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关键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涉及运动、情感和生理过程。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去极化后释放至突触间隙,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发神经元兴奋和突触可塑性等过程。神经递质在完成信号传递后需迅速从突触间隙被清除,通常通过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蛋白(MATs)再摄取回突触前膜,终止其对受体的激活。MATs家族抑制剂常用于抗
抑郁治疗。MATs通过依赖钠离子Na+的浓度梯度完成神经递质的跨膜运输,可能还涉及氯离子Cl-和钾离子K+的转运。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解析MATs底物转运及抗抑郁药物调节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果蝇多巴胺转运蛋白dDAT和人源血清素转运蛋白SERT的结构已被详尽解析。然而,人源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的结构研究进展缓慢,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优化。
2024年7月24日,清华大学闫创业/袁亚飞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了关于人类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NET的结构及其与底物
NE和DA的结合机制,并首次报道了NET中的第二个底物结合位点及NSS家族的钾离子结合位点。该研究还解析了四种抗抑郁药物(
托莫西汀、
地昔帕明、
艾司西酞普兰和
安非他酮)与NET结合的八个高分辨率结构。
研究发现,NET中心口袋S1识别NE或DA的方式与果蝇dDAT不同,主要通过儿茶酚环上的羟基与水介导的氢键作用。此外,实验观察到NET存在第二个底物结合位点(S2),该位点位于TM1b C末端,仅在向内闭合或开放的构象中存在。S2位点的某些突变显著影响转运蛋白的速度,推测其可能功能是提前加载底物,加快转运效率。
研究还首次通过结构验证了NSS家族中的K+结合位点,该位点位于Na1 处,伴随
Na+释放后局部残基构象改变更偏好K+的螯合。尽管确定了K+的存在及其在运输中的作用,其具体触发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通过解析四种抗抑郁药物的高分辨率结构,研究揭示了这些药物对NET、DAT和SERT的选择性抑制机制。托莫西汀对
NET的选择性比
SERT和
DAT高,地昔帕明对NET的选择性比SERT高,安非他酮则抑制NE和DA再摄取,艾司西酞普兰则主要选择性抑制SERT。
该研究为理解不同抗抑郁药物对MATs的选择性抑制提供了重要见解,并提出了NET的转运过程模型,进一步推动了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和优化。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