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痛风高发区[1],成人痛风患病率估计为 3.2%[2]。痛风发作会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CKD)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急性期需要尽早进行抗炎止痛治疗[3]。然而使用传统治疗方式,患者痛风常反复发作,症状控制欠佳[4,5]。
那么临床上,应如何破解痛风患者的治疗难题?
8 月 7 日~10 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CNA)2025 年学术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痛风治疗新纪元专题会」由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陈香美院士领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丁国华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王国保教授联合担任主席。
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蔡广研教授深入剖析了痛风治疗的最新机制突破与临床实践策略,一起来看看关键要点。
图为蔡广研教授分享痛风治疗新进展
一、痛风疾病负担严重,长效安全抗炎的临床需求亟需满足
我国痛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升高[1,2]。痛风发作可带来诸多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87%,CKD 风险增加 4.61 倍,痛风反复发作患者(> 2 次发作) CKD 风险增加可达 10 倍等[3]。
痛风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传统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6]。
对于一般人群,我国 2023 版《痛风诊疗规范》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为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亦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6]。
对于疑似痛风发作的 CKD 患者,2024 《痛风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争议和实际管理》指出,第一步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特定性诊断;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首选推荐)或秋水仙碱,应避免使用 NSAIDs;特别对于秋水仙碱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频次[7]。
不过,传统治疗方式存在诸多用药限制,可能无法满足长效安全抗炎的临床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接受传统治疗的痛风患者反复发作情况较多,近 40% 为频发型痛风(≥ 2 次/年)[4];且达标率也有限,治疗后 40.2% 的患者症状控制不佳(VAS 评分 ≥ 3 分)[5]。
二、IL-1β 是痛风发作关键炎症因子,IL-1 抑制剂用于痛风治疗具有独特作用
痛风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它与关节和关节周围结构中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从而导致 NLRP3 炎性小体组装激活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 IL-1β)有关;IL-1β 与 IL-1 受体 1 型结合会激活多个下游信号通路,引起多种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转录表达和释放,引起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痛风发作,并可能导致多器官损害[8,9]。
相关研究显示,IL-1β 在痛风全程持续存在[10],痛风患者血清和滑液中 IL-1β 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群体,并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11]。因此,针对 IL-1β 抗炎具有重要意义。
IL-1 抑制剂可靶向 IL-1β,通过阻断引发痛风炎症的 IL-1β 发挥抗炎作用,目前已获得国内外多个指南及专家共识一致推荐,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禁忌的痛风患者[6,12-15]。
表 1 国内外指南共识对于 IL-1 抑制剂用于痛风治疗相关推荐[6,12-15]
值得一提的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24)》中强调,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痛风患者推荐使用 IL-1 抑制剂,并指出伏欣奇拜单抗是一种全人源的 IL-1β 抑制剂,单次 200 mg 皮下注射,在中国患者中,缓解急性痛风发作疼痛方面与复方倍他米松非劣,并且在延迟 6 个月内新的发作方面具有优越的疗效[16,17]。
三、伏欣奇拜单抗长效抗炎,可显著改善疼痛,降低痛风患者的复发风险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24)》中提到的伏欣奇拜单抗,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批痛风适应症的 IL-1β 单抗。其缓解急性痛风发作疼痛、延迟复发的疗效得到了 III 期临床研究证实[17]。
*截止文章发布日期
伏欣奇拜单抗 III 期临床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注册研究。该研究纳入对于 NSAIDs/秋水仙碱存在禁忌、不耐受或疗效不佳且频繁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 313 例(患者整体平均病程时间较长,平均 8.7 年,近 90% 的患者近一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 3 次),随机接受伏欣奇拜单抗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17]:
疼痛改善:两组 VAS 评分 72h 较基线下降:伏欣奇拜单抗组 -57.1 mm(95% CI -60.08,-54.10),复方倍他米松组 -53.8 mm(95% CI -56.77,-50.77),组间差异 -3.32 mm(95% CI:-7.56,0.91)。伏欣奇拜单抗 72 h 改善 VAS 评分非劣于复方倍他米松(95% 置信区间上限小于非劣效界值 10 mm)。
图 1 各个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均值(±SD)[17]
复发风险:相较复方倍他米松,伏欣奇拜单抗显著降低治疗 24 周痛风复发风险 87%。24 周内,伏欣奇拜单抗组 vs 复方倍他米松组,≥ 1 次复发受试者比例为 14.7% vs 66.5%,人均复发次数为 0.2 次 vs 1.6 次。并且无论是否联合降尿酸治疗,相较复方倍他米松,伏欣奇拜单抗均可显著降低治疗后首次复发的风险。
图 2 伏欣奇拜单抗组对比复方倍他米松组的痛风复发风险[17]
炎症水平:患者经伏欣奇拜单抗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后,hs-CRP 值较基线均有下降,但在给药后 8 天及 4 周,伏欣奇拜单抗组的 hs-CRP 在数值上更低,或能更长效的改善痛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
图 3 伏欣奇拜单抗与倍他米松治疗后 hs-CRP 的变化[17]
安全性:伏欣奇拜单抗组与复方倍他米松组相比,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此外,伏欣奇拜单抗的两项 II 期临床研究,也显示了其在改善疼痛、预防复发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阳性药对照、非劣效性的 II 期临床研究,纳入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123 例,随机分为伏欣奇拜单抗组和依托考昔组,结果显示伏欣奇拜单抗 72 h 改善 VAS 评分优于依托考昔(-54.37mm vs -43.46mm,组间差异 10.91[95%CI −18.11,−3.72],优效成立),疼痛缓解更快(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50%时间2天vs4天),复发风险更低(12 周内复发率 6.6% vs 66.1%)[18]。
一项随机、开放标签、阳性对照、II 期试验,纳入前 2 周内未发生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162 例,随机分为伏欣奇拜单抗 100 mg 组、伏欣奇拜单抗 200 mg 组和秋水仙碱组,结果显示在降尿酸治疗起始阶段,伏欣奇拜单抗急性痛风发作次数、≥ 1 次发作患者比例均低于秋水仙碱(伏欣奇拜单抗 100 mg 组 vs 伏欣奇拜单抗 200 mg 组 vs 秋水仙碱组:发作次数 0.02次 vs 0.00 次 vs 0.34 次;≥ 1 次发作患者比例 1.8% vs 0.0% vs 21.8%),且耐受性良好[19]。
另外,IL-1β 单抗治疗降低痛风发作风险的同时,还可带来心血管、肾脏获益,相关研究显示:
应用 IL-1β 单抗治疗(每三个月给药一次),可降低 15% 心血管事件风险、57% 痛风发作风险[20,21]。
IL-1β 单抗降低痛风伴 CKD 人群 54% 痛风发作风险,同时可改善肾功能指标[22,23]。
总体而言,对于痛风患者,抗炎治疗为降尿酸治疗提供更佳时间窗,减少痛风发作[24,25]。考虑到抗炎预防的重要性,临床应强调抗炎、降尿酸双达标治疗,减少痛风反复发作[6,12-15,26]。
图 4 痛风的双达标治疗管理[6,12-15,26]
四、小结
痛风是我国常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传统抗炎治疗存在疗效不足、复发率高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局限,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抗炎治疗方案。IL-1β 作为痛风炎症反应的核心介质,成为关键治疗靶点。
伏欣奇拜单抗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痛风适应症的 IL-1β 单抗,通过精准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在痛风治疗的 III 期研究中展现出快速缓解疼痛、降低复发风险的获益,且安全性良好。
痛风治疗应坚持「长效抗炎 + 长期降尿酸」双达标的治疗策略,减少痛风发作,促进临床治愈。伏欣奇拜单抗作为国内首家获批痛风适应症的 IL-1β 单抗,长效安全抗炎,减少痛风发作,且长效预防痛风复发,为降尿酸治疗提供更佳时间窗,为 CKD 合并痛风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蔡广研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 总干事长
• 国际肾脏病学会 常务理事
•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获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下滑动查看▼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转载自“丁香园肾脏时间”
参考文献
[1]. GBD 2021 Gout Collaborators. Lancet Rheumatol. 2024, 6: e507–17.
[2]. Song J, et al. J Transl Int Med. 2022 Jul 7;10(2):134-145.
[3]. Im PK,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5 May 14;58:101572.
[4]. 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
[5]. 高维琴,龚学忠,章渊源,等. 痛风达标治疗人群用药真实情况分析: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3,27(06):361-367
[6]. 徐东,朱小霞,邹和建,等. 痛风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3,62(09):1068-1076.
[7]. Kidney Int . 2024 Oct;106(4):573-582
[8]. So AK, Martinon F. Inflammation in gout: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Nat Rev Rheumatol. 2017 Nov;13(11):639-647.
[9]. Seong-Kyu Kim. J Rheum Dis. 2022 Jul 1;29(3):140-153.
[10]. Ourada T, et al. Intercritical Gout Represent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State [abstract]. Arthritis Rheumatol. 2024; 76 (suppl 9). Accessed November 6, 2024.
[11]. 朱琳,陈鹏,孙玄静,等. 血清、滑液中IL-1β和COX-2水平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41(3):168-172.
[1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1):1-13.
[13].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 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共识专家组. 2023, 43(6): 461-480.
[14]. FitzGerald JD,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20 Jun;72(6):879-895.
[15]. Richette P, et al. Ann Rheum Dis. 2017 Jan;76(1):29-42.
[16]. Sun M, Lyu Z, Wang C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 2025; 28:e70375.
[17]. Firsekibart versus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 acute gout patients unsuitable for standard therapy: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Available online 5 July 2025, 101015
[18]. EULAR.Efficacy and safety of genakumab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gout flare: A phase 2, multicenter, open-label, active controlled,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trial.POSTER(POS1166)
[19]. EULAR.Genakumab reduces the risk of acute gout flares during initiation of urate-lowering therapy: A phase 2, randomized, open-label, multi-center, active-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OP0299
[20]. Ridker PM,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Sep 21;377(12):1119-1131.
[21]. Solomon DH,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8;169(8):535-542.
[22]. Speer T, et al. Nat Rev Nephrol. 2022;18(12):762-778.
[23]. FRI039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nakinumab in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3.https://ard.bmj.com/content/71/Suppl_3/447.3.
[24]. N Engl J Med. 2005 Dec 8;353(23):2450-61.
[25]. Clin Ther. 2010 Dec;32(14):2386-97.
[26]. 赵东宝,应将痛风当作慢性进展性疾病进行量化评估和长期达标治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3,17(03) :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