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2-09-30 |
A 24-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MS5552 With Additional 28-week Open-label Treatment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HMS5552 Alone in T2DM Subject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and population PK of HMS5552 as monotherapy in adult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there will be 2 groups in the first 24 weeks, one group will receive HMS5552 , while the other group will receive placebo ; after 24 weeks, all subjects will receive HMS5552 for 28 week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12-week Phase II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Efficacy and Population PK of HMS5552 in Type 2 Diabetic Adult Subject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efficacy and population PK of HMS5552 in type 2 diabetic adult subjects,there will be 5 groups ,4 groups will receive HMS5552,while 1 will receive placebo.
100 项与 Hua Medicine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ua Medicine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通过及时将创新药以合理价格纳入目录,并支持加快临床应用等方式,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2023年通过谈判新增进入医保目录的105个药品,前三季度惠及797.8万人次,9月份药品销售额是1月份的7倍。6年来,谈判新增的446个药品,协议期内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3400亿元,惠及8亿人次,带动相关药品销售总额近5000亿元。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公立医院采购的药品中,目录内药品采购金额占比已超90%。
按照《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从7月1日正式启动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第7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结果确认,共有162个通用名药品确认参加谈判/竞价。近期,组织医保管理、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分别重点从职工/居民医保基金影响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等方面对拟谈判/竞价药品开展测算。期间,组织专家代表与涉及的所有企业一对一沟通,交流测算思路和重点,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测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根据工作安排,2024年医保目录现场谈判/竞价拟于10月27日-30日在北京开展,预计11月份公布调整结果,新版药品目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希望各医药企业能够与国家医保局共同努力,将更多的创新药纳入目录,惠及更多参保人,为健康中国助力。
(本文转自国家医保局)
以下为往年精彩报道:
国谈前夜|冲锋号吹响!积极信号已现,这次会有哪些好消息?
国谈DAY1:平均30分钟一场,降幅不知道,但感觉都“谈成了”……
国谈DAY2:AZ、齐鲁20分钟谈完,华领、拜耳“鏖战”2小时,华东的GLP-1谈成了吗?肿瘤药明天将开启大战...
国谈DAY3:百济最忙,先声最快,礼来中国总裁最敬业。DS-8201、CAR-T到底进没进?
2023国谈: CAR-T三年“上不了桌”,高价药迟迟“下不了台”。630躲不掉?药企虚无感何解?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内容
近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称为“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举行颁奖典礼,其中颇受医药行业关注的“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由华领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力博士摘得。
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产业先锋,陈力博士带领华领医药研发出了多格列艾汀(商品名:华堂宁),这是一款国家1类新药、全球首创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糖尿病口服新药。多年来,他始终如一日地积极推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堪称行业的“执牛耳者”,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概念创新,国际专家Matschinsky教授助力多格列艾汀开发
自2012年糖尿病原创新药开发项目在上海张江启动,到2022年9月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华领医药多格列艾汀的开发可谓“十年磨一剑”。
然而葡萄糖激酶(GK)这一靶点的开发则要追溯到更久以前。1968年,享誉国际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Franz Matschinsky揭示了GK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的假说,从此开启了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对GK及GKA的研究。
GK是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和限速酶,可以感知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刺激肝脏、胰腺、小肠等调糖器官进行响应,从而维持血糖稳态。当GK功能受损时,血糖稳态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修复受损GK,恢复人体正常血糖的调节功能,就成为实现降糖的有效途径,也一度成为各大跨国药企关注的糖尿病治疗新靶点,罗氏、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等企业争相入局。
事实上,陈力博士和Matschinsky教授的合作由来已久。在成立华领之前,他曾担任罗氏美国研发中心高通量负责人和罗氏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官。早在罗氏工作期间,他就经常与Matschinsky教授沟通GK的相关理论和GKA药物的开发经验,并且参与到了罗氏GKA药物的开发中。
但当时,包括罗氏在内的数十家跨国公司均折戟于GKA项目,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关于这个靶点的成药潜力一度被质疑。然而,陈力博士发现,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发GKA药物,以正确地激活GK,从此也开启了华领医药这家中国本土创新药公司与Matschinsky教授的合作。
有别于外国公司过分强调肝脏的作用,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采用血糖浓度依赖的方式来调控GK功能,兼顾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控制,并且可以作用于胰岛、肝脏和肠道等多个葡萄糖存储与输出器官中的GK靶点,系统性地进行血糖控制,从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GLP-1分泌,修复人体血糖稳态,最终有望实现糖尿病缓解。
合作共赢,提升中国创新药价值
陈力博士曾经说过,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想为中国人做创新药。本世纪初,在中国欣欣日上的创新药产业政策,他将创新的理念、人才和实践从国外带到中国,和众多医药人共同营造了原始创新的环境。
20年后,他又证明了中国研发团队也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创新药。2022年9月,在陈力博士的带领下,历时十年,华领医药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多格列艾汀终于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获批上市的GKA,也成为第十类糖尿病治疗药物。
多格列艾汀运用“修复传感、重塑稳态、从源头上治疗糖尿病”的新概念,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态失调,为糖尿病患者带来崭新的治疗手段,是中国在重大慢性病领域药物研发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华领医药III期临床试验成功之际,Matschinsky教授曾经向陈力博士送上祝福:“恭喜陈力,最后一位站立着的GKA研发勇士”。其中饱含对多格列艾汀的期待,可以说Matschinsky教授终其一生的研究事业也最终由华领梦圆。这不仅是对陈力博士所代表的中国创新药行业耕耘者的肯定,也是对Matschinsky教授所代表人类健康事业奉献者的褒奖。
2020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向Matschinsky教授颁发了Rolf Luft奖,以表彰他半个多世纪在GK研究中的贡献和开创性工作。Rolf Luft被学术界视为内分泌学、糖尿病和代谢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陈力博士此番将Matschinsky教授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糖尿病治疗的新药,并荣获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或许也可以被视为对Matschinsky教授的另一种致敬。
2023年12月,多格列艾汀成功进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新版医保目录,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让更多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陈力博士和Matschinsky教授的合作所创造的价值还在发酵,相信像这样的国际科学界与中国产业界的共赢模式也将继续深入发展。
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
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经历了一轮战略重塑后,越来越多跨国药企用行动在中国市场投下了“信任票”。拜耳就是典型一员。随着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重要布局相继落地,作为跨国药企领头羊之一,拜耳在华的发展路径已逐渐清晰且坚定。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有善于合作且与时俱进者,方能长盛不衰。”走进位于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醒目的一句话。
这句达尔文的名言反映了拜耳开放合作的信条,而拜耳的产品管线亦可窥见其对开放合作的重视——超过半数以上的产品均源自各种形式的合作成果。
创新离不开合作,这是产业界在挑战丛生的当下愈发形成的共识,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药企,需通过各自努力,辅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加持,从而实现联合创新。而今,包括拜耳在内的跨国药企,也越来越重视与本土创新的合作。
9月26日,拜耳Co.Lab中国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拜耳Co.Lab共创平台首次落地中国,再次为中国创新带来了“新柴火”。这是继2023年拜耳在北京布局首个创新中心——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之后,在华的又一重要投注。至此,拜耳在中国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双引擎”正式搭建完成。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迹象显示着,拜耳对中国市场持续加注的信心。2024年至今,拜耳新任CEO比尔·安德森(Bill Anderson)两度访问中国,体现出了拜耳全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就在拜耳Co.Lab中国在上海开幕前夕,拜耳子公司AskBio与信念医药达成基因疗法合作。
拜耳Co.Lab中国带来了哪些共创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打法?拜耳在中国市场的这一系列布局,其背后的深层战略意图又是什么?
01
拜耳在华落子,重金押注GCT
这是拜耳Co.Lab共创平台首次落地中国,也是其开放创新战略在华“落子”的重要一环。
作为拜耳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拜耳Co.Lab共创平台关注全球创新热点地区,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大,以合作方式找到应对严峻健康挑战及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拜耳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设立了四个Co.Lab,分别位于中国上海、美国剑桥、德国柏林及日本神户,共同构成了拜耳全球创新网络的基石。
尽管四个Co.Lab在核心理念和目标上高度一致,但位于中国上海的拜耳Co.Lab,在充分融入本土环境与创新生态的基础上,又有些因地制宜般的不同。
“中国Co.Lab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细胞基因疗法和肿瘤学的研究创新方面。” 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业务发展、授权许可及开放创新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介绍。
背后原因也很清晰,在这两大治疗领域中,中国走在全球创新的前列。而今,中国是全球医药行业创新热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同时中国还是细胞和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最大的国家之一。
谈及在华落地拜耳Co.Lab共创平台,Juergen在采访中强调,拜耳“既有意愿也有经验”。此处“意愿”即指拜耳愿意在中国尝试如细胞与基因治疗这类创新治疗方案;“经验”即指拜耳本身在该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可在这一过程中为国内药企提供相关的技术及专业辅导方面的支持。
实际上,在细胞基因疗法方面,拜耳早就下了不少功夫,成为其重点押注的方向。这也是产业界认为,拜耳CEO比尔·安德森明确表示要 “重构拜耳”后,拜耳处方药版块再次诞生标志性药物的领域之一。从一组投资数据可见一斑,自2019年至今,拜耳在该领域的总投资超过了35亿欧元。
尤其是近年来,拜耳通过并购与合作,在GCT领域有了系统布局。如2019年完全收购由拜耳“飞跃计划”扶持的细胞疗法公司BlueRock;2020年收购基因疗法公司AskBio。以上述两家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型公司为核心,拜耳构建起的GCT在非肿瘤领域的应用,且均已进入临床结果验证期。而今,BlueRock和AskBio作为拜耳体系内独立运营、自成体系且拥有完整产业链的GCT平台型公司,其在研管线中的候选药物众多,且多数分布在难治性疾病领域。
这意味着,拜耳既有经验可有效复制到国内初创企业中,或创造出新的合作契机。
“我非常看好这一共创平台模式。”BlueRock创始人Seth Ettenber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BlueRock最早在拜耳飞跃计划的支持下得以建立,而共创平台的业务模式对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地区,BlueRock也为当地入驻的实验室在初创期间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
聚焦至在华发展,Seth Ettenberg表示:“以中国公布的数据来看,现在有超400个与细胞基因疗法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里,我们相信有很多机会可以找到新的灵感,并找到合作的契机。”
借由Co.Lab共创平台,拜耳的愿景也很明确,能够联合开发研制出更多创新药物,尤其是针对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医药需求,可以更好地去提供治疗方面的选择,能够治疗甚至是治愈这些疾病。
02
拜耳Co.Lab共创平台行中国之道
尽管愿景高远,但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愿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与显著的成效。
与其余三大海外Co.Lab共创平台不太一样,拜耳Co.Lab共创平台在国内采取了巧妙的强强联合模式。
依托中国本地医药产业集群中心的优势地位及全产业链资源,拜耳Co.Lab中国位于拥有一流高校及顶尖科研机构资源的上海前沿园区。协同该园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拜耳Co.Lab将为入驻企业提供端到端的全链条配套,助力本土企业提升在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赋能本土创新。
落到具体实施层面,Co.Lab中国究竟能为入驻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支持呢?
简而言之,拜耳Co.Lab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共创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里碰撞思想、激发灵感。但更重要的是,它凭借拜耳的全球研发网络和专长,助力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接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并为他们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机会。可以看到,拜耳Co.Lab中国拥有丰富的内外部专家资源,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将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对于入驻企业不仅是限于在实验室空间的具体的工作和支持,而是从拜耳整个专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对入驻企业的科学工作和药物研发提供全面的支持。我们将赋能8至10家初创企业,重点关注细胞和基因疗法、肿瘤以及新技术平台等前沿创新领域。”Juergen强调。
据透露,目前Co.Lab共创平台已经启动了入驻企业的招募工作,并对部分候选企业进行了面试。面试工作由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包括拜耳内部的业务开发、研发、新药发现、监管合规及医学等团队。这一专家委员会不仅承担着面试的重任,更为未来的入驻企业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导师团队,可理解为发挥着“智囊团”的作用。他们凭借各自在不同业务领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在招募过程中,专家委员会会与入驻企业进行深入的审查和交流,从第一天起就为入驻企业配备强大的导师团队和顾问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Juergen解释道,同时会引导初创企业了解如何调动拜耳全球网络中的丰富资源和专业知识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此外,平台还会组织一系列专业活动,如专家讲座、研讨会、论坛等,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挑选合作伙伴、进行并购或授权资产时,拜耳Co.Lab中国对青睐初创企业,亦有一套法则。
据Juergen介绍,归纳起来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首先,双方在业务上在深厚的契合度,特别是在工作战略等重点方面需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除业务契合点之外,他们也希望管线方面能够形成强烈的互补效应;再者,在企业文化层面,他们同样强调双方需具备极强的协调性和相通性。“只有基于这样的合作理念,双方才都能视对方为最好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这是一场双赢的战略打法。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扩大了拜耳的外部创新网络,强化了早期共创的重要作用,也增加了拜耳获得创新的机会。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共创平台能持续发展并取得成功,其规模和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即使这些企业迁出共创平台之后,或也能继续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例如在新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相互许可或者发生新的企业并购等。这成为拜耳Co.Lab共创平台的长期愿景和目标之一。
03
持续加码中国创新战略布局
毋庸置疑的是,来自中国的原始创新已较为凶猛,在全球逐渐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医药创新管线数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前列,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特别是在细胞与基因疗法及肿瘤等前沿领域,中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创新活力,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年初的JPM大会,不少跨国药企明确表示青睐来自中国药企的创新管线。
在采访中,Juergen也直言,不仅期待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希望把中国培养成拜耳全球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医药环境,中国是拜耳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市场,是拜耳最大的市场之一,有众多的患者人群。”
可以说,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拜耳见证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历程。追溯过往发展,从1982年在中国市场开始销售染料算起,拜耳已在华深耕逾140年。尤其是自1994年拜耳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拜耳更是将中国市场视为在全球范围内最强韧的增长引擎之一,不断加码创新布局。
简单梳理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早在1995年,拜耳处方药就在北京建立了拜耳在中国的首个药品生产与包装工厂,并不断投入巨资扩建,使北京生产基地产能得到大规模提升;2009年,拜耳在北京设立处方药全球研发中心。通过该研发中心,中国参与了拜耳80%以上的关键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早期和后期临床研发项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拜耳是北京唯一一家连续11年产值过百亿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在北京同时设有世界级“产品供应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 的外资企业。
阶段性成果频现。拜耳在中国已有不少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并落地。
一方面,拜耳与中国顶尖学术机构建立的合作源远流长。作为在中国长期承诺的重要组成,拜耳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源头创新及新药研发转化,先后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科研合作,不仅开创了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学术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树立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合作创新的典范。如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始于2009年,这是第一个由跨国药企和中国顶尖大学建立的科研合作。截至目前,拜耳已与清华及北大累计开展超100个联合研究项目。
另一方面,拜耳与国内多家药企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如华领医药、箕星药业等,共同参与到中国医药行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中。此次,拜耳子公司AskBio与信念医药的合作也是一个典型例证。
尤在关注前沿创新领域,拜耳接连加大在中国创新投资。在2023年建设的“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是拜耳在中国布局的首个创新中心。这一中心同样意在加深产、学、研融合,加速在细胞和基因疗法等生物医药产业前沿赛道的布局,同时助力本土实现生物制药行业的产业升级。
随着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重要布局相继落地,作为跨国药企领头羊之一,拜耳在华的发展路径已逐渐清晰且坚定。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Hua Medicine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ua Medicine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