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估MWN105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多次皮下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MWN105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多次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
次要目的:评估MWN105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探索性目的:初步评估MWN105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效学及免疫原性。
评价MWN105注射液在司美格鲁肽不耐受的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Ⅰb期临床试验
评价MWN105注射液治疗12周在司美格鲁肽不耐受的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评价MWN105注射液在非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
评价不同剂量MWN105注射液治疗24周相比于安慰剂在非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的减重有效性。
100 项与 FGF21R x GIPR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FGF21R x GIPR 相关的转化医学
0 项与 FGF21R x GIPR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的减重Ⅱ期研究结果发布。研究结果显示,HDM1002片在减轻体重和改善代谢方面展现出良好效果,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为开展后续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充分且有力的依据。
HDM1002片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的中国Ⅱ期临床试验是一项为期16周(包含4周安全性随访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平行入组试验(n=185例),旨在评估HDM1002片(100 mg BID/200 mg BID/400 mg QD,口服)在不伴糖尿病的肥胖或超重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治疗第12周时受试者的体重相对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HDM1002 100 mg BID组、HDM1002 200 mg BID组、HDM1002 400 mg QD组及安慰剂组给药12周后体重较基线变化百分比分别为-4.63%、-6.08%、-6.83%和-2.88%。其中HDM1002 200 mg BID组和400 mg QD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HDM1002 100 mg BID、200 mg BID、400 mg QD和安慰剂组给药12周后体重较基线变化百分比分别为-5.39%、-7.01%、-8.46%和-2.87%,与主分析结果一致。HDM1002 200 mg BID和400 mg QD给药12周体重较基线下降≥5%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63.0%和56.5%,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约为安慰剂组的2倍。除此之外,给药12周后HDM1002各剂量组均可以观察到腰围、BMI、收缩压、HbA1c、谷丙转氨酶水平较基线值下降。
安全性结果显示:大多数TEAE和TRAE的严重程度为轻度,无重度AE。HDM1002组最常见的TEAE为胃肠道事件,发生率前三位的依次为恶心、呕吐和腹泻,严重程度均为轻度至中度。HDM1002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肝酶异常升高的趋势。
此次HDM1002 在减重Ⅱ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优异结果,是该药物研发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根据此次Ⅱ期研究结果,经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 HDM1002减重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围绕GLP-1靶点,公司已构筑了包括口服片剂、注射剂在内的长效及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其中,公司利鲁平为国内首个获批降糖与减重双适应症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已申报上市,减重适应症正在开展Ⅲ期临床;创新药方面,除HDM1002外,还有GLP-1R/GIPR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HDM1005、FGF21R/GCGR/GLP-1R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临床试验均在顺利进行。
未来,公司将秉承“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并依托于公司现有的研发平台加大创新药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丰富创新管线,争取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关于HDM1002片
GLP-1R激动剂(GLP-1RA)可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肝糖原输出,增强肠促胰素效应,改善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抑制食欲并减少食物摄取,抑制胃排空并减少消化道运动,达到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的目的。
HDM1002是华东医药自主研发的具有口服活性、强效、高选择性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小分子完全激动剂,减重和降糖适应症均已进入中国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其中减重适应症已经完成Ⅲ期临床所有受试者入组。在本项II期临床试验中,探索了HDM1002片在中国超重或肥胖受试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其安全有效剂量,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剂量依据。II期临床数据显示HDM1002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有望为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群提供更优的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策略。
声明
1、本新闻旨在分享公司(或合作伙伴)研发工作的前沿进展资讯,非广告用途,相关信息并非针对患者,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2、本新闻稿中内容不涉及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
3、本新闻稿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文件为准。公司新闻稿和公告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您想了解具体疾病诊疗信息,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4、截至本文发布,HDM1002片尚未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5、本新闻稿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本公司有关的,均属于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
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雇员代理概不承担 (a) 更正或更新本网站所载前瞻性表述的任何义务;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实现或变成不正确而引致的任何责任。
摘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不仅是调控血糖的关键激素,近年研究发现其在脂质代谢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系统解析 GLP-1 通过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与褐变、调节胆固醇代谢等多途径改善代谢紊乱的机制,综述其在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 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的潜在优势。研究表明,GLP-1及其类似物通过多靶点作用重塑脂质稳态,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一、GLP-1 的生理基础:从肠道到全身的代谢调控1.1分子结构与分泌特征GLP-1 是由肠道 L 细胞分泌的 30 氨基酸肽激素,主要以 GLP-1 (7-36) 酰胺形式发挥作用,半衰期仅 2-3 分钟,经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其受体(GLP-1R)广泛分布于胰腺、肝脏、脂肪、心脏等组织,通过激活 cAMP 信号通路调控代谢(图 1)。1.2核心代谢调控途径胰腺:促进胰岛 β 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强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肝脏:通过 AMPK/mTOR 通路抑制糖异生,激活自噬减少脂质堆积。脂肪组织:诱导白色脂肪褐变(WAT→BAT),增强能量消耗,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调节能量平衡。二、GLP-1 与脂质代谢:多环节精准调控2.1抑制肝脏脂肪合成GLP-1 通过下调SREBP-1c、FAS等脂肪合成基因,减少甘油三酯(TG)生成。例如,利拉鲁肽(Lira)可通过抑制 SOCS-3 通路降低肝脏 TG 沉积,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中使肝脂肪含量减少 30%(表 1)。此外,GLP-1 通过激活 TFEB 通路增强自噬,促进脂质降解,改善肝 steatosis。表1:GLP-1 对肝脏脂质代谢的调控靶点通路 / 基因作用机制动物模型 / 临床研究AMPK/mTOR激活自噬,抑制脂质合成ob/ob 小鼠肝脂肪↓35%SREBP-1c下调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高脂饮食大鼠肝 TG↓28%TFEB增强自噬溶酶体通路HepG2 细胞脂滴↓40%2.2促进脂肪分解与褐变GLP-1 通过CREB-FNDC5 通路诱导鸢尾素(Irisin)分泌,促进白色脂肪褐变,增加解偶联蛋白 1(UCP1)表达,提升产热能力。在 3T3-L1 细胞模型中,GLP-1 可使褐色脂肪标志物 UCP1 表达增加 2 倍,同时激活 ATGL、HSL 等脂肪分解酶,加速脂肪酸氧化(图 2)。图 2:GLP-1 诱导白色脂肪褐变的分子机制2.3胆固醇代谢调控GLP-1 通过LXRα-ABCA1 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增加 apo AI 分泌,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Exendin-4 可使 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减少 40%,同时上调 ABCA1 和 ABCG1 表达,抑制胆固醇在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堆积。三、临床应用:从代谢疾病到心血管保护3.1肥胖与代谢综合征GLP-1 类似物(如司美格鲁肽)通过抑制食欲、增强脂肪褐变,显著降低体重及体脂率。在 SURMOUNT-1 试验中,司美格鲁肽使肥胖患者体重下降 15.3%,同时改善血脂异常(TG↓24%、LDL-C↓17%)。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下丘脑食欲中枢、激活棕色脂肪活性,且联合运动可进一步增强减脂效果(如运动 + 利拉鲁肽组腹部脂肪减少 6.1%,图 3)。图 3:GLP-1 类似物对肥胖患者体脂的影响(SURMOUNT-1 试验)3.2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 NASHGLP-1 通过多重机制改善肝脂肪代谢:减少脂质摄取:抑制 ACSL1、SREBP-1c,减少脂肪酸向肝脏转运。促进脂肪氧化:激活 PPARα 通路,增强线粒体 β 氧化。抗炎保肝:抑制 NLRP3 炎症小体,减轻肝纤维化。临床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治疗 48 周可使肝脂肪含量(LFC)减少 31%,且对 NASH 患者的肝纤维化改善率达 40%(表 2)。表 2:GLP-1 类似物在 NAFLD 中的疗效药物研究类型样本量治疗周期肝脂肪减少纤维化改善率利拉鲁肽随机对照试验10024 周↓28%-司美格鲁肽Ⅱ 期试验20048 周↓31%40%3.3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保护GLP-1 通过调节胆固醇逆转运及抗炎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泡沫细胞形成:通过 ABCA1 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抑制 LDL-C 氧化。稳定斑块:降低炎症因子(如 IL-6、TNF-α),提升斑块稳定性。尽管短期试验(如 EXSCEL)未显示显著斑块逆转,但长期数据提示 GLP-1 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达 20%,尤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四、新型疗法:GLP-1/GIP 双受体激动剂的突破4.1机制优势双激动剂(如 Tirzepatide)同时激活 GLP-1R 和 GIPR,较单药具备更强代谢调控能力:协同控糖:GIP 增强胰岛素分泌,弥补 GLP-1 单药在低血糖时的局限性。强化减脂:双重激活棕色脂肪活性,提升能量消耗效率。口服便利性:部分双激动剂(如口服剂型)克服注射依赖,提高依从性。4.2临床数据在 SURPASS 系列试验中,Tirzepatide 较安慰剂显著降低 HbA1c(-2.4% vs -0.9%)、体重(-11.3kg vs -3.1kg)及 LDL-C(-15.5%),且对 NAFLD 患者的肝脂肪减少效果优于单药(↓35% vs ↓28%)。此外,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在 CVD-REAL 研究中显示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15%。五、挑战与未来方向5.1现存挑战长期安全性: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发生率约 15-25%,需优化剂型减少局部刺激。成本与可及性:新型制剂价格高昂(如司美格鲁肽年费用约 $6000),限制低收入群体应用。耐药性争议:长期使用可能导致 GLP-1R 脱敏,部分患者用药 1 年后疗效衰减约 10-15%。5.2发展方向多靶点激动剂:开发 GLP-1R/GIPR/FGF21R 三靶点药物,如 MK-6024,通过协同调节脂质、糖代谢及能量平衡,提升疗效同时降低单药剂量依赖。临床前数据显示,三靶点激动剂可使小鼠肝脂肪减少 45%,优于双激动剂的 35%。口服制剂创新:利用纳米脂质载体技术开发口服 GLP-1 类似物(如 ORMD-0801),避免注射痛苦,目前 III 期数据显示其生物利用度达 18%,疗效与皮下注射相当。精准医疗策略:通过基因检测筛选 GLP-1R 高表达人群,例如携带 GLP-1R rs2268627 位点变异者,药物响应率提升 30%,避免无效用药。六、总结GLP-1 从传统降糖药物已拓展为代谢疾病的多面手,其通过调控肝脏脂肪合成、促进脂肪褐变及胆固醇逆转运,在肥胖、NAFLD 及心血管疾病中展现显著潜力。尽管面临安全性、成本及耐药性挑战,双靶点/多靶点激动剂的研发及口服剂型的突破,正推动领域向更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未来,结合精准医疗与全球可及性策略,GLP-1 有望成为代谢健康领域的核心干预手段,为数千万患者带来新希望。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神秘的远大系,这次放了个大招。撰文| 润屿港股仿创药企又一高光时刻!连续受两大创新产品逻辑驱动,5月7日至5月13日,远大医药股价累计大涨38%。先是面向百亿美元脓毒症治疗市场的FIC新药STC3141临床II研究成功。市场足够大,稀缺性够强,给足强BD预期的期待值。紧接着,构成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组合的明星核药产品披露进展,创新RDC TLX591-CDx(用于诊断)计划于今年在国内递交新药上市申请;TLX591(用于治疗)加入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申请也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没有蹭热点、没有新瓶装旧酒,实打实靠的是产品逻辑驱动。并购基因很浓、核药光环很强的远大医药,再次刷新了自己,也正成为不少人眼中兼具较高安全边际和增长潜力,且依靠国内市场便能稳增长的低估值投资标的。而深挖远大医药背后的远大系医药“帝国”——中国远大集团医药健康,常年低调,背景神秘,商业目的难测,但以华东医药、远大医药为两翼,从覆盖制药、器械,再到包揽医美、血制品等,旗下业务应有尽有。一路过来,远大系跑出了一条中国式MNC的典型发展曲线。猛力反击2025年,远大医药正在打10年来最为关键的一仗。2015年以来,远大医药开启加速创新转型,聚焦于在抗肿瘤(核药和基因疗法等)、心脑血管精准介入和以及制药科技三个板块。其间,远大医药的市盈率和估值并不高,原因有多重,如:集采影响下毛利、业绩承压较激进收购策略下的财务隐患、收购资产估值合理性,引投资者质疑创新能力尚且需一款爆品证明核药业务兑现周期长,也让市场持有观望态度。但近期的远大医药,开始密集作出反击。这家公司回答了两大时下市场为之关切的问题:其一,到底有没有硬核的研发能力,核心研发项目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在呼吸及危重症创新板块,治疗脓毒症的STC3141,较有力回答了这一问题。脓毒症治疗市场——一个蕴含超百亿美元规模的蓝海。作为感染、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休克等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脓毒症对应患者众多,且死亡率高。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脓毒症约4900万例,超1/5患者死亡,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0%。在高收入国家,脓毒症患者的全院平均治疗费用超过3.2万美元。但目前,脓毒症尚无任何针对性治疗手段。Wise Guy Repor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脓毒症治疗药物市场规模为125.4亿美元(约900亿元),预计到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3.7亿美元。而远大医药的STC3141,是全球首个以重新构建免疫稳态为核心的脓毒症治疗方案,在现有抗感染、液体复苏和维持器官运转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机体免疫失调这一核心病因加以精准调节,直击临床最大痛点——缺乏真正针对病因的有效药物。对应市场反应迅速且直接,消息发布次日,公司股价截至收盘涨逾13%。其二,远大医药用核药商业化初步成绩,以及核心管线的研发进展,集中体现了其近几年在核药上全球化产业整合和战略眼光。不同于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两大具有国资背景的老牌企业,能在核药最为困难的生产、管理、配送和服务等方面占据先发优势,早些年远大医药战略性入局核药,需从0到1构建体系。2018年起,远大医药先后用4笔全球范围内的并购合作,搭建起了完整的核药产业链。而核药,也逐渐成为了公司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2018年,与鼎晖投资斥资近百亿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Sirtex, 核心产品为用于治疗肝癌的钇(90Y)树脂微球,初步打入肿瘤介入治疗领域。2020年,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Oncosec控股权,拓展肿瘤免疫治疗药物TAVO研发及商业化的业务版图。2021年,收购申命医药,进一步拓展肿瘤介入治疗产品管线。另外,先后与明星企业Telix ,全球最大的核原料供应商之一 ITM 达成国际战略合作,搭建国际化一流水平的肿瘤介入和RDC研发平台。一步步走来,远大医药已经成为目前全球仅有的四家在肿瘤治疗方面成功试验创新核药商业化应用的药企之一,其首个核药肝癌(中国特有的高发癌种)治疗产品钇[90Y]微球注射液于2022年初获批,目前已进入到快速放量阶段。2024年,公司核药板块实现收入5.9亿元,同比大涨176.6%,成为其商业化新的增长动能。截至目前,研发端,远大医药在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储备有12款创新产品,包括4款RDC创新药获批开展注册性临床研究,其中3款进入到III期临床阶段,是进入中国III期临床研究中诊断和治疗类RDC创新药总计储备最多的企业。能够看到,远大医药在核药板块“从并购到内生”“从管线到商业化”的闭环能力,已经打通。 推荐阅读 * Biotech卖身,MNC争抢,核药从“起飞”到“狂飙”还差几步?* 本土大药厂,集体大“反攻”神秘的远大“帝国”远大医药背后,实际还有一个庞大的“中国式MNC”在做支撑。“远大系”恰如一张低调、却相当庞大的网。自成立以来,中国远大集团通过资本运作与并购扩张,悄然编织出横跨原料药、核药、血液制品、中药等多个领域的医药健康版图。远大系的“神秘感”早前体现在其看似无序的并购图谱上。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远大集团便以年均1-2起的速度持续收购医疗资产,并购呈现出“多点开花”特征:既有产业链延伸,也有技术前沿布局。在近五年,远大系逐步扩张后形成的版图终于明晰。整体上,远大系医药健康形成了四大板块:A股上市公司华东医药,港股上市公司远大医药,中药老字号雷允上,以及手握远大蜀阳这一血制品明星标的的远大生命科学集团。而如果看远大整个健康板块的成员企业,已经多达数百家。华东医药和远大医药,形同“左膀右臂”。华东医药,2024年营收419亿,归母净利润为35.12亿;远大医药,2024年营收达116.4亿,归母净利润大涨31.3%至24.68亿元。作为一脉相承的两大企业,两家企业均擅长资本运作,多年来通过多起收并购事件,构筑产业链能力,或强化某一疾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与远大医药建核药优势的方式类似,华东医药入局医美较晚,但通过收购国内外多家医美企业,迅速搭建起了完整的医美产业链。而在去年,华东医药斥资超5亿收购了一家苗药企业——贵州恒霸药业,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外用制剂产品管线。远大医药也沿袭其并购基因,持续靠并购的方式夯实各领域。去年7月,远大医药宣布累计以约4.88亿元收购天津田边100%股权、以约2.6亿元收购百济制药100%股权,目的是完成心脑血管急救板块、呼吸及危重症板块的深入布局。另外,在近几年创新转型的路上,两者都急于打上鲜明的创新标签,或找到新的“大单品”。华东医药,以“自主+引进”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大步跨越,其创新战略布局涵盖自免、代谢、ADC、CAR-T等热门领域,特别是在GLP-1赛道构建了涵盖口服小分子、双靶点、长效三靶点的完整产品矩阵,势头正猛。在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华东医药医药在研项目合计超130个。自主研发方面,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GLP-1R/GIPR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HDM1005,FGF21R/GCGR/GLP-1R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等均在去年有明显进展。BD方面,近几年华东医药“BD狂人”的形象深刻,从2020年至2024年中,公司至少24家药企达成了合作,既有对股权收购,也License-in产品管线的商业化权益,涉及领域也是相当广泛,自免、ADC、CAR-T、医美等一个没落。不过,不同于远大医药“核药龙头”的精准卡位,以及在危重领域的细分蓝海狙击,目前华东医药创新布局大而全,但创新思路有待进一步明晰。除了两大上市平台,远大生命科学集团与雷允上的存在稍显隐秘,但历经多年发展,都有较稳固的基础。前者以蜀阳药业为核心,在血液制品领域构筑生态位,主要产品涵盖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三大类别。2023年,远大蜀阳生命科学营收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达45%,其中国际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38%。2025年,远大蜀阳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目标:一是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化;二是努力提升采浆能力;三是推动重组产品开发。而手握喉科圣药“六神丸”的苏州雷允上,旗下拥有10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在中药行业周期波动下,公司正迎战略价值重构时期,也在聚力做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研发。多年前,远大集团曾计划将蜀阳药业、雷允上等资产注入华东医药,打造“超级旗舰”,却遭董事会以“拉低收益率”为由否决。远大系如今“2家上市公司+2家未上市主体”的架构下,各板块协同性仍旧成谜。但整体纵览远大系医药版图,其横跨原料药、化药、生物药、核药、血制品、中药的产业网络,丰富而强大。而这种通过持续并购实现技术卡位与规模扩张的“中国式MNC”扩张路径里,展示出了两大明显的优势:一是已经给国际化搭建了较成熟的框架,二踩中了周期下前沿技术赛道热点。接下来,远大系在医药创新里的角色或将愈发引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其在创新研发的投入与产业资源的有机整合上又将如何演变,仍旧是一道谜题。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