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早期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早期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Phase 1/2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Radiation Dosimetr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Lutetium Lu 177 JH020002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The study is being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radiation dosimetr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Lutetium Lu 177 JH020002 Injec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100 项与 晶核生物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晶核生物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精准医疗时代,核药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抗癌武器。核药不仅能够做到精准诊断肿瘤,还能从内部摧毁瓦解癌细胞。全球制药巨头在纷纷布局的同时,中国创新药企也在奋力追赶。
1898年,居里夫人首次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1946年首次成功将放射性物质注射到人体内治疗肿瘤;1950年,雅培推出了首款商业放射性药物131I人体血清蛋白(RISA);1970年,FDA宣布将逐步撤销对放射性药物的豁免,并开始将其作为药物进行监管。2018年,诺华的Lutathera上市,为RDC药物开发拉开了序幕。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反观中国放射性药物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速。20世纪50年代末到1965年,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开始萌芽;1966年到1983年,放射性药物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政策监管条例也不断完善,产业的格局开始呈现出完整趋势;1984年到现在,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壁垒的形成,放射性药物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精准诊疗需求驱动
核药从一开始“谈核色变”走到爆发式前进并非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核药在肿瘤诊疗中具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放射性配体疗法(RLT)的原理就是与特异性分子结合的放射性核素,通过跟靶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生物标志物特异性靶向结合,定位到全身各处肿瘤病灶,利用辐射杀伤靶细。
其次,政策支持也是关键因素之一。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医疗卫生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
并且,核药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放射性配体疗法所需的核素、配体都有相应的门槛,核素生产依赖于大型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其建造和运作都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异常严格的规定。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正在朝着诊疗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个体化的诊疗与治疗。随着放射性药物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应用转化,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将在未来实现“全面开花”。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
MNC领衔狂奔
要说MNC在核药领域的布局,首先就不得不提到“先行军”诺华。2017年到2018年开始,诺华前后斥资近百亿美元在核药赛道上“买买买”:先后获得RDC治疗药物Lutathera®、Pluvicto®,并因此坐实了全球RDC领域的头把交椅。Pluvicto®于2022年获得FDA批准上市,诺华也因此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掀起了RDC的热潮。
根据诺华的2025H1财报显示Lutathera®、Pluvicto®这两款产品分别营收8.25亿美元(+26%)和4.00亿美元(+16%),共计12.25亿美元,并且Pluvicto®是全球首款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大关的产品。
除了诺华以外,较早布局核药领域的还有一位——拜耳。拜耳早在2009年就与Algeta合作开发了Xofigo®,并且在2013年获批上市。上市后Xofigo®的销售额在2017年达到峰值(4.08亿欧元),后面开始逐渐呈现下滑趋势。虽然如此,但是拜耳从未停止核药赛道狂奔的脚步。
Pluvicto®的成功无疑让MNC都开始躁动,BMS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BMS以约250%的溢价收购了RayzeBio,后续又与Philochem AG达成协议,获得OncoACP3的全球权益。
阿斯利康也在2020与Fusion Pharmaceuticals达成合作,开发下一代基于α粒子的核药。通过合作阿斯利康看到了核药的更多的可能性,核药快速升温的时候,阿斯利康用最直接的方式,24亿美元收购Fusion,宣布自己正式闯入核药赛道。
除此之外,默克、赛诺菲、强生等头部MNC都在核药领域积极布局。
国内药企积极卡位
中国核药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已目前明显已经涌现出一批积极布局的企业。
远大医药是国内核药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2025年上半年收入录得约4.2亿港元,再次实现超100%的大幅增长。远大医药作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实现创新核药商业化的药企之一,已经率先步入收获期。
公司核心产品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主要应用于肝癌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同时,远大医药已经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在研发注册阶段共储备了15款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131I、90Y、89Zr在内的5种放射性核素,覆盖了肝癌、前列腺癌、肾癌、脑癌等在内的7个癌种。
同时东诚药业也是国内核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药业务实现收入5.03亿元(同比+1%),其中18F-FDG实现收入2.12亿元(同比+9%)。
除了传统药企,一批新兴核药企业也先后成立并斩获较高融资,如智核生物、辐联医药、核欣医药、艾博兹医药、诺宇医药、晶核生物、核舟医药等。
百亿蓝海正在展开
预计到2030年,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19.3亿美元,而我国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127亿元。
核医学领域常用的99Mo、125I、131I等8种医用同位素,保守估计每年需求量将以5%-30%的速度增长,年平均增速25%,预计到2030年需求总量将增加10倍以上。
虽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用放射性核素仍依赖进口,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远大医药在成都温江投资逾30亿元的全球首个“零辐射”智能核药工厂已取得甲级辐安证。
核药航道的竞争刚刚开始,核药产业正从“小众赛道”向千亿级市场推进。
转载自瞪羚社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进入2025年,中国抗肿瘤创新药领域持续释放融资活力,展现出极强的技术创新力与资本吸引力。从公开披露的融资事件来看,截至6月,该领域已有至少46家公司获得不同轮次支持,累计总额超150亿元,涵盖从早期研发到临床后期多个阶段。这一趋势不仅凸显癌症治疗在公共健康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差异化技术平台和潜力靶点的持续关注。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下:大额融资频现、4家公司成功IPO:16家公司融资超亿元,其中4家为IPO轮次,包括恒瑞医药、映恩生物、亚盛医药、派格生物,潜在最高融资额来自恒瑞医药完成的98.9亿港元IPO。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领跑:超40%的公司布局了CGT领域。艺妙神州、瑞臻再生医学、英百瑞生物、睿健医药等深耕CGT领域的公司融资进展显著,反映资本对实体瘤突破性疗法的长期看好。AI深度赋能药物研发全链条:人工智能从靶点发现延伸到临床优化。如英矽智能E轮融资1.1亿美元,推进其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设计平台;舜景生物通过“X-Gen AI平台”加速抗体药物发现;主流源生物将AI用于多肽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精确模拟。AI正成为提升研发效率的核心引擎。“跨界融合”技术崭露头角:新型药物类型和技术平台涌现。如星联肽(蛋白偶联药物)、晶核生物(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抟相医药(相分离技术)、达歌生物(分子胶降解剂)等公司,通过交叉学科创新开辟差异化赛道,融资轮次多集中于Pre-A到A+轮,显示早期资本对前沿技术的布局。恒瑞医药:综合性医药研发公司5月23日,恒瑞医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恒瑞医药此次全球发售H股总数为224,519,800股(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发行价44.05港元,为发行区间上限定价。基石投资者涵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Invesco)、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UBS-GAM)、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知名机构,参与国际配售的锚定投资者群体亦汇聚国际知名长线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恒瑞医药创立于1970年,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业务覆盖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该公司建立了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PROTAC)、肽类、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及放射性配体疗法等技术平台,已在中国获批上市20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中,并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了约400项临床试验。映恩生物:癌症抗体偶联药物研发公司4月15日,映恩生物宣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映恩生物此次IPO招股引入15名基石投资者,包括BioNTech、LAV Star、Lake Bleu Prime、Lake Bleu Innovation、TruMed、富国香港、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易方达香港、汇添富基金、盘京基金、MY Asian、EMHCP、WWHCP、苏州苏创,共认购6500万美元(约5.05亿港元)。公司原有股东包括礼来亚洲基金、楹联健康产业基金、中金阿斯利康、华盖资本、松禾资本、天士力国际资本、汉康资本等。映恩生物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研发创新ADC疗法。据招股书介绍,该公司已建立由12款自主研发的ADC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其中包括两款在研核心产品,即HER2靶向ADC及B7-H3靶向ADC。此外其还有5款其他临床阶段ADC产品,多款其他临床前ADC,以及2款双特异性ADC(BsADC)产品。亚盛医药:抗肿瘤小分子疗法研发公司亚盛医药宣布,公司已于1月24日晚间正式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所得款项总额预期约为126.4百万美元。亚盛医药致力在肿瘤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以解决肿瘤等领域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成立至今,公司得益于其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其新药发现引擎,致力于研发透过抑制Bcl-2、MDM2-p53等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蛋白的抑制剂,新一代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等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目前,亚盛医药有11项已完成或进行中的美国及/或国际注册研究。英矽智能:端到端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公司3月13日,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已完成由惠理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还吸引了专注于行业和科技领域的新晋投资者的参与,并得到了现有投资者的支持。根据新闻稿,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英矽智能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核心候选药物的临床验证,并加速对其他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药物管线的探索。英矽智能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衰老相关疾病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已有10个候选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塔吉瑞生物: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研发公司1月22日,塔吉瑞生物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5000万美元,本轮融资将用于多个创新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的推进。塔吉瑞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新一代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根据塔吉瑞官网管线资料,该公司已经搭建了包括6款产品的在研管线,进展较快的产品为第三代ALK抑制剂TGRX-326,拟开发治疗肺癌,目前已经进入中国3期临床研究阶段。2024年9月,先声药业通过一项逾2000万美元首付款的合作获得了TGRX-326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塔吉瑞生物其他在研产品还包括Bcr-Abl变构抑制剂TGRX-678,该产品此前已经被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用于治疗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AP)。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之一,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资本吸引力。根据统计,一季度上海共有14家创新药公司完成融资,覆盖siRNA、基因疗法、CAR-T、mRNA、分子胶降解剂等前沿技术领域,披露融资金额超16亿元。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礼来亚洲基金、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等知名机构深度参与。三大趋势揭示风向:新型靶向技术崛起,破解“不可成药”靶点难题:本季度融资企业中,以分子胶降解剂、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TRT)为代表的新型靶向技术受到关注。达歌生物针对HuR靶点开发分子胶新药,这是一种此前被认为无法成药的RNA结合蛋白;晶核生物聚焦TRT,通过“核素-靶点”精准偶联技术提升疗效并降低副作用。上述技术路径通过创新机制攻克传统难以成药的靶点,成为资本关注的方向之一。细胞和基因疗法研发热度攀升,技术路径多样化:本季度4家细胞和基因疗法研发公司获融资,涵盖CAT-T(优恺泽生物)、干细胞(吉美瑞生)、AAV基因疗法(愈方生物)等细分领域。此类新型疗法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方向受到高度关注。实体瘤治疗仍是主战场,差异化竞争加剧:从疾病领域看,肿瘤治疗相关企业占半数,但技术路径呈现高度差异化。例如,径达生物开发肿瘤治疗性疫苗,星联肽专注多肽偶联和纳米抗体偶联药物,晶核生物则探索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礼邦医药:肾脏疾病创新药研发公司1月7日,礼邦医药(Alebund Pharmaceutical)宣布完成5.5亿元C轮融资,由某知名产业基金、扬州国金投资、熙诚金睿等共同投资。根据新闻稿介绍,本轮融资将支持礼邦医药全面推进其肾脏疾病管线的开发和商业化,包括铁基磷结合剂AP301于中国的新药上市申报和全球注册3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小分子泛磷转运蛋白抑制剂AP306中美2期临床试验的进一步开展,以及首个商业化产品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中国的商业化销售网络的扩展。礼邦医药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开发治疗肾脏疾病及相关慢性病创新药物。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的肾脏病新药产品管线,包括针对慢性肾病(CKD)/透析并发症、IgA 肾病、糖尿病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等的产品。该公司管线中进展较快的AP301,是一款新型含铁磷酸盐结合剂,拟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高磷血症。AP301在肠道内高效结合食物中摄入的磷酸盐,促进磷从肠道排出而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患者血磷。大睿生物:siRNA药物研发公司3月14日,大睿生物(Ron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Pre-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500万美元。本轮融资由光华梧桐领投,礼来亚洲基金、江远投资及博远资本等新老股东共同参与。此次融资将助力大睿生物推进其独有的递送和化学修饰平台技术,进一步拓展其在心血管代谢、减重及其他领域的siRNA临床管线布局等。大睿生物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核酸药物研发领域的临床阶段公司。该司致力于解决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复杂疾病。公开资料显示,大睿生物进展较快的管线为针对PCSK9(前蛋白转化酶亚型9)的新型siRNA疗法RN0191。2024年11月,大睿生物在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上展示了RN0191的1期试验积极结果:单次给药RN0191可实现PCSK9 87%平均最大降幅和95%个体最大降幅;同时可实现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6%平均最大降幅和74%个体最大降幅。该持久且稳固的治疗效果支持至少半年一次的给药方案。该研究结果支持RN0191作为单药开发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风险。达歌生物:分子胶降解剂研发公司1月22日,达歌生物(DEGRON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于2024年底成功完成了超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浙江省“4+1”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Takeda Ventures、丰川资本、隆门资本、浩悦中国医疗健康基金以及AIM-HI Accelerator Fund等知名机构投资,现有股东元生创投继续加持。根据新闻稿,本轮融资将助力达歌生物在新型分子胶领域的布局,包括推进核心管线HuR(Human antigen R)分子胶的临床研究。HuR是一种此前被认为无法成药的RNA结合蛋白,在癌症和炎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达歌生物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致力于针对不可成药靶点开发新型分子胶降解剂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今年2月,该公司宣布,针对潜在“First-in-Class”靶点HuR的分子胶降解剂DEG6498,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FDA批准。达歌即将启动该药物在结直肠癌、肺癌、肝癌和其他类型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全球临床开发。DEG6498是一种强效、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分子胶降解剂小分子药物,能诱导E3泛素化连接酶Cereblon(CRBN)与RNA结合蛋白HuR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HuR蛋白的靶向降解。愈方生物:基因疗法研发公司3月10日,愈方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方创新领投,宏科百世、飞镖夏焱、江北科投及生物医药领域资深人士吴昱(Henry WU)共同跟投,现有股东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上海金浦慕和基金继续支持。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该公司的心脏基因治疗核心管线JV101的临床研发及多项心衰适应症的拓展研究。愈方生物聚焦于端粒精准调控技术平台,以衰老为视角,开发针对于心血管、神经及肾脏等常见疾病领域的高价值医疗需求的基因治疗药物。愈方生物首个适应症聚焦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开发出靶向心肌细胞端粒的创新基因治疗药物JV101,它能够有效地重建端粒的稳态,再生线粒体恢复心肌细胞功能,逆转心力衰竭疾病进程。珂阑医药:胆固醇代谢创新药研发公司2月21日消息,近日珂阑医药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创业基金领投,老股东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继续追加投资。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推进多个核心管线进入临床申报和开发,以及研发平台和团队的拓展。珂阑医药立足于糖脂代谢领域的前沿科研,聚焦胆固醇代谢通路中成药性高的创新性靶点,开展针对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及MASH)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研发工作。原研项目转化来自宋保亮院士实验室,致力于“健康代谢,健康心血管,健康生活”的理念,力争为代谢疾病患者治疗提供可选方案。针对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珂阑医药整合了新药研发中基于靶标调控机理的报告基因筛选系统,蛋白质小分子互作系统、基于靶标功能的体外药效测试系统,构建生化与细胞测试自主研发平台,全方位进行药物优化,高效推动药物研发深入与开展。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100 项与 晶核生物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晶核生物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