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临床试验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2期IIT PErioperative CISGEM + Rilvegostomig in High-Risk Resectable Intra 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hase II Single Arm Study - Multicenter
The goal of this trial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CISGEM and Rilvegostomig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works to improve outcomes of patient undergoing surgery of high-risk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Phase I, Multicenter, Dose Finding and Dose Confirmation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Safety of Subcutaneous Rilvegostomig in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Standard of Care Therapy (ARTEMIDE-subQ)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ubcutaneous (SC) dose that gives rilvegostomig exposure comparable to the intravenous (IV) exposure, and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PK) and safety of SC rilvegostomig in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standard of care therapy for whom immunooncology (IO) monotherapy would be deemed appropriate by the investigator.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1/2期 A Phase Ib/II Open-Label, Multicentre Platform Study Evaluating Novel Combinations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ultiple study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novel-novel combinations or novel ag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NSCLC.
100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专利(医药)
2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文献(医药)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Retraction of: Volrustomig/Rilvegostomig related “triple M”—myasthenia gravis and overlap syndrome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Retracted: Volrustomig/Rilvegostomig related “triple M”—myasthenia gravis and overlap syndrome
Article
作者: Weaver, Jamie M J ; Keh, Ryan Y S ; Cooksley, Tim
188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新闻(医药)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
期
看
点
来源:https://arcusbio.com/
创新药的研发犹如跟上帝掷骰子,投资者总希望依托早期信号博个大的,告诉你,不可能。二期的惊艳效果,不一定在三期之中成为很好的基础验证结果。但现在热钱涌入创新赛道,我始终佩服大罗的原因是他代表着刚入行业内的合规和正能量,其次,在各种创新药迭代之际,即使自己研发落后,失败也要把经验告诉给同行,这种创新性让人认可,这才是我们做药人应该有的坚守。TIGIT与其同源配体PVR的结合直接抑制淋巴细胞激活。TIGIT和PVR广泛表达在不同类型的实体瘤中,说明TIGIT-PVR信号通路可能是一种主要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是继PD-1/PD-L1之后的新型免疫检查点。但曾被寄予厚望的TIGIT靶点。但TIGIT单抗接连失利 ,为该赛道的研发蒙上阴影。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有四家企业在逆势困境中依然坚持差异化创新,能否迎来TIGIT靶点的月明时刻?
本期内容
01
TIGIT单抗失败案例汇总
02
四款TIGIT创新疗法
03
总结与展望
【01 TIGIT单抗失败案例汇总】
近日,ESMO大会公布的摘要议程显示,罗氏将在10月的柏林会议上完整公布其TIGIT抗体tiragolumab四项关键研究的失败数据。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尽管药物开发已终止,罗氏仍选择全面公开数据。
作为TIGIT领域投入最早、押注最重的制药巨头,罗氏在这一靶点上的研发投入据估计高达60亿美元,如今这一决策无疑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TIGIT单抗的研发吸引了一众MNC—默沙东、罗氏、百时美施贵宝等巨头均因疗效或安全性问题中止或暂停临床试验。百济神州也宣布终止其抗TIGIT抗体ociperlimab的肺癌临床开发项目,提示该靶点的临床转化难度较高。就既往失利信息进行汇总如下:
罗氏丨 tiragolumab
在最新的罗氏半年报中,TIGIT单抗tiragolumab已经完全消失在罗氏管线中。
罗氏曾看中Tiragolumab与阿替利珠单抗的双重阻断可能有助于克服免疫抑制并恢复免疫反应。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SKYSCRAPER-01和SKYSCRAPER-06研究的失利,让罗氏大受打击。
Pivotal trials of tiragolumab
在其他肿瘤治疗领域,如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III期研究SKYSCRAPER-08中,tiragolumab联合atezo和化疗在PFS和OS方面有显著改善,显示出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但样本量和随访尚不足以支撑注册性上市申请,后续数据有待公布。Tiragolumab仅存在肝癌领域有所建树,但此次管线更新,肝癌III期也不再进行,遗憾离场。
GSK & iTeos Therapeutics丨 belrestotug
2025年5月,GSK宣布停止与iTeos在belrestotug上的合作;数周后,iTeos因资金与临床进展受限被迫关闭,公司业务全面终止。
设计:belrestotug联合GSK PD-1抑制剂Jemperli在EGFR/ALK阴性晚期NSCLC及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中进行Ib/II期探索性研究。
结果:即便与Jemperli联用,belrestotug未能较单用Jemperli显著改善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头颈部癌患者同样未观察到明确临床获益。
默沙东丨vibostolimab
与此同时,默沙东的TIGIT项目也遭遇挫折。
2024年8月8日,默沙东终止了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3期研究,因MK-7684A组合疗法未能达到主要的总体生存终点,并与更高的不良事件率相关。此前,默沙东还因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导致较高的停药率而终止了黑色素瘤的三期试验。尽管如此,默沙东仍在三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期试验中评估vibostolimab与Keytruda的联合疗效,并继续在小细胞肺癌领域进行其他尝试。
百济神州丨 ociperlimab
2021年12月,诺华以3亿美元预付款从百济获得ociperlimab的许可授权,获得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该药物的权利。彼时,百济已针对该分子开展了广泛开发计划,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多个实体瘤适应症。
然而不到两年后,2023年7月,诺华基于“当前综合信息(包括二期数据、获益/风险比、竞争格局、时间规划、开发计划及未来投资)”决定退出合作。
2025年5月,基于三期AdvanTIG-302研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预设无效性分析结果。百济神州近期宣布,将不再继续投资其抗TIGIT疗法ociperlimab的研发。
02 四款TIGIT创新疗法
尽管如此,许多公司仍在积极开发TIGIT疗法,主要因为其早期疗效信号令人鼓舞。继续全速推进TIGIT靶点药物研发的MNC首推阿斯利康:
TIGIT尚存一息,单抗频繁失利,阿斯利康狂开双抗三期
阿斯利康丨rilvegostomig
阿斯利康用于PD‑1/TIGIT双抑制的rilvegostomig正展开大规模Ⅲ期临床项目,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胆道癌等实体瘤中共有10项Ⅲ期研究在研。
Ongoing Trials with Rilvegostomig
来源:https://clinicaltrials.eu/inn/rilvegostomig/
阿斯利康还联合第一三共探索将rilvegostomig与抗体偶联药物Datroway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特定亚型。这一广泛的开发布局旨在使rilvegostomig(其TIGIT成分源自Compugen的COM902授权)成为“同类最佳”的免疫肿瘤治疗,并成为组合疗法的首选IO骨干。
除Ⅲ期项目外,阿斯利康还在多种肿瘤类型及与多种标准疗法和新型药物联合中,开展rilvegostomig的早期研究。
此外,阿斯利康在临床设计上也更细致,聚焦于最有可能从PD‑1/TIGIT共抑制中受益的患者群体。
至少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阿斯利康的策略初见成效。该公司于5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公布的Ⅲ期Ib数据显示,rilvegostomig联合Datroway作为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可实现57.5%的经确认总缓解率(ORR)和95%的疾病控制率。
Gilead与Arcus丨domvanalimab
与阿斯利康同步布局晚期TIGIT市场的还有Gilead与Arcus Biosciences,它们共同开发单抗domvanalimab用于实体瘤。
与rilvegostomig不同,domvanalimab仅靶向TIGIT;为同时抑制第二免疫检查点,两家公司将其与Arcus的PD‑1单抗(赛帕利单抗)及化疗联用,拟用于NSCLC、上消化道癌的一线治疗(均为晚期项目),以及头颈癌的中期研究。
2023年11月,Gilead和Arcus公布Ⅱ期EDGE‑Gastric试验数据,domvanalimab方案经治疗后实现59%的ORR;在高PD‑L1表达患者中,ORR高达80%,6个月PFS达77%。
2024年6月的后续数据显示,该组合截至中位49.4周的随访期依然维持疗效:整体人群ORR仅略降至58.5%,12个月PFS达57.6%。
目前,Gilead和Arcus已将domvanalimab推进Ⅲ期试验。STAR‑221研究于2024年6月启动,评估domvanalimab+赛帕利单抗+化疗在HER2阴性胃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疗效,初步结果预计2026年发布。
Agenus在失去重量级伙伴后继续前行
2021年5月,TIGIT领域方兴未艾之时,施贵宝(BMS)向Agenus支付2亿美元预付款,获得其TIGIT抗体AGEN1777的许可,并承诺高达13.6亿美元的里程碑款。
但BMS最终认为该合作弊大于利。2024年8月,BMS撤销合作,将AGEN1777专利权归还Agenus;根据Agenus 8月2日提交的SEC文件,因“更广泛的战略管线调整”而终止协议,并于次年1月26日正式生效。
SEC文件显示,Agenus与BMS合作期间获取了“丰富的安全性数据”,并“显示一定的临床活性”信号。2024年8月,Agenus表示将“探索进一步开发或再许可”AGEN1777,但尚未公布具体计划,可能会与旗下其他免疫肿瘤疗法组合。
不过,Agenus当前正推行战略重心调整,旨在将2025财年现金消耗降至1亿美元以内,因此短期内可能不会公布TIGIT项目的下一步动向。
Mereo寻求战略合作推进etigilimab
最后登场的是Mereo BioPharma及其颇具挑战的etigilimab项目——这是一款IgG1单抗,靶向TIGIT,旨在“增强T细胞和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与Gilead/Arcus的静默Fc不同,Mereo刻意保留etigilimab的Fc功能,以在减少调节性T细胞的同时维持CD8+细胞毒性T细胞水平,从而兼顾抗癌作用与安全性。
早期I期/II期数据显示出临床潜力。2023年10月公布的40例患者数据显示,25%的ORR中包含3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1例患者病情稳定超过120天,7例受益维持超一年。
然而,尽管机制与临床数据可圈可点,Mereo仍难以为etigilimab招来足够支持。早在2019年6月——Celgene被BMS以740亿美元巨资收购前数月——Celgene就放弃了etigilimab的许可选择权,尽管当时Mereo正与BMS的PD‑1抗体nivolumab联用推进研发。
此后,即便2023年中期读出中期数据,业界对etigilimab仍未表现出足够兴趣。Mereo在2024年年终报告中透露,TIGIT项目已被搁置。“我们计划将etigilimab再许可或出售给第三方,以获取更多资源推动其后续开发,”公司写道。
03 总结与展望
TIGIT单抗的接连失利,也为行业提供了关键经验——靶点验证需结合严谨的临床试验设计与生物机制研究,避免盲目跟风投入。
尽管TIGIT靶向之路充满坎坷,四家公司的差异化策略为临床转化带来机会。未来需结合更严谨的通路机制研究与精准的患者筛选,方能在这一新兴免疫检查点领域取得突破。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
期
看
点
2025年9 月 22 日,CDE 官网显示,阿斯利康奥希替尼新适应症国内申报上市。根据公开资料和临床试验进展,推测适应症可能为:单药或联合化疗用于新辅助治疗可切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截图来自:CDE 官网
但近年来,奥希替尼肺癌领域的王者地位不断面临新的竞争者。例如,强生自主研发的埃万妥单抗(EGFR/c-Met双抗)和Lazcluze(拉泽替尼)药物组合的潜在最高销售额预测超过50亿美元,并正面与阿斯利康的Tagrisso(甲磺酸奥希替尼)竞争,与奥希替尼相比,展示出巨大的OS生存获益。由此成为首个在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相较于现有标准治疗具有生存期优势的方案。但奥希替尼并不想坐以待毙,近日,奥希替尼联合化疗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在OS这一关键次要终点方面表现出统计学上显着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未来,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谁主沉浮,尚未可知。
本期内容
01
奥希替尼联合化疗丨肺癌一线
02
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丨肺癌一线
03
Trop2 ADC 肺癌进展汇总
04
总结与展望
【01 奥希替尼联合化疗丨肺癌一线】
阿斯利康面对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在肺癌领域的巨大挑战,通过在奥希替尼中加入化疗,为奥希替尼增强竞争力。阿斯利康正加强对强生的防御,双方在 EGFR 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阿斯利康于周一宣布,Flaura2 Ⅲ期临床试验的最终总生存期(OS)分析显示,与单用奥希替尼相比,将奥希替尼与化疗联合使用,可延长一线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生存期。
此前,该试验已证实奥希替尼+化疗组合相比 奥希替尼单药,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 38%。阿斯利康表示,最新数据显示,该组合在总生存期方面的获益既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具备临床意义。尽管详尽数据尚未公开,但公司称,此次生存期获益与中期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当时,在数据成熟度为 41% 时,奥希替尼+化疗可将死亡风险降低 25%,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在该次中期分析中,该组合的 OS 优势在 39 个月后似乎有所缩窄。
在奥希替尼+化疗组合获得总生存期显著优势后,Flaura2 试验首席研究者、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 Pasi Jänne 博士表示,最新结果支持奥希替尼“无论是单药还是与化疗联合使用,均可作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奥希替尼业绩
阿斯利康尚未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今年第一季度,奥希替尼全球销售额增长 5%,达 16.8 亿美元,部分得益于对 Ⅲ 期不可切除 EGFR 突变 NSCLC 需求的提升。作为阿斯利康的核心重磅产品,奥希替尼将直面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和拉泽替尼组合方案的冲击。
02 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丨肺癌一线
今年早些时候,强生公布 Mariposa Ⅲ期试验数据,显示 Rybrevant+Lazcluze 相较于 Tagrisso,可显著延长一线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的总生存期,死亡风险同样降低约 25%。尽管该方案疗效优于 Tagrisso 单药,但其更高的毒性和 Tagrisso 口服给药的便利性,预计仍将成为强生推广过程中的障碍。我们具体来看下新闻线:
2025年1月7日,美国强生公司宣布,埃万妥单抗(RYBREVANT®)与拉泽替尼(LAZCLUZE™)的联合治疗,在III期MARIPOSA研究中展现了显著的整体生存期(OS)改善,较现有标准治疗奥希替尼(osimertinib)表现出临床意义和统计学上的显著提高。Tagrisso的中位整体生存期约为三年,而埃万妥单抗与劳拉替尼的组合预计将至少延长这一生存期一年,突破4年大关,展示出患者的长生存期获益。这项研究评估了该联合疗法作为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效果,研究对象为具有EGFR外显子19缺失(ex19del)或L858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这是首个在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相较于现有标准治疗具有生存期优势的方案。
图源:强生公司官网
此次公布的OS为研究的次要终点。早在2024年08月20日,强生公司就宣布FDA根据PFS的主要终点已批准Rybrevant(埃万妥单抗,EGFR-c-Met双抗)和Lazcluze(拉泽替尼)药物组合一线治疗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或外显子21中L858R替代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年患者。由此,Rybrevant联合Lazcluze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两种常见EGFR突变的多靶点、去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案。
MARIPOSA 研究
FDA 的批准是基于 3 期 MARIPOSA 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表明,在EGFR 外显子 19 缺失或外显子 21 L858R 替代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中, RYBREVANT ®加 LAZCLUZE™ 组合与奥希替尼相比:
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 30%(mPFS:23.7 个月 vs. 16.6 个月) 。mDOR(25.8 个月 vs. 16.7 个月)。
RYBREVANT ®加 LAZCLUZE™的安全性与单个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一致。联合治疗中观察到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VTE)。
除了在NSCLC一线有所突破以外,在NSCLC后线也陆续获得阳性结果。
详情见:
强生埃万妥单抗在华获批新适应症,肺癌一线及后线皆覆盖!
03 Trop2 ADC 肺癌进展汇总
阿斯利康对于肺癌领域的市场把控度是一直不愿放弃的。且奥希替尼也在与Trop2 ADC进行联合探索。
2024 年 10 月 30 日,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在宣布,首批患者已入组三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 Ⅲ 期试验,评估其 TROP2 ADC (Dato‑DXd)在局部晚期/转移性非鳞 NSCLC 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TROPION‑Lung10:
未治患者中,Dato‑DXd+AZ PD‑1/TIGIT 双抗 rilvegostomig 或 rilvegostomig 单药 vs. 帕博利珠单抗,用于高 PD‑L1(TC ≥ 50%)且无驱动基因突变者;
TROPION‑Lung14:
未治 EGFR 突变(Exon 19 del/L858R)患者中,Dato‑DXd+奥希替尼 vs. 奥希替尼单药;
TROPION‑Lung15:
奥希替尼进展后 EGFR 突变患者中,Dato‑DXd 单药或+奥希替尼 vs. 铂双药化疗。
这三项试验将为不同 PD‑L1 表达和 EGFR 突变亚组的患者,揭示 Dato‑DXd 联合免疫、靶向或化疗策略的临床价值。
04 总结与展望
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诸多创新药的进展,丰富了一线患者的选择。期望真正带来临床改善的创新药物能够获得更多推动,惠及更多患者。
上述幻灯为Biotech前瞻团队精心制作,需要时请联系如下:
【新版会员福利】按瘤种选择基础/进展幻灯,尽享研究设计/行研幻灯
★
▎追溯
这篇文章在写之前,我看了很多文献,甚至又重新把我的几个版本的免疫学书拿出来。最后我相信我的结论可能在我这里是对的,我觉得可以写写。当然在别人看来对不对,那就另说了。
同时,我又反复确认,这个deal是阿斯利康美国团队做的,不是中国团队做的,于是才来下笔。都说AI时代要来临,AI哪懂这些人情世故。CD8/IL-2这个项目更多是探究跟旗下PD1/TIGIT联合治疗的可能性。
AB248(CD8/IL-2)启动4项临床试验。AB248由Asher Bio研发,阿斯利康于2024年参与其C轮融资。本次共融资5500万美元,由RA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新投资者包括阿斯利康(LSE/STO/Nasdaq: AZN)和百时美施贵宝。
目前的项目编号已经归入阿斯利康体系,编号AZD6750。
2025年8月11日,阿斯利康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AZD6750治疗晚期实体瘤的1/2期临床试验。探索单药及联合阿斯利康旗下管线rilvegostomig ,PD1/TIGIT(AZD2936)的可能性。
该1/期临床计划入组6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预计2029年完成。
另一项临床也是主要以联合阿斯利康旗下管线rilvegostomig ,PD1/TIGIT(AZD2936),进行临床研究。
早在2023年1月,已经开始临床研究,目前并未有相关数据的报道。
从报道时间轴来看,进展是相对缓慢的。
在开始讲这个管线之前,我先讲讲当年我研发CD40的经验。7年前,CD40在APX005M的风口之下,又火起一阵。那时候的思路已经不再是单抗,而是依赖交联产生活性。
APX005M采用的就是S267E这个突变,可以增强跟巨噬细胞的结合。当时的理论是基于,肿瘤中有将近50%的细胞为TAM,CD40激动剂可以将M2极化为M1,使得热肿瘤变为冷肿瘤。很多人也是这么开发的。我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关于Fc交联还有不少突变组合,发的文章也不错,我都读过。
直到后来,才发现APX005M仍然无法提高给药窗口,数据并不理想。我开始觉得似乎哪里一定是不对的。
2020年12月,Apexigen终止了APX005M(CD40抗体)联合Nivolumab治疗NSCLC和黑色素瘤的临床。2021年5月,Apexigen在ASCO 2021年年会上公布了CD40抗体Sotigalimab (APX005M)用于治疗转移性胰腺癌联合用药的2期临床数据。APX005M联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标准疗法,1年总生存期的临床获益为48.1%(P=0.062,n=36),历史标准疗法对照组数据为35%。同时,Nivolumab联用化疗组1年总生存期的临床获益为57.3%(P=0.007,n=34),Nivolumab,APX005M联用化疗组1年总生存期的临床获益为41.3%,且(P=0.236,n=35)。仅Nivolumab联用化疗组有明确的OS改善的统计学意义。APX005M与PD1抗体联合化疗组,不如两者单药联合化疗组。表明,PD1抗体联用CD40抗体,并没有达到临床前联合用药的效果。激动型抗体,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治疗窗口过窄,未有明显疗效,毒性已经上来了,这样导致药物很难有足够的量浸润至肿瘤微环境中起到好的效果。
巨噬细胞在哪里都多,唯独在肿瘤中可能最少,如果以绝对数量来论。比例有时候意义不大。
它只是激活巨噬细胞,DC这个类群,而本质上没有提升肿瘤治疗窗口。外周依然能够被激活。
讲完这个话题,我们再来看CD8/IL2。两者可能存在相似的地方。
CD8 T 细胞在免疫监视以及抵御感染和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就从这句话来说,肿瘤中的CD8 T 细胞他就不会是最多的,而主要分布在外周和组织。
为什么AB248在2023年1月就已经开展跟K药的联用,如今依然没有数据,根据AB248的临床前数据,基本可以推断,它遇到了跟CD40激动剂联用PD1抗体同样的问题。
我首先来看一下,AB28开发的思路:
高剂量(HD)IL-2 可在部分癌症患者中诱导持久的临床反应,但其严重毒性(包括血管渗漏综合征,VLS)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潜力。关于 IL-2Rα 在 VLS 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推动了第二代 IL-2 分子的开发,即所谓的 “not-α” IL-2,这类分子通过 IL-2Rβγ 受体介导信号。来自几种 “not-α” IL-2Rβγ 激动剂在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中的早期临床数据表明,其客观缓解率低于 HD IL-2 的历史数据;此外,这些药物的剂量也受限于毒性。
值得注意的是,“not-α” IL-2 在患者中可扩增调节性 T 细胞(~2 倍),显著扩增 NK 细胞(~7-13 倍),但仅能适度扩增 CD8⁺ T 细胞(~3 倍)。前临床模型显示,NK 细胞驱动了 IL-2Rβγ 激动剂的毒性:治疗后出现的体重下降、肝毒性和低体温均被证实依赖于 NK 细胞。此外,研究表明 NK 细胞对于许多基于 IL-2 和 IL-15 的疗法的抗肿瘤效应并非必需,而 CD8⁺ T 细胞则被证实对疗效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假设:若能最大化 IL-2 对 CD8⁺ T 细胞的活性,同时限制其对免疫抑制性 Tregs、NK 细胞及其他 IL-2 应答细胞群的作用,将可实现更优的靶向药理学特性、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和更佳的耐受性。在此,我们介绍 AB248 —— 一种 CD8 定向的 IL-2Rβγ 激动剂,并展示了其相较于非定向 IL-2 通路激动剂的改进特性。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VLS是否真的是α导致的,而CD28激动剂TGN1412也导致了这样的副作用,同样作为α偏向的信达IBI363却没有这种情况。显然VLS是高度激活活性下导致的副作用。很多人其实都不清楚α是没有活性的,是不传导信号的。
AB248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去除VLS的副作用,限制其对免疫抑制性 Tregs、NK 细胞,靶向CD8 T细胞。
所以,我们来看AB248的研究方法。你可以看到就是直接在PBMC上做的实验。这并不是肿瘤特有。我又想起当年我去做CD40激动剂时的样子,PBMC一顿做。事实证明不可能有治疗窗口的存在。
接下来看具体的数据,在PBMC中的CD8 T细胞上有良好的结合,这就为未来外周毒性提供很好的基础,不用考虑肿瘤微环境什么事了。
依旧在外周血免疫细胞上,很好的激活CD8 T细胞,NK细胞,Treg细胞也照样激活,相比来说,CD8 T细胞激活更好些。但这并不代表肿瘤特异性,而是免疫细胞相对特异性,就是在外周激活了一大群CD8 T细胞,安全性方面我觉得还是激活treg细胞更靠谱些。
在猴子试验中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外周血CD8 T细胞高倍数激活。这能代表临床治疗窗口吗?如果这样就可以,我直接体外扩增CD8 T细胞然后进行输注,不也可以,何必做CAR-T?但现实的情况,CAR-T针对实体瘤多难,别说没有CAR的CD8 T细胞。显然它在临床试验中可能除了毒性没有疗效,是必然的。
抗肿瘤效果优异,打击人体器官,也可能比较优异。
CD8 T细胞的活性一般也是需要CD4 T细胞的辅助,并不是说CD4 T细胞激活就不好。而是在于有没有一个治疗窗口的存在。谁提供这个治疗窗口。摘自《詹韦免疫生物学》。
AB248更低的诱导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个实验更多的是想说明安全性。细胞因子一方面也是可以进一步直接或者间接激活CD8 T细胞来杀伤肿瘤或者细菌、病毒,甚至是器官组织,如果你的CD8 T细胞已经激活很严重了,身体面临很大挑战,在没有形成与肿瘤的治疗窗的情况,其它减弱意义有限。
在asherbio的阐述里,把故事情节过多的往CD8阳性T细胞特异性激活方面去靠,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具有更好的肿瘤治疗窗口,这更多的证明是稍有选择性激活CD8 T细胞。而CAR-T的数据已经证明,单纯的CD8阳性CAR-T并不具有会更好的疗效。CD4阳性T细胞也提供了很重要的作用。
做了这多年的研发,做过各种的类型之后,从单抗到双抗再到多抗,ADC,到到抗体融合蛋白,可能并不是一个连贯的顺序,中间各种有穿插,我深刻的明白,我们的想象力,在实践面前往往是大相径庭的。我们想的千般好万般好,其实真实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IL2这个话题似乎还是没有休止的意思,各种方向也在尝试,CD8是否是一个好的靶向,能否带来更好的治疗窗也还需要临床的验证。
我的文章是以研发细节讨论为主,过去也做过不下几十个项目,没有什么大的成功,但也认识了不少“成功”的妈妈们——失败。也许我的讨论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人啊,是需要苦熬和等待的。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可提供专业的免费咨询,同时可以获得Antibody Research生物药随谈回放视频。
公众号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微信(zhuisu2210)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
100 项与 Rilvegostomig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