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血王”

2024-01-11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2023年12月10日,96岁高龄的高耀洁在美国去世。人生的最后十多年,高耀洁一直留在美国。她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自从1996年她发现了中国的艾滋病问题之后,30年间她曾经与钟南山、杨利伟一起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也曾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里靠补贴度日。中国的艾滋病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被注意到的,最初是因为王淑平、高耀洁等一批临床医生发现:患者手术输血后感染了奇怪的病。顺藤摸瓜,他们发现了献血、采血、输血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早在1959年中国就能从血液中分离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但没有常态化生产。临床上要用到血制品,主要就靠从德国、澳大利亚进口。1982年,中国首次从进口血制品中发现了HIV病毒;1985年,中国全面停止血制品进口。这给了中国的血制品企业高速发展的机会。一个“产业”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血制品生产需要大量的血浆原料,血浆是人身上来的。有的省份缺乏90年代初流行的“生物制药产业”基础,但人口是最大优势,这不就是现成的生产力吗?《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曾记载,当时这个省份不少县领导频频在电视台出镜宣传:▌“要想奔小康、就去卖血浆”在年人均收入1000块的年代,卖一次血浆能拿到50块,以至于想去卖血浆都要凭关系。没人知道第一个患者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只知道发现问题时患者已经以万计数。若干年后,这个省卫生厅有一些官员坚持认为:脱离时代的背景去探究灾难产生的原因是不客观的,有人对着当时的《南方周末》说:“我们之所以沉默,是有原因的。”11992年,台商安瑞麟在老家河南投资牵头设立了华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最初的华兰生物60%的股权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驻新乡服务部持有,安瑞麟和香港丰源贸易公司加起来持股40%。华兰生物创始人是安康,他和创始股东安瑞麟的关系似乎没有正式披露过。公开资料可知,安康曾长期在新乡防疫站工作,1988年调任兰生所。四年之后,兰生所新乡服务部就和安瑞麟合资成立了华兰生物,安康任总经理。当年要想办一家血制品企业,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企业主体资质的问题,而是血制品生产资质。兰生所是当年的“六大所”之一,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国立”西北防疫处,正儿八经的老牌科研机构,1985年转企改制,四年后转入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论生产资质,兰生所必然是头一份的。原国家卫生部曾在1991年公布过“第一批血液制品定点生产名单”,指定能生产血制品的只有27家单位,包括六大所和一些省份的血液中心等。这27个单位演变分化,分拆合并,引资扩张,构成了今天中国血制品行业的主体。华兰生物天坛泰邦蜀阳卫光、新兴、南岳、曾经的广西北生等都属于这个体系。还有一部分血制品企业脱胎于各地的血液中心和血液制品科研院所,有的独立组建公司,有的与民资、外资联合成立血制品企业,河北大安、同路生物广西冠峰江西博雅浙江海康等都属于这一类。这里面的佼佼者,当属1988年美籍越南人黄凯来上海创办的企业。黄凯曾在美国雅培曾长期从事血制品相关业务,后来创业在美国成立了血制品公司。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各个国家的血液制品应当自给自足”。前面提到中国当时血制品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挺期待引进国外技术。黄凯和上海血液中心一拍即合,决定各拿一半的股份,黄凯出技术和设备,上海血液中心出场地和资质。1992年,黄凯参与合资的工厂正式投产,定名为上海莱士。2血液制品主要分为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白蛋白的用量最大,生产难度也相对较低。由于原料的稀缺性,血制品的价格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便宜。可参考的数据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专门给上海、重庆、四川三地物价部门发布的零售价批复:▌2g机采人血白蛋白96.3元1998年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月平均工资是1005元。白蛋白要用起来一般都要5-10g,每天的开销可能就要四五百。可以想象,家里要是有个需要打白蛋白的病人,该是一笔多大的负担。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大概自从有白蛋白这个产品开始,市场上就没有按照正常零售价拿货的惯例。直到今天,各大医院里的人血白蛋白都是讳莫如深的来源,价格自然也不会是官方零售价。当然,这些市场行为和生产企业没什么关系。不过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血制品的稀缺性。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2022年曾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提到,以当前我国的血制品生产工艺,每吨血浆可生产约26千克人血白蛋白。差不多100ml血浆就能生产2g人血白蛋白。按照不少媒体对1996年之前中原省份的描述:每次采集血浆量都要400ml左右,给50块钱。这样的利润水平下,任何企业的选择只有一个:▌跑马圈地抛却其中“生产药品救死扶伤”的道义成分,当年的血制品企业扩张其实和今天我们的“追逐风口”没什么差别,讲究的就是先做入口流量。遍地开花的采浆点的确能给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又都是替国有机构办事。地方官员只要不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产业”。现在已经很难得知,那一批血液制品企业到底产生了多少效益。如果不是1995年王淑平医生上报第一份HIV感染报告,如果不是1996年3月14日夜的那一次“血站取缔风暴”,这样的“风口”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3血站集中取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血制品行业相对沉寂。1996年,国务院出台《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或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只能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这一规定其实暗含了两重含义:其一是献血和采浆分离,尤其是1998年献血法实施后,献血全部归入血液中心,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其二是采浆依然保持有偿,但是采集血浆的过程开始由血制品企业自己负责,出了问题追责企业。血制品企业原本靠地方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甚至私人组织来供应血浆原料,1996年后逐步转为企业自营采浆站,而且,采浆站只能采集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严禁异地采浆。这之后,血液制品监管越来越严格。先是1998年中国对血制品企业实施GMP管理,通过GMP认证才能组织生产;2000年全国又组织了一轮严打,撤销了一部分浆站的资质,暂停了新建血制品企业和浆站的审批。2006年,政府办血浆站全面脱钩,必须转入特定企业。转制后血浆站又和血制品企业掰起了手腕……2000年的时候中国大约有浆站240家,到2001年的时候减少到180家左右,2011年时进一步缩减到146家。2011年还出过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当年贵州共有20个血站,一次性关停了16家,引发社会讨论。《央广新闻》报道称:“过去贵州一直是我国浆源贡献大省。但献浆往往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血浆站也往往被视为穷人的标签。”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观念上,血制品行业都曾是那么不受人待见。(不少人对卖血浆的概念还停留在30年之前)2004年,刚上市的华兰生物为了扩大血浆来源,启动了对外收购,就此拉开中国血制品行业的并购序幕。十几年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国血制品企业几度兴亡过手,豪门大户内斗不断,聊起来都是故事。2012年,当时血液病专业出身卫生部长力推“血制品倍增计划”。这个动荡的行业才算过上几年好光景。所以中国哪有什么“血王”?比起国外企业来,中国的血制品企业规模要小很多。2022年,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山东泰邦三家年采浆量都超过了1000吨。天坛生物采浆量最大,有2035吨。2022年中国总采浆量10000吨左右,四巨头占到60%以上;然而2021年美国的采浆量就达到了43800吨,占到世界采浆总量的70%。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反倒是全球“卖血”最多的国家,用中国的眼光来看这很讽刺。目前,进口白蛋白占到中国市场总量的70%左右,国产血制品供给依然跟不上需求。中国血制品行业的问题可以说是胎里带的,▌没法治。2023年最后一天上海莱士发布公告,海尔集团决议收购莱士的股份,成为公司实控人。市场永远充满希望,只是老“血王”们或许乏了。 (来源:拇指药略  作者:西北哽)药闻康策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