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DC药物已成为仅次于PD-1单抗的肿瘤药研发热点。随着ADC药物的不断上市,全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然而,面对竞争加剧的局面,各大企业如何在价值百亿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企业选择在靶向分子领域进行创新,通过多肽和小分子等新的靶向载体,开发出了区别于ADC的PDC和SMDC技术类型。另一部分企业则在有效载荷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如使用放射性核素和PROTAC分子,或实验各种“药效蛋白”作为治疗有效载荷。
蛋白效应偶联物(PDC)因其理论上更高效、更低毒副作用而引人注目。它将药效蛋白与靶向分子链接,提升了药物的靶向性和效价,减少了系统性毒性。与传统ADC相比,蛋白效应偶联物适应范围更广,不仅限于肿瘤,还可用于多种自免疾病。
尽管蛋白效应偶联物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特别是“细胞因子偶联物”的研究较为前沿。细胞因子因其半衰期短、治疗窗口窄、毒副作用大等局限,偶联技术成为其有效改善手段。通过特异性抗体将细胞因子引导至疾病局部环境,可以扩大治疗窗口,减少肿瘤外毒性。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抗体偶联细胞因子药物在研,主要集中在IL-2、IFN-γ、EPO等有效载荷类型。Philogen开发的Nidlegy是进展最快的,其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了上市申请,专为治疗皮肤癌设计。如果获批,将成为首个上市的抗体偶联细胞因子产品。
在国内,信达生物的PD-1/IL-2(IBI363)研究进度领先。该药物通过非对称二聚体设计和改造后的IL-2,既能阻断PD-1/PD-L1免疫抑制通路,又能激活免疫细胞,降低系统毒性。
然而,尽管抗体偶联细胞因子前景广阔,整个药效蛋白偶联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研究空白。化学修饰技术,如PEG/mPEG修饰,为蛋白质药物偶联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学特性,增强其治疗效果。
总之,尽管药效蛋白偶联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化学修饰技术的进步,为未来药效蛋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更多修饰方法的发现与应用,药效蛋白市场或将迎来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