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鲁智豪、沈琳和龚继芳等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EGFR和HER3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这种药物在治疗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良好疗效与可控安全性。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全球最为常见的食管癌类型,目前的标准治疗通常结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铂类化疗,但仅能让少数患者长期生存,因大部分患者终会对治疗产生耐药性,长期生存率仅为10%-20%。在免疫治疗后,尚未有足够的研究探讨病情进展的晚期ESCC患者的治疗方案。在这种背景下,BL-B01D1的出现无疑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
BL-B01D1是由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物,并获得了国际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包括高达8亿美元的首付款在内的合作意向,总金额达84亿美元。BL-B01D1通过一个双特异性抗体和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的结合形成,其结构与功能备受关注。
在最近的1期临床研究中,该药物在82名先前治疗过的ESCC患者中被测试,结果显示,患者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29.3%,而剂量为2.5mg/kg的患者中cORR高达39.6%,疾病控制率为79.2%。与此同时,尽管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一些相关不良事件,但总体安全性仍被认为是可控的。
基于此研究结果,2期临床试验的推荐剂量为每3周一次,第1天和第8天给药,剂量设置为2.5mg/kg。目前,研究团队已着手启动3期临床试验,以期验证和扩展这一研究的突破性见解,并为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开辟新的视角。该研究的成功进行,不仅彰显了中国药物研发实力的提升,也为全球同类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