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帕金森病(PD)作为一种具有进行性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及α-突触核蛋白的积聚。临床上,患者常表现出运动症状,如震颤、运动迟缓、僵硬以及姿势步态障碍。同时,他们也可能经历非运动症状,包括疼痛、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左旋多巴一直被视为治疗PD最为有效的药物,但其长期高剂量使用往往伴随“开-关”现象及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的风险,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沙非胺是一种高选择性且可逆的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它能够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机制抑制多余谷氨酸的释放,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沙非胺在改善欧美PD人群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针对亚洲人群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仅在中国和日本进行过局部研究。
近日,著名期刊《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发表了一项在韩国进行的KEEP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目的是评估沙非胺以100mg/d用量在不提升左旋多巴剂量的前提下,对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并检测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整个研究持续了18周。
研究设计与方法
在KEEP研究中,研究团队共招募了199名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的韩国患者,这些患者每日经历至少1.5小时的“关”期,同时左旋多巴每日服用不低于三次,且在研究期间剂量不变。参与者先接受2周的沙非胺50mg/d治疗,之后剂量增加至100mg/d,直至研究结束。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观察每日“关”期时间的变化和PDQ-39评分的变化。PDQ-39评分较低表示生活质量较好。次要评估指标则涵盖了MDS-UPDRS运动检查和运动并发症评分的变化,以及无异动症的“开”期时间和KPPS疼痛评分等。同时,研究还记录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其严重程度和停药情况。
研究结果
在研究中,199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7岁,病程6.6年,平均每日左旋多巴剂量为721.1mg。结果显示,主要研究终点有显著改善:每日“关”期平均从6.7小时降至5.4小时,减少了1.3小时(p<0.001);PDQ-39评分从24.9下降至22.3,减少2.7分(p<0.001),改善尤以行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和羞耻感为甚。
次要研究终点也显示了详细的改善:MDS-UPDRS运动症状评分减少了1.7分(p<0.001),运动迟缓和肌强直有显著好转;运动并发症评分减少了0.7(p<0.001);无异动症的“开”期时间从9.5小时增加至10.7小时,增长了1.2小时(p<0.001);KPPS疼痛评分减少了1.5(p=0.013),其中波动相关的疼痛改善最为显著(p=0.002)。
在安全性方面,40.2%的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但大多较轻微(39.2%),且没有出现死亡或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异动症(5.5%)、头晕和恶心(各2.5%),仅有8.0%的患者因出现不良事件而停药。
结语
KEEP研究表明,作为左旋多巴的协同治疗,沙非胺显著缩短了帕金森病患者的“关”期时间,改善了运动症状并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对波动相关疼痛的改善也有明显作用。尽管作为一项单臂研究,其样本量相对其他大规模研究较小,但在亚洲人群中,此项研究为沙非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证据,进而支持其用于运动症状波动的帕金森病患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问题。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