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导致漏诊与误诊,多学科协作(MDT)在疾病管理中至关重要[1]。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EGPA的诊疗流程,医学界特别举办“EOS思辨录·大咖论道”系列学术研讨会,汇聚国内呼吸与风湿免疫领域专家,围绕EGPA的早期识别、精准诊疗及MDT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10月20日,第四期“EOS思辨录·大咖论道”研讨会顺利召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戴元荣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夏俊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扶琼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谈文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严青然教授云端聚首。戴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汇聚多学科智慧,进一步优化EGPA的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策略,提升EGPA综合管理水平。多学科专家共议EGPA早期识别与精准评估夏俊波教授围绕EGPA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与诊断要点,展开了精彩分享。夏教授指出,EGPA是一种少见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以中小血管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和显著的外周血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病理特征,全球患病率约15.27/百万[1,2]。其临床表现呈多系统受累谱系分布,典型者可表现为“三联征”:哮喘、外周血EOS增多及多器官损害[3]。据统计,95%-100%患者存在哮喘,且多早于系统性血管炎表现,是重要的早期识别线索[4]。图1 EGPA临床表现的频谱分布[3]夏教授表示,目前尚无统一的EGPA诊断标准,主要依赖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或2022年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分类标准。同时,由于EGP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面临诸多挑战,常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及其他系统性血管炎相混淆[5]。因此,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活检证据,进行MDT综合评估。多维对话:共探EGPA临床表现、诊断难点与MDT路径基于夏教授的专题分享,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实践见解,围绕以下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EGPA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该疾病会对患者造成哪些危害?临床上如何诊断EGPA?其诊断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如何更精准地识别此类患者,从而实现早诊断?多学科协作在EGPA诊疗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夏俊波教授补充道,EGPA患者常表现为哮喘、咳果冻样痰、活动后呼吸困难及外周血EOS升高相关的症状加重,易被误诊为哮喘急性发作。教授进一步建议,临床中应重点关注EOS升高伴多系统受累的“局限型”患者,并结合影像学及ANCA检测进行早期识别。扶琼教授指出,EGPA血管炎期患者多见于风湿科,常见多发性单神经炎、皮肤损害及动静脉栓塞/缺血等系统性血管炎表现,而呼吸科可更早接触到以难治性哮喘、鼻息肉为首发疾病的早期EGPA患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外周血EOS增多、血管炎证据及排除其他EOS增多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ANCA敏感性较低,诊断价值有限。扶教授进一步强调,早期识别不典型病例尤为关键,需警惕难治性哮喘伴EOS升高的EGPA患者。谈文峰教授指出,EGPA早期识别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目前,EGPA诊断仍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ANCA阳性率仅30%-40%,且ANCA阳性与阴性可能代表不同表型,机制尚不清晰。同时,临床中还需警惕部分患者出现心肌受累、血栓事件等重症表现。严青然教授指出,EGPA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学科差异:呼吸科多见ANCA阴性、以难治性嗜酸性哮喘为首发的“嗜酸性粒细胞型”;风湿科多见ANCA阳性、急性起病伴系统性血管炎的“血管炎型”;另有部分患者气道症状较为隐匿。目前,EGPA确诊多基于医师对血管炎的综合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基于此,严教授强调,MDT对全面评估、早期识别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临床诊疗需整合多学科力量,优化早诊早治路径。解析生物靶向治疗,助力EGPA精准化管理扶琼教授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围绕精准医疗时代生物制剂在EGPA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扶教授指出,EGPA核心病理机制是白介素(IL)-5介导的EOS过度活化与组织浸润,导致多器官损伤。目前,临床中传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但长期使用常导致较多不良反应,且疾病复发率高达40%以上,临床上仍存在诸多未满足需求[6]。近年来,随着靶向EOS生物制剂的出现,EGPA的治疗格局迎来了新突破。相比传统治疗,美泊利珠单抗和本瑞利珠单抗展现出更多的临床获益[7-9]。同时,MANDARA研究显示,本瑞利珠单抗在降低痰液EOS及ANCA阳性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8,10]。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瑞利珠单抗治疗24个月时,不仅提高了EGPA患者的疾病缓解率,还有效降低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11]。基于此,扶教授指出,靶向EOS的生物治疗正推动EGPA进入个体化、精准化管理的新阶段,为患者带来更优的长期预后。专家论道:共话EGPA管理新策略结合扶琼教授的专题分享内容,与会专家围绕EGPA治疗策略的优化展开了深入探讨,就以下关键临床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观点碰撞:EGPA传统治疗方案效果如何?目前临床上存在哪些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与传统治疗相比,生物制剂对EGPA患者而言,关键获益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做好EGPA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生物制剂在其中具有哪些优势?夏俊波教授指出,相较于传统治疗,生物制剂为EGPA治疗带来了新突破,其关键获益在于实现更持久的疾病控制与激素减停。尤其是靶向IL-5R/IL-5通路的药物,可有效降低EOS水平,减少激素用量,提高缓解率,改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可作为EGPA长期管理的重要选择。同时,夏教授强调,呼吸科医生应特别重视在EOS计数>1000/μL,伴明显上下呼吸道症状,且无其他系统受累的患者中排查局限性EGPA,动态监测其血管炎抗体变化,这类患者在8-12年后可能进展为血管炎期,甚至出现重症EGPA,应该早期识别与积极预防。谈文峰教授指出,目前,在EGPA管理方面缺乏长期数据,维持治疗时长尚不明确。传统治疗虽能诱导缓解,但复发率高,长期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生物制剂在疾病维持期可明显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促进激素减量。谈教授进一步强调,临床中还需结合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等工具评估病情,根据临床亚型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同时,长期随访应密切监测疾病活动与器官损伤,以及时调整治疗。严青然教授指出,生物制剂可有效降低EGPA患者EOS水平、减少激素用量并改善生活质量,但完全停药者不足半数,这也提示EGPA发病机制复杂,并非单纯由EOS驱动。严教授进一步指出,外周血EOS水平对复发预测价值有限,临床上仍需结合患者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制剂在维持缓解中具有一定优势,但重症患者仍需以免疫抑制治疗为基石。总结在浓厚的学术思辨氛围中,第四期“EOS思辨录·大咖论道”研讨会圆满落幕。戴元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EGPA诊断极具挑战性,需结合呼吸、风湿免疫及变态反应科等多学科视角,多方位评估多系统损害程度。生物制剂的出现优化了以2型炎症为主的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管理路径,并提出了“Clinical Remission”概念在EGPA中的应用尚需谨慎。戴教授强调,EOS减少对EGPA诊疗虽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唯一关键环节。因此,生物制剂在EGPA中的定位应根据患者病情阶段和严重程度进行灵活调整,不能单纯期待达到“Clinical Remission”。目前,生物制剂(如本瑞利珠单抗)在减少激素用量方面表现出色,未来更多药物上市将进一步丰富治疗选择。最后,戴教授指出,尽管目前EGPA临床管理经验有限,但通过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CP)数据和实践病例的积累,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精准治疗策略。专家简介戴元荣 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肺癌诊治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功能学组委员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市防痨协会理事长国际呼吸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哮喘杂志编委Lancet呼吸中文版编委主编《肺功能检查在气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一书:人卫出版社2013.10主编《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病诊治》一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夏俊波 教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学会胸部肿瘤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呼吸治疗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肺功能联盟常委浙江省慢阻肺专家联盟常委杭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主攻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机制、临床诊治与管理扶琼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风湿病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上海感染与化疗学会青年委员谈文峰 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先后在包括Arthritis Rheum等在内的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严青然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主任医师,过敏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中国医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委员亚太风湿病学会(APLAR)青年委员欧洲硬皮病试验和研究组(EUSTAR)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委员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USZ)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RD、AR等杂志发表论著20余篇,Lancet Rheumatology等杂志审稿人参考文献:[1]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编写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5):418-439.[2]Comarmond C, Pagnoux C, Khellaf M, et al.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Churg-Straus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383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French Vasculitis Study Group cohort. Arthritis Rheum. 2013;65(1):270-281.[3]Fagni F, Bello F, Emmi G.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Dissecting the Pathophysiology. Front Med (Lausanne). 2021;8:627776.[4]Trivioli G, Terrier B, Vaglio A.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Rheumatology (Oxford). 2020;59(Suppl 3):iii84-iii94.[5]Grayson PC, Ponte C, Suppiah R, et al. 2022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Allianc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Ann Rheum Dis. 2022;81(3):309-314.[6]Cottin V, Bel E, Bottero P, et al. 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 of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Churg-Strauss). Eur Respir J. 2016;48(5):1429-1441.[7]Chung SA, Langford CA, Maz M, et al. 2021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Vasculitis Foundation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1;73(8):1088-1105.[8]Wechsler ME, Nair P, Terrier B, et al. Benralizumab versus Mepolizumab for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N Engl J Med. 2024;390(10):911-921.[9]Molina B, Padoan R, Urban ML, et al. Dupilumab for relapsing or refractory sinonasal and/or asthma manifestations in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a European retrospective study. Ann Rheum Dis. 2023;82(12):1587-1593.[10]Late Breaking Abstract. Benralizumab reduces eosinophils and ANCA in sputum in EGPA. Available online: https://doi.org/10.1183/13993003.congress-2024. PA5372. [11]Nolasco S, Portacci A, Campisi R,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nti-IL-5/Rα biologics in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a two-year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nt Immunol. 2023;14:1204444.
发布于: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