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2025年世界胃肠病学大会(WCOG 2025)与澳大利亚消化疾病周(AGW 2025)在墨尔本隆重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殷晓煜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以墙报形式展示了齐鲁制药研发的奥曲肽微球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中的中期分析数据。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特别针对计划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患者在手术前第2至第13天接受了一次30mg奥曲肽微球的预防性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术后60天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的发生率,依照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标准评估。次要终点则包括术后生化漏、胆瘘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计划收纳78位患者,此次会上公布了前39例受试者的数据。
据统计,从2024年6月至2024年11月,已有39位患者参与研究,其中男性受试者占64.1%,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22.6。参与者中有34例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分为开腹、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所占比例分别为11.8%、35.3%和52.9%。大多数患者因胰腺腺癌(55.9%)进行手术,其余因其他病症和胰腺炎的比例分别为41.2%和2.9%。
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终点——术后60天CR-POPF的发生率为11.8%。次要终点中,术后生化漏、胆瘘和乳糜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9.4%、8.8%和2.9%。此外,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及补救性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11.8%、17.6%、17.6%和38.2%。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间没有出现患者死亡,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9天,导管留置时间为17.5天。
在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方面,39名患者中有6名(15.4%)出现不良事件,且均为轻度。
此研究的早期数据表明,术前使用奥曲肽微球可能有效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的风险,提示奥曲肽微球作为术前预防策略具有潜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研究已完成所有患者的入组,期待未来更多随访数据,进一步支持该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