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具有高患病率、低达标率的严峻现状。尽管现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 ASCVD 患者的血脂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LDL-C 达标率不理想、心血管残余风险突出、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创新疗法的涌现为血脂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从传统他汀类药物到 PCSK9 抑制剂,再到针对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ANGPTL3)、载脂蛋白 C3(ApoC3)、脂蛋白(a)[Lp(a)]等新靶点的药物研发,血脂管理正逐步从「单一降脂策略」转向「多靶点全面管理」。与此同时,国际指南的更新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推动了血脂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2025 年 10 月 16 日~19 日,第 36 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5)在北京盛大召开。在大会期间,特别举办了一场针对「血脂管理」的圆桌讨论。本次圆桌会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传玉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和恒瑞医药副总裁霍仕文先生,围绕「从「心」定义降脂未来——论血脂管理困境与创新药物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希望通过本次圆桌会,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共同推动我国血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与会专家及企业领导Q1:众所周知,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在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基数庞大,但整体达标率仍不理想,ASCVD 患者的血脂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请您从临床角度谈谈,当前我国血脂管理存在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李建平教授李建平教授:我国血脂管理存在多方面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首先,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我国 18 岁以上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约 40%,患者基数约为 4 亿。血脂管理的关键在于以 LDL-C 达标作为控制 ASCVD 风险的主要抓手[1-3]。然而,当前 LDL-C 达标率整体不理想,尤其在危险分层较高的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基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的近 70 万人血脂异常数据库分析显示,极高危人群(即已确诊 ASCVD 的患者)达标率不足 10%。此外,流行病学趋势还揭示出若干特点:疾病风险控制方面,随着体质指数(BMI)升高,各危险分层的达标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从人口学特征看,老年人群达标率相对较好,而中青年人群达标率较差,这部分人群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较重家庭负担,但血脂管理效果不佳;此外,女性达标率低于男性,中等 GDP 水平地区的达标率优于最高和最低 GDP 水平地区。这些特征为未来血脂管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线索。其次,在血脂管理领域,残余风险问题仍然存在。尽管 LDL-C 是首要干预靶标,但甘油三酯(TG)相关风险的增加已成为关注焦点[1,4],TG 与 ASCVD 的相关靶点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流行病学层面关联已得到验证。目前已有多种降 TG 的药物可供患者选择,但是否能转化为预防 ASCVD 的策略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 TG 升高对脂蛋白颗粒亚组分的影响,例如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4]。最后,在体系建设方面,血脂管理需要医疗机构、企业和政府多方协同推进。当前基层对 ASCVD 的防控,尤其是血脂管理仍存在不足。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相比,血脂问题未得到同等重视,且医院化验单的标注方式(如正常值范围)易引发患者和非心血管专科医生的困惑。因此,亟需通过合作完善血脂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提升整体防控水平。Q2:ESC 2025 年会上发布的《2025 年 ESC/EAS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更新》势必将为我们的临床实践带来新的思考。请您结合 ESC 2025 新指南,谈一谈在血脂管理策略上有哪些核心的更新要点或新理念值得关注?高传玉教授高传玉教授:结合《2025 年 ESC/EAS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更新》、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CCS)与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指南,当前血脂管理策略呈现出若干重要进展[5-7]。首先,LDL-C 依然是所有 ACS 患者至关重要的干预靶点。新指南明确提出,无论是 ACS 还是 CCS 患者,若危险分层为超高危,均需将 LDL-C 水平统一控制在 1.4 mmol/L 以下[5-7];若患者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仍无法达标,则必须在他汀基础上联合其他降脂药物,例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 单克隆抗体等药物,这为血脂管理提供了联合治疗的新思路[5-7]。此外,除 LDL-C 这一核心靶点外,新指南还对其他血脂管理靶点提出了明确建议[5]。当前以 LDL-C 为降脂治疗的核心干预靶点,旨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管理效果不理想及残余风险问题。除了李建平教授所提到的 TG 靶点,Lp(a)、ANGPTL3等血脂管理靶点也被国际指南重点提出,为应对 LDL-C 控制不佳患者的残余风险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最后,心血管领域在风险评估与早期干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针对中青年与老年人群发病率均较高的现状,新指南强调需通过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实现早期干预。传统的 SCORE 风险评估系统已升级为 SCORE2(用于年龄 < 70 岁人群),并对 ≥ 70 岁老年人群进一步细化出 SCORE2-OP 模型。这些新型风险模型纳入了更多危险因素,同时兼顾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形成了更为完善的 10 年心血管风险预测体系,对实现早判断、早干预和早管理,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Q3:在 LDL-C 这个核心战场之外,ANGPTL3、ApoC3、Lp(a) 等一系列新靶点和新药物的涌现,正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治疗武器库。这是否意味着,临床实践正逐渐从「单纯降低 LDL-C」转向多靶点干预的「综合管理」?请您针对上述不同的降脂靶点,谈谈哪些治疗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残余风险?梁春教授梁春教授:在 ASCVD 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始终居于首位,且当前血脂管理的控制率相较于高血压等疾病更为不理想[1,3]。以 LDL-C 为核心靶点的干预策略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临床观察发现,即使将 LDL-C 控制在较低水平或实现达标,部分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依未得到理想控制[4];同时研究数据也指出,部分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其 LDL-C 水平并不高,但可能伴有 TG 或 Lp(a) 等指标升高,同样存在心血管残余风险[8]。这提示除 LDL-C 这一明确靶点外,其他血脂相关靶点在心血管残余风险管理中同样至关重要,心血管事件管理正从单靶点迈向多靶点协同干预,以进一步降低残余风险,这一过程虽必要,但任重而道远[4]。近年来,针对 ANGPTL3、ApoC3 及 Lp(a) 等新靶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一系列进展。ANGPTL3 靶点作用于肝脏,其作用机制不同于他汀类药物与 PCSK9 抑制剂,在降低 LDL-C 与 TG 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效果;ApoC3 靶点则为降低 TG 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此外,Lp(a) 近年来备受关注,其水平可能更具遗传异质性,与遗传背景密切相关。既往烟酸类药物可降低 Lp(a) 约 10% 左右,PCSK9 抑制剂可降低约 30%,但相关研究结果均为中性。目前,小干扰 RNA(siRNA)等新型药物可将 Lp(a) 水平大幅降低 80%~90%,相关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其主要终点结果值得期待。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指标的升高可预测 ASCVD 风险,但预测指标并不等同于干预靶标,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干预价值。未来,随着对心血管残余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入,降脂治疗策略必将从当前以 LDL-C 为中心的大众化治疗模式,逐步转向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干预新时代。在临床实践中,即使患者 LDL-C 已达目标值,若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在进展或心血管事件持续发生,临床医生需要深入探究是否存在 Lp(a) 升高、TG 异常等残余风险因素。因此,未来的血脂管理将在严格控制 LDL-C 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患者群体进行精准的靶标识别和个体化干预,从而更有效地降低 ASCVD 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Q4:「全面血脂管理」的落地,最终离不开创新药物的支撑。目前,恒瑞医药在血脂领域布局了多款创新药物,包括瑞卡西单抗、SHR-1918 以及 ApoC3 siRNA 等。作为民族企业代表,能否介绍恒瑞医药在这一领域的战略规划,以及这些创新药物将如何推动血脂管理的进步与优化?霍仕文先生霍仕文先生:恒瑞医药始终致力于研发创新药物,以解决患者面临的临床难题,公司组建了超过 5,000 人的研发团队,聚焦于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并优化已有治疗方案。在 PCSK9 抑制剂领域,恒瑞医药的「瑞卡西单抗」作为全球第七个上市的 PCSK9 单抗,在研发过程中始终思考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与优化,最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长效给药,III 期临床阶段可实现最长三个月给药一次,且目前已获批每两个月给药一次的方案[9,10]。瑞卡西单抗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以总结为「521」:「5」指单药注射可实现 50% 以上的 LDL-C 降幅;「2」指最长每两个月给药一次;「1」指该产品是首个获批单药适应症的 PCSK9 抑制剂。这一方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10],在当前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的降脂治疗背景下,考虑到中国患者对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较差的特点,瑞卡西单抗可解决大多数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管理需求。目前,该产品即将参与国家医保谈判,若成功纳入医保目录,将有助于缓解更多患者的经济负担。在 TG 管理领域,恒瑞医药也进行了全面战略布局。针对 ANGPTL3 靶点的创新药物「SHR-1918」I 期临床数据显示出明显疗效,降 TG 水平可达 82.8%,同时降低 LDL-C 达 49.1%。目前,该产品的研发进度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随着后续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推进,有望为复杂血脂异常患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企业还布局了针对 ApoC3 靶点的 siRNA 药物,该创新分子有望实现每年给药一次的重大突破,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恒瑞医药将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与临床专家的深度合作,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更多适合中国人群的新药和好药,致力于推动中国血脂管理水平的进步,为「健康中国 2030」战略目标贡献力量。Q5: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请各位谈谈对血脂管理未来发展的看法。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在血脂管理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从而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健康改善和预后提升。李建平教授:未来血脂管理的发展应着重于两个关键层面。在研究层面,当前正是联合推进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时期。除了现有 PCSK9 抑制剂外,针对 Lp(a)、ApoC3 和 ANGPTL3 等残余风险靶点的新型生物制剂已进入不同研发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即将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将公布两项来自中国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一款三靶点药物和一款针对 Lp(a) 的 siRNA 药物,分别处于 I 期和 II 期临床研究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在血脂领域创新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在实施层面,必须将关注重点转向基层医疗机构,因为基层是 ASCVD 防治的主战场,只有在加强创新研发的同时,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运用现有技术手段和药物有效管理患者,才能迎来 ASCVD 发病率的拐点。梁春教授:未来血脂管理领域的发展应着眼于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鉴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往往需要 20~30 年,对慢性病的防治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药物的便捷性和作用持续时间,通过剂型改良和给药方案优化来提高患者依从性。另一方面,针对新兴靶点需要积极开展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其在 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定位与价值。简而言之,血脂管理既要推动前沿创新,也要注重基层落地。在加强患者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医药科技的最新成果,如长效制剂等创新方案,有效解决老年社会背景下患者用药依从性这一关键问题。高传玉教授:未来血脂管理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首先,血脂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多靶点进行全面管理,以实现更精准和有效的血脂控制。尽管现有药物种类丰富,但在 LDL-C、Lp(a) 和 TG 等指标管理方面仍未能充分满足临床需求。其次,亟需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已知危险因素实施更严格的管理,同时加速新药研发和新靶点探索。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制药企业研发的新型靶向药物,也需要加快推进临床验证与实际应用,确保其能够切实为患者带来治疗获益,并发挥预防作用。第三个重要方向是转变药物研发思路,从目前的阻断剂、抑制剂转向开发促进代谢的新型药物。未来有望研发既能满足大家正常饮食需求,又能促进机体代谢的新型治疗方案,这将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体验和健康管理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临床专家与创新药企共同承担责任,构建全新的 CVD 防治体系。霍仕文先生:基于临床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恒瑞医药将持续加大在血脂领域的研发投入,致力于开发更多创新药物,为临床专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工具。同时,企业近期已与国家卫健委基层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融动权威专家、联合开展基层医师教育培训等方式,共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患者管理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专家简介李建平 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高血压精准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血管稳态与重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心血管代谢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牵头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 项▲上下▼高传玉 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心血管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 全国综合医院百佳优秀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致力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尖端基础研究、晚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心脏重症救治和康复•主编专著 7 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152 篇,授权发明专利 1 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国家科技二等奖一项,中华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承担省重大项目等课题 20 多项▲上下▼梁春 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FESC/FAC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学组 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介入质控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下▼霍仕文 先生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 生物制药事业部 总经理✩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内容策划:马腾内容审核:张晓燕题图来源:图虫创意参考文献[1].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37-271.[2]. 王运利. 青春期血脂异常的注意事项[J]. 青春期健康,2023,21(9):10.[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5,40(6):521-559.[4]. 全面管理血脂相关心血管风险专家共识(2025)制订专家组,等. 全面管理血脂相关心血管风险专家共识(2025)[J/O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5,8:e1000192(2025‑09‑30).[5]. François Mach,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5. ehaf190.[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589-614.[7]. Rao SV, et al. Circulation. 2025 Apr;151(13):e771-e862.[8]. Zhu L, et al.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 Nov 8;22(1):474.[9]. Xu M,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4 Nov 12;84(20):2026-2036.[10]. Sun Y,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4 Nov 12;84(20):2037-204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