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
期
看
点
在当前肿瘤治疗领域,药物组合策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多药联用策略旨在通过靶点互补和机制协同,提升治疗效果。却也引发行业争议:在肿瘤治疗领域,药物叠加究竟是创新突围,还是资本裹挟下的资源浪费?
本期内容
01
创新药联合探索成趋势
02
B7H3 ADC是何来头
03
临床投入的“性价比”困局
04
总结与展望
【01 创新药联合探索成趋势】
宜联生物丨康方生物
2025年8月4日,根据CDE官网公示,宜联生物递交的一项B7H3 ADC药物YL201,联合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得到批准,这也是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启动的首个联合ADC临床。
映恩生物丨BioNTech
映恩生物与BioNTech也于近期启动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计划评估B7-H3 ADC(DB-1311)与PD-L1/VEGF双抗BNT327或Trop2 ADC DB-1305的联合疗法,涵盖肝癌、肺癌、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瘤,计划招募440名患者,预计2030年完成。
B7-H3(CD276)作为一种在多种肿瘤中过度表达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其ADC研究迅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30余个针对B7-H3的ADC项目在研,其中约14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在既往多篇文章中提及,
B7H3 ADC丨全球三期研究汇总 ,翰森、宜联双雄并逐
B7H3 ADC 三期竞逐丨 默沙东开展2项,齐鲁、宜联、翰森紧随其后
02 B7H3 ADC是何来头
上述的联合疗法,从机制上讲是可行的,B7-H3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既能抑制T细胞活性,又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移。DB-1311作为新一代ADC,通过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释放肿瘤抗原激活免疫应答。BNT327(原普米斯PM8002)同步阻断PD-L1免疫抑制通路和VEGF促血管生成通路,理论上可解除免疫微环境抑制并阻断肿瘤营养供给。
除了机制上存在互补性以外,DB-1311的临床前数据也展示出不俗的效果: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中,DB-1311单药ORR为28%,联合PD-1单抗后提升至42%。且近年来,B7-H3 ADC逐步成为研发的热点。在B7H3 ADC 登顶《自然·医学》,宜联生物掀起全球合作高峰的核心管线揭秘!一文中就处在研发前列的宜联生物的B7H3 ADC做过介绍,简要信息如下:
《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宜联生物的B7H3 ADC(YL201)的重磅研究。这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312名晚期实体瘤患者,涵盖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鼻咽癌(NPC)、非小细胞肺癌(NSCLC)、食管鳞癌(ESCC)等多种肿瘤类型。
Study flowchart and patient disposition
总体疗效:287例可评估患者中,ORR为40.8%, DCR为83.6%。mPFS为5.9个月, mDOR为6.3个月。此外,研究中还提到关键一点,尽管B7H3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但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B7H3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反应并无显著相关性。这提示YL201的疗效可能不完全依赖于B7H3的表达量,为未来在B7H3低表达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宜联生物旗下最为核心的产品之一,YL201的临床表现不仅验证了B7H3作为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也为ADC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目前,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启动(NCT06612151和NCT06629597),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精准治疗领域的地位。
而本次介绍的联用试验,B7H3 ADC是来自映恩生物的DB-1311,该产品是基于映恩生物独创的 DITAC 技术平台开发,该平台通过优化抗体、连接子及载荷的组合,提升药物稳定性和靶向性。
2023 年 4 月,映恩生物与 BioNTech 达成协议,后者获得 DB-1311 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预付款 1.7 亿美元,总交易额超 15 亿美元。
BioNTech基于本身创新转型的迫切需求,引进了非常多的早期在研产品,普米斯的PD-L1/VEGF双抗是成熟联用靶点的双抗技术迭代,与引进的B7H3 ADC进行早期联用尝试,也是情理之中。虽然从理论机制和早期临床数据上看,B7H3 靶点潜力巨大,但风险同样存在。
03 临床投入的“性价比”困局
理论上,各种创新药物叠加,有效覆盖肿瘤患者人群,预期效果良好,应该是企业愿意开展的临床方向,但仔细想来,风险性会吓退很多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研发投入黑洞:
该项研究横跨多个国家/地区,预计2030年完成,仅患者筛查和随访成本预计将超1.2亿美元。对比之下,单药III期临床试验平均成本约8000万美元。联用药物的成本,远远高于单药,且存在析因风险,后续跟药监部门沟通也需要圆满回答药物叠加的机制和临床效果验证。
安全性隐患叠加:
ADC的血液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当下部分ADC药物展示出来的更具有伤害性的间质性肺炎AE,与双抗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肠炎)可能产生协同毒性。
靶点扎堆的恶性循环:
全球已有23个B7-H3 ADC进入临床,其中15个在中国;PD-L1/VEGF双抗赛道拥挤度排名双抗类前三。
临床资源挤兑:
国内三甲医院肿瘤科统计显示,ADC联合试验的患者招募周期已达9个月,较单药试验延长3倍,间接导致其他创新靶点研究停滞。
综上所述,创新药物的不断叠加,成本水涨船高,所获得的预期疗效,往往被安全风险给淹没。还是期望缓慢开展,理论和早期临床做扎实了,再慢慢推进。但也知晓,当下的投资环境,必然驱使在早期就要让投资者看见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当下临床试验设计和推进的困境。
基于上述的困境,如若必须做,那还是建议要精准人群,实现定向突破:
该试验可以首次纳入B7-H3中高表达且PD-L1 高表达的富集人群,通过生物标志物缩小目标患者池,预计有效率提升30%。其次,可以采用动态疗效监测模型,若中期分析(2027年)未达到ORR相应的的阈值,将提前终止低效队列,可节省30%预算。此外,也可以进行企业间的早期合作,进行里程碑式成本分担机制。这一点,也是很多企业正在执行的事情。相信行业的“聪明”性。
04 总结与展望
映恩生物与BioNTech、宜联生物与康方生物的的这场“三药联用”豪赌,既展现了中国药企在组合疗法设计上的前沿视野,也暴露出行业对“靶点内卷”的路径依赖。当资本市场为“泛癌种”“双抗ADC”等概念狂欢时,更需要冷静审视:是真正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机制突破,还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资源竞赛? 答案或许藏在2030年的临床终点数据里,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仅靠一场赌局决定。Biotech前瞻团队将持续跟进行业最新前沿进展,及时预警,敬请关注、点赞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