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1/2 Open-Label, Multicenter Trial of Sequential Infusion of CD146-Targeted and HER2-Targeted CAR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arcomas
This is 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1/2 trial evaluating a dual CAR-T cell therapy targeting CD146 and HER2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arcoma. Participants will receive lymphodepleting chemotherapy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fludarabine, followed by sequential infusion of autologous CD146-specific and HER2-specific CAR-T cells. The Phase 1 portion will employ a dose-escalation design to assess safety and determine th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while the Phase 2 expansion will evaluate preliminary efficacy (tumor response and survival outcomes). Approximately 40 patients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sarcomas will be enrolled across multiple centers. All participants will be followed for up to 36 months to monitor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objective response rate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verall survival, and long-term safety.
Phase 1/2 Study of Sequential CD146 and GPC3 CAR-T Cell Therapy in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This is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1/2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sequentially administered CD146-targeted and GPC3-targeted CAR-T 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lapsed or refractory ovarian cancer. Eligible patients will undergo lymphodepleting chemotherapy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fludarabine, followed by an infusion of autologous CD146-directed CAR-T cells (Arm A) and a subsequent infusion of autologous GPC3-directed CAR-T cells (Arm B). The Phase 1 portion will assess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DLTs) to determine a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while the Phase 2 portion will evaluate efficacy endpoints including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Patients will be followed for up to 36 months after CAR-T infusion to monitor long-term outcomes and adverse events.
Sequential CAR-T Cells Targeting BCMA/GPRC5D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This is an open, single-arm,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 (CAR-T) targeting BCMA or GPRC5D or both sequent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100 项与 Essen BioTech, LL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Essen BioTech, LLC.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者:严家新
前记:印度的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16日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eports and Studies(国际临床报告与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印度新开发出的高效狂犬病疫苗:重组纳米颗粒疫苗,全程接种只需七天(见参考文献)。现译介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是所有传染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尽管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及时和全面的暴露后预防(PEP)来预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推荐了各种暴露后预防的经验性时间表和疫苗剂量。暴露后预防最初需时90天,注射6次,但随着对免疫学的更好了解,随着新型重组纳米颗粒狂犬病G蛋白疫苗的开发,这一漫长的方案可缩短为7天。本文综述了不同PEP方案以及新型重组纳米颗粒狂犬病G蛋白疫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概述
狂犬病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狗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对33亿多人构成潜在威胁。在印度,动物咬伤是狂犬病最大的禍根,估计每年发生1,700万起动物咬伤事件。狂犬病主要通过狗传播,占动物咬伤病例的96%。虽然临床狂犬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及时提供足够的暴露后预防(PEP)来有效预防该病。
PEP包括彻底清洗伤口(用水、肥皂和杀菌剂);系列狂犬病疫苗接种;以及在需要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或最近获准使用的单克隆抗体产品。PEP方案根据暴露类型、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及是否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而有所不同。根据2010年的建议,以前接受过免疫的人是指以前接受过狂犬病疫苗接种的人,无论是作为完整的暴露前预防性接种还是作为PEP(暴露后预防)。
对于以前(即使是数十年前)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都不再需要使用RIG,而只推荐接种加强针。这些加强针会引发回忆反应,并促进抗体产生。国际上一致认为,接种狂犬病疫苗后14天的RVNA(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达到0.5 IU/ml,就表明免疫接种反应良好。这一阈值(threshold)是用来衡量狂犬病疫苗诱导的血清转化的研究中使用的替代指标。狂犬病疫苗可以通过皮内(ID)或肌肉内(IM)途径接种,具体取决于接种方案(schedules)。
多年来,根据世界各地犬类或野生动物流行性狂犬病的免疫原性和临床经验,WHO推荐了多种针对暴露后预防(PEP)的以经验为依据的接种方案和疫苗剂量(表1和表2)。
表1:2010年WHO推荐的PEP方案概述(2018年更新前)。这些方案适用于具有二类或三类暴露(如适用,还须包括RIG)的人。
表1的英文原版:
a.根据2010年WHO的立场,“已接种疫苗的人”是指能够证明以前完成全程预防接种或完成PEP的人。
b.根据2010年WHO的立场,仅应在接受伤口护理、使用高质量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WHO预认证狂犬病疫苗的健康且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使用4剂埃森方案。
表2: 2018年WHO推荐的和替代的PEP方案概述。这些方案适用于具有二类或三类暴露(如适用,还须包括RIG)的人员
表2的英文原版:
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用于PEP的狂犬病疫苗的总剂量已减少。 最初的暴露后预防措施为90天,共注射6次(1-1-1-1-1-1;原始埃森方案);但随着对免疫学的了解加深,这种延长的方案被减少至30天,共注射5次(1-1-1-1-1;埃森方案),并随后减少至21天的持续时间,共注射4次疫苗(2-1-1;萨格勒布方案)。 然而,研究表明,完成标准埃森方案的全程治疗的依从性只有60%。因此,重点是通过缩短疗程来减少长期PEP,从而节省疫苗、减少就诊次数和旅行费用。在这方面,卡迪拉( Cadila )制药有限公司(Ahmedabad, 印度)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新型重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Thrabis®)。
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新型重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首次问世,并在印度获批,只需通过肌肉途径在第0、3、7天共注射三次。这是通过病毒样颗粒(VLP)技术制备的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新型重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使用VLP平台从基因库中选择编码狂犬病毒G蛋白序列的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Baculovirus)中。重组杆状病毒被用来感染昆虫细胞(sf9)。目标抗原在sf9细胞中表达,并通过各种色谱技术进行纯化。纯化的目标抗原以多肽聚集体的形式存在,以有序的排列方式呈现在亚单位抗原中,具有多个副本。这种纳米颗粒可能模仿自然宿主-病原体表面相互作用的重复性、几何形状、大小和形状。这种纳米颗粒提供了多个结合位点(亲和力)的集体力量,并能提供更好的抗原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对新型基于重组纳米颗粒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标签、评估者盲法、中心特定模块随机化、平行设计的III期临床试验。共有800名受试者参与了试验。合格的受试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重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组和参考疫苗(对照)组。重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组受试者在第0、3和7天共接种3剂疫苗,而参考疫苗组受试者在第0、3、7、14和28天共接种5剂经过WHO预认证的疫苗。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证明基于重组纳米颗粒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在接种第一剂后第14天的血清保护率(RVNA滴度≥0.5 IU/mL)与参考疫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次要终点包括基于重组纳米颗粒的狂犬病毒G蛋白疫苗接种第一剂后第42天的血清保护率以及第0至180天间发生的自愿报告和非自愿报告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在第14天时,重组狂犬病G蛋白疫苗组的血清阳性率为99.24%,而参考疫苗组的血清阳性率为9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第42天时,重组狂犬病G蛋白疫苗组的血清阳性率为98.69%,而参考疫苗组的血清阳性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重组纳米颗粒的狂犬病G蛋白疫苗的安全性特征与WHO预认证疫苗相似。然而,与试验组相比,参考组参与者的不良事件(AE)数量有统计学显著差异(17.2% vs 9.9%,P=0.0032)。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至中度,无并发症。最常见的局部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和肿胀。系统性不良事件为发热、头痛、耳痛、荨麻疹、关节疼痛和恶心。将启动进一步的研究,以评估在III类暴露条件下的免疫原性,并了解RIGs是否会影响6个月内的抗体产生和长期免疫原性水平。
本研究的优点包括严谨的研究方案、来自多个地点的相当数量的受试者、良好的依从率、包括经WHO批准的主要终点以及采用稳健的分析方法。然而,也有一些局限性。由于采用开放式设计,可能会导致较少的报告偏倚,因为主观结果难以量化。此外,本研究未包括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孕妇/哺乳期妇女等),这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考虑。
本研究仅针对肌内给药途径,尚未有皮内给药的数据。长期安全性数据也尚有待从第四期研究中获得。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数据可供使用,并可能得到WHO的批准。
结论
在过去若干年中,PEP的持续时间从90天显著减少到1周,就诊次数减少,依从性提高。新型3剂重组纳米颗粒狂犬病G蛋白疫苗的加入可能是这一领域的突破,我们有望在未来从3剂减少到仅1剂就可预防狂犬病,并最终有助于到2030年前消除狗介导的人类狂犬病。
参考文献:Ashok Agrawal, Rabies Vaccines: Duration of Pep From 90 Days To 7 Da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eports and Studies,2024,3(5);https://clinicsearchonline.org//article/rabies-vaccines-duration-of-pep-from-90-days-to-7-days.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00 项与 Essen BioTech, LL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Essen BioTech, LLC. 相关的转化医学