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荣昌生物的2024年年度报告近日发布,公司在这一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7.17亿元,较去年增长58.5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两款核心产品——泰爱(泰它西普)和爱地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量和销售收入迅速增加。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依然高达15.08亿元,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对在研项目的研发投入依然巨大,以及对已经商业化的药品,特别是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推广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公司在A股市场的市值约为220亿元。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增至15.4亿元,同比上升17.87%。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药研发项目的增多和多个创新药物目前正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尤其是海外临床试验的快速推进导致相关费用的增加。泰爱和爱地希两款核心产品已被纳入医保目录,2024年的销售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已经建立了由超过800人组成的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这些成员在商业化自身免疫治疗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于2021年3月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并于同年12月被纳入新修订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进行治疗SLE。截至2024年底,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经成功与超过1,000家医院达成药品准入合作。截至2024年底,公司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已近600人,他们在肿瘤治疗药物的商业化运营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维迪西妥单抗产品于2021年6月和12月分别获得上市批准,适用于治疗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以及晚期尿路上皮癌,相关适应症已于2021年12月和2023年1月分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此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在2023年发布的指南中,将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HER2表达的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推荐等级提升为I级,而对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该药物已进入III级推荐,并在二线和三线治疗中获得II级推荐。截至2024年底,肿瘤商业化团队已与超过1,000家医院达成药品准入。
截至2024年年底,荣昌生物的研发人员总数为926人,相比去年同期的1,308人有所减少,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31%。2024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48.52万元,较去年的34.91万元增长39%。截至年报披露日,公司已在生物药产品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构建并完善了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平台包括抗体与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双特异性抗体平台以及双特异性抗体ADC平台。
在生产规模方面,公司已建立符合全球GMP标准的生产体系,其中包含40个2,000升的一次性袋式生物反应器,以及一系列配套的生产设施。报告期内,生物新药的产业化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总体而言,荣昌生物在国内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和自身免疫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产品上市后,公司稳步打造了商业化团队,同时营收实现稳定增长。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不断加大力度,为后续管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主要产品的新适应症和新产品研发及审批进展顺利,未来实现盈利的前景可期。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