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徐沪济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应用了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仅数月之后,2025年6月,他又将升级版CAR-NK疗法推上 Cell ,为硬皮病写下全球首例临床治愈记录。
一连串第一次的背后,是这位老教授42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与病房的身影。过去12个月里,他先后入选 Nature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Science 年度突破、《时代周刊》全球健康百大影响力人物,并成功跻身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当数字与荣誉铺展开来,人们更愿意追问:在医学的无人区,谁来为患者点灯?徐沪济给出的回答,始终如一:“如果没人敢走,我就先走一步。”
徐沪济教授
早期教育与职业生涯
1、启航:从感染免疫到国际化科研训练
徐沪济1983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毕业初期,他原本期望进入血液科或内分泌科工作,但因其学术潜力与科研热情,受时任上海长征医院传染病科主任楼方岑教授的赏识,加入传染病科并开始从事感染与免疫相关研究,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兼具临床与科研能力的传染病医生,并逐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免疫学领域。1990年,他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系统接受了免疫学的科研训练。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昆士兰医学研究所从事免疫学研究,积累了坚实的国际化科研经验。
25年肿瘤研究二十大热点
长按扫码添加 免费邮寄到家
个性解读|课题设计
生信热点|直播分享
2、归国:创建学科高地与推动临床转化
在海外工作期间,他深刻体会到风湿免疫类疾病患者因延误诊治或长期药物副作用而遭受的痛苦,同时也认识到该领域在国内起步较晚、诊疗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基于强烈的使命感,他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于风湿免疫学的发展。2008年,徐沪济教授牵头创建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将其建设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领先学科,现已进入我国风湿免疫学界的第一方阵,并成为国家级疑难病专病中心及全球最大规模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治中心之一。
3、突破:通用型CAR-T疗法的创新与应用
2024年7月,他牵头长征医院完成我国首批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这一疗法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准备,不仅解决了异体细胞排斥难题,还具备一次性注射、低成本和高可及性的优势。试验中,首批3名患者均在半年内取得显著缓解:肌无力患者恢复抬手功能,两名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症状快速改善。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并被“CAR-T之父”Carl June教授评价为医学重大突破。目前,该疗法已应用于24名患者,研究范围覆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显示出广阔的临床转化前景。
徐沪济教授在查房
主要研究成果
徐沪济教授42年来执著医学事业,临床和科研并举,擅长各种风湿免疫病疑难杂症,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开展自身免疫和感染免疫疾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性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00余篇,迄今在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Lancet Rheumatology、Gu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Proc Nat Acad Sci等主流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14篇论文发表在风湿病顶尖杂志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IF > 10分论文44篇,ESI高引论文6篇。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
文献与引文趋势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徐沪济教授科研最精华的部分,本次小编只对其作为末尾通讯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盘点。
一、免疫相关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1、全球首例成功应用 iPSC-CAR-NK 细胞治疗重症难治性 dcSSc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血管异常、免疫活化和进行性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长期面临药效局限、纤维化不可逆、疾病异质性高等挑战。特别是在弥漫型皮肤硬化性 SSc(dcSSc)中,常规药物疗效有限,预后差。
2025 年 6 月 24 日,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在 Cell 上发表了文章“An iPSC-derived CD19/BCMA CAR-NK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sclerosis”[1],采用一种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为基础的工程化 CD19/BCMA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产品,并在重症难治性的dcSSc 患者中实现了首例成功临床转化。
该研究首次系统展示了iPSC 来源 CAR-NK 细胞在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完整路径:从多基因工程设计、体外功能强化、体内安全性验证,到临床中的免疫重建与组织修复。不仅填补了CAR-NK 疗法在硬皮病中的应用空白,更为「现货型、低毒性、广谱靶向」的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建立了新范式。
图1 图形摘要
2、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新机制,或可提供治疗新靶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循环自身抗体和影响多个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反应。SLE的发病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权重来进行诊断,理清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诊疗效率,对减轻患者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徐沪济教授团队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杂志发表题为“Interleukin 4-driven reversal of self-reactive B cell anergy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文章[2],白细胞介素4(IL-4)通过驱动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无能逆转,从而促进SLE发病。此外,研究还建立了通过阻断IL-4信号传导来治疗SLE的科学理论,或为SLE的临床诊断和新药研发提供新靶点。研究重新定义B细胞对于自身免疫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更为后续治疗SLE患者提供科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图2 论文标题
二、脊柱关节炎与骨代谢研究
1、两个平行的3期随机对照试验论证Bimekizumab治疗axSpA疗效和安全性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进展性、炎症性疾病,根据骶髂关节有无结构性病变,可将其分为非放射学阳性axSpA和放射学阳性 r-axSpA,后者又称强直性脊柱炎。虽然目前我们有一定的手段能够干预axSpA 的临床症状并延缓其进展,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面临治疗失败,未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
2023 年 1 月 17 日徐沪济教授团队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表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mekizumab in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results of two parallel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的文章[3]。该研究涉及两项III 期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新型双效IL-17A 和 IL-17F 抑制剂 bimekizumab 在轴性脊柱关节炎(axSpA)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包括非放射性axSpA和放射性 axSpA患者,结果显示 bimekizumab 治疗组在第 16 周时达到主要终点 ASAS40(即国际脊柱关节炎学会 40% 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bimekizumab 在改善疾病活动度、身体功能、疼痛、生活质量和脊柱活动性方面均显示出快速且显著的疗效。
总的来说,该论文通过两个平行、双盲的3期随机对照试验论证了 Bimekizumab 在治疗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疗效和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表明Bimekizumab 在治疗 axSpA 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选择。
图3 随时间推移的关键疗效结果
2、利用基因遗传数据构建方法模型早期诊断预测风湿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AS)是医学领域尚未攻克的疑难杂症之一,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但是,AS患者通常在发病6-10年才能得到诊断。因此,AS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021年9月,徐沪济教授带领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团队以及清华大学等团队通过对多族群(欧亚、土耳其和伊朗)三万多人的大规模队列进行研究,并在风湿病学的顶尖杂志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上发表了题为“Polygenic Risk Scores have high diagnostic capacit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的研究论文[4],开发并验证了基于全基因组研究数据的AS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PRSs)。这是第一篇利用基因遗传数据构建方法模型来早期诊断预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PRS模型在区分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上显著优于目前已存在的传统诊断方法,同时该研究发现AS 的PRS具有族群特异性,在临床上实践时使用具有针对族群特异性建立的模型准确性更高。
图4 多基因风险评分的ROC曲线
三、免疫与感染、环境互作
1、揭示宿主肠道上皮黏膜与细菌生物膜互作的新模式及其调控机制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细菌生物膜与某些人类疾病有关,近年来更是发现生物膜与许多炎症疾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宿主-生物膜如何在组织稳态和病理微环境中相互作用以及生物膜如何引发疾病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
2023年7月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免疫所胡小玉团队与徐沪济团队合作在 Cell Report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and intestinal crypt-resided biofilms are controlled by epithelial fucosylation” 的论文[5]。该研究发现,在结肠炎发展早期病原菌和共生菌均可以以生物膜的形式入侵肠道上皮隐窝,且入侵隐窝的细菌生物膜受到上皮细胞岩藻糖基转移酶2介导的岩藻糖糖基化抑制。
总的来说,揭示了肠道炎症过程中独特的宿主-生物膜相互作用模式,并确认了上皮细胞岩藻糖糖基化是一种宿主抑制细菌生物膜入侵的防御策略。
图5 机制示意图
2、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的科学证据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在武汉市引起了肺炎的爆发,并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相同,2019-nCov通过ACE2进入宿主细胞。但是,对于2019-nCov为何以及如何引起肠症状的知之甚少。 此外,除了呼吸道以外,是否还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2019-nCoV ,不是很清楚。
2020年1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及同济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Gut在线发表题为“The digestive system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2019-nCov infection: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based o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的研究论文[6],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剖析表达ACE2的细胞组成和比例,并探索2019-nCov感染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潜在途径,分析了肺,食道,胃,回肠和结肠单细胞转录组的数据集。
该研究表明,ACE2不仅在肺AT2细胞,食道上皮和分层上皮细胞中高表达,而且在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性肠上皮细胞中也高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连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是2019-nCov感染的潜在途径。
图6 消化道和肺组织的单细胞图谱
四、信号通路研究
1、揭示人源质子感应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步激活机制
GPCRs是人体内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广泛参与跨细胞膜生理信号传递,约40%的上市药物以其为靶点,pH感应GPCRs在细胞微环境感知和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科学界对此类受体的质子感知及激活机制存在争议,更加深入和全面结构与功能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025年4月11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联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徐沪济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tepwise proton sensing-mediated GPCR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7]。该研究揭示了质子感应G蛋白偶联受体(Proton-sensing GPCRs)GPR4和GPR65的结构基础及独特的分步激活机制。首次系统解析了GPR4和GPR65在不同pH条件下的构象变化及激活机制,为理解质子感知受体如何介导信号传递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更多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提供精准干预pH感应GPCR的活性,从而为炎症、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策略。
图7 GPR4和GPR65激活的分子机制
写在最后
徐沪济教授在CAR-T疗法领域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学研究,更在于他对医学创新的执着追求。他被誉为“有胆识的医者”,不仅因为他勇敢地尝试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革命性疗法,更因为他始终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以一颗赤子之心,把昂贵的精准医疗做成大众用得起的“白菜价”。在他身上,科学家的冷峻与医者的炽热同频,敢为人先的锋芒与甘为人梯的宽厚并存。四十年如一日,他让“治愈”二字从实验室走向病房,也让“希望”从病房回到人间。
25年肿瘤研究二十大热点
长按扫码添加 免费邮寄到家
个性解读|课题设计
生信热点|直播分享
参考文献:
[1]Wang X, Zhang Y, Jin Y, Dai L, Yue Y, Hu J, Liu X, Pang K, Ye S, Chen Y, Ye W, Shi X, Ma X, Guo L, Liu Y, Ta N, Zhu X, Lin L, Wang J, Yan R, Wang P, Song X, Zhou Y, Zhou L, Wang Q, Guan T, Li T, Zhou L, Pan W, He Y, Wu X, Xu Y, Yang L, Xu H. An iPSC-derived CD19/BCMA CAR-NK 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Cell. 2025 Aug 7;188(16):4225-4238.e12. doi: 10.1016/j.cell.2025.05.038. Epub 2025 Jun 24. PMID: 40562027.
[2]Liu Y, Zhang Z, Kang Z, Zhou XJ, Liu S, Guo S, Jin Q, Li T, Zhou L, Wu X, Wang YN, Lu L, He Y, Li F, Zhang H, Liu Y, Xu H. Interleukin 4-driven reversal of self-reactive B cell anergy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n Rheum Dis. 2023 Nov;82(11):1444-1454. doi: 10.1136/ard-2023-224453. Epub 2023 Aug 11. PMID: 37567607.
[3]van der Heijde D, Deodhar A, Baraliakos X, Brown MA, Dobashi H, Dougados M, Elewaut D, Ellis AM, Fleurinck C, Gaffney K, Gensler LS, Haroon N, Magrey M, Maksymowych WP, Marten A, Massow U, Oortgiesen M, Poddubnyy D, Rudwaleit M, Shepherd-Smith J, Tomita T, Van den Bosch F, Vaux T, Xu H.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mekizumab in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results of two parallel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n Rheum Dis. 2023 Apr;82(4):515-526. doi: 10.1136/ard-2022-223595. Epub 2023 Jan 17. Erratum in: Ann Rheum Dis. 2023 Sep;82(9):e213. doi: 10.1136/ard-2022-223595corr1. PMID: 36649967; PMCID: PMC10086273.
[4]Li Z, Wu X, Leo PJ, De Guzman E, Akkoc N, Breban M, Macfarlane GJ, Mahmoudi M, Marzo-Ortega H, Anderson LK, Wheeler L, Chou CT, Harrison AA, Stebbings S, Jones GT, Bang SY, Wang G, Jamshidi A, Farhadi E, Song J, Lin L, Li M, Wei JC, Martin NG, Wright MJ, Lee M, Wang Y, Zhan J, Zhang JS, Wang X, Jin ZB, Weisman MH, Gensler LS, Ward MM, Rahbar MH, Diekman L, Kim TH, Reveille JD, Wordsworth BP, Xu H, Brown MA; TCRI AS Group. Polygenic Risk Scores have high diagnostic capacit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n Rheum Dis. 2021 Sep;80(9):1168-1174. doi: 10.1136/annrheumdis-2020-219446. Epub 2021 Apr 20. Erratum in: Ann Rheum Dis. 2021 Nov;80(11):e187. doi: 10.1136/annrheumdis-2020-219446corr1. PMID: 34161253; PMCID: PMC8364478.
[5]Guo XK, Wang J, van Hensbergen VP, Liu J, Xu H, Hu X.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and intestinal crypt-resided biofilms are controlled by epithelial fucosylation. Cell Rep. 2023 Jul 25;42(7):112754. doi: 10.1016/j.celrep.2023.112754. Epub 2023 Jul 4. PMID: 37405914.
[6]Zhang H, Kang Z, Gong H, et alDigestive system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COVID-19: an analysis of single-cell coexpression pattern of key proteins in viral entry processGut 2020;69:1010-1018.
[7]Yue X, Peng L, Liu S, Zhang B, Zhang X, Chang H, Pei Y, Li X, Liu J, Shui W, Wu L, Xu H, Liu ZJ, Hua T. Structural basis of stepwise proton sensing-mediated GPCR activation. Cell Res. 2025 Jun;35(6):423-436. doi: 10.1038/s41422-025-01092-w. Epub 2025 Apr 11. PMID: 40211064; PMCID: PMC12134361.
最新文章汇总(持续更新ing)
最新热点方向
1、Cell重磅!衰老的标志从12个增加到14个!
2、汪汪队立大功!剑桥大学带着拉布拉多登上Science封面,贪吃竟成科研密码
3、癌细胞的顶级“阳谋”!Cancer cell揭秘癌细胞如何利用精氨酸策反巨噬细胞,建起免疫逃逸堡垒
4、打破常识!Science重磅揭示中年发福真相:脂肪细胞不是躺平了,而是“卷疯了”!
5、不是我吹,2025年研究热点往这方向走就对了!!
生信人课堂
1、多组学水平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套路
2、单细胞+空转王炸组合,探索骨骼肌纤维化巨噬细胞
3、以小博大,紧张刺激:肿瘤耐药研究,从基因到网络
4、零基础入门-单细胞课程
5、史上最全格局打开,细讲基因组学,确定不来学学?
课题设计 |生信分析|数字产品
概普生物 让科研丰富
生信人
专注于基因技术相关知识分享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