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医药公司中,First in Class类新药的研发是最高目标,但对于国内大多数医药公司来说,现有实力可能还达不到这一水平。因此,大多数国内创新药开发者仍然选择采用跟随策略(follow策略),即跟随已验证的新药路线。然而,国内企业在采用follow策略时,往往面临速度慢、动态评估不科学和关键节点决策不果断等问题。
为了给国内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中国follow式创新药系列】通过介绍多个案例,希望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follow策略,尤其是在First in Class类新药的开发上。
最近,有两款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这两款药物分别是
海思科的
思美宁(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和
第一三共的
德力静(苯磺酸美洛加巴林片)。思美宁于2024年5月20日获批,而德力静则在同年6月28日获批。
与传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
加巴喷丁和
普瑞巴林)相比,这两款第三代药物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并二环和并三环笼状结构设计,提高了对中枢神经系统α2δ亚基靶点的亲和力,从而提升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传统的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通过调节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中的α2δ亚基来减轻疼痛,并改善睡眠和情绪。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上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疼痛,但由于对α2δ-1亚基的选择性较低,仍旧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晕、共济失调、嗜睡和头痛。
相比之下,美洛加巴林对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其与α2δ-1亚基解离缓慢,而与α2δ-2亚基解离快速,这一特性可能使其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克利加巴林(HSK16149)则是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且在国内首个获批用于DPNP治疗。
2024年发布的《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中,建议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作为DPNP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推荐加巴喷丁、美洛加巴林和克利加巴林作为有效的初始治疗药物。随着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国内的上市,我国DPNP的临床治疗迎来了新的格局。
这不仅标志着国内医药公司在follow策略上的一大进步,也为未来更多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