.72亿元,5年翻了三倍多。周军在2020年董事长致辞中充满激情:“创新,既是穿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引领每行乐句的最强音……预计到2021年底,我们的管线数量将进入3字头时代,并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III期。”
拼数量从来没有输过,在周军落马后,上海医药最新管线数量已进入5字头时代,2024H1研发投入14.04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工业销售比重11.03%,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创新药管线50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
但周军拼数量的政绩观早已过时,我们都知道创新药应该立足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差异化+国际化成为主流逻辑。
大面积砍管线,研发效率极低,这是浪费国有资源,也是对政府补贴的辜负。2011年上海医药承担的10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一、二批项目已完成技术验收,获得的国家新药创制专项产学研联盟基金、上药专项等市级科研基金到帐超过5500万元。
我们以前分析过,迄今没有任何一家国企搞创新药是成功的,国资药企的优势在于资源禀赋,包括商业流通、品牌中药,却不能很好解决创新药研发的效率、风险和激励问题。
上海医药作为医药基础设施运营商,掌控国家医药供应链的血脉,201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药品代理商,2018年拿下15个新药(包括K药、O药)进口总代资格,2023年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2024H1引入进口总代品种8个。上海医药拥有9个中药核心品牌中药板块,2023年收入98.17亿元,同比增长10.30%,生脉饮、胃复春、六神丸等品种销售收入平均增速超40%,2024H1收入51.92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整个医药工业端都是下滑的。
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作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在9月正式开业运营,成功吸引国家级生命健康研究院、国投产业投资母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机构以及德国拜耳、循曜生物等十多家创新企业入驻。
做自己擅长的事。
从兑现进入全球制药50强的承诺,到立下奔赴原始创新,闯进全球制药20强的目标,上海医药不仅要做的更宽、更广,还要更深、更高。
撰文| Erin
数月前,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发布了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上榜的中国药企共有四家,包括云南白药(33名),中国生物制药(38名),上海医药(42名),以及恒瑞医药(48名)。
其中,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近几年在创新方面都有相应的里程碑式突破,前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数款1类新药/新适应证获批,后者的业绩在今年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手握创新药数量在国内几乎无人能敌。排名最高的云南白药在中药多元化发展方面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海医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收入规模排名第二的流通巨头,在医药工业上是全行业收入前三甲,也是手握多个中药品牌和百年老字号的百强中药企业。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上海医药就提出5年内将公司打造成一家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从结果来看,上海医药不仅兑现了其承诺,还为我国制药行业提供了一份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将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相互衔接的创新药生态样本。
当然,作为一家“巨无霸”医药产业集团,分析上海医药,就不能仅从单一的创新研发水平,或是产品数量来评判,而应该从更宏观和系统化的视角来全面分析其在行业中的表现和贡献。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否积极拥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代表我国制药工业的头部水平,以及是否真正履行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责任,应是其战略分析的指向。
商业:规模与效率齐升
分析上海医药,就不得不提到其医药商业板块。
在业绩层面,今年上半年,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贡献利润虽仅为17.93亿元,与去年同期17.7亿元所差无几,但如果从整个行业来看,与上海医药同属一个梯队的国药控股、九州通都在面临下滑困境。在总体营收层面,四大流通“巨无霸”中,仅上海医药的分销业务收入呈现13.62%的两位数增长,华润医药增长为个位数,国药控股的增长不到1%,九州通更是为负增长。
能够在巨头中脱颖而出,既是上海医药通过多年并购、布局实现的规模效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规模效应与业务创新合力造就的“1+1>2”成果。
2015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在全国范围落地的两票制和带量采购政策可以说是对医药流通公司影响最大的两项,前者钳制中间环节,通过减少代理层级,压缩利润空间;后者倒逼流通公司进行区域整合,跑马圈地。两个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以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为首的“4+N”全国医药流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而在行业的印象中,上海医药能够在这轮跑马圈地中取得全国第二大医药流通公司的地位,与其此前的两笔大型收购不无关系。先是在2011年斥资40亿元,收购中信医药,后来改名为上药科园信海,奠定了此后将触手伸向全国的庞大基础。2017年,上海医药又将康德乐收入麾下。彼时,康德乐在国内拥有14个直销公司,17个分销运营中心,覆盖322座城市的分销网络,服务近1.1万家医疗机构,年销售规模250亿元。而上海医药以将近37亿元现金收购康德乐马来西亚100%的股权轰动业界。上海医药也借此跃升为最大进口药品代理商和进口药品分销商。
而现象级大并购之下,上海医药内部能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其实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就率先启用国内首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迈入医药供应链现代化时代。此后,上海医药也是全国最早实行集约化供应链管理,打造一体化医药供应链体系的医药流通公司。
在全国范围拓展医药流通网络,实现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管理提升作业效率,两大“抓手”并驾齐驱,撑起了上海医药在医药分销业务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实力。截至2023年,上海医药的医药商业销售额破百亿的省份已达6个。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医药的整合并未结束。在2023年8月,上海医药还启动了商业板块南北平台整合项目,以“全国25省及4大专业板块一体化运营,形成‘国家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为目标,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拆解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与传统药品分销相关的供应链和渠道相关服务仅仅是其夯实存量的一环,上海医药在商业业务上的想象空间,更多来自于创新业务。
这也是在传统分销业务之外,国内多数医药流通公司所寻找的“第二增长曲线”。曾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基于多年积累形成的分销能力与下游终端的覆盖,现在医药流通公司业务拓展可以概括为“横向围绕一个能力中心,无边界拓展品类;纵向围绕,一套服务,为上游工业客户和下游用药终端提供无缝链接”。
而检验医药流通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成效几何,收入数字体现得最为直观。2023年,上海医药的商业创新业务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持续稳固创新药进口服务第一梯队;全力打造合约销售(CSO)领先品牌;扎实推进器械大健康稳步发展;联动拓展“互联网+”创新模式。
其中,上海医药全年成功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进口疫苗代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52亿元,同比增长19%;药品CSO合约推广业务实现销售金额约29亿元,同比增幅约达50%;公司器械大健康业务销售约363亿元。
此外,在门诊统筹、带量采购以及国谈双通道等政策的作用下,院外市场也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寻找增量的空间,DTP药房是他们的集中发力点。
不过长期以来,虽然在政策利好下,DTP药房的发展自带想象空间,但如何量化评估其给创新药带来的销售增量,仍然是横亘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上海医药早在2015年就布局的“上药云健康”业务,为这一趋势提供思路。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使得电子处方的获取、管理、支付、配送等构成生态闭环,以此来监测创新药销量的产生与流向。同时,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还能实现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和线上连锁药店处方药零售。据悉,截至2023年底,上药云健康累计已与300多家新特药企达成合作,成为80%创新药全国首单落地的首选。
总结上海医药的商业板块业务,过去并购整合带来的规模既是其业务底盘,也为其未来放量填满想象空间。毕竟从结果来看,20年前供应链现代化建设,15年前的集约化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8年前收购康德乐,都是如今上海医药能够实现全国范围CSO合约推广,与辉瑞、赛诺菲、拜耳等跨国药企合作的关键。
工业:内生与外延并重
如果按照营收规模计算,2024年上半年医药商业板块收入1270亿元的上海医药,是我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绝对龙头之一。而从上半年127.34亿元的医药工业板块来看,上海医药依然属于制药工业领域的第一梯队。
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制药工业企业中,作为国有医药龙头企业,上海医药还扮演着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引领者”的作用,构建创新药研发生态系统,支持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引领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在上海医药的创新药布局中,其内生创新正在进入收获期,并且还承担起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的责任。上海医药的内生式创新其实从其研发投入变化上就可以窥得,分水岭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国家药监局给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下达最后通牒,这使得彼时推进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成为众多本土药企的研发投入重点。
上海医药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展,但与众不同的是,上海医药的研发管理中心在这一年正式成立,该机构负责研发规划,执行研发预算,行使研发管理职能。
同时,上海医药还制定了对研发管理中心的管理办法,聚焦全集团研发要素,拓展对外合作,形成了以“创新转型”为主基调的上海医药研发工作雏形。
根据上海医药年报,2016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达到了6.71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5.4%。到了2017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8.36亿元,更是达到了两位数增长。也是自此之后,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长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彰显出其致力于创新转型的决心。
2016年到2023年的八年时间中,上海医药累积研发投入高达142.8亿元,在已有的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三款1类创新药和兰索拉唑碳酸氢钠一款改良型新药上市的基础上,形成了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64项,其中创新药就有55项,涉及抗肿瘤、自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与代谢疾病、罕见病等领域。
上海医药已经递交NDA的两款新药X842和I001也都是市场空间百亿元的大品种。此外,自2015年起,上海医药还逐渐建立起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提升其中成药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就完成了中药六大品种二次开发,包括养心氏片、冠心宁片、八宝丹、胃复春、瘀血痹胶囊、银杏酮酯等品种。
上海医药在我国创新药行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行动者”的角色,其作为“支持者”的作用更广泛,也更深入。2021年,上海医药参与组建了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计划投资额80亿元,目标是建设中国领先的开放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引领构建治疗性抗体、细胞治疗、微生态、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
今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并吸引了拜耳集团、赛多利斯、上海国投公司、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循曜生物等20余家企业和机构入驻,研发面积入驻率已经接近90%。
事实上,当时间来到2024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10年的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多因素的滋养下,已经成功构建起符合创新药发展节奏的市场环境,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但不可忽视的是,已经诞生的创新药产品仍然以Me-too/Fast-Follow居多,10亿美元级别的重磅原创新药更是寥寥无几,毋庸置疑,我国的创新药行业需要向注重差异化和源头创新的2.0、3.0时代迈进。
不过,这也就对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衔接,盘活源头创新的系统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路径与结果来看,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一个“政、产、学、研、资、园区”高度集成的创新生态和孵化平台,所做的工作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由龙头企业牵头,让科研院校来做发动机。
此外,上海医药旗下还设有罕见病平台上药睿尔。上药睿尔目前共有在研项目16项,涉及全球创新药、首仿药以及多个临床急需的短缺药物,涵盖肿瘤、运动神经元、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等多个罕见病门类。其重点产品SRD4610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目前Ⅱ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回溯2016年,上海医药加速创新的承诺已经初步兑现,营业收入从1200亿元到2600亿元,研发投入从6亿元到26亿元,更是成为世界500强上榜的三家中国药企之一。在2021年的一次投资者见面会上,时任上海医药总裁的左敏再次抛出豪言壮语:未来十年,上海医药的目标是,闯进全球制药20强,成为以创新药为主的国际领先药企。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精彩内容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这是推动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的关键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医药行业政策不断调整,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是医药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多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上海先导产业发展大局,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出经营“组合拳”,跑出发展“加速度”。
8月26日,上海医药发布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4.13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7.34亿元;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1266.79亿元,同比增长7.45%。在行业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上海医药迎难而进、稳扎稳打,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节奏。
利润方面,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9.42亿元,同比增长12.72%,其中:工业业务贡献利润13.12亿元,商业业务贡献利润17.93亿元,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4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27.05亿元,同比增长23.00%,已完全摆脱此前一次性损益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上海医药新增中期现金分红,占2024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10.07%,公告称预计将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10股人民币0.8元。此前(今年6月)上海医药公告称,公司拟在2024年实施中期现金分红,派发现金红利总金额不低于相应期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0%,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得益于加快组织内部革新,公司主营业务创新突破,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动力澎湃,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中药板块稳健增长,二次开发成果斐然,大品种战略成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商业板块通过经营模式持续改革,同期利润创近年新高,创新业务收获丰盈。同时,上海医药在数智化转型上取得重要成果,大健康板块业务同比增幅高达331%,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活力。
加速生物医药创新,构建开源创新生态
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目标是打造新时代全球生物医药重大战略产业高地。上个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临床资源更好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等,推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上海医药作为国有医药龙头企业,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在上实集团等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深度融合“产学研医资”资源,加快构建开源创新生态圈。报告期内上海医药积极推进细胞治疗产业化布局,与儿童医学中心、瑞金医院、中国干细胞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首个CAR-T产品B019已正式启动临床。同时,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张江路88号园区)即将于9月正式开业运营,截至当前,已吸引了国家级生命健康研究院、国投产业投资母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机构,以及德国拜耳、循曜生物等十多家创新企业入驻。
坚定加码研发投入,优化创新药管线布局
上海医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药发展,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报告期内显示,公司研发投入14.04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工业销售的11.03%,其中,研发费用11.05亿元,同比增长7.67%,排在国内医药企业前列,是当前创新药板块面临严峻挑战的大环境下的一抹亮色。
截至报告期末,上海医药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管线已有64项,其中创新药50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多项提交pre-NDA、上市申请或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即将进入收获期,这充分展示了上海医药在加码研发投入、推进新药管线方面的决心和成效。其中,其自研的I001片(SPH3127)针对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已重新提交资料并恢复审评,未来有望为广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手段。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统计范围详见本文末)高血压化药(含生物药)销售额超过600亿元,此款新药的市场空间巨大。
中药板块守正创新,二次开发成果斐然
今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这为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打上了一剂强心针。在此大背景下,上海医药紧抓中药行业发展机遇,凭借自身优异中药资源禀赋,持续推进大品种和大品牌战略,报告期内旗下各中药企业实现工业收入合计51.92亿元。当前上海医药拥有8家主要直管中药企业,9个中药核心品牌,各品牌与上海医药主品牌协同并进。
得益于上海医药于报告期内推进中药六大品种二次开发,养心氏片在心脏康复领域取得突破性循证医学证据;冠心宁片深化安全抗血栓研究;八宝丹探索肝癌术后复发防治;胃复春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炎治疗方面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瘀血痹胶囊纳入国家级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防治计划;银杏酮酯则聚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启动多中心研究项目。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为提升产品临床认可度、拓宽适应症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中医药标准化提供丰富优质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胡庆余堂药业的胃复春胶囊和大补阴丸(浓缩丸)及正大青春宝的冠心宁片、参麦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5款产品成功入选首批“浙产中药”品牌。而在供应链优化层面,上海医药于报告期内完成了21场中药材联合采购,节约采购成本约980多万元,显示了企业在强化精益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商业板块改革成效初显,创新业务成绩亮眼
今年以来,上海医药在去年推进医药商业南北板块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统一,并深化省级平台建设,构建商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报告期内,上海医药以“赛诺菲一号工程”为引领,加快推动药品CSO合约推广业务发展,实现销售金额约40亿元,同比增幅达172%。CSO业务合作伙伴涵盖赛诺菲、拜耳等18家药企,在国内进口创新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此外,公司进口及创新药产业服务能力继续提升,成功引入进口总代品种8个,并助力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新品“乐意保”快速商业化。据公告信息显示,上海医药的非药业务也实现稳健增长,器械、大健康等实现收入约218亿元,同比增长达11.12%,同时新增15个SPD项目,并在陕西、重庆等区域实现“零”的突破,商业服务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为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数智化转型引领发展,大健康业务大幅增长
上海医药持续推进“数字化上药”战略,加快数智赋能发展。旗下的上药信谊微生态智能工厂依托前沿信息技术构建了符合GMP标准的“智能制造+智能仓储+智慧能源”绿色工厂体系,荣耀入选了“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同时实现了从菌种筛选到制剂制备的全链条专业能力。除明星产品国家一类新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外,公司基于CMCCP001长双歧杆菌和CMCCP002植物乳杆菌这两大明星菌株成功推动10余款健康产品上市。2024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大健康产品系列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同比增幅达331%,实现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上药中西外冈基地也踏上了智能化转型的快车道,M6车间通过集成MES、WMS等先进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数字化、精细化、自动化与一体化管理,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深化改革驱动创新,坚定发展再攀新高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只有适应发展新态势、新要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新未来。今年以来,上海医药内部管理也迎来了新变革。一方面,科学委员会管理办法出台、研发管理中心运作优化,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为持续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公司加速推进营销体系整合优化,加快营销模式转型升级,夯实核心竞争优势。上海医药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等号召,通过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率,重构创新体系,培育新质产能,持续发挥“工商研投”一体化发展优势,为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公司经营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为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上海医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截至当前,上海医药已连续五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于今年跃升至第411名,在中国医药企业中排名前列。相信在以“持之以恒,致力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生活品质”为使命的初心之下,展望未来,上海医药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不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向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领先药企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注:米内网《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
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温馨提示●
因为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最近很多读者反映没有及时看到推文。
把米内网设为“星标”,就能每天与我们不见不散啦,具体操作如下: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上药交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