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早期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自体CRISPR-Cas9编辑的CD34阳性细胞(RM-001细胞注射液)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臂、开放、单剂量、多中心的Ⅰ/Ⅱ期临床研究
评价RM-001细胞注射液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开放的临床研究。
An exploratory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RM-101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due to mutation in exon 13 of the USH2A gene
/ Not yet recruitingN/AIIT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Subjects With Transfusion-Dependent β-Thalassemia Treated With RM-001 Cells
100 项与 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01
合成生物学概述
(一)合成生物学定义
合成生物学,是指利用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技术对大肠杆菌、酵母等底盘细胞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改造,结合生物可再生原料,进行发酵放大生产,以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产物。合成生物学主要包括合成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产业,合成生物技术聚焦底盘细胞的设计改造,生物制造产业则聚焦产品的生产制造。
图表:合成生物产品制造步骤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合成生物学细分领域
合成生物学按照合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产业两大板块划分,可分为以下八个细分领域。
图表:合成生物行业细分领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4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合成生物产业规模达1.5万亿人民币,其中医药健康领域占比最高,达1.1万亿,其次分别是食品与农业、能源环保、化工材料、技术与平台。
图表:2023中国合成生物产业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02
合成生物技术:底盘细胞设计改造的核心突破
(一)研发工具
1.行业概述
研发工具,又被称为生命科学工具,核心在于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编辑等底层技术服务及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生命科学工具的供应,为整个产业链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2021年全球研发工具市场规模为1307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194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39%;我国研发工具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约为1800亿元。
图表:研发工具概况
类别
细分赛道
发展阶段
代表公司
底层技术服务
基因测序
国内市场规模约300亿元,二代测序仪数据产出速率等指标与海外领先企业相当,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国产化持续推进中;三代测序技术国内生物技术公司研发起步晚,加速追赶中。
华大智造、真迈生物、诺禾致源、贝瑞基因
基因合成
国内市场规模约120亿元,二代芯片技术正在逐步突破合成片段长度;三代酶促合成技术,全球尚处于早期。
华大智造
基因编辑
国内市场约100亿元,国外CRISPR/Cas9技术专利垄断,中国自主开发的基于Cas13的基因编辑技术突破专利封锁,但商业化进展尚处于早期。
辉大基因、瑞风生物
生命科学工具
科研试剂
国内市场规模约700亿元,国产化率约为10%。
泰坦科技、诺唯赞
实验耗材
洁特生物
仪器设备
国内市场规模约600亿元,国产化率低于23%-45%,高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东富龙、楚天科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征 外资巨头主导,进口替代空间巨大。赛默飞、德国默克、丹纳赫等国际巨头垄断世界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外资品牌市占率超过80%。国内基因测序及耗材市场中,illumina凭借较早布局优势和全球口碑,仍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从21年的64.5%,下降至23年的54.2%,而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优秀国产品牌,持续加快进口替代步伐。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4日,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被中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名单,并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这一事件将导致国内基因测序仪行业格局发生巨变,国产测序仪厂家有望充分受益。
图表:2021-2023年中国基因测序及耗材市场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市场规模大,国内市场增速快于全球。以一次性生物实验耗材为例,2022年全球一次性生物实验耗材市场规模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5%,我国一次性耗材市场规模达130亿元,同比增长14.6%,显著高于全球增速。
图表:一次性生物实验耗材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市场格局分散。从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来看,主要龙头企业包括诺唯赞(13.7%)、全式金(5.3%)、康为世纪(2.3%)、爱博泰克(1.6%)、翊圣生物(1.0%)等,而其他厂家占据76.1%份额。
图表: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壁垒较高。该行业存在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品牌壁垒、销售渠道壁垒、供应链管理壁垒等多重壁垒。
(二)工程菌研发
1.行业概述
底盘菌种是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要素和发展基石。底盘菌种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掌握了先进的底盘菌种就掌握了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竞争力至关重要。
2023年,全球菌种行业市场规模达282亿美元,CAGR为6.5%。中国菌种行业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和发展。2023年,中国菌种市场规模约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食品发酵菌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总市场的50%;医药发酵菌种紧随其后。
图表:中国菌种行业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合成生物菌株专利最多,占比达到71%(4022项),企业占比29%(1605项),前十位均为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所。
图表:国内工程菌株的专利布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征
底盘菌种研发起步晚,生产菌种严重依赖进口。我国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益生菌产业规模都超过500亿元,但底盘菌种自主率不足20%,其中氨基酸的菌种自主率不足5%,核心酶制剂生产菌种的75%以上来自国外公司。美国杜邦、日本味之素、韩国希杰等大型跨国企业通过菌种专利授权,获得高额收益。
技术创新偏重基础,忽视产业需求。中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申请的包含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常规底盘菌种的专利共计12787个,其中完成权利转移和技术许可的总共1115个,占比只有8.72%,大量菌种专利没有实现产业转化应用。
行业壁垒高。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人员、设备以及时间,积累和完善菌种数据库,才能筛选和培育出优良的菌种。新菌株从分离到产业化应用通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新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受限于专业研发能力以及资金实力,其菌株选育能力往往不强。
挖掘新型底盘菌种潜力大。常规底盘菌种的生产性能已接近理论极限,难以通过简单的遗传改造实现产量的显著提升。生物合成技术发展方向之一是开发挖掘新型底盘菌种。
03
生物制造产业:从技术到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一)生物医药
1.行业概述
生物医药是合成生物产业的第一大应用领域。全球医药市场由化学药和生物药两大板块组成,中国医药行业由三个子类构成,即化学药、生物药以及中药。
图表:医药行业类别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征
生物药行业壁垒高,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突破。生物药行业以其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严监管的特性,形成了多维度的行业壁垒,成为全球医药产业中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一款新药从靶点筛选到上市平均需10-15年,单药成本超20亿美元,临床Ⅲ期失败率高达50%,导致企业业绩波动剧烈。
化学药中间体行业门槛较低,不涉及认证及临床验证。合成生物赋能,生物法替代化学法,提高发酵水平与提取收率是重要发展方向。
图表: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特征对比
维度
中间体
原料药
制剂
核心
原料药合成前体
药物活性成分
最终药品形态
技术难度
中(合成为主)
(合成/纯化/质量控制)
极高(剂型设计/临床验证)
法规要求
无需药品生产许可证,无需GMP认证
需GMP认证+各国注册与生产许可
需GMP认证+临床审批+上市许可
资本投入
中(千万级生产线)
高(亿级生产线)
极高(十亿级研发+生产)
市场壁垒
环保、客户认可
认证+技术+规模
技术+品牌+渠道
特点
①市场结构分散,中小企业主导,竞争激烈
②技术门槛与工艺升级需求迫切
①环保要求相对较高
②特色原料药附加值相对较高,大宗原料药同质化严重
①高技术性
②专利保护期内的企业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食品与营养
1.行业概述
作为合成生物学的第二大应用场景,其核心是借助合成生物学手段取代传统原料获取与加工方式,从细分领域来看,食品添加剂、替代蛋白、新食品原料、功能食品原料为合成生物学主要影响赛道,其中食品添加剂与替代蛋白是两大核心赛道。
图表:食品与营养领域
类别
简介
应用举例
食品添加剂
改善食品品质的物质
甜味剂:赤藓糖醇、阿洛酮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等
氨基酸:谷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等
维生素:维生素E
食用色素:β-胡萝卜素、花青素
香精香料:香兰素
其他:抗氧化剂、防腐剂等
替代蛋白
代替动物蛋白来源
人造奶:乳清蛋白、酪蛋白
微生物发酵蛋白:酵母蛋白、镰刀菌蛋白
细胞培养肉
肌红蛋白
新食品原料
无传统食用习惯的新研制食品原料
透明质酸、拟微球藻、莱茵衣藻
功能食品原料
调节生理活动的食品成分
人参皂苷、麦角硫因、四氢嘧啶、胶原蛋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征
深厚产业根基支撑产业化发展。作为全球生物发酵产业的领军者,大宗类食品原料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核心产品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80%,为食品领域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技术储备。
细分赛道竞争激烈且市场规模受限。以甜味剂行业为例,人工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品类丰富,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多种产品共存。2022年全球甜味剂产品总消费量达189.6亿美元,而中国市场总消费量规模为70亿人民币。在多品类竞争格局下,各细分品种市场份额被分散,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及成本控制争夺有限市场空间。
图表:甜味剂种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兴赛道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以替代蛋白为代表的新食品原料,目前仍处于探索调整阶段。此类产品研发周期和前期投入较大,政策端获批周期较长,成本端仍处于高位,新兴赛道发展需在技术突破、政策适配与市场培育上协同发力,通过时间积累逐步实现产业化突破。
(三)生物基材料
1.行业概述
生物基材料指利用生物质为原料或(和)经由生物制造得到的材料。生物基材料可分为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生物基聚合物和生物基复合材料三大类。
图表:生物基材料种类
类别
简介
细分赛道
生物基平台化合物
生物基材料中兼具产品和原料功能的重要单体。它既可直接使用,也可作合成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料。
大宗生物基化学品:乙醇、乙烯、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丁二醇、乳酸、癸二酸
四氢呋喃(THF)
生物基聚合物
由单体进一步聚合形成,这些材料具有可降解、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低碳环保等特点。
聚酰胺(PA)、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生物基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构成,具有高性能、经济高效和可回收等优点。
生物基皮革、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3年全球生物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5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约3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CAGR)为15%以上。2023年我国生物基材料产量和市场规模达到260万吨、268亿元,相较2014年生物基材料产量增长了175.4万吨、171.14亿元,预计2024年全国生物基材料产量及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万吨、310亿元。
2.行业特征
行业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生物质原料收储困难、生物基材料相比石油基材料成本偏高、性能偏低等三大壁垒,使得生物基材料在替代传统石化材料的进程中面临市场接受度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是破局关键。大宗化学品是众多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直接影响下游产业的成本和效率。然而当前生物基大宗化学品生产成本普遍为化石基产品的2-3倍,暂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条件,因此当上游取得技术突破后,将生产成本降至较化石基材料具备15%-20%的价格优势,才能真正推动下游化工、材料等领域的规模化替代。
图表:当前部分大宗化学品价格对比
类别
化石基价格(元/吨)
生物基价格(元/吨)
生物基材料发展阶段
乙烯
7000-8000
12000-15000
技术突破期
乙二醇
3800-4800
15000-20000
技术突破期
丙二醇
6000-8000
18000-25000
技术突破期
丁二醇
7600-8600
15000-20000
技术突破期
丁二酸
11000-15000
13000-17000
快速成长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医美
1.行业概述
合成生物学在医美行业的应用是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通过对生物细胞内的基因进行编辑、调控,使细胞能够按照设计的指令生产出所需的物质。例如,通过改变微生物的基因,使其能够高效地生产透明质酸(玻尿酸)、胶原蛋白、肉毒素等美容产品中常用的成分。目前玻尿酸赛道成熟,是医美行业第一大品类;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景气度高,市场渗透率逐年提升。
图表:合成生物在医美领域的应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3年全球医美市场规模为228.4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的254.8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372.4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3.0%。2023年中国医美注射行业的市场规模670亿元,约占全球40%市场份额,预计2027年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至14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4%。
2.行业特征
市场格局比较集中。以透明质酸赛道为例,国内华熙生物稳居龙头地位,行业集中度较高。2020年全球TOP4的玻尿酸原料企业均为国内生产企业,其中华熙生物、焦点生物、阜丰生物、安华生物全球销量占比分别为43%、15%、8%和7%,合计占比73%。
图表: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毛利率高。中国注射医美行业生产成本低,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上游生产商议价能力强,具备较大的盈利空间。从玻尿酸注射剂价值链看,上游原料生产成本仅占产品销售价的5.3%,凭借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上游生产商的利润率高达30%-40%。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以及华熙生物近年毛利率均在70%以上。
图表:巨子生物毛利率及净利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先发优势显著。医美注射剂从研发、申报到获批时间周期较长,因此一获批产品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在2-3年内可以进行产品的迭代和下游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以锦波生物为例,2021年,“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作为全球首个可用于注射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凭借着先发优势,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同比增长91.16%;归母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70.42%。
(五)生物能源
1.行业概述
生物能源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型产品,包含生物天然气、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以及绿色甲醇等。
全球生物燃料市场规模2030年将进一步扩张至2843.5亿美元,2022-2030年CAGR为7.0%。预计2025年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左右。
图表:全球生物燃料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燃料种类看,可再生甲醇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市场空间潜力大。
图表:中国生物燃料发展现状及潜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征
政策驱动,倚重出口。生物燃料行业具有显著的政策导向性,其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减排承诺与区域政策激励。尤其是欧盟等国家出台强制掺混要求,为生物燃料行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而国内缺乏全国性强制掺混标准与溯源监管机制,导致中国的生物柴油90%出口至欧盟等国家。我国生物柴油产量超200万吨/年,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生物柴油186.6万吨,占中国总出口量的95.7%。2024年欧盟反倾销税(12.8%-36.4%)直接冲击出口利润。
图表:中国生物柴油出口欧盟数量及比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原料主导。生物燃料产业本质是“原料为王”的资源竞争型行业。原料成本占生物柴油生产成本的75%,但国内废弃油脂回收体系尚未规范化。小型回收商占据主导,呈现“小散乱”的格局,导致原料价格波动剧烈,正规企业原料缺口达60%以上。
(六)生物农业
1.行业概述
在农业领域,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围绕减少肥料使用、减少碳排放、强化病害防控、提高生长效率等话题开展,目前合成生物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育种、化肥、农药三方面,均处于技术突破加速但规模化应用受限的早期阶段。
图表:农业合成生物学中国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范围内,生物农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300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超过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2023年中国生物农业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2.行业特征
市场渗透率低。市场比较分散,形成规模化的企业较少,市场真正爆发尚需时间的沉淀。以生物农药为例,当下,我国生物农药产业规模化企业数量少,生物农药企业占农药生产企业的15%;生物农药产品登记占比低,品种占登记总量的18%,产品只占到4.6%(不包含农用抗生素);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小,市场渗透率低,仅为10%左右。
图表: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集中不高。我国生物农业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特点。以国内生物育种竞争格局为例,国内种业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排在前五位的种业企业,其市场份额占有率仅12%。国内种业企业平均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其销售额的5%,远不及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公司同期投入规模。
图表:中国生物育种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当前技术应用受限。合成生物学在农业上的应用面临市场、监管、资金、技术四个方面的挑战。在市场端,“转基因作物”部分消费者认可不足,存在反对声浪,大部分地区育种难以集约化推广;监管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肥料、农药等生物制剂因存在生态风险,存在审批挑战审批时间甚至可达十年;资金端,除部分成熟市场外,大型农业公司较少,行业发展缺乏有力投资;技术端,我国农业合成生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际差距,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原创性不足、使能技术(如基因编辑工具)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综上,合成生物行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孵化向产业拓展的关键过渡阶段。尽管在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技术稳定性、规模化生产成本、政策监管适配等多重挑战。未来几年,将成为决定行业发展走向的战略机遇期,各市场主体需聚焦底层技术创新与工程化能力建设,加速从实验室成果向商业化应用的跨越,以抢占合成生物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高点。
▲11月6-7日 第十届广州(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报名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近日,医药投资圈被一系列基因编辑领域的重磅交易刷屏。国际巨头礼来宣布以高达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erve Therapeutics,将其体内基因编辑降脂疗法收入囊中;几乎同一时间,国内药企西藏药业公告,拟通过子公司联合康哲药业共同投资7500万美元,控股专注于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锐正基因。早在去年8月,国内便已传来类似的重磅合作——尧唐生物与信立泰就一款靶向PCSK9的基因编辑药物达成超10亿元人民币的授权交易。
以下是统计的10多起基因编辑领域BD交易情况。
表:基因编辑领域部分BD交易
数据来源:华福证券研究所
基因编辑领域,尤其是体内基因编辑,正迅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前沿,成为全球医药巨头和本土创新企业重点布局的“必争之地”。从全球在研管线来看,正从单基因遗传病快速拓展至心血管、神经疾病等更广泛领域,其独特的治疗价值持续吸引资本投入。随着新型编辑器与体内递送技术不断成熟,行业整体进入加速发展期。
未来BD交易的重点或将聚焦于两大方向:一是掌握新型编辑器或高效递送系统等平台技术的企业;二是针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领域、且临床进展迅速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
国内基因编辑疗法竞争格局
除了国外布局基因编辑疗法的公司,现在国内有相关布局的公司还有多家,例如:锐正基因、尧唐生物、辉大基因、博雅辑因、邦耀生物、瑞风生物、本导基因、启函生物、美杰赛尔、丹瑞中国、贝斯生物、正序生物、时夕生物、篆码生物、艾迪贝克、中因科技、舒桐医疗、益杰立科、新芽基因等50多家企业。
表:中国基因编辑企业
数据来源:公开渠道整理(不完全统计)
01
锐正基因专注于开发基于LNP和其他非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和产品。公司核心资产和主要业务集中于其在国内通过VIE架构控制的锐正基因从事基因编辑技术等研究。
核心管线适应症为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的ART001,目前中国NMPA批准I/IIa期,美国FDA批准I期。另一款核心产品为ART002,严重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也进入临床阶段。
图:锐正基因 研发管线布局
02
辉大基因专注于设计、改造及开发新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和颠覆性的创新基因疗法。研发管线涵盖眼科、中枢神经等多个领域。公司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有望通过从根本上的基因修复,追求将危及生命的疾病治愈,改变基因编辑医学的未来。
图:辉大基因 管线图
03
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基于原始创新技术和靶点,针对重大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为肿瘤、神经肌肉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领域患者带来变革型疗法。公司已经建立了包括体外疗法造血干细胞平台、体外疗法通用型CAR-T平台、体内疗法RNA碱基编辑平台在内的多个治疗平台。
图:博雅辑因 研发管线
总体来看,基因编辑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科研走向产业化,重大BD交易频发既是技术成熟的表现,也清未来治疗模式与市场格局的演变方向。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读出和监管路径的明确,拥有核心创新力的企业将持续吸引资本青睐,而针对常见病、慢性病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有望成为下一轮交易与合作的焦点。
这一领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www.accuredit.com
cn.huidagene.com
www.edigene.com
扫码进群
掌握CAR-T疗法 、干细胞疗法、基因
疗法、溶瘤病毒、核酸药物全方位信息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7月1日,2025年泰国-广东医疗保健合作研讨交流会暨合作签约仪式在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举行。中泰双方与会嘉宾围绕基因编辑治疗、生物制造平台技术、人工智能在实验室的应用、中泰医疗旅游领域合作潜力、医疗产业合作政策支持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并在现场签署三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备忘录。活动现场签署了3份合作备忘录,其中涉及2家国内CGT公司。地中海贫血是泰国乃至东盟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瑞风生物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Nouvogenes Therapeutics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引入中国基因编辑药物瑞风RM-001,有望在泰国率先实现对地贫患者的治愈,帮助泰国医疗体系迈入基因治疗时代。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基因编辑药物创新研发。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驱动,在血液科、眼科和肝脏等疾病方向积累了开创性成果,在遗传病、复杂疾病和肿瘤领域皆有管线布局。其 β- 地贫创新药已取得全球领先水平的临床进展,α- 地贫方面实现了全球首例患者治愈的突破,Usher 综合征全球首创基因编辑药物 IND 申请已获中美监管部门批准。RM-001 是瑞风生物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 β- 地中海贫血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疗法产品。该疗法利用 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永久性修饰 γ- 珠蛋白启动子,激活人体内天然存在的胎儿血红蛋白(HbF)的合成,持续缓解 β- 珠蛋白缺失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症状,达到单次给药根治 β- 地中海贫血的目的。2022 年 11 月,RM-001 获得国家药监局默示许可。2023 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使用 RM-001 成功临床治愈了 16 岁的重症 β 地贫患者,目前 RM-001 正在开展 I 期临床试验。2、中科睿极中科睿极(海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Precision Vet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产品输出与技术转化模式,中科睿极将为泰国及东盟地区提供先进的生物智造技术与产品,助力泰国提升作为区域细胞治疗中心的产业标准化能力,加速产业化发展。中科睿极(海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2 月 9 日,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在干细胞药物关键制备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公司基于 18 年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成果,打造了 DASEA(“达曦”)生物智造平台,旨在实现细胞、外泌体等生物制品制备的数字化、自动化、规模化、封闭化、活性化目标,打破了国外在新一代细胞基因药物的关键制备技术及核心原材料的垄断。2023 年完成数千万 A++ 轮融资,由海宁市人才科创集团旗下基金领投。2024 年 4 月完成 b + 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华东产地区产品管线建设、研发投入以及国内外销售渠道拓展等。公司已建立华南、华东两个产业化基地,拥有 5000 多平米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包含数千平的 GMP 洁净车间。还打造了中国眼谷生物治疗研发平台、海宁市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积极助力生物制造 “新基建”,探索 CGT 产业孵化 “新模式”。结尾此次合作,不仅是中泰医疗保健领域合作的全新起点,更是两国在攻克重大疾病、推动医疗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瑞风生物与中科睿极将与各自合作方携手,加速技术落地与成果转化,为泰国及东盟地区的医疗体系注入新活力。参考资料:1、https://news.ycwb.com/ikinvkltkh/content_53508825.htm2、公开资料
100 项与 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